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第766号国务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成才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该《条例》其中有一个亮点是提出实行社会共治的模式,监管机构、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学校、家长、新闻媒体等多方共同参与。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
互联网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被滥采滥用、一些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等。
那作为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应对孩子网络沉迷呢?
在此也给家长们提供一些点来参考,以帮助父母应对孩子网络沉迷。
01不给孩子贴网络沉迷的标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标签,例如属相标签、学名标签、自我概念的标签等。
很多时候父母很随意就给孩子贴上标签了,例如孩子打碎了一个花瓶,没有包容心的父母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粗心,甚至责骂你。会从行为过渡到人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给你打上了标签:你是个粗心的人。
然后这个标签:你是一个粗心的人,慢慢地就会变成我是一个粗心的人,粗心就变成了你自我的一部分,慢慢变成了一个你想摆脱也摆脱不了的个人特质。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孩子的网络爱好变成网络沉迷。
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有叛逆心理,当你总说他网络沉迷的时候,他真的会网络沉迷给你看。
另外当父母经常说不要网络沉迷,其实是在暗示孩子:你已经网络沉迷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关于催眠的暗示试验,催眠师告诉大家,你们现在不要想大象,不要想大象,不要想大象。他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然后问大家,你们脑子里刚才想的是什么呀?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大象,这就是暗示的作用。
因此家长不给孩子贴网络沉迷的标签是非常重要的。
02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减压系统
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许多压力,如成人,我们有就业、情感压力等。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砸锅卖铁,好吃好喝地养着孩子,他们能有什么压力呢?
其实不然,作为父母的孩子也同样有很多压力,例如升学、社交、身体变化的压力等,这些压力都需要及时释放,如果压力积累过多,又无法得到恰当的释放的时候,就更容易通过成瘾行为来释放,例如烟瘾、网瘾、毒瘾等。
为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减压系统,这样孩子就能及时疏解压力,不至于通过不恰当的方式释放。
有哪些部分会成为孩子良好的减压系统呢?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减压系统。
父母需要活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事业、爱好、这样就有能力与孩子分化,尊重孩子的自我、给到孩子价值感、能与孩子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且能多倾听、多沟通,具有共情能力的父母,就可以成为孩子良好的减压系统。
沈家宏老师曾说:“亲人的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爱,就是孩子最好的减压剂。”
因此父母也要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给到孩子关爱、关心、真实、认可、欣赏和信任,充分保障孩子健康的成长。
此外,如果父母能活好自己的人生,孩子是看在眼里的,那么孩子也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就能更好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
此外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的宠物、孩子的朋友、孩子与其他亲人的良好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非常好的减压系统。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关系,不过度控制。
有了这些减压系统,孩子就能及时释放压力,当孩子面临压力的时候,便不会只选择不恰当的减压方式了。
03给到孩子好心情、好情绪
我们都说父爱如山,深沉而又严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在父母那里似乎没办法嬉戏打闹,有愉快的氛围。
我们的父母似乎不愿意看到我们太开心,总会在我们开心的时候浇一盆冷水,毁了我们的好心情,明明看到父亲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开心得像小孩,但一见我们就立马严厉起来。
这或许受到类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样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如果不严肃,就无法在孩子那里保持权威。
又或者是因为玩物丧志的文化影响,觉得孩子开心就是在玩耍,就是不思进取。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没办法在父母这里获得好心情,没有好心情,便没有好情绪,这样理性就很难出来,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所有好的部分孩子也听不进去的,也很难控制自己,就更容易沉迷网络中。
那如何给到孩子好心情呢?
