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苏扇要非常有耐心,看似简单的骨架,其实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两间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校园书房中,制扇技艺传承人吴军先生正在向几名大学生讲解苏扇骨架制作工艺。
据了解,这正是该校以“匠心无止,芸窗有光”为主题,举行的“苏作新景观”真丝剪纸×吴门扇艺非遗作品展暨大学生非遗寻梦成果展。在展期间,更有各类非遗工坊、专题讲座、城市和跨文化主题“真人图书馆”等活动吸引师生们前来解锁。
把非遗“搬到”校园,展现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将这些竹条用手工捆绑成扇骨的形状,再进行烘干处理……”伴随着袅袅的《声声慢》曲调,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竹条,沉浸在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手作体验课中。连廊那头的展厅里,一幅幅精致的苏州剪(刻)纸非遗作品前,还有不少学生正在驻足欣赏。
“把非遗‘搬到’校园里面来,与传承人对谈、和同学们一起体验,这样也能让我们对非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来自2022级新闻专业学生蓝晓玥说道。暑假期间她参与了“兴文化促振兴”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小组成员前往广西东兴,对边境文旅、京族非遗等进行深入调研。
据介绍,上经贸大会展与传播学院“兴文化促振兴”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聚焦“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以青年之力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赋能,让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活”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该活动已持续开展三年,师生们深入上海、新疆、云南、青海、贵州、重庆、吉林、贵州等二十多个省市的“基层一线”“田间地头”,面向60余个国家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实践调研。
灰色空间再利用,发挥高校文化传播使命
“校园书房”系列主题项目选址位于该校的思源湖畔、龙兴港河岸、校园湿地等自然景观,通过集装箱改造、临时建筑搭建等方式,以书籍和阅读为链接,与校园文化、学校特色、教育功能等充分结合,运用时尚的建筑设计风格,打造一系列集公共阅读、沙龙论坛、艺术展览、文化展示、书店书吧于一体的高品质公共文化和阅读空间。
校方表示,将在松江校区打造“文创”“文展”“文旅”“文脉”“文艺”共计5个主题校园书房。在上经贸大古北校区,还将打造“文博”为主题的校园书房,使之成为国际组织文化宣传的展览馆、人才交流的会客厅、能力提升的加油站。
“我们将从校园灰色空间改造入手,彰显独特的人文色彩与文化风格,所有公共文化空间的升级改造都围绕构建校园‘15分钟阅读圈和文化圈’目标。”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颖辉介绍道,“当学生漫步校园,15分钟内可以体验到包含阅读、沙龙、艺术展览、生态探索等不同主题的活动,师生可便捷地参与并享受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