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爆料,火爆直播间的背后,竟是“一台能操纵2万个水军的手机”。水军操盘直播间,这已是直播带货行业公开的秘密。“水军”还活跃在哪些行业?这些水军充斥的行业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游走在互联网黑灰产业链中的“水军”不仅成为了“带货高手”,也是网络爆款的助推器,“水军”的存在究竟侵害了谁的利益,又鼓了谁的钱包?
为何虚假的热度却能够撬动现象级的传播?如何识别“水军”又应如何治理?
本期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水军”浮出水面,灰色产业服务了谁?”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关于“水军”还活跃在哪些行业?这些水军充斥的行业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其次,在各大电商平台的爆款商品,“水军”会发布虚假好评和刷单,以提高商品的销量和信誉度。这个是行业的公开秘密屡禁不止。
另外,在线教育平台上的“水军”发布虚假的好评,以提高某个教学课程的评分和信誉度。这些行业中,“水军”充斥的特点是:需要依赖网络来推广产品和服务,同时受到用户口碑和信誉度的影响比较大。
关于“水军”的存在究竟侵害了谁的利益,又鼓了谁的钱包?
竹阅文化CEO陈伟明表示,看似热闹的直播间,其实是一个个网络水军在发言;请你不要在意网上反对你的“人”,也不要在意网上赞同你的“人”,因为这两个人很可能是一个人。
有了水军烘托气氛,不明就里的用户就可能被热闹的氛围所带动,冲动跟风,掏钱下单。这核心的要诀就是情绪传染,因为群体的很容易情绪化,所以,只要领袖把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那么就会让整个群体拥有和自己一样的情绪。
但在行内,人叫做数据,或者数据维护,古有陈胜吴广利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伎俩,造成天命之兆,以惑愚民;今存奶茶店排队、售房处假装看房等活,甚至“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刀削面”等噱头。
其实,如果是网络实名制,大规模的搞灰尘偷身份信息,明显可能构成侵犯个人信息;更对于网络水军的刑法规范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兜底条款,也就是非法经营罪。
在冰山一角的黑幕里,某种意义上平台是默许甚至纵容的,只求从流量池中分得一杯羹。
关于为何虚假的热度却能够撬动现象级的传播?如何识别“水军”又应如何治理?
三是技术手段日益复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水军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伪装自己的身份,如使用虚假IP地址、模拟人类语言等等。这些技术手段使得互联网平台难以识别和防范互联网水军。
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机制。目前,对于互联网水军的监管和处罚机制并不完善,一些互联网平台缺乏有效的手段来打击互联网水军,这使得互联网水军更加肆无忌惮。
螺旋实验室螺旋君认为,“网络水军”这种生态,虽然大多数是由品牌方或者利益个体发起,但背后考验的,其实也是平台的治理能力。
但凡是水军,必然有栖息的土壤,过去的论坛贴吧,如今的微博小红书,如何发现和整治水军,对于平台而言一直是重要课题。过去习惯于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封IP地址,封注册手机号,但现在水军逃避技术审查的套路越来越多元化,对于平台自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违规成本的问题。“水军”行为往往是一个行业,一个产业链,一个平台的行为。但即便从今年“315”曝光的情况来看,也暂时只是涉及平台快速下架了违规的账号而已,这样的违规成本是挺低的,而且平台基本上还是置身事外,根本没收到实质性的处罚。简而言之,对于水军而言,不管是直接的账号方,还是商家,还是平台,甚至是操控水军的公司,所获得的的利益远远大于损失,更何况,被央视曝光、被查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最后,需要行业自律和加强执法力度。“水军”对企业和行业来说,往往也是双刃剑,前期可能因为“水军”行为快速起量,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发展起来之后,也可能被水军裹挟,企业可能也能意识到其危害性,但又迫于自身企业的压力,很难刮骨疗伤。故需要企业和行业更加自律,毕竟很多时候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担任了部分裁判员的职责。而执法层面,一方面法律法规要能与时俱进,既能跟上时代,又不至于限制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杜绝“和稀泥”式的执法,以及只捡“软柿子”捏,不痛不痒根本没有警示作用。
识别和治理水军需要依靠技术手段和监管机制的双重支持。技术手段包括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和识别模式来判断是否存在水军行为。监管机制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和自律机制等,可以规范行业行为,遏制水军现象的滋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