当我们认为互联网是开放、自由、平等、包容的时候,其实网上的流量垄断者,却在一步步建立封闭、信息不对称、垄断、壁垒等要素,这种“逆互联网精神”正在“互联网精神”的包裹下,成为互联网商业的典型特征。
在很多人眼中,互联网的流量,本来似乎应该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对于线下而言,一个网店在理论上可以覆盖整个互联网世界。但现实却又那么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的网店与网商从业者,深受流量垄断与流量壁垒的困惑。
网店该如何破解流量垄断与流量壁垒,获得流量自生,真正享受互联网流量长尾与流量平等权?
一、网购流量到底被谁垄断了?垄断的根源在哪里?
在任何一个平台,流量其实非常有限,比如,某一个网购平台,每天有1千万人访问,我们预设这个平台有1万家店,其实谁都知道,不可能每家店平分到1千人,而是这其中的少数店,占有了多数访问者。
先看几类“小型垄断者”
第一类:硬技术派流量垄断者
此类垄断者,在相对封闭的网购平台比较少见,因为这些平台的“技术防护”一般做得“比较好”,但这类人群一直存在,利用平台的排名、搜索结果等漏洞与框架,可以将流量大量的截取;
第二类:软技术派流量垄断者
第三类:灰色流量垄断者
如果说软技术派流量垄断者,已经属于投机取巧的话,那么在灰色流量垄断者面前,软技术派流量者简直可以称为“文明的、礼貌的、绅士的流量开发师”了。灰色流量垄断者,可以说彻底失去了商业的底线。其实大家都知道,刷单、刷好评、刷排名,虚假信息、制造商业不对等,商业欺诈。可以这么认为,利用排名规则,通过热词、有效搜索关键词,能被认为是商业手段,但通过虚假交易等方式来实现排名的方式,就不是商业手段了,这类人自信的觉得自己站在赚钱的高点,受人羡慕,但从商业而言,这是商业的伤疤!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垄断者?流量的垄断其实存在了根源性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真正的幕后大型流量垄断者。
第一根源:“搜索、分类+列表式”的网购模式,永远注定了流量垄断的天然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所有的购物平台,主体的购物方式,都是“搜索、分类+列表式”,这个基本的网购平台呈现方式,已经注定了网络商业的流量垄断是天然存在的。有搜索,就有搜索的结果,有分类,就有分类的区隔,有列表,就有了列表前后和列表页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本形态,所以才衍生了依靠软技术获得更多搜索排名和列表排名的流量垄断,也才有了依靠刷单等平台排名规则的灰色流量垄断。
那么,搜索、分类+列表式,是错了吗?虽然现在没有看到更优的方式,但我相信主流的购物平台,正在研究这个基本模式的结构性改变。互联网本属于平行社会,但搜索的结构、分类的呈现还是列表式的罗列,都变成了更加显著的纵行。在你的搜索结果里,第一和第一百,哪怕和第十,可能就存在了大数倍级流量差。所以,谁不希望自己的排名靠前?在这个根源的影响下,商业利益的追逐,自然是不折手段。
回到商业,产品本身、使用、体验、质量、售后这些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这个结构的呈现里并不是核心要素,这就是这个呈现结构与商业想悖逆之处。
第二根源:你的购买行为、你的经营行为,实则已经被平台的设计者“精心设计”了,这就是“官方垄断”
如何理解?可以这么讲,你进到一个网购平台,买任何一件商品,大概几步,并且往往在第几步找到什么,什么节点下单;以及一个网店,你发布了什么产品,会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可能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这些问题,平台的设计者在搭建整个平台和里面的逻辑、规则的时候,已经充分的考究了。并且他们还需要考究,让那些商家生意做得好,他们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让消费者买到哪些东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也需要网络流量的持续支撑、竞争、商业利益的获得以及他们产品的推广。所以,这个垄断者,可以称为“官方垄断”,官方垄断是很恐怖的,绝大多数的网店经营者,不得不利用这个平台,但那些“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之类的口号,仅仅只不过是一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的口号而已。
你的流量,获得多少,完全取决于平台给你多少。如果更为直接的阐述,你不为平台贡献任何商业利益,那么你的生意做得怎么样,是你的事情,平台是商业体,不是福利院,没有义务帮你赚钱。这个流量的垄断,对于大多数网店经营者而言,甚至是致命的。
二、流量壁垒?为什么要建立流量壁垒?
大多数人都知道,很多平台会屏蔽第三方爬虫程序,比如,淘宝是拒绝百度等搜索引擎爬虫的。为什么?因为这些平台,需要建立“流量壁垒”。
所谓的流量壁垒,换句话来说,还是流量垄断的延续,就是平台要永远掌控,他是给你流量的主导者,他给你流量,你就有生意,他断你流量,你就没生意。所有的规则、政策,其实都是为流量壁垒服务的。以淘宝(含天猫)为例:
外部流量:阿里建立了以淘客等一系列联盟式外部流量导入体系的外部流量管控。不管是淘宝自身,还是淘宝的店家,要获得外部流量,必须依附于淘宝建立的体系与规则之内。
内部流量:阿里建立了以直通车等一系列站内推广流量管控体系,可以这么认为,淘宝天猫上的所有平台产品、形态的建立,都是为平台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内外流量的双重掌控,每个店家,从某种程度而言,已经牢牢的被流量壁垒了。
甚至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客户,直接收藏了你的店,直接访问你的店,但是在购物车、在支付、在订单管理页等等多种机会下,你的客户,依然是淘宝的客户。如果你的竞品,花了点钱,他可以轻松的出现在你的坚定客户面前。这就是平台流量壁垒建立的有效方式。
流量的壁垒,会产生很强烈的“被迫依赖”,你没有技术、资金、品牌、产品支撑,成为独立电商,你必须依附在别人的平台上,但平台的流量掌控在平台的手上,你又必须讨好平台,又必须跟平台花钱买下流量……然后,平台通过流量壁垒的建立,让你根本没办法与之去谈“互联网精神”……
三、如何破解流量垄断与流量壁垒?在平台型为主体的电商时代,能够形成流量自生吗?
当然,虽然绝大多数的人,还是消极的认为,现在电网难做,流量被大资本、大品牌垄断了,流量被高昂的平台费用垄断了,但至少这个状态,还是有机会被改变。
(写到这里,是不是也发现,一直以来要灭了线下传统生意的线上,其实还是在用线下的生意模式,甚至在管控上比线下更为糟糕……)
那么,如果你的店,不依附于商城,能够独立存在吗?独立存在其实不取决与你的品牌大不大,资本雄不雄厚,你想一家开了数十年的面店,它甚至不用开在黄金路段、开在什么商业综合体,都可以有络绎不绝的客流。这就是流量自生。
如果,你可以想明白一个道理,这些平台数千万甚至上亿的流量,其实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你开个网店,就说做毛巾吧,你把心思都投在产品上,不去花没必要的精力刷单、改关键词,你就为1万客户服务,毛巾一个客户一年买两条,1条毛巾赚10元,那一年也赚20万。
这难道不是一个生意吗?这难道不比你开在每日流量千万上亿的平台,守着孤独的空店,花着承受不起的流量购买费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