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要分近代、二战、现代来看待,不同时期它们拥有不同的定义。
风帆时代,巡洋舰是一种火力、航速较为突出的战舰,几个大殖民者们依靠巡洋舰完成殖民地间的航路维持。它们不像大型战舰那么凶猛,但利于远距离的航行,部署速度快,建造成本相对也低廉一些,非常适合控制殖民地和配属作战。
俄罗斯的“黎明祥瑞”,阿芙乐尔号装甲巡洋舰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巡洋舰开始完成金属化和动力化,到二战时期,巡洋舰已经变成了战列舰以下的重要分级单位,一般有战巡、重巡、轻巡的型别。它们火力澎湃,适合远洋航行,除了吨位和口径不及战列以外,基本上也是个船坚炮利的代表。
二战以后舰船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巡洋舰也跟着来了波大发展,美苏两国都出现了核动力巡洋舰,苏联甚至还有类似航母的导弹载机重巡,俨然瓜分了部分战列舰退场后的空白。
明斯克:你以为那几个破雅克算战斗力?我靠头怼人的好吗!
不过随着导弹和信息化的发展,巡洋舰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衰退,将主力位置让给了曾经的小弟驱逐舰。
今天海面上几乎已经找不到多少巡洋舰的身影了,除了美军扛大梁的提康德罗加级,也就苏联留下的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能摆几下风骚。
再说驱逐舰。风帆时代还没有驱逐舰,这种军舰是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型军舰,而且各个时期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最早期的驱逐舰是从鱼雷艇演变而来的,它们当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航速突破大型战舰的火网,抵近进行鱼雷发射。间或充当拦截舰只,对敌方鱼雷艇进行拦截,必要的时候还得以身怼鱼雷,拯救更为重要的主力军舰。
说白了,早期驱逐舰就是大只的鱼雷攻击舰,只不过英国海军将其单独拎出来分型,并给予了其一个“destroyer”的新名称而已。
“destroyer”的英文意思是“毁灭者”,很明显这是基于其雷击舰的功能而命名的。
在20世纪初的时候,鱼雷是一种极为强大的海战武器,因此一艘快速的雷击驱逐舰在用得好的情况下,会是许多大型军舰的催命符。
同时,人们也需要这种军舰来负责快速护卫和搜捕对方鱼雷艇和驱逐舰,甚至还要干防鱼雷网的布网工作,这就促成了驱逐舰的另一支分型——护卫舰的诞生。
其实护卫舰的历史远早于驱逐舰,在17世纪就已经有护卫舰的存在了,人们使用一些快速且稍大的单桅或多桅帆船作为主力舰只的护卫船舶,它们围绕在大舰旁边,充当各种打杂和零散的环绕工作,或者在港口等近岸充当巡防船舶。
但一战时期的驱逐舰也发展迅速,当时最强大的驱逐舰,英国氏族级已经达到了2130吨。
到二战时期,驱逐舰迎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而护卫舰却表现得有点不瘟不火。比如美国人,二战期间他们压根就没生产过护卫舰这种东西,反倒是先进的驱逐舰一艘接一艘地往外冒。
而且人们对护卫舰的舰型定义非常随意,它们主要以工作任务而非建造级别进行定义。比如英国的“部族”驱逐舰,它们一度被降为护卫舰;此外英国人还拿捕鲸船改造成不少护卫舰。
二战时期的战舰大海战已经逐渐过时,海上战争变成了航母之间的对决,因此跟着大战舰打下手的护卫舰丧失了很多工作机会。它们远洋不如驱逐舰,防空、反潜、护航也不如驱逐舰,显得有些多余。
因此,二战时期很多海军的护卫工作都交给了驱逐舰,如日本的祥瑞“雪风”,美国的祥瑞“威廉·D·波特”。
不过,护卫舰依然还是存活了下来,它们在导弹战舰时代获得了新生,如美军的“佩里”级护卫舰,尽管巡洋舰已经不需要它们了,但它们却成为航母最忠实的环绕者。
但很快护卫舰再次受到了驱逐舰的挑战,导弹时代让驱逐舰真真正正获得了新生,它们甚至取代了导弹巡洋舰,变成了现代海军的“标准化主战军舰”。
一艘导弹驱逐舰能涵盖多种海上工作,是十足的海上多面手,海军们再也不必装备型号驳杂的军舰,大多数情况下仅仅需要一种驱逐舰即能面对多种问题。防空、反潜、对地、反舰、核打击、导弹拦截、电子战、护航、扫雷……各种任务驱逐舰都能高质量地完成,甚至能背着几架直升机到处飞。
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
所以,今天美军已经完全淘汰了“佩里级”护卫舰,至于法国那个“地平线级”护卫舰,其实并不是护卫舰,只是法国人不愿军舰被称为“驱逐舰”罢了。
今天即便还残留下来的护卫舰,也不过是驱逐舰的低端解决方案。
这方面巡洋舰也很恼火,它们的境况与护卫舰没什么差别,驱逐舰同样诞生了高一级的重型号“大驱”。
“大驱”这个东西有时候带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比如当代韩国的大驱“世宗大王”标排达到8500吨,满载11000吨。美国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标排为7652吨,满载9950吨。
“世宗大王”的垂直发射单元达到128管,“提康”的垂直发射单元也是128管(有装弹机的放置管)。
比“世宗大王”更大的驱逐舰也不是没有,大家都懂的,那位标排12000吨的我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