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来临,近年来关于养老的话题越来越热。一边是社会养老需求的井喷式增加,一边是养老业发展的滞后。在矛盾中前进,在前进中各种理念的碰撞,刺激着养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群众养老观念的变革。
随着生育意愿的下降,未来家庭的养老压力将逐渐加大,
更多家庭将会选择养老院养老。现在很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但随着观念的变革,养老业的蓬勃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主动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家庭会越来越多。
笔者自加入养老业4年来,接触养老业的各个层面,试着去分析他的现状、问题、出路,以期有益于行业发展。因本养老院地处县城,对县域养老颇为熟悉,今取其一点,以窥全豹。
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养老也是自家的事。各县各乡都有政府养老机构,但那是针对五保老人的,叫“敬老院”,无子女的五保老人,政府集中供养,提供一个吃饭、居住的地方,至于服务,大多谈不上。所以有子女的老人是不愿意去的,如果有子女敢把自家老人送去敬老院,是大不孝,要被亲戚邻友戳脊梁骨的。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家庭经济状况好转,新世纪初,一些先觉者开始试水民办养老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收入水平的限制,入住率不高,发展缓慢,服务水平有限。
1、政策支持状况
总的来说,喊的多,落地少。
政府的扶持政策,主要针对敬老院,能落到民营养老机构的很少。近年来,敬老院改造提升投入了大量资金,敬老院的房屋、绿化、设施等有明显改善。但是,养老行业发展的根本是服务,政府在养老机构后续运营上的投入明显不足,从业者待遇差,从业意愿低,各敬老院管理跟不上,入住率低,很多敬老院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
民营养老机构能够受益的政策也有,比如:(1)实行消防备案制,不再要求办理消防合格证;(2)行业准入门槛降低。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后到民政局备案即可开办养老院,民政部门不再审批;(3)新办养老机构有三年建设补贴;(4)床位运营补贴。
县里每年都会招商引资,来谈养老项目的也不少,但鲜有落地。
3、养老机构发展状况
县城属于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明显,严重制约养老行业发展。因为资金限制,县域养老机构普遍较小,多在50个床位左右,属于小型养老院。主要定位普惠制养老,收费较低。规模不够、收费低,盈利能力差,很多配套功能无法完善,主要提供饮食、居住、护理服务,娱乐项目少,文化氛围不足,不能提供医养结合服务,有的依托临近诊所提供简单的医疗支持。
养老产业美其名曰“朝阳产业”,很多人看好未来发展前景跻身其中,真正做起来才知道个中艰辛。
县域养老行业,主要针对刚需人群。能达到50%入住率就算好的了。目前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年龄多在80岁以上,农村出身居多,文化程度低,想服务好颇费心力。投入大量的资金、无限的精力,却不一定有理想的回报,没有点情怀是做不下去的。
入住者多有身体健康问题,护理难度大,意外伤害多,老人肢体无力,很容易摔跤,导致股骨颈骨折的很常见。有的因中风等原因食道干涩、吞咽难,噎食也常见。意外伤害防不胜防,养老院随时面临纠纷的风险。因为护理员难招,很多养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而自理、半自理老人护理简单,用人少,管理也容易些,但意外伤害风险更高。
4、从业者构成
县域养老行业有水平的不愿干,没水平的干不好。
经营者出于各种目的,有想来发财的,有想做事业的,有想回报社会的。出发点不同,经营方式不一样,形成不一样的文化,效果也不一样。没有高回报,回笼资金周期长,急功近利的可能失望,反而是那些有点情怀的,踏实做事,赢得了口碑,收获的更多,赚点小钱,赢得社会的认可,实现人生价值。
养老行业从业门槛低,社会地位低,受传统观念歧视,认为伺候人的都是下等人。因此年轻人很少,即使有也在管理岗位。一线护理员都是50岁上下的女性居多,文化水平不高,但踏实肯干,为了挣钱不怕脏不怕累。是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女性撑起了养老行业。没有鲜花和掌声,在无人喝彩的岗位上,用双手书写每一个日日夜夜。
每一个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悲欢故事,选择入住养老院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县域养老院因规模小,配套功能少,都是提供基础的照料服务,所以入住的老人也是刚需人群,所谓“刚需人群”,就是不得不选择养老院的人群。
