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理解汇总十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文化执行提供人员支持

二、培训与开发是企业文化贯彻执行的有效手段

三、绩效管理系统能为企业文化执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执行都是为了达到管理目标而使用的方法。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必须要有与共同目标、群体意识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首先,通过良好的绩效管理制度,了解员工今后的工作规划,使员工在绩效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地成长,完善自己,使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烈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有了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企业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等的强化,企业文化的落实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次,企业文化落实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员工的绩效指标就是企业的整体目标的分解。在员工的绩效指标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在对绩效指标的考核中对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工作和行为给予好评,对与企业价值观相悖的行为给予低评,通过考核成绩向员工展示企业文化倡导什么,禁止什么。从而使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越来越遵循企业价值观。

四、薪酬制度的实施过程就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过程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存在的意义,决定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它明确了企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是企业内部判断是非的准则。同样,薪酬体系也会通过其内部的各个方面来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如公司执行的是业绩导向的文化,则薪酬总额中浮动薪酬设置比例要大一些,如公司鼓励创新性思考,则在考核要素中应加大工作创新方面的考核权重。如果公司是强调合作精神的文化,那么奖励的重点就是以团队为主,如果企业是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那奖励的重点就是以个人为主。企业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企业薪酬体系的不同。随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企业的薪酬制度也会发生改变。

五、员工关系管理加快了企业文化执行进程

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完善的员工关系管理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满足感,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意愿和主动性,也在保障企业战略和目标的有效执行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良好的员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正员工的行为态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执行能力,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和谐、团结、相互信赖的文化氛围,在无形中,减少了企业文化执行的阻力,提高了企业文化执行进程的速度。

员工关系管理从狭义上讲就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管理。完善的沟通管理机制,能够把企业文化的执行情况快速反映到管理层。企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贯彻企业文化价值观,但是贯彻执行的效果如何,员工的认可程度是怎样的,这些都是需要沟通管理机制来帮忙的。执行管理层通过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把企业理念和价值观等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员工,员工接收到这种理念和价值观,在与自己既有的价值观进行分析融合后,在日常工作和员工交往中会表现出对企业价值观的一定认可。这种认可程度又会通过企业的沟通管理机制由下而上反馈给执行管理层,执行管理层会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整和修正企业文化执行的政策和方式,然后再传达给员工,这样循环往复,最终达到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完全认可。企业与员工之间顺畅、快速的双向交流大大提高了企业文化执行的有效性。

结语

当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机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实践,员工就会日复一日地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对其做出反应。这样,不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就会不断地修正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使自己属于该企业文化的一员;认同企业文化的员工就会更加强化自己的认同感并不断延伸下去,使其更加巩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执行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招聘、培训开发、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管理的各个环节融入企业文化价值观,在对员工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强化企业的价值理念,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进而落实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雷蒙德A诺伊等著.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引言.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年均9.6%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约3.3%的年均增长率。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初占GDP比例不足1%发展到2012年末已经超过GDP总量60%,企业总数更是达到了90%,吸收了85%的非农就业人口。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一届政府将致力于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和行政审批项目的逐渐缩减,民营企业将会进入能源、交通、电信等原来为国有资本垄断的行业。毋庸置疑,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产出、企业实收资本存量、劳动就业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上都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然而,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规模增长,企业的质量也更不能局限于数量、规模的扩张。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国,民营企业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7—8年,远低于世界500强42年的平均寿命,与世界1000强企业30年的平均寿命仍有显著差距;从全球各区域来看,也低于日本30年和欧美12.5年的平均寿命,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仅2.9年…,我国民营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持续经营问题越来越突出。尽管民营企业短命有许多原因,比如不注重产品研发、盲目多元化等等,但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的制约因素和经营失误均与企业文化缺失有关。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市场领域的开拓、科技开发的投入以及财务运作的理念等几乎所有企业管理中的功能。总结学者们对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的研究结论,无论是茅于轼(2005)领导者素质决定企业寿命的观点,还是张玉明(2009)我国民营企业家缺少决策能力、民主意识、文化素养以及适应制度的拓展能力的见解心1,都与企业缺乏积极的企业文化有关。张唯迎(2005)曾一阵见血地指出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文化理念、营造相应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者们均认同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决定性力量,瑞士国际管理学院(IMD)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美国麦肯锡对世界500强企业成长性的研究,都定量地分析了企业文化对竞争力的影响超过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公司业绩∞1。本文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企业必须以符合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作为企业价值观的参照系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商业文明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以诚信、自律、平等、创新、责任等价值取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也是维持商业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企业,必须首先适应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变革。近些年,我国经济中表现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件频发都显示出,我国民营企业才刚刚跨过粗放经营阶段,尚未形成以符合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体系为参照系的企业价值观体系。企业仍然存在短视行为、缺乏战略意识、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文化的内涵和企业文化.

