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lanagan及其研究小组为了调查为什么许多士兵不能完成飞行训练,探索出了一套收集人类行为的技术,来探查有效和无效飞行操作的认知活动,从而建立培训计划。在成功用于航空心理学的一系列研究之后,他将这套技术规范整理,形成了现在广为使用的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incidenttechnique,CIT)。Flanagan将CIT定义为收集人类可观察行为,解决实际问题,创建行为心理模型的一套程序。事件指可观察到的、有特殊意义的、定义明确的行为或操作;关键性指该事件必须是一定情景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事件导致的后果必须是十分明确,没有争议的。
CIT虽然灵活性很大,但在实施过程中,研究者仍遵循以下5个步骤。
研究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本领域专家或权威对该问题的简短性描述,对目标的描述通常是大多数人认可的。
CIT通过参与者对亲身经历事件的回忆收集资料,事件发生得越近,就越容易回忆,资料相对就越可靠。可以通过个体访谈、小组访谈、直接观察、问卷等多种形式达到目的,访谈为首选。样本量没有严格要求,以达到理论饱和为目的。一般2~3个目标行为收集到100个关键事件时,样本量就够了,而一些相对复杂的技巧性活动要1000~2000个事件才能足够体现关键行为。
除了要求资料的表达要全面、详细、有效外,Flanagan还详细列出了建立标题分类的注意事宜。CIT对资料的归纳和讨论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其方式同大多数质性研究。
审视研究的每一步骤,分析可能的研究偏差及其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为了避免推导错误,要充分考虑研究的实用范围。清楚地报告研究的价值和局限,供其他人员对研究做出判断。
CIT因其方法灵活多变,受到了各研究领域的青睐,现在已用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胜任能力的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操作程序的设计等人类复杂行为的研究。
临床经验在医学教育中有非常高的价值,它并不是表浅的推理技巧或理论知识的再现,而是对疾病本质特征多次认知后形成的一套认知结构模型,一般情况下难以用语言详细表述。CIT以其规范而灵活的方式,成为引出专家丰富临床经验的一个合适工具。
2009年Nilsson等用CIT访谈了9位高年资医生和9位低年资医生,经内容分析后发现,两组处理专业问题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利用知识和工作经验方面,高年资医生依据决策和决策效果的反馈来提高临床技能,而低年资医生要获得足够的信息后才能进行决策,从而提高临床技能、丰富专业知识。Nilsson评价CIT方法时认为它可收集到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信息,可解释以专业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学习过程,用CIT建立的临床学习模式已用于住院医师的阶段培训计划。
临床医学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深入分析临床医生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复杂的临床工作,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下怎样进行临床决策,对初学者技能的提高和培训都很重要。CIT是研究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最近Farnan用CIT识别住院医师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过程,建立了在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情况下,住院医师分级寻找临床解决方法的模式,为医师决策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信息。
人为失误是许多临床操作,如外科手术、麻醉、护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既往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是临床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用传统量化研究的方法很难对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的临床操作进行量化评估,而CIT可以提供详细质性信息,对事物进行全面剖析,探查复杂因素背后主观因素的影响。Arora用CIT访谈,成功地识别出医生与患者的交流障碍怎样造成患者伤害的25件不良事件和失误。Turkistani用关键事件报告方法做研究时发现,它可以报告其他方法不能识别出的人为因素对临床操作的影响。
用CIT进行资格和能力的评估是Flanagan建立本技术的初衷之一。近年来,许多临床专业采用它来建立和评估临床医护人员的胜任资格和临床能力。如Blouin研究急诊科住院医师的能力标准时用CIT收集到了优秀的和差等的住院医师51件关键事件,将其分成4个维度来区分优秀的和差等的急诊医师,由此建立的能力模型可预测急诊住院医师的胜任资格,成为急诊医师的遴选标准。Sharoff也以CIT为指导建立整体化护理护士的胜任资格模型,用同样的方法他还探讨了护士的护理经验,发现CIT可激发护士对过去工作的反思,这对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护理质量的改进都非常有益。Kontio用CIT质性描述的方法,研究急诊护士成功护理心脏病患者的过程,发现了心脏病护理成功的3个胜任特征,还发现CIT除了能识别操作过程中关键行为的优点和缺点,建立胜任模型外,还可以作为过程研究的工具,建立模式化的护理过程以规范临床操作。
CIT指导方法的可变性虽然利于收集资料和解释结果,但也造成了CIT研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结果解释可能会有偏差。此外,资料的收集依赖于参与者精确地报告事件过程,记忆和解释的偏差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可靠性。例如Bradbury-Jones用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CIT研究时,认为书面报告很难深入探讨事件的本质。
