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的总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会展经济在直接刺激贸易、旅游、酒店、交通、物流、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着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行业也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影响面最广、关联度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服务行业之一。回顾国内会展行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国内会展业总共历经四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1978年到1995年,国内逐步产生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展览主办机构、组展企业和展览服务企业,同时,以香港、德国为主的境外展览公司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成长阶段:1996年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国内的展览市场主体从国企一统天下到国、民、外多种成分并存,展览场馆从非专业场馆到专业场馆,展览业也开始成为一个有组织的行业。
成熟阶段:2002年到2009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会展产业链形成闭环,政府管理开始规范有序,市场成熟度也不断提升,出现了高水平、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项目。
壮大阶段:2009年到现在,上海世博会举办以来,会展业作为国家主场外交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在经济、政治和产业的发展。会展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完善,市场影响力更加突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展览业逐步向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展览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持续向好。根据商务部规划,中国会展业进入了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的重要阶段,开启向展览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二、国内会展行业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数据,目前国内建有专业会展场馆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150座,展馆数量达到321座,室内可租展览面积达到1585.77万m2,其中有11个省、直辖市展,此外全国有24座展览场馆工程项目处于建设之中,在建展览场馆室内可供展览总面积预计达304.35万m2。
2021年展览馆室内可租用总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省、直辖市一览表
2021年,全国举办线下展览总数为5497场,展览总面积为9188.57万平方米,线上展会总数为714场,其中独立举办的线上展会为91场。数据表明,国内会展业目前虽然受疫情影响,出现展会数量与规模缩减,但相较于2020年,各城市、展馆的防疫措施日趋完善,为展览业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线上展会作为线下展会的补充逐步得到主办单位认可,行业呈现出双线融合发展趋势。
三、国内会展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产业链加快重组,技术不断更迭换代,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市场壁垒频繁显现,全球会展业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疫情的持续冲击下,会展业长期面临延期、停展的风险,但同时为新技术在传统会展行业的应用、新题材展会的培育以及市场资本的介入提供了机遇。总体来看,国内会展业发展呈现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是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渐形成。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认为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东北、中西部的“五个会展经济带”的基础上,未来会展业将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产业圈为主,二三线内陆城市协同发展的格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望推动成渝会展成为全国第四大会展产业圈,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区域内会展业资源将趋于整合,以规模效应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并走向世界。
三是资本介入激发会展业市场活力。长期以来,展览企业大多都是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进行规模的扩张,融资能力薄弱。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会展公司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资本市场,通过新三板、主板上市等举措,不断拓宽资金融通渠道。2019年上海正式成立中国首支会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海会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这些举措使得展览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资本市场的介入,一方面提升了展览企业的投资能力,有助于展览企业不断拓展新的展览项目,实现快速布局,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展览企业的收购兼并,不断改善展览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展览企业做优做强。资本介入会展行业解决了长期以来私有企业受资金不足影响、国有企业受体制约束,导致会展业投资收购等资本运作不活跃,随着会展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推进,会展业有望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