文化一般被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办事的行为方式”。。古拉丁文中的cultura是指“教习”、“开化”,汉语中文化即“文德教化”口1。由是观之,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文德教化”的本质就是用各种神话故事、英雄形象、生活习俗教化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什么是为社会赞赏的,什么又是被社会所唾弃的等等。RuthBennedict认为文化本质是由人们所共同拥有的观念和判断标准构成的价值观体系M1。Hall认为文化是人们交往的媒介,文化触及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1,即文化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概而言之文化就是基于人们某种功利性或道义性的追求而对个人或社会组织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观点。

企业文化应该属于社会文化的子领域。那么,企业文化弘扬的价值观必然从属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影响和决定着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并由此演化出企业在处理与员工关系、与客户关系、与消费者关系、与社区关系、与政府关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条例甚至包括不成文的惯例、程序旧。。其伦理价值观是否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是否被社会所接受将最终影响企业效率以及企业的市场、社会形象,并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简单的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处理外部环境和内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所发展起来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企业长期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创始人或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有重要影响;企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独具特色,而它的精华就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才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二)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功能角度考察,企业文化对内协调员工行为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对外向环境传递符合社会价值观念的信息以增加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即通常所说的企业形象(CI)。因此,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判断和经营宗旨必然会左右企业的价值判断。所以考察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必然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来考虑。而企业文化的“软实力”恰恰表现在这两方面。

此外,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建立了企业文化测评系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制的测评量表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编制的企业文化测评量表,这些对于企业文化价值观体系的研究结论均大同小异,中国文化管理学会企业文化管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还了《中国企业文化管理测评标准2.0》(COCS),对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维度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

三、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制约因素分析.

(一)重媒介载体、轻价值内涵,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将有形的制度约束融入无形的文化约束,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让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形成一致价值认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但是,价值观理念不能仅仅表现为脱离实际的概念,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企业文化活动中,企业文化活动是价值观理念的载体。

(二)缺乏战略意识和愿景,企业文化短期化.

Schein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组织在处理外部适应和内部融和问题中交互发展的结果一1,企业为实现其目标,不断调整其行为规范,最终形成的思维模式并被组织成员所接受。由此可知,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不断强化或影响转化的效应。因此,清晰的阐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能使企业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的稳定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大师波特也曾指出企业文化中首先包含企业使命和愿景,战略管理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在环境分析中确立企业实现愿景的战略安排,这些都是西方企业精细化科学管理所长,能够对于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精确定量化的描述。

反观国内民营企业,由于受到改革开放初期生存环境的限制,利润成了疲于奔命的民企唯一的追求。

(三)缺乏国际视野和跨文化多元意识,很难融入现代文明.

随着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参与国际分工,一些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多元文化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一定会面临不同文化类型、价值观念、伦理标准之间的冲突。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国际视野,缺少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缺少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很难融入所在地区文化,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层通过伦理再造、组织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打破一元文化制约、取得国际化认同理念,形成一种跨文化的相互沟通、理解、支持的能力¨“。

(四)重组织内部管理。忽视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然而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令人堪忧。近些年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年上半年发现的污水偷排地下事件、违规使用不合格原材料事件、毒胶囊事件均表现出企业贪图短期利润而几乎不顾及顾客健康与生命,甚至贻害子孙。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09—2012年显示。300家大企业(国企、民企、外资各100家)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5-子2009—2012分别为20.2分、17分、19.7分、23.1分,整体社会责任状况堪忧,而民营100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平均得分2009—2012分别17.9分、13.9分、13.3分、15.2分。①这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社会责任发展状况徘徊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二是民营企业状况差于国企,每年基本七成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处于旁观者阶段(低于20分)。

(五)忽视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无根无源.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领域,一定需要从整个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必然是企业文化的不竭源泉。西方的企业文化受到西方宗教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中就阐明了新教尊重和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促使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西方文化认同通过诚实劳动追求幸福,因此企业文化更鼓励创新和个性的发挥;还有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也使西方社会和企业更注重从制度上完善社会和企业管理等等。但是西方企业文化在强调个性、鼓励创新的同时,一定受到基督教中“诚实、仁爱、平等”等价值观的约束,如果脱离了宗教或者西方法治环境孤立的谈创新,则可能将企业引入歧途。

我国民企在向西方学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也同样认可其创新理念,但是没有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也不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汲取营养,致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了无根的浮萍。由于企业文化脱离社会传统价值观,民营企业所谓的“管理创新”损害企业员工权益、“产品创新”损害消费者利益、“技术创新”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等,甚至不择手段剽窃他人的创新成果时有发生。

四、民营企业文化的推进路径.