因此,在进行CIT研究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协助参与者进行回忆和反思,鼓励他们讲出自己的经验。采用交叉验证法增加研究的信效度,如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集中于同一个主题;结合观察和问卷等形式多方收集资料;由两个以上研究者对数据进行分类等。也有学者将CIT加以改进,形成了操作性更强的认知质性研究方法,来探讨人类复杂行为,解决实践问题。
用多种方法识别治疗中的重要时刻,重要事件研究整合了有益因素研究方法,也是重要事件研究的重要成分,收集资料方法多样:来访者自评的有益因子清单、观察、回顾性治疗访谈、访谈时的视频等。
重要事件研究常将每次的会谈效果和治疗结束后的整体疗效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重要事件研究也整合了过程-结果研究方法,寻找每次治疗的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或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寻找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它常常以描述性的方法去分析过程和结果,而不是用比较性的方法建立好的或不好的问题解决模式。所以很多研究者经常用质性方法建立理论,然后用比较性的方法加以验证。
序列过程微分析设计(microanalyticsequentialprocessdesign)是低水平的量化研究。这类研究需要评估每次治疗中来访者的直接的、即刻的改变过程,也评估来访者的疗效对治疗师的治疗过程和治疗计划的影响。序列过程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治疗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反应导致了来访者的变化过程?因此,序列过程分析研究首先要建立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序列过程微分析收集数据的顺序通常是来访者-治疗师-来访者(client-therapist-client,CTC)的循环过程。可以探查治疗师的干预(如治疗性解释、探索性提问等)和来访者有效和无效的治疗过程(如来访者的经验或内省力)之间的特殊效应关系。
目前为止序列过程研究主要是量化研究,质性微分析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以后可能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是质性序列过程方法,如引入会话分析,或者在质性的会话分析基础上合并更复杂的改变过程研究(changeprocessresearch,CPR)形式。
在各种心理治疗过程研究中,量化过程-结果方法应用得最广泛,序列过程设计目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应用前景较大。重要事件设计整合了有益因素研究、序列分析和量化研究的特点,是较为复杂的CPR方法。因其整合性强,会避免其他研究方法的局限。但是如果想将这几类研究整合到一起,会费时费力,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研究者要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都没有严格限制心理治疗之外的因素,所以所得结果和推理都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有益因素研究也可以通过治疗后问卷评估进行研究,如用治疗有效性问卷(helpfulaspectsoftherapyform,HAT)询问来访者刚刚完成的会谈中最有效的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治疗有效,有时还加上一些量化的评估量表来检验区分不同的治疗会谈。通过有益因素研究识别出很多重要改变过程的直接效应,真实展现了治疗改变。
这种识别改变过程的策略有几个优点。第一,大多数来访者都愿意直接表达他们在治疗中的感受,因此,这种方法受到来访者的欢迎;第二,在临床实践中实施有益因素研究方便可行,研究者还可以将这些研究方法整合到其他研究中,如整合到RCT中解释过程研究;第三,随着质性研究的流行,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学迅速成熟起来,为研究提供了保障。
虽然有益因素研究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但也面临一些挑战。认知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人们主观判断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是错误的。来访者对治疗效果和疾病自然过程的描述可能会有误差,或者来访者把治疗外自己的努力、发生的生活事件或心理过程的改变(如药物治疗、疾病的自然康复)当成心理治疗的效果。另外,来访者可能会缺乏评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把重要的治疗改变当成小的改变,从而降低了质性数据资料的价值。虽然这些不是有益因素研究方法的固有缺陷,但是这些问题可能会因为不佳的访谈和分析技术,将错误和缺陷扩大化,如研究者问一些诱导性的问题,只注意到了表面性的经验型的描述,从而得出治疗无效的结论,或者结论和实际有很大的偏差。秉持量化研究的研究者非常排斥质性有益因素研究,把质性研究结果当成伪科学,认为其结果没有任何科学价值。
质性研究治疗不是验证治疗改变怎样发生的,而是用数据来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或修正某个理论。针对某些特定人群的特定心理治疗方式,有益因素研究对识别治疗中的有效成分、扩大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有重要价值。质性有益因素研究可以解释哪些心理治疗过程有效,哪些治疗过程无效,为心理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心理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有益因素研究也成为众多CPR方法里重要的方法之一。
在临床心理研究中,我们可以选择几种不同的CPR设计,对特殊的治疗改变进行诠释,例如研究关系的深度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从有益因素研究开始,显示目前的关系深度,以及关系深度当下的特点。用综合过程分析和任务分析进行重要事件研究,可以建立来访者的行为和体验的模型,评估治疗深度是如何在治疗中起作用的,这些模型也可以用在序列过程微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最后,量化评估可以去预测过程-结果研究。这些相互补充的研究可以建立起关系深度在治疗改变中的因果效应模型。
(张迎黎)
1.GreenbergLS.Changeprocessresearch.JConsultClinPsychol,1986,54(1):4-9.
