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想起来,创业的种子可能在我上大学期间就已经埋下了。
——周源知乎创始人、CEO”
“我发现写代码和设计产品可以成为很酷的理想。”自那时起,周源相信自己的专业前途光明,必将大有作为,而大一下学期时发生的一件事则让创业的种子在他心中扎得更深入、更坚实——网易在纳斯达克上市,其创始人丁磊正是“隔壁”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既然他能上市,那我们毕业了是加入IT公司(那时候还不流行叫互联网公司)还是自己干?我当时就想:肯定是自己干!”
然而,年轻人的青春冲动,往往会先遭遇现实的敲打。
2004年,硕士毕业生周源“随大流”去了上海,在一家加拿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做起了程序员,参与搭建数据库。奋斗了8个月后产品发布,但一个用户也没有。不知道做出来的产品可以给谁用,也不清楚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对于踌躇满志的周源来说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打击。
2
不如,先让改变发生
如此重大的人生决策,动机何在?多年以后,周源的总结是:“当你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改变本身就是一种驱动力。”
3
且让浪潮翻滚吧
如何成为弄潮儿让浪潮翻滚?就在周源陷入思考的时候,2007年1月,科技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手机。当周源在杂志社里把玩起iPhone的时候,他意识到世界将要发生巨变——技术和人之间的物理媒介将会从个人电脑逐步转移到智能手机端,而iPhone抢先定义了这种新的媒介。
2007年的冬天,周源加入了一个极客俱乐部,更准确地说,是加入了一个群体博客Apple4us.com,中文直译即是“我们的苹果”。Apple4us最初只是几个苹果产品爱好者的聚集地,开始是几个软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后来又出现了数学研究者、时尚界人士和作家等。渐渐地,量变积累下的质变发生了。
针对这一变化,周源及其团队推出了Meta搜索,那是一款可以帮助用户了解网站关键词排名的数据分析工具。这一次,有用户开始接受,团队也看到了希望。但不幸的是公司的资金已所剩无几,所以需要快速推出商业版本,建立收费机制。然而,几个月后周源还是失败了。“有人觉得是中国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尽管这类产品在美国销量不错。但我认为,没人愿意付费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自已不是这款产品的用户,因此缺乏能和用户感同身受的产品改进动力,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对于用户的痛点和痒点不敏感,整个速度没能达到大家的预期。”
周源的首次创业也这样只持续了不到3年便宣告失败。但是第一次创业并非一无所获,最大的收获是当时组建的那支团队。
4
要做自己就是用户的产品
回头看周源第一次创业的时代,实际上对创业者来说是难得的“风口”——整个移动互联网正在疯狂增长,新增的智能手机用户迫切地渴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放眼之下皆“蓝海”。
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2007年周源那个“1000倍的Apple4us”的想法一下子又被激活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通过人脉寻找投资方。
2010年8月9日,星期一,北京:
下午,周源把商业计划书和财务计划等“浓缩”成三页纸,两页的内容是准备怎么干,另外一页写了以后准备怎么花钱;
21点,世贸天阶。天使投资人开门见山就说,半年前你们来找我,估计我不会有兴趣,但现在我觉得社交网络就是未来……双方只谈了20分钟……;
第二天,周源拿到了150万人民币的天使投资……,前Meta搜索团队的成员决定加入;
第三天,这个小团队在三里屯中国红街蹭到了一大张免费的办公桌,开始疯狂地设计产品、写代码……
——知乎,就这样启程了。
二.知乎来了:创业的探索与改革
知乎的起步:沙漠之中建绿洲
刚启动时,整个团队只有5个工程师,没有前端的人,后端开发速度也非常慢,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招聘人才。
开局顺利,势头向好。但几乎与此同时,知乎社区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彼时,一方面,中文社区和论坛长期盛行吐槽和灌水文化,很多人觉得中文互联网社区娱乐化的状况不可改变。另一方面,想要把成千上万人的“大脑”相连,再把他们的知识、经验、见解都搬到互联网上,从操作上看也的确障碍重重。发现这些问题后,周源立刻决定停止开放。对于一个初创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但即使多年以后,周源依旧对自己当初的果断感到庆幸。虽然知乎需要流量和规模,但如果内容质量没有了,那就连刚开辟的绿洲也会消失。
