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微风起,狂飘千万家“,北京的“四月飘雪”又一次飘向千万家,趁着天气还不是很热,不用驱车远走,不用跋山涉水,简短的周末可以去感受一下京城最正宗的胡同,最地道的北京猫。
老北京的猫咪就像是胡同中的小精灵,猫的气质衬托着老胡同的古旧、幽深、安详,游荡在宁静的胡同,如同一个守护神、一个颓废的诗人、房顶或墙边,黑夜或白昼,它们静静地趴在那里,永远一副看透尘世的神态,就像这百年的胡同,看遍世事变迁,尝遍人生百味,不问、不说、不喜也不弃……
伴着悦耳的鸽哨,沿着屋脊悠闲散步的它们,眯着眼,驻足聆听,和走在红墙下的路人一样,它们是静止的,也是灵动的,它们不是“宠物”,不是流浪者,它们是胡同的守护神,如这百年的胡同一起向你诉说这里的变迁和故事。
老北京养中国猫,多为两种,其一为狸猫,脑袋圆,两耳距离近,身手敏捷,捕鼠高手。其二为狮猫,长毛,(自然界多为短毛,长猫不利于野外生存)生态威猛,却深受皇室热爱。
《野获编》记载:“明万历时,御前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凡后妃各宫所畜者,加至管事职衔,且称谓更奇。牝者曰某丫头,牡者曰某小厮,若已骟者,则呼为某老爹。至进而有名封,直谓之某管事。但随内官数内,同领赏赐。”
野史也曾记载这样一则皇城内的趣闻,虽真假难考,却也反映了皇家对猫的宠爱,明嘉靖时皇帝的狮子猫死了,用金棺厚葬于万寿山,并让大臣们写祭文“荐度超升”,这下可难住大家,最后袁肆激扬文字,有“化狮成龙”一句,得到皇帝激赏,袁肆从此官运亨通,直至入阁。
由于猫的融入,老北京的生活里到处有了猫的身影,西四附近有猫耳朵胡同,小吃中有一种叫“猫耳朵”,北京话里有“猫儿腻”、“闹猫”“炸猫”等等,玩具有“拉猫”,即用泥做中空猫头,下糊牛皮纸,纸中有洞,穿上涂松香的棉线,一拉线,玩具就会发出猫一样的声音,又称“叫猫”。
它们依然孤寂、自由、悠闲和淡定,依然被北京胡同里的灰色浸染着,有所变化的,是苦难的历史赋予它们的一种神性,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在它们的眼里都如水一样温和、平淡。猫何时进入北京胡同的,无考,然而它们不会在胡同里消失了,它们的灵魂,已经牢牢地生长在北京胡同的一砖一石上,它们与人平和相处,气息相通,是北京胡同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