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就是通过构架衔接桥粱,拓宽语文学习领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那么小学语文阅读如何课内外衔接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阅读如何课内外衔接
一、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
如果不从侧面引导学生对古诗的热爱,那他们在语文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发展不平衡,所以,在《游园不值》这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整理了一些描绘春天的诗,有《春晓》《咏柳》《春夜喜雨》和《江南春绝句》等,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联想,欣赏这些诗人描绘春天的优美风景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本文学习的《游园不值》有什么不同,这种或喜或悲、隐隐约约、朦朦胧胧的景色,难以掩饰诗人们对春天到来的盼望和喜爱,古诗的画面也入情入境,学生在比较古诗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古诗的鉴赏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何乐而不为。
二、进行内容延伸,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时,学生都在积极的阅读,当大家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挑选了1名同学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述寓言故事,讲完之后,教师问学生:“此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这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的说:“明明狐狸没这个能力,却还给自己找理由。”教师说:“看来大家分析的都有自己的道理,同时希望同学们下去读一下《伊索寓言集》,通过阅读,把一些寓言明天讲给大家听。”这时候学生很开心,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比布置作业还能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三、预习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在学习《黄山奇松》前,教师可让学生课外收集一些奇松的图片、奇松的成长环境及形成的原因等等。等上课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一名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他收集了奇松的成长环境,这样说道:“它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顶、陡坡、山脊和裸岩等地段,它们有着坚强的生命力,任凭风吹雨打毫不畏惧。”
还有学生收集了黄山奇松的形成原因,文中写道:“黄山奇松的形成离不开黄山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环境,黄山松的种子被风送进花岗岩的裂缝中,在那里发芽生根,黄山泥土比较稀少,仅仅依靠岩层中的微量元素经过化学变化,进而供给松树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同时也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
小学语文阅读课内外衔接的策略
一、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于课堂,放眼于社会生活,从客观的角度建构语文教学观,挖掘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渠道。
我们通过课内阅读打基础,学方法,再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赏文学之美,激生活之趣,品生活之味,作生活之文,感悟生命的真谛,积淀生活的底蕴。
二、内引外联,探索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研究的关键所在。建立了这个衔接点,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培养的阅读习惯去进行课外更为深入广泛的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境界。
1、释疑解惑,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阅读。
2、比较鉴赏,以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进行比较阅读,培养文学鉴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能力。
3、拓展延伸,以课文的一个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文阅读材料,更深刻理解课文,更广博阅读精品名著。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语文的视域打开,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4、联想想像,引导学生结合课内阅读的主观感受进行拓展与创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升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研究实践,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课内外阅读衔接的课堂指导模式。
1、读物介绍课。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原著、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体裁的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2、疑难点指导课。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审视文本、发现阅读障碍,能先自行释疑解惑的习惯,把学生的“阅读菜单”分为“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墨不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三大块。
4、综合评点课。这类课型对所读内容不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一两个阅读点进行专题式评点、赏析。
5、赏析创写课。这类课型,主要是针对适合学生想象性写作的文本。
6、成果汇报课。这类课型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展示。
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外联延伸,阅读拓展,生活处处皆语文
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升华。课内课外,内引外联,生活处处皆语文。
1、开展系列活动,保持阅读期待。开展阅读活动,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将课内所得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化方法为能力。
3、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提倡亲子共读,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浅析
一、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二、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
三、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优秀的品质”等目标。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课外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分为讲、展、赛等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记录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交流,使孩子们看到学习的成果,从而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让所有的孩子共同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
一、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衔接点的探究
这个同样需要教师对文学阅读的敏锐直觉,以及自身的文学素养水平作为基础,才能为学生找出最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最后,在进行了相应的课外阅读训练以后,教师要再次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到课内的阅读上来。让学生学会运用老师在课内阅读教学课堂上讲述过的方法和技巧,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身阅读的感受,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课内――课外――课内的阅读教学系统。
二、结合课内阅读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课外阅读教学目标
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合理衔接好课内外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性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以直观性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习阶段,另一个是逻辑、抽象等能力大大加强的高年级阶段。一般处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会更偏好图片图画、色彩丰富的事物,对于那些文字过多的文学作品缺乏必要的欣赏能力;而对于处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这个时候正好是其思维能力初步发展的阶段,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兴趣培养的关键点,科学地安排好语文的阅读任务。总而言之,教师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性来合理地衔接好课内外的阅读内容,从而达到最合理高效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还会布置给学生一个课后的问题进行思考:为什么在整篇小说中,我们独独学了这一个选段这个问题的回答同样放在读书的笔记里,交上来统一给我进行批阅。我能从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感悟中,发现学生们许多思维的闪光点,看到他们在思索的时候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譬如,对文中一些经典的语句进行评价和赏析,或者详细的剖析其中某个人物角色,虽然不是十分到位,但是评判的角度往往很独特。这样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适应孩子不同阶段的发展,对他们的语文水平的稳步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