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范例6篇

突发事件理论研究在西方国家起步比较早,特别是在美国。以卡罗林纳大学的jamesl.morrison为代表的学派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突发事件理论的研究,如今,在美国、欧洲、俄罗斯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已经达到量化的水平。中国突发事件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主要是基于灾害预警系统方面的研究。[1]

从研究内容看:学理性探讨与对策性探究并举。目前学术界就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其侧重点既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特点、原因、后果的学理性探讨,也有如何预防和解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性探究。

本文主要以2005年以来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为分析样本,探究其特征、危害及其演化机制。

二、研究设计

1.样本分布特征分析

关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标准,本文参照我国现行的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设定如下:四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至2人,或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的事件。三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至2人,或者轻伤3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件。二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伤3人(含3人)以上10人(含10人)以下,或者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件。一级事件: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者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的事故。

表2-1样本分布特征

2.样本基本类型特征

关于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一般基于组织特征和利益诉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前者是指该事件是否事先有组织有谋划,具体包括有组织、无组织两类;后者是指事件的行为主体是否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具体也可分为有直接利益诉求、无直接利益诉求两类。基于上述二维分析,样本的类型分布特征见表2-2。表中统计结果显示:有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0%;有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5%;无组织有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5%;无组织无直接利益诉求的样本占30%。

表2-2样本的类型分布特征

3.研究方法:HVC(Hazards,Valnerability,

Capacity)评估法

三、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损失与风险评估

本文采用HVC评估法,对20个事件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及结果显示,20个样本中,风险等级为1级的占65%,2级占10%,3级占15%,4级占10%。

表3-120个事件样本的损失与风险评估

四、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析

洪大用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并行,传统因素、现代因素与后现代因素并存,导致现阶段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因而也是各种类型公共危机的易发期。在此多事之秋,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与衰退、技术风险、产业调整、失业下岗、生产事故、劳资纠纷、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社会分化、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公权腐败、干群矛盾、公众参与、群众维权、主文化疲软、思潮混乱、信仰失落、心态失衡、恐怖袭击、传染病、社会控制弱化、危机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诱发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洪大用,2008)。[1]

本文将上述原因归结为经济源、社会源、政治源、自然源、技术源、混合源等。其中,经济源包括征地拆迁及补偿、产业调整、生产事故、劳资纠纷、资源权属纠纷、非法集资、国有及集体资产流失、经营承包权属问题等;社会源包括社会保障失灵、城市移民、社会分化、失业下岗、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政治源包括公权腐败、干群矛盾、公众参与、群众维权、基层选举违规操作等;文化源包括主文化疲软、思潮混乱、信仰失落、心态失衡等;自然源主要指自然灾害、生态退化等;技术源包括传染病、社会控制弱化、危机管理能力不足等;混合源包括多种要素如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多因素引发的恐怖袭击等,均属于此类。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20个分析样本中,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布情况如表4-1所示。结果显示,20个样本事件的主要风险源的比重依次为:经济源居首,占35%;混合源次之,占30%;社会源为20%,政治源为10%,技术源为5%。

表4-120个样本事件的主要风险源分布

五、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机制

关于突发事件演化阶段的划分,常见的是基于管理流程的“三阶段论”,即“事前、事中、事后”的划分,还有一种基于发生过程应急管理措施的“四阶段论”,即“预警期、应急期、缓解期和重建期”,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将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平息期、重建期”。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有其自身的运动和演化规律。比较典型的是Fink(1986)所提出的“危机生命周期”的概念,他借用医学术语形象地对危机的生命周期进行了描述,把危机生命周期划分为危机征兆期(Prodromal)、危机发作期(Breakout)、危机延续期(Chronic)、危机痊愈期(Resolution)四个阶段。Fink模型不仅勾勒出危机的过程,并且侧重阐述危机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这一框架为危机管理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1]

课题组基于Fink模型以及对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特征,将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平息期、重建期,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突发事件生命周期。

第一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萌芽期。在这个阶段,由于影响社会安全的风险要素或危机隐患非常隐蔽,隐含的社会风险问题不易察觉,因此常常容易被管理主体忽视。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成长期。在这个阶段,警兆信息显示有潜在的风险乃至危机可能发生。在突发之前,一般就有一些征兆显示公共危机有可能发生。如果对这些征兆和信息有足够的意识,就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行动尽量减少风险和危机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也使得公众对即将发生的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期。在这一个阶段,具有危害性的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并引发危机。这种阶段,事件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对社会和国家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影响深远和巨大的。

