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战舰世界》的开发者日志又预告了几个即将落地的“卫星”,其中最先落地的是Ⅸ级R系战列舰鲯(石见)。看到这艘船的外观,很多舰长可能就已经对她的出身猜的八九不离十——又是A-140计划案的子方案!
战舰世界
作为历史上鲸级战列舰的原型方案,A140计划总共诞生了32个变体方案,它们不仅为最终鲸级战列舰的建造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也为后世的研究者们留下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A140方案的变迁史,看看我们以后还能在游戏中见到多少青春版“鲸”。
阴谋的开始
众所周知,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将日本苦心经营多年的“八八舰队”计划案拦腰斩断,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之后就梦寐以求的海军扩充计划被迫搁浅。但这并没有打消日本设计新战舰的步伐,舰政本部的工程师依旧在绘制大量的战舰图纸,并且不断猜测估算美国海军未来可能装备的战舰会采用怎样的指标。
尽管在广义上,“海军假日”要等到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作废才算结束。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们的“海军假日”结束的要早的多。日本30年代初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无耻的侵略扩张行为,招致了国联的警告和“制裁”,因此在1934年,日本单方面退出了1930年签署的《伦敦海军条约》,并且背地里在战舰的设计上也开始逾越华盛顿条约的管束。
要讨论日本主力舰的设计,藤本喜久雄和平贺让两个人始终是绕不开的,早在1929年两人在设计金刚代计划时,就已经在诸多设计上为日后的鲸级战列舰埋下伏笔。平贺让设计的410毫米主炮金刚代舰采用的装甲结构与鲸级的最终设计相当接近,而他在1929年9月设计的新型主力舰计划更是具备了诸多日后A-140计划舰的特征。
平贺让的金刚代方案之一,其装甲结构与鲸级十分类似
至于藤本喜久雄,他不仅提出了针对单一目标设计的主力舰方案,更是大胆预测了今后日本海军主力舰升级的方向。藤本认为,当华盛顿条约在1936年期满失效之后,美国海军势必会大规模扩充舰队以应对威胁。届时以日本的工业水平,无法从数量上与美国人抗衡,因此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战舰做的更大,无论是吨位还是火力均要大幅超过对位的单艘美军舰艇才能取得优势。
同时藤本指出,美国海军的新一代主力舰可能会采用16英寸主炮,并且在1941年左右会扩大到18英寸。另外由于美国众所周知的地理环境和战略思路,他们的主力舰水线宽度无法超过33米,长度不能超过300米,否则将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因此日本海军需要直接建造主炮口径18英寸,且尺寸远大于美军的新型主力舰,才能保证在可能到来的战争中取得战术优势。
巴拿马运河的船闸直接掐死了当时美国海军设计超重型战列舰的可能
而藤本选择18英寸作为新型战列舰主炮口径的起点,还有另一层考量。他于1929年提出的主力舰发展方案不仅针对华盛顿条约失效之后的海军建设,甚至一路延伸到了1951年。如果日本海军的主力舰一开始装备三联装18英寸主炮的话,那么炮塔座圈直径可以保证这些战列舰直接换装双联装20英寸主炮,日后再建造20英寸主炮新舰时也可以沿用老舰的工艺和建造规格,一定程度上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由此我们在结合这两人的设计特点后,A-140和A-150的种种特征也就跃然纸上了:集中布置的上层建筑,三联装18英寸主炮,宽阔的舰体以及更加适应高航速的外形。这些特征不仅贯穿了两个“超级战列舰”的设计,也切实反映在了最终建成的鲸级战列舰身上。
A-140—恶魔的诞生
1934年10月,在评估了由江崎提交的“超级战列舰”方案之后,军令部暂时驳回了这一设计。但此时的日本人并不是不想要这样一级超重型战列舰,而是他们需要综合考量当前日本海军所需的战术指标。尽管当时日本海军中新兴的航空派遭到战舰派的极力打压,但是事实告诉我们日本人实际上以一种非常扭曲的态度承认了航母在新时代作战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日本海军以航母为核心的“机动部队”中,各舰的航速均要达到31-33节,这样才能让机动部队发挥高速特点截杀美军的航母舰队,而这一指标最终也落在了战列舰的设计上。
1935年4月1日,军令部正式发布了“A-140”计划的主力舰设计指标:
·至少装备八门460毫米主炮
·副炮武装为12门155毫米炮或8门203毫米炮
·航速至少达到30节
·以18节经济航速航行时至少能航行8000海里
·能在20-35公里内免疫460毫米主炮的命中
