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京最著名的楼盘是位于酒仙桥的和乔丽晶,它是“外销房”,以美金定价,每平米2000多美金。法式建筑的风格,得到了一大批京城名人的追捧,其中就包括著名导演和演员英达。
一年后,在英达参演的电影《大腕》中,留下了那段脍炙人口的精神病病院对话,讽刺当时的房地产行业。
有意思的是,对话的很多元素,都能和和乔丽晶对上号——4000美金的房价、看个感冒花万八千的私人诊所,当然还有:
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
英式管家,是和乔丽晶最大的卖点之一。
回来之后该项目特设了管家部,管家24小时内响应业主服务。和乔丽晶的物业费高得惊人,在全国平均工资只有780元的时候,他们的物业费达到了每月每平米1.75美元。
这样,他的朋友就会听到:您好,我是管家,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
1
“英式管家”的流行风,很快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
比如,英式管家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熨报纸”,这样油墨可以快点干掉,不会弄脏雇主的手。但在中国,管家们发现这个传统手艺发挥不出来:
雇主不看报纸。
包叔的好友兽爷说,没办法,刚富起来,气质还没跟上。一家外国杂志说,中国富人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仆人,而是一堂如何像个有钱人的入门课。
有媒体采访一位私人女管家,她的工作除了管理厨师、保姆和清洁工,还有一些中国特色的服务项目:
那时,距离内地第一家物业公司的诞生,不过20年。连物业服务都是一个新兴行业。
2009年,北京建外SOHO的业主们找了一个会计事务所,对物业公司进行审计。结果发现,五年里物业公司挪用了大笔管理费,愤怒的业主们另外聘请了一家物业公司。
但是,由于原物业公司合同没有到期,两家物业公司并存,不断发生摩擦。11月份的北京,建外SOHO一度断电、断暖,逼得潘石屹在网上发公开信求救。
物业公司的重要性,就是在不断的摩擦事件中得到普及。现代的物业服务理念,仅仅存在于少数的办公物业和酒店里,建外SOHO的业主们寻来找去,发现只有美国的物业公司能满足需求。
就在SOHO的业主们瑟瑟发抖的那个冬天,一家本土物业公司悄悄做了一件事情。
节能改造大大降低了凯晨世贸中心的运营成本,现在它也是金茂的核心资产之一。
物业公司的价值,就这样被金茂拓宽了。而要到十年之后,人们才会意识到,物业管理和服务的核心价值,是物业的保值增值。
2
房子是可以历久弥新的。
这几年,几乎所有的物业公司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开始的时候接到一个项目,第一件事儿是分析客户的需求,分析这个项目的服务方案,等到规模化扩张时,这种刻苦钻研的劲头就没了。
他们把客户可能接触每个服务触点的环境、人、产品提前纳入考量,然后根据这张全局视角的蓝图去指导服务行为。把设计前置之后,很多事就变得顺畅了。
所见即所得。
15分钟。
英式管家的精髓,并不是礼仪,不是仪式感,而是超前服务。
关于英式管家有一个经典故事,一位管家跟随他的雇主去印度,在户外餐会上,管家得知一只老虎正向参会走来。于是他走到主人身后,缓缓地俯下身子,在雇主的耳边小声说:恕我打扰,我能借用一下您的长枪吗?
一声枪响后,管家用优雅的语调说:大家请继续用餐。
英国专业管家行会会长说过,管家服务是管家协调所达成的无缝隙的服务:
雇主想不到的,管家要想到;雇主想到做不到的事情,管家要替雇主做到。
比如蓝色管家的代名词是效率,可以提供收纳、代购、遛宠物服务;红色管家提供育儿和老人陪伴;白色管家是园区的内的机器人管家,可以帮忙取快递外卖;金色管家组织艺术活动,提供家庭艺术装饰服务等等。
3
胡润曾经调查过,一位私人管家的薪资,差不多是19.8万元/年。
其实,这家物业公司很早就把物业往精细化的方向努力。
背靠中国中化这棵大树,他们把其在化工业管理的HSE管理体系引入物业,HSE的管理有一个基石性的理念:
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生生被做成了互联网行业。
当然,服务业基础是人,最终的服务,还是要人来完成。
面对疫情的再次肆虐,金茂向业主免费发放了超过10万斤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