第五个阶段是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重建期。在这个阶段,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完全解决,所以又被称为危机痊愈期。实际上,仅仅停留于突发事件的解决还远远不够,还要消除该类事件对受害人群的身心影响,重建社会公众的信心,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六、结论及讨论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规模、根源和内容等标准可以划分出以下几种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类型。

1.按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来分,可分为管理决策类突发事件、人际关系类突发事件、灾变性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类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类突发事件、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及环境压力类突发事件。

2.按突发事件产生的危害结果来分,可分为学校财产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秩序损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社会信誉损害类突发事件、健康安全与生命安全损害类突发事件、综合损害类等突发事件。

3.按突发事件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想要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必须清楚突发事件的成因。根据实际经验可概分如下:

(一)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高校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卫生类、治安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成因:因为信息不流畅、公开透明度不高以及对公共卫生事件缺乏正确的概念,是造成这类危害性突发事件或扩大危害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成因:高校所处地域发生地震、洪水是引起此类事件的直接原因。对自然灾害缺乏正确认识、预测和应对措施,是造成该类事件危害性扩大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

1.国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破坏,是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的外在因素。

2.高校贫困生的日渐增多、社会环境复杂、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在因素。

3.社会化步伐加快,导致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积极利益的矛盾加深,也是引起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

4.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易成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导火线,学校配套的教学、后勤等服务设施没能随之及时跟进,致使高校的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跟不上招生规模,极易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高校突发事件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及时向大学生提供帮助,助其如何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正确对待各种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适时克服心理障碍,最终在危机中保护自我,度过危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开展危机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搭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抽调骨干人员,组织机动队伍;建立学校与学生家庭信息合作系统;编制学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法制观念,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高校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机制的深入探索,分析当代中国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和类型,分析国家的政府应急管理模式和特点,系统研究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程序、基本原则、法律体系、应急体制及应急处置机制,对建立健全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提高学校和辅导员老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很好地理论参考,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加学习,不断增强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3).

[2]彭艳红.浅谈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2).

[3]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4]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05).

[5]于孟晨,巩红,盛攀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1).

随着胜利油田经济体制改革、转型的加速,油田各单位因利益纠纷产生的不安定因素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全年因发生上访事件而紧急备勤81起,平均每月6.75起;2011年全年因发生上访事件而紧急备勤95起,平均每月7.91起;2012年全年因发生上访事件而紧急备勤78起,平均每月6.5起。

一、群体性“闹访”事件的特点

1.事件主体呈多元性。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困难职工参与了。参与人员包括在职和下岗职工、油田家属、地方百姓、农民工等。涉及地方、二级单位、厂矿机关、学校等行业,也就是说导致的因素越来越多,参与人员也就越来越复杂。

2.参与人员多,规模声势浩大、突发性强。“家丑不可外扬”这句话已经挡不住大家的脚步了。不怕闹的动静有多大,就怕没人闹。大多数群体性“闹访”人员在少数人的鼓动宣传下,本着“不闹没人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思想、及“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而走上聚众闹访的队伍,而且是说来就来,集合快,突发性很强。

3.采取的方式、花样越来越多。静观这两年的闹访事件,由原来的“关起门”来在本单位吵闹变成了到上级主管部门门口静坐、堵塞交通道路、堵门、悬挂横幅、打砸、冲击办公场所等。2012年出租车司机采取的主动停车不上路营运的方法,让管理者几乎没有牵制的办法,出租车司机们自己还有组织地检查、制止私自跑车的人。

5.参与者有较强的抱团、联合行为,容不得别人指责。群体性“闹访”者意识到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希望通过团结协作、壮大力量的方式来争取自己权益的重要性,他们情绪激动,容不得旁观者有说法,一旦听见或发现有指责的人,立即群起攻之。

7.重复性。只要第一次领导没有解决好该类问题,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类似的上访;或者听说某单位有相似情况,事情解决的比较好,也会成为下次上访的“引子”。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对策

