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的翅膀:《每一个女人》的死亡之诗尼采宇宙西西弗斯

米洛·劳和乌斯娜·拉蒂准备去排一部关于死亡的戏剧,要足够诗意,足够简洁,足够直指人心。

两个女人,一个出现在舞台中央,一个始终静伫在影像的光晕里。怎样开启一段戏剧里的对话?要先造出一个空间来,一个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的,属于女人自己的房间,用光、气味、历史的遗迹或者别的什么。然后用锚定动作的物件,把空间依次填充。

先是几块推来的石头,仿若散落在月球上孤独又静默的陨石。一架三角钢琴,等待通过手脚的协同和乐理的编织,来奏响神谕从缝隙照向漆黑坟墓里的那一束光。几个封存旧物的纸箱、一台体积笨重的老式收音机,吞食老旧的卡带,将两位女士年龄的鸿沟,用怀旧的媒介来跨越。

在舞台上洒下几摊水,造出宛在山谷田野间的水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部被排演了无数次的戏,雨也在这反复推演的世界中下了无数场,故而留下的湿漉漉的永恒镌留的痕迹。演员从舞台左边走向右边,再从右边走向左边,积水瞬间被荡起波纹,同时倒映在舞台后方的数码银幕里,和电子光纤编码成的涟漪形成映射。圣洁光亮,像缓慢流动的水银圈。真实的舞台和影像里的舞台合二为一。

形成映射的不仅是水纹,在这部如哲学诗般晶莹剔透的80分钟的戏剧里,隐喻、神话、成对的镜像随处可见,星星和月亮,太阳和焰火,夏雨和露珠,密集的台词和流转的玄思糅杂在一起,纷至沓来,形成一颗颗柔和又锋利的水晶球,不停地砸向坐在剧场里的观众。

作为第2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德国邵宾纳剧院的《每一个女人》,在上海Young剧场中连续上演三天。后疫情时代,战争、疾病、经济波动、社会变迁,触及到每一个人生活的细微层面,人们会越发意识到自身与时代的关系,与历史的关系,与生死的关系。死亡,依然是个体不得不孤身走进荒林的课题。

导演米罗·劳在其充满争议的《根特宣言》中写道:“戏剧不是一个制作完的成品,而是制作的过程。”《每一个女人》想要讲的,并不单单只是女性的故事。用女性看似轻盈沉静的视角,实际暗藏刀锋,不经意间切开略显沉重的死亡话题的一角,是米兰·昆德拉所书写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戏中所探讨的面对死亡的困境,与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遥相呼应。通过剧场的聚合而形成的情感共同体,是走出剧场后,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共同体的基石。

西西弗斯的石头与胆结石

“为什么我要死去?我难道不是,没有终结的咏叹调结尾的高音吗?”

故事的起因从一封信开始。出生于1940年代末的海尔加·贝道,年轻的时候曾当过女演员,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演过一个小角色,她写信给瑞士女演员乌斯娜,说自己被诊断出患有晚期胰腺癌,临终前,她想最后演一次戏。故事一开始她并没有出场,实际上,这部戏从头至尾,她都没有真正出场,她通过银幕与乌斯娜互动。直到整部戏结束,大屏幕上开始滚动字幕,我们才知道,她已在2023年离世。银幕上播放的是她的“过去进行时”。

舞台是视觉的艺术,“困局”通过具象化的道具得以向更深处行进。乌斯娜谈论起她的祖父,曾经的纳粹党骑兵少尉,一个昔日清澈的少年,因直言纳粹必败而被开除党籍。她说起一匹意气风发的马,健硕的体型,鬃毛因奔跑的速度被风扬起,像飘荡在海水中自由自在的水藻。它后来在赛马场上奔跑,要越过一道道围栏、一层层障碍。它被套上马鞍、络头,钉上马掌,被缰绳拉紧,受马鞭驱策,它奋力向前跑,朝着那个海市蜃楼般的终点冲刺。

