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走访调查法,以统一战线为研究对象,对统一战线如何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国家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文化安全、科技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认为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具有职业、知识、沟通、身份等独特优势,进而提出了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宏观、中观、微观路径。宏观路径包括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文化、科技安全战略方针、规划等,中观路径包括壮大产业、创立品牌、为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奠定市场基础等,微观路径包括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素质等。
关键词:统一战线;国家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宏观路径;中观路径;微观路径
1国家安全、国家文化安全、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1.1国家安全的概念、内涵
《现代汉语辞海》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英语中的安全用“security”表示,有两个含义:⑴安全的状态,指没有危险、免除恐惧;⑵安全的策略和组织,强调安全的维护。比较两者后,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首先强调安全是一种没有危险、免除恐惧的客观状态,然后指明安全是一种能够清理危险、恐惧因素的主观状态。因此,“安全”是主客观的统一、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心理与行动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国家安全的本质,是确保国家利益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国家利益不是个人利益、集团利益、阶层利益的简单组合,而是国民整体利益的有机集合,因此国家安全的最高目的,是维护国民整体利益的正义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土地、资源、城市、工厂、人口等可以量化的硬实力和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无法量化的软实力,都是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都是国家安全维护的对象。根据我国学者刘跃进的论述,国家安全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包括许多子系统,主要包括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十个方面。其中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属于传统安全范畴,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信息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国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国家安全活动的根本目的,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根系,科技安全是当代国家安全的关键。
1.2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内涵
文化是国家、民族、个人的灵魂。没有了文化,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进步就无从谈起。我国学者胡惠林将国家文化安全界定为“关于一个国家以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简单言之,国家文化安全就是某国家的文化处于没有危险、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治理过程。
每个国家的文化,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与其他国家文化不一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国家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和先进性。比如中国文化就是差异性、民族性、多样性与先进性的统一。虽然国家文化间存在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沟通的问题,但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差异性造就的独特性,就是国家文化的本质,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标志。很明显,如果没有了这种独特性,某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安全也就随之出现了问题。
根据刘跃进的论述,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生活方式安全。从交叉学科结构上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包括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文化社会安全、文化信息安全和文化环境安全。从文化作用的方式来看,分为文化的硬安全和软安全。文化的硬安全,是指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可以采取制度性措施予以应对。文化的软安全,是指对一个国家精神世界的渗透,但表面上不构成直接的文化威胁,所以难以采取有形的制度性措施加以抵制。从文化影响的空间范围来看,分为外生安全和内生安全。外生安全是指来自外部威胁的文化安全,内生安全是指来自国家内部威胁的文化安全。
1.3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内涵
根据刘跃进的表述,国家科技安全是指“与国家安全和利益具有不同程度密切关系的科技成果、科技研究、科技发展的不受威胁与侵害的客观状态。”笔者认为包括两层含义:⑴科技工作者、科技组织机构、科技产品等物质性科技成果没有威胁、不受威胁。⑵科技体制、科技氛围、科技理念等精神性科技成果没有威胁、不受威胁。
科学没有祖国,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任何科技人才的研究、开发、生产等科技活动,都不可能在真空里进行,必须内化为一种为国家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研项目,都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同时国家也为其投入了天文数字般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科技成果是国家利益无可置疑的一部分。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些科技成果的排他性和非共享性,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保卫行动,才能使之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这就是国家科技安全的本质。国家科技安全包括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员安全、科技产品安全、科技设施安全、科技活动安全、科技应用安全等,其中科技成果安全是核心、科技人员安全是前提。
2目前我国文化、科技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严重的隐患
2.1外部因素:西方文化、科技无孔不入的渗透和侵蚀
2.2内部因素:全盘西化思潮的泛滥和文化、科技主导权的缺失
3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独特优势
3.1身临其境的职业优势
3.2游刃有余的知识优势
统一战线成员大部分是学有所成的专业技术人员,学历高、职称高、职务高,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实践知识,并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为处理国家文化、科技安全问题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⑴统一战线成员能够透过表面看本质,不轻信,不跟风,不动摇,独立思考,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把好个人关。⑵统一战线成员能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思想武器,正确、准确、精确地剖析问题,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本土和外国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比较开来,把谬论和真理区分开来,进而明辨是非、统一思想,将那些危害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负面因素剔除、驱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纯洁的信仰,并且把国家安全的原理同自己的体会有效融合,宣传、感染周围的公众,起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良好作用。⑶统一战线成员能够理性看待有关问题,识大体顾大局,协助、推动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制度的完善、优化,从宏观上把握,从中观上控制,从微观上落实。国家文化、科技安全需要强大的知识力量来支持、支撑,统一战线成员的知识优势恰好有利于知识力量的发扬壮大。
3.3内引外联的沟通优势
3.4参政议政的身份优势
4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路径
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才能将计划落实为行动,才能将“务虚”升华为“务实”,才能提供形象生动的典型案例,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统一战线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路径,可分为宏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微观路径。
4.1宏观路径
宏观路径是全局性的路径,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主要从系统、范畴、制度、机制层面入手来构建。
4.1.1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文化、科技安全战略方针、规划和完善文化、科技安全战略体系
4.1.2协助有关部门构筑和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决策管理机制
4.1.3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国家文化、科技安全预警管理机制
4.1.4协助有关部门创立和充实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4.2中观路径
中观路径是介于宏观、微观路径之间的路径,既有战略的成分,又有战术的内涵,在这里主要指统一战线组织建设视角下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如何建构的问题,也就是统一战线组织,尤其是高、中层组织在国家文化、科技安全方面的工作措施,具有鲜明的团体性、统一性、针对性特征。
4.2.1壮大产业,创立品牌,为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奠定市场基础
4.2.2扩大共识,融合认同,建立全民共同承认、遵守的国家文化、科技安全规范
4.2.3正本清源,收放自如,搭建公正、高效的国家文化、科技信息安全平台
4.2.4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确保公民正当文化、科技权利不受侵犯
4.3微观路径
微观路径是个体、局部、具体的路径。统一战线的微观路径,其行为对象是统一战线个人和基层组织,其涉及范围是相对狭窄的基层单位、社区、街道等社会空间,具有显著的局部性、针对性和战术性。由于统一战线的微观路径较多,笔者仅选择主要的路径阐述。
4.3.1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素质
4.3.2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构建科技安全屏障
4.3.3掌握互联网主导权和主动权,营造文化、科技安全的新型发展空间
4.3.4打造文化、科技安全内功,成为维护文化、科技安全的行家里手
5结束语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集团式的文化侵略行径,如果掉以轻心或者应对失当,我国国家文化、科技安全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同时给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统一战线组织、成员任重道远,必须构建行之有效的路径,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维护国家文化、科技安全的实践中,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永远骄傲地自立于世界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
[2]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1.
[3]杨毅主编.国家安全战略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11.
[4]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0.
[5](美)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曹峻,杨慧,杨丽娟.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姜凤艳,王风晨,武树霞.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安全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21-27.
[8]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21-24.
[9]胡琼之.国家文化安全传播预警与控制机制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2011(9):94-98.
[10]孙程芳.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70-73.
(本文获2014年度沈阳市统战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作者:郭长寿、郑锦惠、李莘、王昊,作者单位:沈阳市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