突发性由于采取集结力量的态势,这种矛盾的发生对社会影响面大,冲击力强,而且处理难度系数大、遗留的问题多,不仅会直接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损失,加大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危害极大。正确处理群体性突发上访事件,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事情的发生背景,以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良好为目标。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

对突发性群体矛盾的解决,既要有预防的措施,又必须讲究控制和处理突发性的策略。对正在发生的的妥善处理讲究:快速、准确、稳定、总结。

“快速”就是要早发现,提前准备。突发性,一般事发突然,情况紧急。要快速制胜应当做到三点:一要及时预防;二要快速到位;三要快速展开。

“准确”就是认准领头闹事的策划人、组织者。控制住组织者,其他人也就没有主心骨,其余的人群就可以很快散去。

“稳定”就是处置过程中稳定群众情绪是必要的。在突发性发生时,由于现场秩序混乱,人群心理状态的失衡以及情绪的波动,人们容易偏听偏信,容易受传闻和谣言的蛊惑,容易产生非理,从而造成极大的社会紊乱。

“总结”就是总结经验,杜绝相似情况的再发生。当事件被平息后,不能在“总算过去了”的心态支配下把它束之高阁,要敢于认真反思。要进一步做好善后工作,彻底清除复发隐患。要及时总结行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从中探求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清除同类或相近事件发生的根源。

随着油区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各种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不断产生,各级各部门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好各阶层利益之间的关系,注意防止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既要做好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又要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和促进安定团结,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路径;群体性;突发伤害事件;院内急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组织救治的突发群体性伤害事件29起为路径组,另回顾性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群体性突发伤害事件20起为对照组。前组患者共计158例,男性91例,女性67例,年龄0.17~67岁,平均年龄29.5岁;后组患者共计123例,男性67例,女性56例,年龄0.25~82岁,平均年龄35岁。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流程,根据医嘱进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路径组按急救护理路径实施抢救。接到突发事件急救指令后,由护士长或当班护理小组长担任急救护理总指挥,按护理路径内容(见表1,表2)逐项执行,对已完成的路径项目打“√”并签名,未完成的打“×”,并在变异分析表中记录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并做相应处理。

1.2.2自制定满意度调查表,抢救完毕,小组长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4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比较

表5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3讨论

参考文献

[1]曹康泰主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5.

[2]章雪.突发群体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55.

[3]陈文群.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阶段的效果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23):4596.

[4]陈路,等.临床快捷路径在重症外伤急救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2(4):55.

[5]张慧.临床护理路径在急诊重症抢救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0,24(5):588.

[6]刘智文.临床护理路径在意外创作院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2):24.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种类;处理;预防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造成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威胁或者危害的,影响或危害高校形象、声誉和政治稳定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自然灾害对高校的破坏,包含地震、洪水等,如2008年四川大地震等;第二类在高校里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第三类高校里的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四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罢餐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学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制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做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明确,一旦事件发生,各自按照职责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事事有人干,不会打乱战”。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题演练与讲座,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及对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效果评价

一、关于目前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现状分析

1、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目前制定了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制度,包括在防震减灾和防洪等方面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如在四川大地震中,政府较快的启动了应急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但是,对于这些应急条例和法规,其本身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和部门特征,难以在全国形成整体协调性,在遇到群体性的突发事件时,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

3、政府与民间缺乏信息良性互动

信息畅通在突发事件爆发后显得非常重要,加强政府与民间的信息沟通,能够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恐慌情绪。但同时,目前的不少政府部门因为担心公布信息对社会造成过度的恐慌,刻意地屏蔽信息,不想民众公开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政府与民间缺乏信息的互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府在民间公信力的树立。

二、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建议

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法制体系

我国在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方面的法制体系建设。国家要加强群体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法的制定,各地方城市也要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制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责任,通过法制建设来保障突发事件的处理有序进行。

2、建立政府与民间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

3、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政府必须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内部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部门和机制。并在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并根据演练的过程,设置各种决策方案,以应对实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需要。

4、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

针对突发事件潜伏到产生具有一定演变过程的特点,必须加强政府的预警机制建设。各地区也要针对地域性的自然灾害之类的突发事件,分析该类突发事件的规律,提高应急预案的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于突发事件特点的突变,要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和评估,使预案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具有可行性。