海尔加从银幕的投影里注视着乌斯娜,她说起自己的癌症确诊报告,一连串的数字排列成看不懂的形状,宣告不远之处将要来临的死亡。她用幽默的口吻轻描淡写地说,我也喜欢收藏石头,而它们,现在成为了我身体里的胆结石。

都灵之马与“最后的晚餐”

“如果你1968年到过柏林,你就再也回不到吕嫩了。”

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记录了尼采精神失常的前奏,那是1889年1月3日,尼采走出家门,看到一个马车夫正和他倔强的马较劲,不管他怎样抽打鞭子,马就是纹丝不动。就在马夫扬起鞭子,想要加大力气继续鞭打时,尼采突然跳上马车,甩开胳膊抱住了马脖子,开始低声啜泣。随后,贝拉用压抑的黑白运镜,描述了那个“上帝死了”之后的世界。西风嘶嘶,树木凋零,大地如一片荒漠。人们被循环往复的苦难裹挟,生活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河流、山川、人之肉身,都丧失了本真的颜色。

如果没有了上帝的注视,凡人该如何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

《每一个女人》同样试图回答这一问题。如果说,《每一个女人》的前身——萨尔茨堡艺术节每年的必演剧目《每一个人》,讲述的是以“金钱至上”为人生准则的无神论者,在临死之际,通过诸多考验,最终感受到了上帝召唤的古典主题。那么《每一个女人》是冒着大厦倾覆的危险,要把俄罗斯方块再往上叠加一层,它需要进一步追问:如果连上帝都隐身了呢?

于是,米洛在戏中的银幕里,再造了一个现代版《最后的晚餐》的场景,用导演的视角,调度诸神的退去、凡人的登场。那时海尔加还没有现身,银幕上只有一张长条餐桌,随着画面中不同人物的加入,乌斯娜的独白也同步响起。

两个人相互依偎在餐桌旁,“两个人,演的可以是爱”,第三个人加入,打破空间平衡,“三个人,演的可以是嫉妒”,继续有人加入,“四个人,可以是家庭场景”,人越来越多,“五个人以上,就是一出古典大戏”。最后,所有的人都消失散去,唯留海尔加一人坐在餐桌中央,“如果舞台上只有一个人,那这部剧就关联着孤独和死亡。”

米洛把海尔加独自抛掷在人生的荒原里,沉浮在海德格尔写下的那句:“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海尔加并非时代的孤儿。

一方面,她属于她的同代人。乌斯娜问海尔加,为什么没想过回家乡吕嫩?海尔加说,如果你1968年到过柏林,你就再也回不到吕嫩了。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乌斯娜将一盘卡带放进收音机,音乐里播放的是NeilYoung的CorteztheKiller,“他来了,水面的舞者……/海滩上躺着蒙特祖玛/捧着古柯叶和珍珠……/子民聚集在他的膝前/像大树繁茂的叶子/身披绚丽的服饰/来取悦易怒的诸神/女人个个美丽动人/男人们挺拔而刚毅/献祭自己的生命/让他人得以延续……”

是狂乱迷醉的酒神精神,头戴花环,手捧美酒,以其动人的舞姿和魅惑的气息让众人意乱情迷。1968年,全球的社会经济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如地壳运动所引起的火山喷发,二战结束的硝烟云雾仍盘踞在火山口。通过台词的暗线,乌斯娜的祖父和海尔加的经历,勾连起了一部“二战-后二战”图景史。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性解放运动,女权运动,连风里都荡漾着年轻的盲目的荷尔蒙的激情。海尔加那时19岁,是其中的一片花瓣,她享受着青春带来的自由、惊奇和无所畏惧。一切都回不去了,如果你曾经在时代的大海里这样奋力游泳过,“除却巫山不是云”。

另一方面,她属于她自己。她怀念阿尔卑斯山谷的鸟啼,如果可以,她想要葬在阿尔卑斯山。不过她觉得还是跟儿子在一起更好,她需要6000欧的演出报酬,因为灵车如果从柏林开到雅典,需要6000欧,她的儿子在希腊(希腊也是诸神的隐喻)。对了,她儿子的父亲和她的丈夫不是同一人。她怀念熟悉街道上的一家小披萨店,那里有她认为世上最好吃的披萨。如果说精神的蓓蕾曾被时代启蒙过,舌尖味蕾的依恋总是私人化的。