(一)从转变政府经济发展理念视角。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功利”观.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和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民营企业诞生于国有企业的夹缝中,生存环境决定了其诞生之初只能不断迎合政府,而不是按照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律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关系”文化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特有的一种企业文化,尽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占据了一些市场份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投机钻营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并不是依靠加强内部管理、注重技术创新、正确地市场营销获得市场,而是通过对政府官员的行贿、腐蚀获得不正当利益,这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扭曲了企业文化;同时一些地方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蜕化成唯GDP马首是瞻,政府决策行为的短视,也助长了民营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三聚氰胺”事件、毒胶囊事件以及一些地方企业环境污染事件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失职、渎职甚至暗中包庇行为,这助长了企业投机文化。

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企业行为。政府必须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经济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才能引导、制约民营企业逐渐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以社会价值观认可的方式行事。企业愿意并且必须放弃短期投机文化,才能构建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清正廉洁、讲求信用、富有效率以及依法行政的政府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从企业家文化修养视角,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价值观.

Werhane赞同亚当·斯密关于“经济行为者是一个具有善良意志、明智以及自制的人,他在基于道德、法及正义的社会及经济的环境中展开既合作又竞争的活动”的观点,Werhane(1999)在研究了亚洲和新西兰的企业时强调企业家道德品质是决定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Po—KeungIp(2002,2003)考察中国民营企业,其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具有道德型领导,企业家的伦理道德、个人品质、生活方式是培植企业文化的重要力量,道德型领导的持续激励有利于引导员工正确地积极一致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而反面的证据则是Modic(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非伦理行为都是被上司所迫而为,因为他们担心受到惩罚甚至失去工作。

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家文化素质修炼和价值观培养为契机。企业家不但要有文化理论知识,更要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目标远景。由于我国民营经济产生的特殊背景,许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之初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教育和经历构成企业个体人力资本的核心,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才能放眼世界,借鉴和学习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从经验型管理迈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而且作为民营企业家,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激励员工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愿景。中国民营企业需要品德高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家。中国曾经的民族企业荣氏家族企业之所以能百年不衰,逐渐壮大,这与荣氏企业的创业者和传承者始终坚持“为国堵漏卮,为民添衣食”的愿景、同时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不无关系¨引,现代民营家柳传志、张瑞敏能够带领中国民营企业走向世界,与他们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三)从传统文化视角,推进企业文化正确地扬弃观.

民营企业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必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汲取营养,否则,企业文化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只有当中国的企业向西方输出文化而不仅仅是产品时才能体现中国真正的强大。那么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一定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

“仁”是儒家文化核心,即“仁者爱人”,这与现代社会文化以人为本思想不谋而合,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与现代社会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如出一辙,甚至佛家“悲天悯人”的思想也同样对现代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日、韩、新加坡等给我们民营企业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儒家“和”文化深深印刻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影响了日本企业强调集体利益与团队精神,造就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稻盛和夫总结的企业核心价值“感恩、仁爱、勤奋、慷慨、正直、慎独、守信”显然发端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ⅢJ,鲜活积极的企业文化促使日本企业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壮大,而韩国企业文化倡导的“勤勉”使员工对企业尽职尽责,孝道文化使新加坡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归纳、扬弃与现代市场经济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一致的价值观理念,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处事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理念、“礼智、德治”的观念对当代企业处理组织内部关系以及适应外部环境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交流的Et益频繁,中国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已经部分被西方文化所接受,将会逐渐演变为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文化优势。

(四)从低碳和可持续视角。推进企业文化可持续观.

企业文化的可持续性决定企业经营行为的可持续性。企业的发展壮大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难以想象一个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成长壮大,因此企业文化一定要坚持可持续观。

现代企业文化可持续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坚持低碳理念,低碳生活、低碳技术与低碳发展经济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过程必须遵循的发展模式,各国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已经在减低消耗、推进可再生能源、拟制气候变化等领域展开合作。民营企业低碳和可持续理念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让低碳理念深入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坚持低碳和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将引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低碳理念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改造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新产品研发生产出更环保低碳的产品,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公众建立低碳消费理念。

五、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体现为企业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当务之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伦理,其目标是让员工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判断的一致价值观和共同愿景,这种共同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企业组织稀缺的战略性资源,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价值观这一核心,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认真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尊重职工权益、尊重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正确处理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1]李柏洲,李晓娣,李海超.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状况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3—26.

