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10月,教育部遴选确定了十所高校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的综合管理模式的试点。试点高校是要求从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等六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展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已经有一千四百余所高校做了关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相应的建设,2023年计划推广到全部的高校。
一、“一站式”服务社区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建设路径不清晰
各高校情况差异大,缺乏匹配的先进经验,怎么建、建什么?线上线下如何融合,学校落地执行无从入手。
二是组织体系待优化
区别于传统单纯的学工管理业务“一站式”社区运营中领导、部门、辅导员、学生等组织体系权责,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是考核激励未明确
怎样才算是下沉式协同管理?协同工作做的好与坏怎么评判?表现优秀的一线工作者和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激励措施?
四是基础资源难支撑
“一站式社区”在空间、经费、人员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倍增,高校短期难以支撑,导致工作开展难。
三、“一站式”服务社区创建思路
结合“一站式”服务社区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学生学习与成长“一站式”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与成长发展社区整合导师、朋辈等团队,引入各类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促进师生交流和学生自我教育,形成学生发展与导师指导的互动,推进学生培养的精细化、专业化,建立学习资源与个体发展的有效对接,探索第二课堂混合教育模式,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在过程中形成个体指导、资源支持、能力提升、成效评估、学习反馈的工作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习观念、完善学习环境为工作路径,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为目的,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是搭建党建引领育人平台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党员之家、公寓党务工作室,开展党建品牌创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搭建学生成长培训育人平台
学生社区应配备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朋辈导师等多支育人队伍,构建“育人共同体”,多方有序下沉学生社区。同时在全校范围内选聘导师组建成长陪伴队伍,推动全员育人。校院领导班子担任德政导师深入社区,通过专题宣讲、座谈会、师生共膳、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领航新思想;组织学业导师、校外专家定期深入社区开展活动,依托创新创业工作室开设跨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聚焦专业前沿,拓展专业视野;以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综合素质培育;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导师,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在生涯规划、升学、就业等方面为低年级学生导航大学生活。
三是搭建学生成长数据育人平台
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记录和科学评价。
德育评价注重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在荣誉班级评选中,突出“以德立班”,让学生党员参与社区党员先锋服务队、党员进寝室、党员1+1帮扶等社区党群互动情况,以此作为评选先锋党员、先锋党支部的重要定量指标。
智育评价聚焦专业素养提升和学业发展支持。鼓励学生参与“朋辈领航”、“学子讲堂”等社区学业发展支持类品牌活动。评选校级优良学风班,将开展社区学业发展支持类工作作为重要参考。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体育评价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通过“百优阳光体育之星”及“十佳校园体育之星”的评选,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美育评价注重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举办社区文化沙龙,每学期开展优秀寝室、标兵寝室评选,将学生参与社区文化节情况纳入考察。每年评选“公寓之星”,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育人的功能。
劳育评价聚焦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制定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在社区设立劳动周、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志愿服务劳动,将学生参与社区劳动教育情况计入劳动素质评价,作为评奖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四是搭建网络育人平台
通过“一中心、四平台”的育人模式,有效推进学生学习与成长“一站式”社区建设,进一步实现党建引领、管理协同、队伍进驻、服务下沉、文化浸润、自我治理,形成事务办理、思政教育、学习指导、心理帮辅、生活服务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络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