乌斯娜代海尔加之口说出这些经历,那一刻,你觉得她们重影成了同一人。这些经历和情感是共享于云端的硬盘。NeilYoung的歌声持续着,躁动的吉他铺陈着越来越激昂的情绪,乌斯娜的语调也越来越高,语速加快:“当你回想起那段日子,身体的重量仿佛消失了,你和身边的事物一起开始旋转,逐渐飞了起来……”海尔加的个人经验,叠加着巨大的时代创伤。

伊卡洛斯的翅膀与巴赫

“我最喜欢的瞬间是,演出结束和第一次鼓掌的间隙,有什么将要发生但还没发生,这之间的张力是一种虚无,在其中我们终将会凝结在一起。”

在伊卡洛斯坠落的故事里,飞翔带来幸福的晕眩感,也携带着潜伏在阴影里的伤痛。

乌斯娜在上一秒高亢情绪的终止处,开始说起画家勃鲁盖尔是如何绘制这一坠落的。作为希腊神话里被困的少年,伊卡洛斯为了逃离克里特岛迷宫,在父亲的帮助下,将收集来的羽毛编织成翅膀,他用封蜡将翅膀黏在后背,飞向天空。随着越飞越高,他逐渐忘记了父亲的告诫,日神阿波罗热切地召唤他,太阳炙热的光芒融化掉封蜡,他最终从高处坠落,跌进大海的浩瀚无情里。

“重演(re-enactment)”是米洛戏剧作品的核心,他认为“重演”的涵义是指:“就是把两个古老的历史哲学对立面——客观意义和主观痛苦,即‘我们知道这是一幅图像’和‘这就是发生过的现实’一起放到舞台上。”

老彼得·勃鲁盖尔《伊卡洛斯坠落时的风景》(DevalvanIcarus)

勃鲁盖尔创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画面,他没有聚焦于伊卡洛斯诗意坠落的特写,而是把他安置在毫不起眼的画面一角,只留下倒置在水里的双腿。苦难和挣扎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仿佛是日常生活中一件悉数平常的小事。一切风平浪静,渔夫依然钓鱼,农夫依然耕地,牧羊人依然发呆,鼓起风帆的船,依然行驶在固定的航道上。如果说,连星球的毁灭,都不过是宇宙间无意激荡起来的微尘,少年的坠落,也只不过是地球掌纹里的一道褶皱,喷嚏里的一粒水分子。世界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隐身而停留。

银幕里的海尔加显得平静又哀伤,镜头缓慢克制地运动,像一部塔可夫斯基的影片。

乌斯娜在采访中说:“她就在离开我们几米远的地方,我们最终都会走上同一条路。虽然她在剧中‘只是作为影像’,却比我独自一个人站在舞台上时,更令人明晰地领悟到死亡的必然性。”

于是你意识到,死亡的课题,不仅关乎死者如何孤身一人走向荒林,还关乎,生者如何孤身一人目送死者走向荒林。死者如何死,也意味着生者如何带着死者的记忆,继续活。

乌斯娜问海尔加最喜欢的死亡方式是什么,海尔加想了想,说,她想在家死去。是普通再普通不过的一天,她会做完一切事务,然后躺在床上。她说大概会在夏天,那是她最爱的季节。“窗户大开,雷鸣隆隆,然后开始下雨”。是夏天的雨。湿润的风刮了进来,对了,她听着巴赫。

乌斯娜坐到钢琴前,真的开始为她演奏起巴赫,是《18首圣咏曲》中的一首,Nunkomm,derHeidenHeiland,BWV659。起初是左手几个强有力的低音和弦,一声压过一声,像大雨来临前,雷鸣低沉的呜咽。随着右手高音旋律的进入,舞台上开始真的下雨。微生物蒸发至云层,云雾凝结了水汽,降下甘霖,从哪儿里来,到哪儿里去。

