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原则。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光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计建筑物真正的承载力。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且不是脱离总的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目前,人们在具体的空间结构体系整体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假定与简化。作为结构工程师不应盲目的照搬照抄规范,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指南、参考,并在实际设计项目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对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1.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构造措施。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2.强调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主要还因为现行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理论存在许多缺陷或不可计算性,比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内力计算是基于弹性理论的计算方法,而截面设计却是基于塑性理论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这一矛盾使计算结果与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差之甚远,为了弥补这类计算理论的缺陷,或者实现对实际存在的大量无法计算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需要优秀的概念设计与结构措施来满足结构设计的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因此,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此,概念设计的思想应当得到更大的推广。
二、协同工作与结构体系
1.协同工作的概念广泛存在于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中,对于任一个工业产品,我们均不希望其在远未达到其设计寿命(负荷、功能)时,它的某些部件(或零件)即出现破坏。对于建筑结构,协同工作的概念即是要求结构内部的各个构件相互配合,共同工作。这不仅要求结构构件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能共同受力,协同工作,同时达到极限状态,还要求他们能有共同的耐久寿命。结构的协同工作表现在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关系上,必须视基础与上部结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处理。举例而言,对砖混结构,必须依靠圈梁和构造柱将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不能单纯依靠基础自身的刚度来抵御不均匀沉降,所有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对协同工作的理解,还在于当结构受力时,结构中的各个构件能同时达到较高的应力水平。
3.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柱轴压比的限值已成为困扰结构工程师的实际问题,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下部柱截面也越来越大,而柱的纵向钢筋却为构造配筋,即使采用高强混凝土,柱截面也不会明显降低。实际上,柱的轴压比大小,直接反映了柱的塑性变形能力,而构件的变形能力会极大地影响结构的延性。混凝土基本理论指出:混凝土构件的曲率延性,即弯曲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相对受压区高度主要取决于轴压比、配筋等,混凝土的极限变形能力主要取决于箍筋的约束程度,即箍筋的形式和配箍特征值。因此,为了增大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控制柱的轴压比和改善配箍具有同样的意义,因而采用密排螺旋箍筋柱或钢管混凝土均可以提高柱的轴压比限值。
三、协同工作与材料利用率
从上述结构构件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在结构设计中,只有当构件越多处于轴心受力状态,其材料的利用率才可以高,经济性也就越好。对框架结构,竖向载作用下,框架柱宜处于小偏心受压下工作,若大量柱处于大偏心受压工作状态,则该结构方案的经济性一般不好,故对非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其框架柱应优先设计为小偏心受压。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在地震作用下,大部分柱可能处于大偏心受压状态工作,截面设计时,大量柱的配筋仅仅是为万一发生地震而增加的,这些钢材在不发生地震时,将不起丝毫作用,这显然是不经济的,与抗震设计的整体思想也不相符。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应设法加强结构整体性,必要时,在某些楼层设置刚性转换层,从而加大整体弯矩,减小引起柱弯曲变形的局部弯矩。另一方面,对柱的设计,可将整个楼层的柱设计为多肢柱,使多肢柱的每一根杆件都能处于轴心受力状态。
关键词:空间设计;中山别苑;人性化
居室的空间具有物质化特点,这一物质化的特点将会对人的实际生活与情感产生互动与交流,就居室的方面来说,就是对精神的容纳于包容,从人的视角而言,人的情感与精神就会对居室空间的设计反作用,在人性化因素融入的大背景下促进居室空间的进一步优化。
一、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概念
(一)空间设计