[2]张玉明,吕静.企业家素质培育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以山东省中小型科技企业为样本[J].软科学,2009(3):111—115.

[3]谢厚鹏.企业文化的定性与定量测评[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4]约瑟夫·M·普蒂.管理学精要:亚洲篇[M].丁慧平,孙先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24.

[5]吴文盛.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5.

[6]BENEDICTR.PatternsofCulture[M].Boston:MarinerBooks,1934:54—55.

[7]HALLET.BeyondCulture[M].NewYork:AnchorBooks,1989:141-142.

[8]王德胜.基于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用机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1.

[9]SCHEINEH.OrganizationalCultureandLeadership[M].SanFranciseo:Jossey—Bass,1992:23—24,106-107.

[10]KOTTERJP,HESKETI"JL.CorporateCultureandPerformance[M].NewYork:FreePress,1992:115—120.

[12]孙海法,戴水文,童丽.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的维度[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00—105.

作为旅游企业来说,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旅游业以服务为核心,它的商品就是服务,因而服务质量显得很重要,但服务质量又难以控制,因而作为旅游企业来讲,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整个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旅游企业文化的作用尤显突出。

(一)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旅游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旅游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之中的物化精神的

总和。

(二)旅游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旅游企业文化以旅游企业自身特有属性为出发点具有如下特征:1、服务性;2、旅游消费属于文化消费,文化意识是旅游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3、国际性;4、独特性;5、人性化。

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旅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来看与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观念出现理解偏差。企业文化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一种管理理论,是发达国家企业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我国由于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许多观念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中,旅游企业管理者对于一些新的观念还无法全面理解与贯彻。因而出现了诸如将旅游企业文化等同于旅游企业整治思想工作、等同于企业精神、等同于企业文化活动、等同于CI战略的理解偏差。

(二)实践程度不均衡。一些改革开放较早的沿海地区或特区新区,在旅游企业文化的实践上要比一般地区优越;规模相对较大的旅游公司要比一般的小型旅游企业好;诸如此类不均衡现象表现的非常明显。

(三)雷同现象较为频繁。许多旅游企业并不能够真正理解旅游企业文化的内涵,因而照搬其他旅游企业甚至是非旅游企业的文化运行模式,包括文化活动、文化精神等,雷同现象频繁。

(四)缺乏系统性。一些旅游企业的文化建设也涉及到企业文化的很多方面,如培育企业精神,开展文体活动等,但都缺乏系统的整合目标及长远发展规划,其着眼点仍在于搞好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而忽视围绕企业经营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企业文化管理和建设。

四、旅游企业文化的建设

旅游企业文化对旅游企业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旅游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振奋精神激励情绪的作用、能够优化企业结构等。因而从我国旅游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现状来看,明确建设途径、建设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根据我国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些意见和看法:

(一)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内容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规定着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价值观要做到:(1)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员工理解和接收企业价值观。可以通过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等方式,使员工、公众对旅游企业文化游一定的基本认识和了解。(2)领导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给员工一个示范式的展示。(3)精心设计企业文化仪式,使员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认同和体现共同信念。

(二)设计人性化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文化产品主要以服务为主,因而具有旅游企业文化的服务也是体现旅游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形式。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它要求旅游企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培育忠诚的员工队伍和相对稳定的顾客群体,从而实现可持续

发展。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实施。旅游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发展旅游、树立旅游企业文化时要将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提倡环保、注重资源的节约等成为新时代旅游的主要趋势,也是企业生命的“常青树”。

(四)旅游企业文化成体系。旅游企业文化作为旅游企业活的灵魂,要有本质上的正规和统一,因而建立属于本企业的系统化的旅游企业文化体系是有一定必要的。建立属于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针对旅游业这特殊的产品提供形式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故而需要将旅游企业文化放在比目标管理、利润管理更加重要的地位上。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不断增加,,一般认为,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推动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基于质量、可靠性、价值观和服务的企业文化,为日本企业的成功构建了竞争优势“。企业文化具有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两大职能,同时强调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价值观的企业将获得最佳的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schein,1992)。