你会想起,在戏剧的尾声,乌斯娜再次讲起了那个没有说完的马的故事。奔跑的马突然折断了双腿,它跌倒,哀嚎,奋起,挣扎……她模拟着马倒下再爬起的姿势,一束光穿透过来,她巨大的身影投射在后方的银幕上,黑白影像仿佛一具始终扭动的骸骨,不肯熄灭自己与命运交锋的火焰。

它卧倒、颤抖

它对苍蝇说:

“进入我的心脏吧。”

它说:

“进入我的头颅吧,你们这些蚂蚁、蝗虫、微生物进入我的心脏,如果你们找不到过冬的地方。”

个体通过死亡将自身分解,归于无垠的自然,最终和宇宙碎片一起,进入到新的物质循环与光合作用中,成为草木、花朵、泥土、矿石、熔岩……他人栖息过冬的巢穴。

加缪也没有仅仅停笔于西西弗斯的荒诞,要知道,“身体里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的他,在《西西弗斯神话》的结尾处写着:“西西弗斯教给人升华的忠诚,既否定诸神又推石上山。他也一样,断定一切皆善……在他看来既没有更贫瘠,也不是更无价值。这块石头的每一颗粒、这座夜色弥漫的高山每道矿石的闪光,都单独为他形成一个世界。”