就是要多做孩子开心的事情,少做或不做孩子不开心的事情。
例如多陪孩子玩一些益智游戏,参加户外运用,多和孩子沟通等让孩子开心的事情,少做或者不做拿孩子做比较,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喊大叫等让孩子不开心的事情。
当孩子在我们这里心情越好的时候,孩子就越喜欢靠近你,你就越可以跟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
就像我们都喜欢靠近能让自己开心的人,例如我们的朋友。
因此,孩子有了好心情,有了亲密关系,他们的理性就可以出来,当他们理性能够出来的时候,对于父母所说的孩子便能接受,父母也能从孩子这里要到对的,孩子也会去做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事情就不容易沉溺到网络世界中去。
04网络是把双刃剑,父母需要对网络友好一点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我们已然离不开网络,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学着好好利用互联网,而不是对其加以抵触。
世界首富马斯克想必大家都知道,他为全球开启电动车新时代,是当今世界最受瞩目的科技明星。
他在十二岁的时候,近乎疯狂地迷恋上了电脑,马斯克的妈妈看到马克思的这份热爱,并没有阻止他,而是全力支持马斯克,并在经济很紧张的时候给马斯克买了一台电脑,任由马斯克折腾。
在13岁那年马斯克就利用代码开发出了游戏,并拿到500美元的报酬,之后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结果马斯克只上了两天课便决定退学创业,马斯克的妈妈依然二话不说支持马斯克。
后来马斯克利用电脑赚到了人生的一桶金1.6亿美元,并后来的特斯拉电动车、火星移民计划等商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马斯克近乎疯狂地沉迷电脑,在许多家长看来就是“网络沉迷”“不务正业”,这类家长会对电脑、手机、网络产生敌意,甚至还会和孩子冲突,导致亲自关系紧张。
如果父母攻击网络或者对网络有敌意,那孩子也会认为父母也是对他们有攻击或敌意,孩子会不顾一切地来保护网络或游戏,更加让孩子离不开网络,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爱好与他的人往往是一体的,是他自我的一部分。
就像养宠物的人,他们会把宠物看成自己的一部分。
对于喜欢网络或者是游戏的孩子来说,游戏和网络也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成了他的亲密关系。
因此父母对网络要友好一点,对网络友好也是在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友好,就像马斯克的妈妈一样,尊重和支持孩子的爱好,那孩子慢慢就会靠近父母了。
05做60分的父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许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总是会忍不住焦虑:
焦虑自己的育儿手法恰不恰当
焦虑自己没有给孩子创造好的家庭条件
焦虑孩子怎么没有好好学习
焦虑自己还做得远远不够
……
许多父母苛刻自己成为完美的人,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在哪一方面没做好,例如不恰当的养育方式、离婚等,便会产生自责和内疚,会觉得自己亏待了孩子,便会补偿孩子,过度补偿就是在溺爱孩子,溺爱则会让孩子无法发展自己的能力,无法遵守规则,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控力很差,就更容易沉浸到网络的世界里无法脱身。
其实,人无完人,事无十美。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当父母苛求完美时,也会苛求孩子完美,父母会用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也会用更高的要求来要求孩子,会忍不住控制孩子的方方面面,把关孩子的每一个细节。
在父母控制之下的孩子压力会很大,同时,有控制就会有反抗,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冲突。
那父母越管控就越失控,孩子会越来越颓废,就越容易远离父母,而沉溺网络。
当孩子沉溺网络的时候,打击了父母成为完美的人,父母就越觉得孩子的前途毁了,就越需要强加管控,然后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那如何破解呢?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育儿理论:60分妈妈。60分代表着我们做父母做及格就行了,另外40分留给孩子去成长。
但是很多父母却是想做100分的父母,小时候追着喂饭,长大了帮忙写作业,成年后又操心孩子的事业和婚姻,恨不得包办孩子的一切。
即便你是天才妈妈,你的孩子也可能是个普通的人。即使我们父母付出100分的爱,也可能换不回100分的孩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
或许这正是60分的育儿之道,如果父母总是做到100分把孩子的所有的困难和危险都预设到了,并且帮助孩子解决了一切,那孩子的自我就很难出来,就少了许多的成长机会。
父母也需要尝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苛求孩子完美,或许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做错过,那也没关系,给到自己一个允许,是人都会犯错,存在不足或错误,承担起责任就可以,下次做对就可以。
06在使用网络上家长要以身作则
如今网民数量激增,那这部分也有家长。
那会不会父母自己也有过度上网的情况呢?
如果父母有沉迷网络的情况,那孩子就会有样学样,模仿父母的行为,在父母耳濡目染下,孩子可能也会出现过度上网,甚至沉溺其中。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故事:一家四口,爷爷老了,手抖,吃饭时总是把碗打碎,父亲专门制作了一个木碗给爷爷,小孩子看见了也找来一个木头雕琢了一个木碗,问他做什么。孩子便说:“你们也会老,我给你们做的呀!”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写道:
“小孩子是好模仿的,家中人之举动言语他大概要模仿的。若家中人之举动文雅,他的举动大概也会文雅的;若家中人之言语粗陋,他的言语大概也是粗陋的。”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父母天天打麻将,玩手机,抽烟把屋子搞得乌烟瘴气的,那孩子怎么能学好呢?
