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几次全国人口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比上年增加126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0978万人,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妥善处理老年人养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已成为新的社会性议题。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养老行业指明了智慧发展新方向。中央加紧强化顶层设计,“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在政策红利驱动下,智慧养老已逐渐成为养老行业新趋势。通过利用智能软、硬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建立智慧养老产业链,有望有效缓解养老资源短缺问题,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效率水平,促进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养老转型。
1
智慧养老行业概况
(一)智慧养老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指出智慧健康养老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目前,智慧养老产业主要分为智慧产品和智慧服务。其中,智慧养老产品主要包括六类产品及多种产品集成应用的场景化解决方案。这六类产品分别为具有趋势分析和智能预警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智能产品、功能代偿型等老年辅助器具类智能产品、具有行为监护和安全看护等功能的养老监护类智能产品、具有健康状态辨识和中医诊断治疗等功能的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围绕助老助残和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实施适老化改造的智能产品。智慧养老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以及信息化养老服务这六大服务领域。
近年来,得益于政策扶持,智慧养老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22年扩张至8.2万亿元,占养老产业总规模的78%。预计2023年该占比将达到89%(见图1)。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投入到智慧养老行业中,企业数量从2014年的224家增长到2021年的920家,8年内翻了4倍。
(二)智能养老产业链分析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上、中、下游主要包含基础硬件、终端设备、软件产品和应用与服务等环节(见图3)。其中:
同时,智慧养老产业链中游不断开拓创新养老产品与服务:
首先终端设备环节,新兴产品不断推出,硬件生态不断丰富。一方面,在华米、华为等企业的带领下,国产健康服务类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有效推动智能硬件设备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的普及。2017-2021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持续上涨。然而由于局部疫情反复、消费情绪回落以及行业升级瓶颈等多方面原因,2022年前三季度出货量达0.86亿台。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0.32亿台,同比下降8.4%(见图4)。
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及广阔市场空间的吸引下,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在医疗市场成效显著。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稳定扩张,预计2023年将达到562.8亿元(见图5)。同时,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以及居民对睡眠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将进一步推动医疗机构对于智能养老监护设备的购置需求。中国医用睡眠监测仪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从2016年的3140万元至2021年的6820万元,年复合增长率16.8%。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3年,中国医用睡眠监测仪市场规模将达到约8769亿元(见图6)。
按照享受养老服务的场景不同,下游市场可分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我国当年智慧养老的运动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次。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未来智慧养老将在智能硬件和智能平台的协助下,由“助老”向“用老”和“孝老”迸发。张烽表示,目前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占比分别约为96%、1%和3%。其中居家养老因其更加符合我国文化情感和生活习惯,占比最高,且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成为大势所趋。居家模式下老人在自己家中享受各类上门服务;专业机构模式下老人享受以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社区模式则是在为老人提供住宿的基础上,在社区内为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服务内容根据社区内住户的需求有所差异。
2
智能养老行业发展环境
政策红利、人口老龄化下的“银发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等因素协同助推智慧养老产业提质扩容,促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走到台前。
(一)行业政策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养老机器人行业,缓解养老资源短缺。2021年“两会”中提到加快发展智能养老机器人,破解养老资源紧缺问题。智能养老机器人是破解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服务人才持续性短缺结构性矛盾的途径之一,且智能养老产品具有功能丰富、安全可靠、使用年限长等特点;此外,智能养老机器人的出现可以缓解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日常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功能多样且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养老机器人将是未来破解失能老人养老服务困境的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产品。
(1)需求拉动,供给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并向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2)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强化科技支撑,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健康及养老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融合;
(3)政府引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引领,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形成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4)统筹推进,示范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部门合作和部省联动,统筹政策、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促进各类要素在产业链内充分流动、优化配置。通过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及养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在产业链上游技术和设备等供应方面,鼓励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新技术研发。发展适用于健康管理的智能化、微型化、高灵敏度生物传感技术,大容量、微型化电池技术和快速充电技术,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和轻量级操作系统。开发适用于养老照护的多模态行为监测。在产业链中游养老产品供给方面,拓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与技术集成创新,丰富智慧健康养老产品种类,提升健康养老产品的智慧化水平;重点发展具有趋势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的健康管理类产品;大力发展具有行为监护、安全看护等功能的养老监护类产品;支持发展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家庭服务机器人。
(二)行业社会环境
老年化的加重和“银发经济”的兴起,促使国家大力扶持养老行业,智慧养老行业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期。
(1)人口老龄化拉动智慧养老需求增长
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若仅依赖实体养老机构改善养老保障服务,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养老服务效果难以保证,也不符合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因此,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养老,实现分散养老资源的集中、精确、高效供给,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也将拉动智慧养老需求持续增长。
(2)老年人口消费需求推进老年康养产业发展
据全国中老年网的调查,中国城市45%的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额2016年超过17万亿元,人均存款将近8万元。初步统计,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总额超过7万亿元。2016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但根据不完全测算,2016年为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的产品在5000亿至7000亿元,需求持续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随着康养产业的供给不断增加,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预计达到20万亿元左右[1]。旺盛的养老消费需求推动养老机构不断增加,2022年,国家统计局养老机构数量已达到40000家(见图7)。
*“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下)”将继续从当前智慧养老所处的技术环境(如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论述,并探究智慧养老发展的前景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