THE END
1.古希腊戏剧之源——酒神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成年后,赫拉仍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流浪过程中,教会农民种植葡萄及酿酒,成为酒神一古 希腊农民最喜欢的神明之一。 今天主要是介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称号由来与出身。关于狄俄尼索斯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可以上网查找。https://www.jianshu.com/p/bd39df0ab6f9
2....袭击了抚育狄俄尼索斯的山林女神们纸张尺寸约38.4×28.2厘米(货号DGK...画作的神话背景:色雷斯国王吕库尔戈斯与酒神狄俄尼索斯 狄奥尼索斯由希腊主神宙斯与底比斯王之女塞墨勒(Semele)所生。狄奥尼索斯出生于火中,带着非常可怕的火焰,具有非常勇敢的品性。在希腊神话中,他巡游东方,不流一滴血就征服了印度。他还指导人们从事农业获得丰收,为万民带来福祉。此外,狄奥尼索斯在希腊也被奉为“丰收...https://book.kongfz.com/229293/3616972072
1.希腊神话故事酒神狄俄尼索斯在线免费阅读看希腊神话故事酒神狄俄尼索斯最新章节, 酒神狄俄尼索斯 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316414358265809982
2.古希腊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时最常用的乐器是:【单选题】古希腊时期,()是各城邦举办奥运会的主要目的。 A. 宣传 B. C. 开战 D. 娱神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在古希腊,象征着圣灵的是()。 A. 鱼 B. 鸽子 C. 老鹰 D. 猫头鹰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中华传统思想-对话先秦哲学考试题目 【简答题】西方一般以哪种乐器作为音乐的标...https://www.shuashuati.com/ti/0aa4f94ccebd4903a622f515f7a418b8.html?fm=bd661a5705c83a036f149960427b118d17
3.“地中海”的海风曾吹过隋代大兴城酒神驼囊陶骆驼的前世今生西安新闻网稀有,关于其中的人物莫衷一是。当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收藏有一件,一位美国学者得知西安出土这件文物后,一直与我们进行联系。中外学者争相探究,力图破解这一谜题。”著名历史学家葛承雍,在查阅中文文献的基础上,参阅西方文献和图像,比对了大量相关文物之后,首先发表论文,认定这件驼囊中间的男子,就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3-09/26/content_6784289.htm
4.狄俄尼索斯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狄俄尼索斯”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狄俄尼索斯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狄俄尼索斯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狄俄尼索斯”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110117.htm
5.酒神巴库斯(酒神巴库斯雕塑)于是,关于酒神重生不死的故事传遍希腊各地,让人们崇拜不已。狄俄尼索斯成年后,天后仍然不肯放过他,使他疯癫,到处流浪。在大地上流浪的过程中,他教会农民酿酒因此成为酒神,也是古希腊农民最喜欢的神明之一,每年已酒神祭祀来纪念他,并由此发展出古希腊悲剧。https://www.meijiu.com/cs/1199013.html
6.梦见酒神狄俄尼索斯梦见酒神狄俄尼索斯 心理学解梦:梦见酒神狄俄尼索斯 希腊酒神及狂欢庆祝之神狄俄尼索斯(古罗马人称为巴克斯)代表着高度自觉的状态,使我们可以接触到自己的原始本能及能量。梦见狄俄尼索斯意味着如果我们胆敢探索我们的所有潜能,冒险必不可少。https://www.yidao5.com/plus/view.php?aid=15997
7.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传说与历史在希腊人看来,酒神狄俄尼索斯让人捉摸不透、紧张不安,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词句来形容。是说他有人情味呢,还是说他像是浩瀚宇宙中的隐秘存在?诗人品达曾将狄俄尼索斯和“盛夏的纯粹光芒”放在一起比较,以描绘酒神与果花盛开之间的奇妙纽带。 伟大的匈牙利学者卡尔·凯雷尼在《狄俄尼索斯——生命坚不可摧的写照》一书的开...https://m.thepaper.cn/wap/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4699640
8.希腊神话狄俄尼索斯Dionysus(双语阅读)戴俄尼修斯(古希腊语:Δι?νυσο?,Dionysos,英语:Dionysus),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与古罗马人信奉的巴克斯(拉丁语:Bacchus)相对应。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希腊神话狄俄尼索斯 Dionysus(双语阅读),欢迎阅读。 Dionysus Dionysus was the god of wine.He was the son of Zeus by Semele. When his mother was burn...https://www.cnfla.com/yingyu/10512.html
9.文汇学人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和狂欢之神,是宙斯与底比斯凡人塞墨勒(Semele)生下的儿子,即希腊神话中唯一一个母亲为凡人的神。他在漫游过程中发明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经常乘着由狮子、老虎或豹拉的双轮车,在大批半人半羊和一群酒神狂女(Maenads)伴随下周游世界。 https://www.whb.cn/zhuzhan/xueren/20180427/196409.html
10.吉林省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酒神·狄俄尼索斯》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导演、中日两国演员主演的戏剧《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长城剧场上演,这是该剧首次来华演出。 《酒神·狄俄尼索斯》 改编自古希腊哲学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巴克斯的信女》,1978年在日本首演。此次北京演出是该剧继1995年在雅典阿迪库斯露天剧场之后又一次露天上演...https://www.jlcec.cn/4855.html
11.与神共饮,品尝葡萄酒的过去与现在酒神狄俄尼索斯不止将葡萄酒传递给王公贵族,也将它传递给普通百姓。在希腊阿提卡地区(Attika)发现的双耳乘酒器皿中,瓶身绘画描述了旅行中的狄俄尼索斯将携带的葡萄酒赠送给年轻人,这两个年轻人也同时拿出礼物与酒神交换。狄俄尼索斯旅行的过程亦是他将葡萄酒文化四处传播的过程。 https://www.cls.cn/detail/827629
12.非常惊艳的一部剧,酒神节和阿耳忒弥丝(黄蜂第一季)剧评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公元前900~800年父权制的转变,对原来母权制的压制,导致了那些渴望参与到重生中的女性们的爆发,是酒神节的起源和精神本质。酒神狄俄尼索斯狄俄倪索斯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天后赫拉得知后十分愤怒,变成公主的保姆,怂恿公主向宙斯提出要求,要看宙斯真身,以验证宙斯对她的爱情。宙斯拗不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117463/
13.古希腊的"日神"与"酒神"酒神崇拜和日神崇拜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社会有两种宗教精神,“日神”与“酒神”两种对立的精神。 “日神精神”源自阿波罗(Apollo)崇拜。 “酒神精神”源自狄俄尼索斯(Dionysus)崇拜。 大体说来,阿波罗(Apollo)“日神” 和狄俄尼索斯(Dionysus)“酒神” 的宗教崇拜都是父系社会后期、氏族制度解体、文明时代诞生这一历史过程...https://blog.csdn.net/lynn0085/article/details/8650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