空间设计就是对物质空间进行设计的活动,具有标准化与目的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指在空间设计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美学的标准与技术的标准,美学的标准要求空间设计会给予人以美感,无论是从内部的构造设计、色彩的搭配,还是从具体的造型等方面而言都要给予人美的享受;目的性就是指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人的居住,因此就具有人性化的特质,即在设计的时候,立足于人的本体需要来予以空间的设计,从而使得人无论是在实用还是在精神的视角来说都能够满足人的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从而体现人的本体价值。
(二)人性化
空间设计中的人性化就是指在从人的主观情感与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来对居住的空间予以合理性的规划,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需要,从实质上来说,则是充分表现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尊重。
二、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意义
(一)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对人的本性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人主要活动的空间―居住空间来说,自然就与人的本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关系。诸如建筑心理学、行为建筑学、建筑美学等理论等都有所涉及,并成为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指导性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深入探究了人的本体价值在空间设计中的主导性的作用,空间设计对人本体价值发挥的促进作用,并对基于人性化基础上的空间设计进行理论上的剖析,产生极为明显的实践价值,据此而言,人性化就起到了满足了人们对空间设计的特殊性要求。
(二)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就是将人性化的理念应用到空间设计中,这就使得当前的空间设计理念出现了主体化与个性化这两种细化性的理论观点。
一是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主体化理论是将人作为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主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感受对所处的空间予以改造,从而使之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
二是空间设计的个性化理论。空间设计的个性化是从相对的个人与绝对的个人来说的,相对的个人就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空间中,个人的观点会趋从于家庭整体的观点,并以此为标准对家庭空间予以设计;绝对的个人就是指单个人,单个人会因为自己的性格、职业、年龄、经济的收入、家庭的背景等方面来对目标空间予以设计,这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的要求。
三、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人性化因素渗透分析
(一)树立起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
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中,将保持空间所具有环境的优雅与怡人作为首要的目标,并据此来从建筑心理学、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这两个层面予以着手。从建筑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中山别苑将如何获得人的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作为自己的目标,相比较其他小区的空间的设计,中山别苑空间设计注重尊重人的本体价值,从人对居住空间的安全、舒适、美观等不同心理层次着手,以此来实现对人心理的探究。就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而言,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着眼于实用性,将空间与人融为一体,从而使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最大化放松自己,愉悦身心,这就实现了空间设计的初衷。
(二)提高空间的实用
空间设计的对象就是在遵循主体需求的基础上来达到科学合理设计空间的目的,而对于主体来说,可以居住就成为首要的条件,这也就是空间的实用功能。中山别苑的空间设计就是根据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一般性的需求来设计不同的功能性空间,每个空间根据其价值再次予以细化。就以书房的设计为例,书房在家庭中应该归属于私密性的空间,为营造安静、有效的书房环境,中山别苑就是从灯光的选择、隔音层的设计、家具的陈设等方面来予以着手。
一是从灯光的选择来说,过强与过弱的光线都会对人的视觉与思考产生影响,因此为选择灯光的时候,中山别苑注重护眼的灯光选择,继而则是择取中性光线,不会导致对人的消极影响;
二是隔音层的设计。对于书房来说,安静的环境是最为重要的,为排除外界的干扰,中山别苑有意识设计出隔音曾,这一设计有效过滤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杂音,从而保持书房室内环境的静谧。
三是家具的陈设。中山别苑在设计家具摆放的时候,遵循简约型的原则,颜色与书房整体的氛围相融合,带有古典性的气息,在无形之中起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身处于其中,就具有了书香味道。
(三)注重空间设计的审美性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中紧紧把握住人性化元素的渗透,强调审美性的空间设计理念。举例来说,在设计书房的时候,注重墙面材料、色彩,以及整体布局的亲和力,色彩的变化不至于过于强烈与突出,墙面造型之间有缓蚀性过渡,从而使之产生亲和力。