面对“快”与“慢”
周源始终不认为知乎是一个慢公司。今天的互联网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是没有太多边界的。所以快速地构建竞争力、产品力和创新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层面上,知乎希望能够走得更快。知乎上线第一年,用户在知乎花了200万个小时,一共产生了20万个提问和60万个回答。同年,知乎获得了启明创投和创新工场的A轮投资。
改革升级——知乎2.0
在面对重要战略转型的压力时,周源坦言:“其实我在2012年10月之前,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那时的情况是,知乎经过了近两年的邀请制发展后,速度有点过慢了,就像是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大家经过讨论认识到知乎应该全面开放,但前提是必须要提供更简单易用的产品;如果想获得稳定、高价值的流量,需要在有大众需求、用户高使用频次的市场中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如果让用户找到目标信息为一次“碰撞”,知乎还未提供高效的碰撞机制,所以要把知乎“工具化”才可以获取到足够多和优质的新用户;社区黏性不足,“群组化”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基于这样的论断,“知乎2.0”计划开始推行,其核心是:工具化+社区化+开放。
相比之下,知乎的体验就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用户需要注册知乎,通过站内搜索查找信息准确度也不高,而进入话题页后用户经常不知该看什么。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抵达目标内容页面的效率,因此知乎针对话题页面、个人主页进行大幅度的产品升级改版。
针对非注册用户,知乎的首页全方位升级,提供最近的热点话题和用户列表,去掉了用户申请功能支持直接注册使用。这是2013年知乎完成的从封闭邀请制到开放注册制的重要转变。
工具化的改进升级,效果非常显著。2013年即为知乎带来了10倍的增长,注册用户数从40万增长到了400万,月活跃用户也从200万上升到了3500万。此后几年,知乎的知名度大增,用户数量更是完成了每年千万级别的爆发式增长,逐步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中文互联网社区之一。
有问题,上知乎
到2019年初,知乎已经聚集了超过2.2亿用户,积累了超过1.3亿个回答。知乎开始真正成为一个能够让用户在此生产有价值信息,并且将其沉淀下来的网络知识中枢。在2011年到2012年,外界看到的知乎可能只是一个“慢社区”,好像使用者总是那一小批用户;但在内部,周源已经发现越来越多垂直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在知乎一“题”成名。
比如在字体设计领域,设计师许瀚文曾经受邀回答过“魅族、小米和锤子发布会幻灯片选用的字体谁最好,为什么?”这一问题,其回答让许多不了解字体设计的外行理解字体设计其实并不是个人审美,而是功能和实用的需要,以有效传递信息为核心。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来知乎问一问、看一看、搜一搜,知乎已经成为一些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有问题,上知乎”成为了知乎新的口号。知乎似乎正在成为中文互联网的百科全书,开始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三.知乎的未来:布局与挑战
变与不变
商业模式的突破
问题与挑战
(本文5667字,案例原文9544字)
教授解读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组织与战略管理系教授
张一弛
第一,知乎创始人周源具有教科书级别的创业者特征,被新闻媒体家庭氛围熏陶、拥有信息技术的教育背景、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在创业中学习创业的勇气、强烈的内省与反思意识……这些因素都对知乎的创立、探索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知乎创业过程中适时地调整与改变展现出了高水平的敏捷与灵活。在社区的流量规模与内容质量之间的取舍、在业务成长速度的快与慢之间的权衡,在纯粹的知识沉淀与有效的商业运营之间的平衡……知乎在多个时点的决策都展现出了创业公司应有的适应能力。
第三,知乎十年间为理想的坚持与商业化生存两者之间的平衡所付出的努力折射出创业团队成熟的心智与优雅的定力。如果知乎未来的辉煌成就伴随着一条坚固的护城河,那么最初这十年的艰辛历程就将是其强有力的注解——因为知乎所选择的并非“夷以近则游者众”的机会,而是“险以远则至者少”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