因此,想预防孩子网络沉迷,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说教,不过度上网。
07分阶段管理孩子上网的重要性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孩子每个年龄段的成长特点进行分阶段管理孩子上网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作为父母如何分阶段管理孩子上网呢?
一、学龄前。
这个阶段是父母培养孩子遵守规则能力的关键期,因为孩子弱小,没有反抗父母的能力,其次,孩子在学龄前对父母所说的,所要求的通常都是言听计从的,父母在他们心中通常都是神一般的万能存在,他们对父母是完全地认同,他们很少会怀疑父母。
所以,他们通常会内化父母所有的部分。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能够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规则,孩子就会把这些规则内在到自己的世界里。
因此,父母在这个阶段要养成孩子的上网规则,例如怎么上网,上网时长等,养成好的上网规则,上了小学和初中之后,就能够比较好解决了孩子上网问题。
二、小学阶段,一般孩子是6-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他们的力量在慢慢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要用民主式方式去管控孩子上网,父母要和孩子商量如何上网的规则,商量出一个父母同意孩子也同意的方案,并达成协议,然后父母坚定地执行。
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如何上网不能单方面由父母决定,这样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或叛逆,或带来孩子对父母的敌意,其结果会带来孩子更加容易沉迷网络来反抗对父母的不满。
三、初中阶段,一般孩子是在12-15岁。
这个阶段孩子的能量已经很强了,有足够的力量反抗父母了,因此,这个阶段父母要用平等式的方式管控孩子上网,做孩子的朋友,和孩子商量一个双方都同意的上网方案,如果意见不一,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如果与之前方式一致,依然以父母为主,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孩子的坏行为越来越坏。
四、高中阶段,一般是15-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接近成年了,能够承担起责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建议父母不用管控孩子上网,无论是学习还是网络以及其他事情,都需要慢慢放手给回孩子,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给到意见就可以了。
08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沈家宏老师认为:“网瘾的核心成因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亲密关系的缺失。”
因为人是社会和群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如果一个人现实生活中缺乏亲密关系,他就会感受不到安全、爱、温暖、充实、快乐、幸福、意义和价值,会更多地感受到焦虑、抑郁、痛苦、孤独、空虚、难受、无意义等等。
当孩子在现实的层面没有拥有他想要的亲密关系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到网络上去寻找或者是建立亲密关系。因此就容易陷入网络沉迷中去。
所以,父母需要重视与孩子建立与发展亲密关系,给到孩子想要的亲密关系。这样,孩子就不需要去网络上去寻求亲密关系了。
那么,如何与孩子经营好亲密关系呢?以下几个方面可供父母参考:
一、是要经营好夫妻关系。
当父母把夫妻关系经营好了,才能营造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这样孩子才不会通过不好的症状(如厌学拒学、网络沉迷等)来拯救父母的婚姻。
二、是要经营好亲子关系。
当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坏时,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敌人或仇人,孩子就会选择和父母要求或愿望相反的事情来报复父母,网络沉迷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亲子关系的内容太多,这里无法详细展开,感兴趣的父母可以进一步到沈家宏心理公众号去了解沈家宏老师的《亲子关系61讲》网络课程,在这个课程里,有对父母如何经营亲子关系也包括亲密关系的详尽讲述。
三、不做破坏与孩子亲密关系的行为。
一些父母喜欢做破坏与孩子亲密关系的事情:
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父母就坚决要让孩子吃;
孩子喜欢吃肉,父母就会用力阻止;
孩子喜欢上网,父母就坚决反对;
孩子不太喜欢学习,父母就会全力来促进或推动孩子学习。
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就会因此受到破坏,其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远离父母亲,然后就会到网络上去和游戏或与打游戏的那些伙伴去建立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一条非常重要的法则就是孩子喜欢的事父母要多做,孩子不喜欢的事情父母要少做或不做,给到孩子愉快或好的心情,这样,父母就容易在孩子那里要到亲密关系。
写到最后
如果父母看完后,发现自己有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那也没关系,因为都做好这些方面是很难的,我们会受到社会和原生家庭以及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曾有过,那也很难给到孩子。此外人都是情绪化的,因此,给自己一些允许,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错了也没关系,不苛求自己成为完美的父母,下次尝试着做好就可以了。
如今外部世界纷繁复杂,父母改变不了外部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相信父母做好自己的成长就能最大化地预防孩子的网络沉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