四、结语
中山别苑在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因素渗透起到了满足人们对空间设计特殊性要求、推进现代空间设计理论与实践创新的作用,本文就是以中山别苑空间设计为例,对其人性化因素渗透的实践予以剖析,中山别苑在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念、空间的实用、空间设计的审美性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特色,取得较好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佳.浅谈人性化的室内设计[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关键词:主题;道具;情境;编排
1题材与概念的提取
素材是题材的原材料,在生活和文化中都能找到,只要在设计师那里能产生艺术美感的话,就能变成空间设计的素材。素材到题材,需要对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意图进行凝练与再加工,重新组成全新的形式,这种形式虽在客观世界找不到原型但兼具一定影像依据,属于一种新的表象形式。为了迎合空间设计的主题观念和想法,创作主题需要和提取素材、概念产生连带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一种暗示、可以是一种思想,甚至可以是一种意识,只要存在就行,而并非需要它是“实物”。
2主题道具的确定
主题道具在整个空间上的角色就如同小说场景的陈设物品,会成为主人公性格、人物命运、的出现或故事结局的关键,如服装、家具、陈设物品,甚至是面屏风摆放的位置,都可以在其中夹杂符合故事主题的“道具意象”,一旦意象形成,人们就会随着主题道具的变化而改变故事思路。主题道具的确定,对空间设计及主题渲染有很大帮助,其利好影响体现在主题的潜在故事表现、道具的交互影响、故事的顺接表现等上面。
3场景意境的体现
场景意象使整个空间设计的在场景的设置中,不只是孤立的堆积空间和事件,也应该将一些情节与空间的意境丰富起来,形成与空间主题相符、内容丰富且元素多样的空间结合体。拥有情节内容、场景意境的空间更具吸引力,能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是种享受。在国外,有很多文化名人街,这些街道最主要的空间设计与其他街道相同,但是在主题设定上,要比其他街道丰富的多。例如,展示了文化名人的作品、雕像,预设了古典文化内容的标志与内容、阁楼以及住房等等,都会让街道本身的空间与文化、古人结合,进而形成原有空间无法表现的文化场景意境,增添空间的主题特点。一般来讲,场景意境的体现序列线索的编排共有四个步骤:起、承、转、合,其展现方式不同,内容丰富,具体如下:
(1)悬念的设置(起)。空间的入口是进入一个空间的关键点,所以与空间内部不同的是,空间人口可以设置极具渲染力的元素,给人以新颖、悬念以及创新的感受。当人进入这个入口,进入空间主题后,会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投入到空间本身当中,并回想起空间入口的设置,从而认同、理解空间入口的设定。所以说,空间入口的体验也是为空间原有、基础性的基调做铺垫,故在入口设计上要倾向于悬念设置、意向设置、主题设置以及情感设置,不要否定不同元素,也不要过分依赖空间内原有兀素。
(2)建立连接与波折(承)。过渡空间是空间与空间之间连接的关键,也被称为“临界缓冲”,该空间属于部分空间,相对独立,所以在布局编排上,需要履行、尊重空间情节、故事以及主题的叙事规则和情感趋向,不能存在矛盾点或者是突兀点。例如,空间整体是按照一个“故事”延展出来的,故事的开始,故事的中间、故事的结尾,空间内颜色元素、事物元素以及情节意境元素都是按照这个脉络走的,可以清晰地界定出不同空间的临界位置。当在这种背景和环境下,需要建立连接与波折的临界空间时,通过路径给空间带来秩序,每一区域都有着自己的秩序,不能任意分配空间布局。例如,以三维结构基本原则,将材料、光影以及事物按照正确比例排列起来,光进来之后,需要顺着光按序列摆设事物,在逆向光里,也应将其与楼梯、街道、天花板以及路灯等固定背景元素相结合,使室内各种构造物以微妙的差异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3)场景的设置(转)。所谓的场景,是指设计师通过路径、入口处的悬念给使用者造成期待以后,为了满足使用者这种期待感而在空间序列中的适当位置构建一个主题性的场景。在这个领域空间里,场景的设置条件与背景资源更为丰富、广阔,也就是说,场景的设置可以不拘泥于规则、情节,甚至主题元素,而是要在原有空间场景的基础上,升华空间主题,把空间整体的设计想法和规律展示出来,如空间格调转换、空间事件的叠合、虚幻场景的塑造等策略,目的是通过场景的营建,从而使人们能够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空间体验中获得场所感。
(4)结尾各种知觉系统的混合(合)。结尾与入口在空间设计安排上拥有同等属性特点,一般结尾处更多的是各种知觉系统的混合,将空间主题感受与思想延续结合起来,给人最为强烈且饱满的感受,让人视觉、触觉、嗅觉等知觉结合在一起,对空间有个综合印象。即便人已经离开了这个空间,还是会对空间有韵味深藏,浓烈且情感丰富的记忆。
4生动细部的点缀
道具与场景之间所存在内在情节链,会巧妙地将一个空间内的设计细节联系在一起,如一支笔与桌子,笔在桌子的空间内,它是一个实物,桌子在空间内也是一个实物,二者虽都是实物,但是一支笔和一张桌子,却可以赋予空间设计元素不同的细节,进而表达空间内发生故事的情节及空间内任务赋予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就像路易斯康所说,“细部是空间设计的开始。”在室内空间场所精神生成中,细部语言可以体现在空间设计里任何一个元素中间,发挥主题影响、故事情节影响、人物情感及心理影响,最终,展现空间设计的独创性、理念性和创新性。
(一)设计因素分析
分析艺术与设计展览空间的研究因素,目的是为了执行特定的展览空间。多元素展示环境是由许多设计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其基本因素是:展品,展览,展览道具和灯光。
1.展示活动中展品是基础,同时也体现了展示和演示任务和目的。
因此,展示空间设计之前,对展品熟悉、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展品的不同种类,样式,大小,颜色,形状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以达到一定的表现效果。