二、企业文化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

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文献试图将企业文化归纳为不同的维度,并假定每一个维度是独立、附加地影响企业结果。hofstede、child以及biggart&hamilton等人的研究都讨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维度.例如关系、面子和社会和谐。但是这种研究范式对于文化维度、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解释。具体来说,对于文化维度将以何种形式组合构成企业文化、文化维度将如何影响企业结果等问题缺乏进一步讨论.进而无法将文化维度与企业结果直接联系。实际上,企业是一个整体,对于任何企业要素的理解都应该在企业整体框架下进行。企业文化的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企业文化维度组合形式的不同将使得企业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文化特征。虽然基于文化维度的企业文化研究分析并归纳出诸多企业文化维度,但是由于此类研究范式缺乏对企业的整体性认识,因此,在对于企业问题的深入分析上尚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范式则采取了一种整体的观点,强调造成企业结果的多个原因之间的同时性和交互作用⑧。为了进一步理解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涵义和组织结构理论进行简要阐述。

1企业文化涵义

2.组织结构理论

基于组织结构理论视角的企业文化研究认为,企业文化是源自不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价值观的组合,企业内部不同价值观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企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结构,不同类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影响。现有实证研究一致地证明了企业文化类型与企业结果(包括企业绩效和员工态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即团队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层级型文化和市场型文化,其研究发现,企业文化类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绩效@。

三、基于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个案分析

sackmann认为,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基本上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局外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演绎的模式:另一种以“局内人”立场进行调查、然后加以归纳的模式@。两种模式的差异在于对文化在企业中的预设不同。从外部进行调查,基础是实证主义,收集数据,意图建立普遍的法则。在这种研究中,文化被当作几个可控的组织变量之一来看待;相反,从内部的研究,强调所获知识的情境特殊性和形势的重要性,不能总结情境之外的知识,致力于对文化的完整认识。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这两种模式。在现有的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中,tusiet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立场,基于结构化方法研究了巾困企业文化,是两个经典的样本。

1.tsui的研究:局外人的视角

tusietal.基于对中国不同地区的mba、emba学员的问卷调查,通过三项研究分析了中国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中企业文化的维度、类型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之间的关系.,基于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功能的定义,tsuietal.将企业文化分为与内部整合有关的文化以及与外部适应有关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分和精简。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外商投资/管理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都存在七个企业文化维度。其中,与内部整合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四个,包括员工发展、和谐、领导力和员工贡献。与外部适应有关的企业文化维度有三种,包括顾客导向、结果导向以及创新。

2.cooke的研究:局内人的视角

3.两种不同研究视角的比较

tsuial.和cooke分别基于“局外人”和“局内人”视角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是现有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经典文献,对这两篇文献的深入分析可以较为全面地认识中国企业文化的现状。而且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两项研究的结论也略有不同。

一是研究方法。按照sackmann对于企业文化研究方法的分类,tsuietal.对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采取了基于“局外人”立场对中国企业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取得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两方理论的假设和逻辑对中国问题进行研究,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研究方法。例如.tsuietal.对企业文化的分类就参照了schein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而cooke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则是基于对现有在中国出版的期刊上有关企业文化的案例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内容分析,cooke提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六个维度,以及企业文化在不同所有权结构企业里的差异。这种基于“局内人”立场进行分析的方法更接近于一种“由内到外”的研究方法。“由内到外”的方法强调了中国的具体情景。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影响研究结果,但是,正是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有关中国企业文化的真实情景。

同时.tsuieta1.和cooke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自未来的研究内容。tsuietal.指出其研究使用的经理人对企业文化的主观描述以及相应的共同方法偏差和归因偏差,可能会降低对于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感知的企业绩效与员工态度三者关系理解的准确性,而且现有研究难以排除企业绩效、员工态度与企业文化类型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冈此,纵向研究以及基于客观资料的研究(例如分析企业中的故事、惯例、口号等)将是今后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向。cooke认为其研究所分析的企业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分析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或者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缺少对外资企业和真正私有化企业的分析,而后者与前者存在显著不同,其对中国管理活动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cooke的研究主要使用了二手数据.缺乏对企业员工的直接调查,这样难以获知员工对企业所实施的企业文化活动的真实感受和反应,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直接调查企业文化活动对员工的影响,以及员工的感知和反应。

虽然tsuietal.和cooke基于各自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未来研究展望,但是两篇文献都暗示需要对中国企业文化进行更细致、更长期的观察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企业员工处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结论与启示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形成组织效能的共同认知系统,也是大家都能认可的习惯方式。企业文化更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它对企业兴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已经置身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之中,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差异化战略,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因此,构建企业文化,管理者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深入群众,树立共同的企业文化价值目标。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企业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FG02

