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学结合的“321”课程开发的构建
1.三种能力培养阶段
一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系统设计课程载体,采用项目、任务、案例的“做”去实现,以实现在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知识。如根据电子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分解,将电子制作课程融入《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教师以项目为中心,先提出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讲解需要的理论,为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设计适合学生的实践实例,在一个项目中完成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过程性训练很重要,但孤立重要“点”的技能训练也必不可少。我校在一年级、二年级安排为期两周的技能实训周,强化学生技能基本功。具体安排如表1。
通过这些“点”的训练,学生具备了识读电气原理图、阅读工艺文件的能力,熟练掌握插件、贴片手工焊等焊接技能,会操作仪器设备,能连接仪器仪表与被测电路,会用仪器设备进行电参数、电路性测量,能进行测量数据处理。能熟练使用常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子电路图、电气工程系统图和电气控制电路。
二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在有效实施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我校以开发综合课程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的载体。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项目培训,开发了五年制高职学生专用的《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实例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系统》等校本教材。校企合作开发了包括SMT综合课程、遥控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电气照明、供电技术、PLC综合实训、电子产品维修、电源综合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等模块的专业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体现了“三融合”,即项目与核心能力相融合,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项目与专业方向相融合。
三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以学生顶岗实习作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阶段。我校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南京地区企业合作的实际、学校发展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总结出立足“三个结合”,即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实习就业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构建了校企共赢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了多赢。实践证明,该方案运行效果好,社会及家长认可度高,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
2.两个平台
二是创新大赛平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创新制作成果,我校组织学生从生活的技术、身边的技术、生产的技术思考,以拓展专业核心课程,由学生“创新社团”统筹作品开发,组织专业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认真选题,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调试技术参数,连续两年取得了好成绩。
3.分阶段实施职业技能鉴定
如果说技能大赛和省创新大赛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舞台,那么中级、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成果检验的场所。中级工鉴定安排在第5学期,高级工鉴定安排在第8学期。根据这样的设置,相应开设了模拟电子课程设计与数字电子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与电子产品设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学生的技能,也培养了职业素质。
二、启示与思考
一是系统开发专业综合课程的课程意识。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时代,职业教育的受众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青少年。他们不太善于用符号去思考,而乐于在具体情境或氛围中通过“行动”来学习。我校开发的专业综合课程就是满足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载体。这种载体的设计在内涵上含有原来所要传递的知识信息,在形式上通过项目、任务、案例等的“做”去实现,达到获得技能的同时习得相应的知识。专业综合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开发的,它在开发时就注意体现项目与核心能力相融合、项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项目与专业方向相融合。目前我校已经开发出SMT、遥控技术、电子产品设计、电气照明、供电技术、PLC综合实训、电子产品维修、电源综合技术、楼宇智能化技术等模块的专业综合课程。学生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有能力实现从“有饭碗”到“好饭碗”,进而获得“新饭碗”。
三是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是该课程开发的重要保障。我校自2005年省级实训基地的启动建设以来,大幅度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我校目前可以提供给该课程使用的实验实训基地有SMT生产工场、电工实习车间、单片机编程中心、气动与液压实验中心、传感器实验中心和博士西门子生产车间等。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了专业教学与企业零距离、与实际岗位零距离,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得到落实。
三、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团购;营销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消费逐渐成为大家的主要消费方式,同时各种网络团购形式也在当下应运而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在北京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其中,网络团购用户数量增长至8327万,同时使用率提升2.2%-14.8%。网络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仍旧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
一、大学生网络团购的发展现状
本文以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600份,回收554份,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达91.67%,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网络团购行为明显。
1.大学生网络团购经历调查。调查发现,有432名被调查者进行过团购,占调查样本的72%。关于网络频率方面,32.1%被调查对象选择“平均每周一次”,平均每月1次则占51.2%。可见大学生网络团购行为普遍,且网购行为频率较高。
2.大学生网络团购的原因分析。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中,网络团购产品价格相对便宜,方便省时快捷,款式全且新颖成为大学生选择网络团购的三点主要原因。其中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网络团购价格便宜,25%的大学生认为团购方便,13%则认为团购样式新颖且齐全。由于本次调查选取三所高校在高校园区,不在市区,所以网络团购让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3.网络团购平台及消费内容调查。随着团购市场的逐渐成熟,其平台也逐日多样化。而“美团网”、“糯米网”“手拉手网”成为大学生网络团购的主要网站,分别占21%,18%,12%。“大众点评网”、“聚划算”也是大学生喜欢并涉及的网络团购网站。
而在问及网络团购产品时,“服饰”“电子产品”“生活用品”占有比例最多,合计高达63%,其中女生选择“服饰”相对男生多。“酒店”“摄影”“旅游”则相对较少。
4.大学生网络团购消费能力调查分析。在学期平均网络团购金额调查方面,38.1%的大学生选择“在2000元以上”,43.2%则回答是“在2000-1000元之间”,而只有不到15%的学生是在1000元以下。在问及平均每宗网络团购所消费金额方面,51.2%的学生回答是“100元一下”,32.1%的大学生选择“200-100之间”,只有11.3%选择“500元以上”。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网络团购普遍且频率较高,价格低廉,选择支付方式便捷,同时消费产品比较集中。
二、网络团购营销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岳树玲.关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调查研究[J].调查报告,2012,8.
[2]贺冬萌.大学生稿消费现象研究.消费导刊[J].现代商贸工业,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