(1)身体原因。老人的身体呈进行性衰退,行动迟缓,有心无力,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都需要外力的协助才能完成正常的生活,严重的卧床,需要家属24小时照料。久而久之,家属不堪其苦,只能选择养老院。
(2)独居老人。子女外出务工经商,长期不在身边,老人无人陪伴,安全及衣食住行无保障。
(3)家庭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家几代人共同居住,难免有矛盾,不易调和时,老人选择住养老院,都是一种解脱,家庭关系反而因此好转。
6、县域养老机构特点
(1)收费低。因为收入水平低,县域养老院都在拼价格。网上宣传有养老院每月只收几百元。老人要吃饭,房屋维护要成本,总得招几个工人吧,几百元能干什么?老人住在这样的养老院能获得的服务可想而知。
提倡低价格绝非什么好事,让行业内恶性竞争,吃亏的还是入住老人,行业可持续发展也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管理水平低。有水平的不愿干,没水平的干不好。这就是县域养老业的窘境。管理一家养老院,需要全身心投入,心放在老人身上,应对各种各样的家属,还得懂经营,会管理。一名合格的养老院院长是全能型人才,有这样素质的人才谁会干这吃力不讨好的活呢?
县域养老院因为规模小,要控制人力成本,不可能配备齐全各种职能部门,大量的工作都是院长做,精力跟不上。
(3)服务质量差。养老院的人力成本,应该在毛收入的50%以上,这是我经营养老院几年的结果。目前养老行业社会地位低,难招人,人员流动性大。县域养老院的低价格,让经营者拼命压低成本,少招人或低标准招人,薪资待遇上不去,更不可能招到好护理员。没有好护理员,如何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有些养老院门外几百米就能闻到刺鼻的气息,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1、政策支持
中国未富先老,养老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妥善解决养老问题,消除家庭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解放生产力。但是,目前政府的财力有限,养老问题完全依靠政府难以解决。对困难人群实行兜底保障,在现有资金许可情况下,细化资金用途,让政府资金使用更有效。改变当前重投资轻管理的局面。
利用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业。
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众认知,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社会认可度,让更多年轻的、有知识的人进入养老行业。
民政部门联合人力资源部门加强护理员培训,为养老机构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2、整合资源
政府每年对公办敬老院都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改造提升,但这些资金的使用缺乏有力度的监管,使用效率低。大量公办敬老院建好后无人管理,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近百张床位的敬老院只住几个五保老人的情况很常见。五保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意住敬老院,在敬老院的生活质量太差是根本原因。
这些管理不善的敬老院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让社会资金、人员参与进来。
可喜的是,这样的动作已经开始。
但其中有一个问题,一些主管部门急功近利,对外合作时要价太高。养老院不是高回报行业,人力成本很高,完善设施、维护都需要成本。成本压力过高的结果只能杀鸡取卵,在不能提高收费的情况下,降低服务质量,不利于养老业可持续发展。
3、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引导,在养老业形成有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让公众参与进去,对养老院起到人力资源补充作用,同时监督、促进养老院管理水平的提升。
众多政府机构可以服务养老业发展,减少对养老业发展的束缚。
4、提升规模
规模小,配套功能不齐全,服务内容简单,入住老人体会不到住养老院的好处,不能吸引改善型需求的老人入住,市场局限在刚需型人群。规模大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内容,扩大市场。
5、发展医养结合
没有医疗支持的养老院不安定,走不远。但是医养结合的门槛高,投入大,不上规模的养老院承担不起医疗成本,所以,上规模是前提。
笔者经营养老院四年,体味养老业的艰辛,也感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快乐。身处县城,深感县域养老院的不易,但对养老业的前景仍然很期待,前路漫漫,不断求索。今不吝赘言,与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