文献标志码:A

一、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现状

1.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

营销人员的营销理念不明确。在产品高度同质化的今天,要把一个什么样的,有别于其他企业、其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群,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之所在。营销人员是企业产品信息的传递者,他们的理念不明确,是信息传递失真的根本原因,这直接造成企业产品销路不畅,大量积压。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更别谈社会效益了。

2.营销水平落后

文化产品归根结底是商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我国的文化企业在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文化企业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部门,虽然经营中也采用了一些市场营销策略,但很少像美国那样花较大的资金进行营销活动。而且,我国文化企业在打造文化精品和品牌方面虽然开始起步,但仍在低水平运转。树立名牌意识,打造属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名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文化营销的理解片面

任何一种文化均可看成是由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构的统一。我国的企业所认为的文化主要是对文化的表层结构的含义,多是文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感性外观形态和载体,包括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和表征体系。如大多数企业只追求表面的文化形式,忽略了文化的深层次含义,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提示、炫耀或象征等。

4.文化营销缺乏创新精神

文化营销的本质就是重在创新,而不是简单照搬书本上或别人现成的东西。比如有的企业只是想到一个好听的名字就如获至宝,马上就开发产品,进行主观的文化臆造,只是想当然认为这个产品一定不错。这种以自我价值观代替消费者的价值感受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注定是盲动和肤浅的“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营销的策略

1.注重企业文化营销的产品策略

企业在文化营销中实施产品策略的过程,就是以产品为载体传递文化的过程。企业要在产品策略中取得成功,就要在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产品包装等产品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渗透文化理念,将结合时代精神、消费态势,与消费者需求进行沟通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产品之中,提升产品的价值,以文化力重整企业产品营销。文化营销要使产品带有表现顾客个性、实现自我的功能。对企业而言,利用文化营销增加产品功能的核心就是去发掘这种联系,创造这种联系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增强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含量和价值。企业要在产品市场定位、开发设计和产品包装方面都力求文化与产品策略的完美结合。

2.将企业文化内涵融入到品牌中

把产品所拥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品牌中去,使文化成为品牌的灵魂,以更持久的方式把产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为企业品牌内涵,厚积品牌资产,建立起一个超值的文化品牌,引导顾客的购买倾向,促进产品的销售。因此,实现文化与品牌的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3.利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促销

4.定出适合消费者的价格

三、结语

总之,企业文化营销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整合诸方面的营销策略来参与进行。企业惟有通过对产品、品牌、促销、定价这四个策略进行配套运作,才可全面有效地实现企业文化营销战略目标,体现企业的文化定位特色和核心市场竞争优势。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企业里的一切围绕着生产和经营展开活动,只有经济价值观,没有文化价值观。但事实是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无不充满着文化的气息,文化的价值观始终主宰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和它的经济价值观。企业文化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溶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文化的抽象性,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与重视。其实它就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地环绕在我们身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离了它却不行。所以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这种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三、全面构建企业文化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1、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人为本

其次,立足于内部。对于企业文化因素,有些管理者不认为那是从本企业孕育出来的,而是看重外部引进、移植。企业管理者通常认为:企业可以任意造就文化,甚至认为管理者自己可以造就企业文化。其实,这种企业文化移植论,少数人创造论是不合乎实际的。企业文化是内生的,而不是外在的,更不可能由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这种强加给企业的文化由于缺少根基,往往成为一种装饰。好的管理者恰恰善于发现本企业积极的文化因素,能够慧眼识珠。

[NextPage]

再次,走出口号,走向员工。把概括的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努力理解这种文化表现。员工接受与否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关键。前面的三道程序任何一道程序做得不到位,都可能影响员工接受这种文化,非本企业产生的文化因素会引起抵触,难以与本企业完全对接,管理者本身没有文化潜质则很难发现企业文化的因素,即使看到一些文化因素也难以与之产生共鸣,概括提炼失真,不当,员工也不会接受。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渗透到员工的工作和活动中去,目的就是让员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

第四,融进员工的意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和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最初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的约束与规范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也会流产。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约束,这时的企业文化才算初步建立起来。员工的自学行动是企业文化初步建立的标志。再有,企业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要靠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来实现。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为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满意产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工作责任心。企业经营展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丰富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凝聚力。