2.展示道具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设施,具有代表性的展示空间环境中的重要成分。
既能很好的围合多个空间,多方位展示展品,又能在整体设计呈现在参观者面前更为直观的感受。它的形状、结构、材料、质地和制作工艺都将对展示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除了展示道具具有的美丽造型,还要遵循它的设计原则:一个固定的标准为基础,通过在功能和形式上特殊的设计,以获得最大的变化结构元素;展示道具规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标准的要求,可移动、拆卸。是空间能更加灵活的变化运用,增加空间的使用率;结构上要坚固耐用、安全可靠;造型简洁、色彩单纯,与展示空间环境的风格、展品特点相一致。
(二)方案设计阶段
展示空间设计,以设计一个脚本为基础进行再创作,将虚拟设计过程中的想法变成展示特定的实体的过程。
1.设计概念的生成
2.草图设计构思
草图设计阶段中,草图设计是室内设计初步阶段的关键和重要内容。它表达了室内设计师在这个时期最具创作灵感的思维过程。草图设计的前期阶段,可以进行单项的草图设计,到了后期阶段就进入快速草图,它是在前期单项草图完成的基础上,画出整个室内空间透视草图。
3.设计方案的制定
在确定了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的制定成为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一套完整的设计,包括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和设计说明。设计方案包括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两方面的问题。艺术设计是利用创造性思维将一个抽象的形象演变成视觉传达过程。技术设计和艺术技术是互补的,是对艺术设计的实现与再创造,而且是整个展示空间技术支持的保障。
(三)施工图的设计
施工图制作被确定为是进一步深化方案的过程,基于空间尺度的系统、材料和结构体系上。得出必要的标准施工图纸来作为主要的标准内容是建筑的唯一科学依据,再美的表现和标准的控制是分不开的。展示空间设计方案通过后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符合标准的施工图纸,是把规划方案效果图变成一个标准的施工图的过程中,它具有可实现性。
(四)设计实施阶段
设计实施阶段也就是该项目的建设阶段。室内装饰施工前,设计师应该将设计意图像施工单位介绍说明设计意图和图纸的施工技术;要求在施工工程现场检查监督。有时需要根据建议修改或补充部分图纸;在施工结束时,配合质检部门和施工单位一起进行项目验收。
二、总结
1.地域文化对酒店空间设计的影响
具体谈到地域文化对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它非常客观。一座优秀的酒店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型场所,它是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和展示的是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其主要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风格也是需要从其生长的当地地域文化中吸取养分的。因此,地域文化地域环境与酒店室内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
2.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国际文化的大融合,从本质上来讲,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休闲度假空间的室内设计程序的普及又极其合理的内涵。从另一方面来讲,不同地域的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也应具有各自的特色,有其特殊的规律,所以将地域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2)把握酒店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兼顾的原则。把地域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我们不但要满足酒店各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必须考虑其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里的感受艺术感染等)。只有兼顾功能与精神俩者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更好的得以体现。
(3)把握批判继承的原则。在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室内作品,常常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内蒙古饭店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研究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学会积极的“吸取”,还要学会果断的“放弃”。地域性并不是片面的强调“地方特色”,而是在融入地方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守批判继承的原则。
二、研究的创新点
根据现代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虽然提出了设计应注重地域文化的概念,但很多设计师并没有将地域历史文脉与室内空间的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以时展的特点以及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历史文脉等作为依据,研究地域文化在当今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作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的切入点,以寻求更为开放的地域特色建筑室内设计的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