2.HarperATD.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sinmentalhealth&psychotherapy:Anintroductionforstudents&practitionersChichester.NewJersey:Wiley-Blackwell,2012.
3.PotterJ,EdwardsD.TheHandbookofConversationAnalysis.NewJersey:Wiley-Blackwell,2012.
4.CastonguayLG.Psychotherapyoutcome:anissueworthre-revisiting50yearslater.Psychotherapy(Chic),2013,50(1):52-67.
5.ElliottR.Hermeneuticsingle-caseefficacydesign.PsychotherapyResearch,2002,12(1):1-21.
6.GreenbergLS.Researchontheprocessofchange.PsychotherRes,1991,1(1):3-16.
7.GreenbergLS,NewmanFL.Anapproachtopsychotherapychangeprocessresearch:introductiontothespecialsection.JConsultClinPsychol,1996,64(3):435-438.
8.DuncanBL,MillerSD.Theclient′stheoryofchange:Consultingtheclientintheintegrativeprocess.Journal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2000,10(2):169-187.
9.ElliottR,WagnerJ,SalesCMD,etal.PsychometricsofthePersonalQuestionnaire:Aclient-generatedoutcomemeasure.PsycholAssess,2016,28(3):263-278.
10.KivlighanJrDM,MarmaroshCL,HilsenrothMJ.Clientandtherapisttherapeuticalliance,sessionevaluation,andclientreliablechange:Amoderatedactor-partnerinterdependencemodel.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2014,61(1):15.
11.GonalvesMM,GabaldaIC,RibeiroAP,etal.TheInnovativeMomentsCodingSystemandtheAssimilationofProblematicExperiencesScale:Acasestudycomparingtwomethodstotrackchangeinpsychotherapy.PsychotherRes,2014,24(4):442-455.
12.RennerF,JarrettRB,VittenglJR,etal.Interpersonalproblemsaspredictorsoftherapeuticallianceandsymptomimprovementincognitivetherapyfordepression.JAffectDisord,2012,138(3):458-467.
13.LevyKN,ScalaJ.Transference,transferenceinterpretations,andtransference-focusedpsychotherapies.Psychotherapy,2012,49(3):391.
14.HillCE,KnoxS.Self-disclosure.Psychotherapy:Theory,Research,Practice,Training,2001,38(4):413.
15.ConnollyGibbonsMB,Crits-ChristophP,delaCruzC,etal.Pretreatmentexpectations,interpersonalfunctioning,andsymptomsinthepredictionofthetherapeuticallianceacrosssupportive-expressivepsychotherapyandcognitivetherapy.PsychotherRes,2003,13(1):59-76.
16.KazdinAE.Mediatorsandmechanismsofchangeinpsychotherapyresearch.AnnualReviewofClinicalPsychology,2007,3:1-27.
17.SachseR,ElliottR.Process-outcomeresearchonhumanistictherapyvariables//CainDJ,SeemanJ.HumanisticPsychotherapies:HandbookofResearchandPractice.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04:83-115.
18.张迎黎,张亚林,杨峘.关键事件技术在心理治疗及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6):48-50.
19.赵嘉路,贾晓明.即时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效果模型初探:对来访者的定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2(11):838-845.
20.江光荣朱靖.当事人眼里的工作同盟:质的分析.心理学报,2011,23(4):420-431.
21.汪洋,黄悦勤,刘肇瑞,等.心理咨询中心来访者对神经症知信行的定性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8):605-609.UDVLKmtzxot0oHoVr968o/9EX+o2MjRNUZrcctnvZAmvSyHLCfmqGOqqFOkq4F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