第五,突出和依靠主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者的关键作用和员工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忽视和动摇。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和升华员工在工作中创造的闪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内容。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反映企业发展方向与反映职工的意志和根本利益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要在企业文化诸多要件都按程序正确确立起来以后,必须通过反复深入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达到全员认同,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突出和依靠主体,还表现在领导者和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地实践企业文化的信条,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使企业文化不仅成为领导者对全体员工的要求,也同样成为全体员工对领导者群体的要求。

2、企业文化要不断创新

一、文化营销的实质

市场销售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营销活动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产品的物质要求,更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要求、价值认同、社会识别等文化需求不仅要考虑商品、服务的物质性使用价值,更要注重它们的情感性、审美性、象征性、符号性等文化价值。文化营销之兴起缘于:产品同质化。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同类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消费者对它们性能上的区分意识越来越少。当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物质因素上再难有大的突破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文化就引入了竞争。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营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需求是有层次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大致满足后.心理需求所占比重便大大增加,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大都折射出某种文化的成分。

二、文化营销策略浅析

外显文化营销是企业文化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部分。要把企业经营哲学、产品内涵和企业精神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牢固和鲜明个性的企业形象,必须通过一个整体传播系统,尤其是运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内蕴特质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以ibm公司为例。该公司把其企业文化概括为“尊重个人”、“竭诚服务”和“一流主义”三个信条。为了在形象设计上反映公司的企业精神.设计师把公司的全称“intenrat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个字母.以富有美感的造型表现出来。并将蓝色作为公司的标准色予以统一各种标志。ibm公司实施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的成功.使其成为计算机企业的蓝色巨人。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无形资产

一、企业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在这些交往活动中,人们发现单个人的活动往往会受到种种限制,因而逐渐产生了各种社会组织。企业作为一类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其生存和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自身的实力、良好的管理、适宜的环境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支持人为特征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企业形象作为一种管理职能,则是从如何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角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企业形象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主观努力。

企业形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由组织内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不同的标准企业形象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按照形象的可见性可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是指那些可以通过公众的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组织对象,包括产品形象(如产品质量性能、外观、包装、商标、价格等)、建筑物形象、员工精神面貌、实体形象(如市场形象、技术形象、社会形象等),它是通过组织的经营作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等形象因素体现出来的。无形形象则是通过公众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形成的观念形象,这些形象虽然看不见,但可能更接近企业形象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最高层次。对企业而言,这种无形形象包括企业经营宗旨、经营方针、企业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信誉、企业风格、企业文化等。这些无形形象往往比有形形象有价值。

二、竞争使企业文化的地位提升

现代社会之所以重视企业的形象问题,实际上是竞争的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各种有形形象容易被模仿和超越,而无形形象的建立和维持更容易获得竞争的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大型企业的凝合剂,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统合企业行为,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控制,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够不断地创造卓越,超越管理。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企业文化应该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部分。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他是企业文化的物化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和设施,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容貌和标志等。物质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从最高领导到基层员工言行举止中反映的企业文化内涵和特征。企业英雄、企业典礼仪式、文化活动和企业家行为在企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打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

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2)文化定型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用同一种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忽视个性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定型观念使得员工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阻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相处,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7]。

(4)非理性反应。管理者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冲突问题,结果不断地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造成冲突与对立加剧。

四、文化冲突处理模式研究

冲突处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布莱克和莫顿在1946年提出的管理方格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从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方面来衡量[8]。冲突问题的理论家们将管理方格的原理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应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托马斯,他划分出冲突处理的5种典型方式:1)竞争型策略;2)回避型策略;3)妥协型策略;4)合作型策略;5)体谅型策略[9]。后来学者们对管理方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人际冲突过程中的相互沟通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同意并采用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来解决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他的观点包括以下3种方案[10]:

二是妥协(Compromise)。指两种文化的折衷与妥协。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相似的文化间,指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三是融合(Synergy)。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融合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方案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不是忽视和压制这些文化差异。它与妥协的不同在于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不同,并能够把不同点统一地纳入组织文化内。

五、解决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对策

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3)语言培训;4)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4]。

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提高公司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M].BeverlyHills:SagePublications.1980.

[3]GeertHofstede.CulturesandOrganizations[M].London:

McGraw-Hill.1991.

[4]刘汉杰.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现象及解决对策[J].企业活力,2005,(8).

[5]陈凌.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04.

[6]张永安,高逸琼.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J].国际经贸,2006,(27).

[7]侯建军.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障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4).

[8]RobertR.Blake&JaneS.Mouton.The.New.Man-agerialGrid[M].Houston:GulfPub.1978.

