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知名设计师沈文蛟,“因熬夜离世”。
既然要说“健康警示”,那么自然需要以医学研究为依据,“熬夜”有哪些健康危害?“熬夜”真的可以导致猝死吗?
“熬夜”与缺觉
比如,凌晨3点入睡,一直睡到下午3点,尽管睡了足足12小时,也叫熬夜。
“熬夜”的长期健康危害
“熬夜”对身体和工作状态的影响
“熬夜”会猝死吗?
没有证据表明,人类“熬夜”或“缺觉”会导致猝死。我们知道,所谓猝死,9成是心跳骤停的结果,被称为心源性猝死。研究发现,凡是发生心源性猝死者,都是心脏病患者。尽管有些人从来没有发作过心脏病,特别是在没有冠心病的年轻人。
总体上,约一半左右的年轻人的心脏病首次发作表现为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在年龄大于45岁的中老年人,猝死则主要是因为冠心病。同样的,研究证明,冠心病患者也有约半数终以心跳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形式离世。
也就是说,要想发生心源性猝死,一个前提条件是先要有心脏病,除非遭遇到可以造成严重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显著改变)或显著的肾上腺素分泌“风暴”的巨大应激,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也可以诱发心跳骤停。比如,“冻死”实际上就是死于心跳骤停。
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存在可能发生心跳骤停的基础心脏病(不管有没有发作过,患者自己知道不知道)患者,什么时候会发生心跳骤停呢?目前,医学上有关心跳骤停发生的模型是:“心脏病”+“促发因素”(并非必要条件)模式。
所谓促发因素,就是一切可以引发身体发生应激反应,增加体内以“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为主的肾上腺分泌的激素的增加的因素或事件。比如,惊恐、高度紧张等剧烈情绪波动,剧烈体力活动,(季节)气温急剧变化等。
如上所述,决定睡眠昼夜节律睡眠压力的是褪黑素,而负责唤醒的是肾上腺分泌的皮质醇。从后半夜开始,皮质醇分泌就开始增加,到凌晨6点至9点,皮质醇达到高峰,并维持在高水平。
皮质醇不仅具有唤醒作用,还与肾上腺素一起,维持警觉性。这也是多数人,尤其是“时型”为“早晨型”,即习惯于早睡早起的人,上午特别精神的原因。
但是,这种“特别精神”也是有生物学代价的,就是早晨和上午交感神经活动性高,由它支配的心血管系统也特别活跃。这也是很多人早晨和上午血压会升高,心跳会加快的原因。也因此,早上6点到上午10点,也是心跳骤停的相对高发时段。这一点已经经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据证实。
因此,心跳骤停的发生也是有时辰的。但是,与一般人夜间容易猝死的认识相反,反而是早上和上午最高,后半夜最低。研究甚至发现,心跳骤停也具有一定季节性规律,即秋冬季最高,夏季最低。
却从来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表明,心跳骤停的发生与“熬夜”有关。
长期缺觉的动物都最终死亡,长期不睡的人类却不会
但是,一些长期不睡眠的挑战,最长连续保持“清醒”的记录高达11天24分钟,却从来没有死亡事件发生。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之所以可以长期不睡眠而免于死亡是受一种被称为“微睡眠”机制的保护。
所谓“微睡眠”就是不受意志控制的瞌睡,由于人其实并不能真正长期保持清醒状态,而不会“困死”。总之,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会因为不睡觉可以直接致死,所谓“因熬夜猝死”只是一种“民间智慧”而非医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