三、关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效果评价

1、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期,政府工作的重点还在于扩大内需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利益结构调整方面,面对的各种社会改革使国家工作重点难以顾及到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整体性,客观上加剧了突发事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对待应急处理的效果评价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建立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重点在于对突发事件管理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而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突发事件中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1)应急管理者必须树立危机防范意识

关于应急管理者的危机意识评价是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评价的首要任务。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包括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是否建设有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医疗设施和抢险应急准备等。

(2)关于突发事件的预警准备

(3)健全突发事件应对的保障体系,提高事后恢复能力

政府要从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资源配置方面入手,强化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社会的保障措施,加强受突发事件影响群体的心理疏导,降低社会矛盾产生的可能性,规避突发事件成为导致恶性事件循环产生的风险。同时,要对事后损失进行评估,提高事后的恢复能力。

结语

1、张英菊闵庆飞曲晓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探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覃燕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24期

作者简介:

姓名:杨宁,性别:女,出生年月:1972年1月21日,籍贯:辽宁省北镇

THE END
1.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 10页大小:46.44 KB 字数:约7.48千字 发布时间:2023-11-17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5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oc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114/7161014153006005.shtm
2.[成果]政治与行政学院康伟教授课题组的论文《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由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康伟教授课题组撰写的论文《群体性事件中的社会学习网络研究:以邻避事件为例》在《中国软科学》2022年第3期发表。该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镇化背景下邻避危机发展演化机理及协同治理网络研究”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评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https://www.tjnu.edu.cn/info/1218/17356.htm
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6.本土社会工作伦理建构的探索性研究 沈黎上海师范大学 17.社会媒体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机制研究 黄荣贵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18.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体产权与“村落共同体”研究 刘玉照上海大学文学院 19.基于和谐与包容性增长为原则的征地补偿标准法律实证分析研究 ...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6718
1.群体性事件总结范文6篇(全文)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群体性矛盾引发的,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事件。 (一)因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而酿成的群体性事件 主要是少数农村基层干部在开展各种税费的征收、计划生育罚款的追缴、义务工的摊派等工作中,不注意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善于做...https://www.99xueshu.com/a/y4rxaeuw5yx3.html
2.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研究(精选十篇)要研究事件的起因和对策, 就需要了解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概念。根据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标准, 我们理解的群体性事件是指,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转型时期间, 由五人或多人以上所组成的具有共同意愿的团体、组织, 他们或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为表达某种利益诉求所宣泄其不满情绪, 采取各种暴力手段方式, 例如阻塞交通、上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14bem6.html
3.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29刘奕辰;谈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及治理策略的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8年22期 30牛慧珍;社会转型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前30条 1邹文;王立中;吴晓春;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警犬使用策略探究[A];2016全国工作犬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11-1013278210.htm
4.群体性事件处置法律机制研究群体性事件处置法律机制研究,群体性事件,处置,法律机制,随着群体性事件现象的逐渐增多,群体性事件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等等社会诸多方面。法社会学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对社会加深认知,同...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376333.nh.html
5.论文研究论文研究 需积分: 9134 浏览量2019-09-12上传662KBPDF 针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大规模人群聚集行为,建立了基于人群中单个个体的Agent行为模型,研究了人群规模对群体行为发展的影响效应。其中构建的Agent行为模型主要模拟了突发性群体事件中个体在人群中的三个典型行为,即非理性情绪的产生、个体之间的谣言传播以及不同类型...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eixin_38744435/11726945
6.泸州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项目9、《关于依法治税几个问题的思考》(论文) 四川省国税局《四川国税研究》 1998年6期 王常武(泸州市国税局) 邱文立(泸州市国税局) 10、《提高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艺术探析》(论文) 上海《公安理论与实践》 1999年4期 梁晓军(泸州市公安局) 高展(泸州市公安局) ...http://www.lzskl.com/jsp/detail_content/1332
7.群体智能从乌合之众到群体智慧的一步之遥;一文读懂复杂网络与...论文原文: http://rsif.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content/15/141/20180130 将多个非专家意见整合为集体估值,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提高预估的准确度。然而,个体估计偏差和个体间信息共享这两种错误来源也可能会削弱群体的智慧。 首先,文章研究了现有的聚合方法(如算术平均值或中位数),平均数往往会高估真实值,而中位数...https://www.zhuanzhi.ai/document/8552a4fd31355ff64af1b8c03bf94c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