[9]ThomasKW.Conflictandconflictmanagement[A].InDunnetteMD,HoughLM,eds.HandbookofIndustri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C].PaloAlto:ConsultingPsychol-ogistsPress,1976.

THE END
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理论.docx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理论 线只需提交客观题答案。 A广告B社区C地方组织 D公众群体 解答参考:2.大多数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企业在进行市场开拓时,一般都把视为市场 主体。A社区消费者 B国内消费者 C省内消费者 3.许多组织的社区关系重点应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1004775.html
2.电大《公共关系学》机考题库大全6. 公共关系可直接称为( )。 A 公众关系 B 人际关系 C 人群关系 D 社区关系 7. 与公共关系传播相比,广告的信息传播原则是 ( )。 A 引人注目 B 真实可信 C 求真务实 D 全员公关 8. 公共关系与宣传的工作方式不同, 前者是一种 ( ) 的传播过程。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730/09/82785916_1090552489.shtml
3.坚朗五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股票频道公司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保证招股说明书及其 摘要中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保荐人承诺因其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制作、出具的文件有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将先行赔偿投资者损失。 中国证监会、其他政府部门对本次发行所做的任何决定或意见,均不表明其 ...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31700000276_31.shtml
4.社会学:公共关系学在线测试(题库版)考试题库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社会学》题库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题库试看结束后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社会学:公共关系学》题库,分栏、分答案解析排版..http://www.91exam.org/exam/87-4475/4475635.html
5.2020选调生高分答题技巧河南选调生技巧2.逻辑填空题量通常占据整个言语的50%,难度又是行测中烧脑之最。掌握词语辨析方法,准确把握语境中照应信息的提示作用,将逻辑填空错题控制在3题以内的目标并不遥远。 3.语句表达通常4-6题,占5分左右,题量虽少但难度不减。须识记并理解实现语句连贯和衔接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话题在语句表达中的作用,方可轻松拿下这...https://ha.huatu.com/zt/2020xdsqf/index.html
1.现代公共关系解析遨游学海(√)34、员工关系、股东关系、消费者关系、政府关系是企业公关工作最基本的目标公众。 (√)35、员工是组织最重要的内部公众,良好的员工关系,可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6、企业可扮演消费者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的角色,与消费者一起设计生活、美化生活。 (√)37、与人际传...https://kaoshi.7139.com/1450/02/86234.html
2.上市企业品牌建设与员工认同和组织文化的塑造传播品牌价值观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品牌形象和目标市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策略。通过有效的传播,企业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建立长期的品牌关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四、维持品牌形象 四、维持品牌形象 1、保持一致性 在建立品牌形象过程中,品牌的每个元素都应该相互关联并保持一致性,这包括品...https://www.rhtimes.com/news/Design-NEWS7662.html
3.企业公共关系职能分析公共关系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企业公共关系职能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企业公共关系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190927142202_375048.html
4.公司项目计划书(通用13篇)1、市场定位:经过市场调查,分析顾客群体,按地区、消费目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进行分类,从而确定生产什么产品和产品进入市场的方向。 2、市场分析: (1)市场划分:一是区域划分,二是某一档次产品的划分,分别预测市场占有率; (2)目标划分:即目标区域和目标占有率。 https://mip.oh100.com/a/202111/3811297.html
5.江苏自考27786《公共关系学》教材大纲江苏自学考试教材大纲党与政府的有关部门实际上早就履行某些公共关系的职能。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企事业单位正式设置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学在今后一个时期。将有一个大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必将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学习公共关系学,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有利于改善与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企业与消费者、与国外投资者等关系,...https://www.js-zk.com/jszxksjcdg/25594.html
6.2017年4月自考《公共关系学》考试真题自考3、对公关人员职业心理最基本的要求是( ) A、热情 B、开放 C、创新 D、自信 4、广交会的来宾属于( ) A、临时公众 B、周期公众 C、内部公众 D、首要公众 5、目标公众中最具有权威性的是( ) A、社区公众 B、顾客公众 C、媒介公众 D、政府公众 ...https://www.educity.cn/zikao/15384.html
7.[荐]公关的礼仪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谊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 公关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候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 https://www.jy135.com/zhichang/1659217.html
8.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 是 企业 市场营销部门根据 战略规划 ,在综合考虑外部 市场机会 及内部 资源 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 目标市场 ,选择相应的 市场营销策略组合 ,并予以有效实施和 控制 的过程 。 市场营销总 战略 包括: 产品策略 、 价格策略 、 营销渠道策略 、 促销策略 等。 https://www.6180.cn/skill/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