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狗带进餐厅,和小狗在同一张餐桌用餐,关键是还不系绳,让小狗在餐厅到处跑,甚至导致我孩子受了伤。”近日,有市民称,有人将宠物狗带到丹金路边一家餐厅用餐,不料小狗乱跑给她们一家带来困扰,引发纠纷。该市民表示,她当时向餐厅方面投诉,可餐厅方面却表示,该餐厅为“宠物友好”型餐厅,并不禁止宠物入内。之后该市民又向有关部门投诉,最后协商解决此事。
记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宠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成员之一。“它经济”持续升温,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养宠需求。为了满足爱宠人士的期待,“宠物友好”型场所越来越多。“餐厅、美容美发店、大型商超……这些场所之前基本上都是禁止宠物入内的,但现在大多睁一眼闭一眼,对顾客带宠物入内的行为并不劝阻。”一位受访市民说,“这些公共场所的做法看似是对宠物的包容,十分人性化,却酝酿着矛盾,存在着安全隐患。”
有市民认为,“宠物友好”空间逐渐增多,人宠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任何行为都应有边界,一些公共场所号称‘宠物友好’,但‘宠物友好’并不代表‘宠物随意’。在公共场所中,不同群体需求不一,更需要统筹平衡。”
以这次“人狗同餐”的事件来说,不少市民认为,若是在自己家中,主人与宠物如此“亲密”,这和他人无关,但在公共餐厅,将安全与卫生视若无物,甚至没有系好狗绳,这样的做法显然让其他顾客难以接受。尽管餐厅声称是“宠物友好”型餐厅,但就算允许宠物入内,餐厅也理应在显著位置张贴标识,且制定明确规则,要求宠物主人自带餐具、限定宠物活动区域等,并严格监管。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养宠人士和非养宠人士之间并非对立关系,两方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现实情况来看,既要保障养宠的权益,也必须尽可能地理解和消除非养宠人士的顾虑,从而实现人与宠物“双向友好”。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应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和处罚办法,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宠物友好”的政策标准。对于商家来说,在打造“宠物友好”空间之初,就应未雨绸缪,设立专门的宠物区域、配备专业的宠物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宠物行为规范等,并且根据顾客意见不断优化调整。
养宠从来都不是一件私事,更需要全社会树立文明养宠的意识和责任。每一位养宠人士都应该切实担负起责任,而不是打着爱宠的旗号随心所欲,让不文明行为屡屡成为引发纷争的导火线。只有在尊重每个人的权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包括宠物本身的需求,制定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