·防雷带至少要能抵御300公斤TNT炸药
事实上,这些指标与江崎造船中佐提交的67000吨级主力舰方案基本一致,甚至A140计划的第一个方案也几乎就是江崎案的翻版。最初的A-140号战列舰排水量68000吨,三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采用全前置布局安装于舰体前部,430毫米的主装甲带上半部分倾角为25度,水线以下倾角17.5度,并且主装在延伸到水线以下后逐渐变薄,最末端150毫米的部分则作为防雷带的背板,提供比传统防雷带更好的水下防御能力。
A-140原案
江崎67000吨方案
这里我们先来讲一个小知识,相信很多舰长都很好奇,为什么日本战列舰会采用类似英国纳尔逊级的集中炮塔布局?众所周知,英国人使用这样的设计是为了缩短装甲带长度,但是日本人采用这样的设计却并不是全部出于相同的目的。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的由藤本提出的战列舰火力升级方案,这些超重型战列舰日后可能会换装510毫米主炮,因此炮口爆风问题就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军令部和参谋本部认为如此大口径的主炮在齐射时,炮口爆风足以摧毁一些靠近主炮的甲板设施,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况,军令部选择将所有主炮集中布置在舰体前部,副炮和防空炮靠后布置,减少二者的干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A140方案中看到有三分之二的子方案都采用了全前置布局。
A-140A方案
另外,虽然参谋本部对于全前置布局有着近乎魔怔的偏执,但舰政本部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曾经在平贺让和藤本手下工作的那些“亲传弟子”认为炮口爆风并不是什么致命问题,完全没有必要为了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放弃传统火炮布局。因此在A-140A号方案出台后,舰本又给军令部提交了采用传统火炮布局的A-140A1方案,这一方案的3座三联装炮塔采用前二后一的方式安装,虽然延长了主装长度,但是在适航性等方面有着更好的表现。同时在A-140A1方案中,我们也首次见到了舰尾副炮的抬高设计,与鲸级战列舰的最终设计十分相似。
采用传统火炮布局的A-140A1方案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三联装460毫米主炮是藤本喜久雄所倡导的火力方案,目的是以相同的座圈规格适配双联装510毫米主炮。而作为藤本的老对头,平贺让始终坚持双联装主炮设计。随着藤本喜久雄于1935年猝死,重新掌握军舰设计话语权的平贺让也不忘了在这种时候扩张自己的派系影响,因此在传统布局的A-140A1方案提出后,又绘制了采用4座双联装460毫米主炮设计的A-140A2方案。这一设计事实上非常尴尬,主装甲带和弹药库的布置都变得十分困难,副炮射界过于狭窄,并且进一步延长了主装甲带长度。
在平贺让影响下诞生的A-140A2方案
在A-140完成了第一个子方案后,舰政本部认为柴油动力还有更高的潜力,因此A-140的下一个方向便是论证全柴油动力的可行性。柴油动力虽然比起常规的重油锅炉,更为经济的同时还有着排烟少等优点,但是柴油机的单位出力要比重油锅炉低,在航速方面不占优势。A-140的全柴油推进方案被称为A-140B,我们也可以从外观上明显看出,这一方案没有传统动力战列舰那样巨大的排烟系统,整个烟囱被隐藏在后桅杆之下。但考虑到柴油机的出力不足,在尽可能保持火力和防护指标不变的情况下,整艘船的吨位被降低到了6万吨整,水线长度缩短到了247米,航速也下降到了28节。
采用全柴油动力的A-140B
与A-140A一样,A-140B也有B1和B2两个传统火炮布局的变体,B1是三座三联装主炮,B2则是4座双联装主炮
我们之前提到过,军令部对于30节航速的执着是出于支援航母机动部队的考量,但这在日本海军中那些传统的“战舰派”看来这无疑是对航空派的妥协,战列舰理应拥有自己的战术安排,给机动部队配属高速战列舰无可厚非,但水面打击舰队也应当有自己的战列舰。虽然柴油推进的A-140B无法满足30节高速战列舰的指标,但是在传统的战舰派军官看来,28节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甚至绰绰有余的速度。因此在B方案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减少四分之一柴油机组,吨位降低到5万8000吨的A-140C方案,这一设计在保证火力与装甲不变的情况下,将航速进一步降低到了26节,使其更加的“经济”。
降低吨位和航速,整体设计更加偏向“传统型”战列舰的A-140C方案
缩水只有0和无数次,在A-140C的基础上,舰本还设计了将主炮口径缩减到410毫米的A-140D方案,该方案的装甲带同样也缩水到了380毫米,只能抵御16英寸级别主炮的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