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Cooley是“镜中我”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该学者的这一理论主要是对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反映,能够发现,在社会角色等方面,“镜中我”属于十分经典的一个概念。
在该理论看来,自我观念不仅存在主观性特点,同时也具备社会性特点,它的形成受到人际交往中其他人员态度的极大影响,因此其是在主观和客观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真正的自我是社会中的我;
在和他人互动之时,把自己看作比较客观的一个形象,换言之,就像他人看待自己一样来看待自己,人类能形成和发展自出我意识的必经之路。
在Cooley看来,每个人都可成为其他人的镜子,也可以在和其他人互动之时,通过他人评价反馈来对自身状态以及行为进行了解,因此对个体的社会化来说,他人的评价和态度非常重要,个体通过这种手段,便可知道自己想象中的形象符不符合他人预期。
与此同时,借助相符程度来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调整。举例而言,如果他人赞许自己的某类行为,自身就会产生肯定情绪,保留并强化这类行为。当个体某一行为举动被他人方案或受到批判时,个体会反思如何改变自我,来修正在他人心中的负面形象。
能够看到,当个人和他人进行互动之时,其行为会受到他人态度以及评价的极大影响,如果他人的评价和个人对于自身理想形象是统一的,那么就能够建构起自我认同。
提供规避训导的场域
同辈群体的吸引和接纳
通过追星过程中得到良好体验,同时向偶像投射自己的情感。著名符号学家巴赫金通过研究提出了狂欢理论,“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与同龄人狂欢、饮酒、跳舞。”
角色冲突是指由于各种角色扮演的要求不同,而在角色间抑或是内部出现各种冲突和对立,这对于社会行为中角色扮演的展开是极为不利的,当个体在一定社会地位,因为和角色期望不符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之时,其就无法将角色扮演好,进而引发冲突。
角色冲突形成的张力
从另一方面来看,盈利目的和功利性特点又是明星人设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与其他一般类社会角色不同,明星人设被创造的最初目的就是更多的追求实际效益和利益,人设随时可能受到市场环境和资源分配的影响而变动,并且也存在明星对角色理解不充分而无法良好扮演角色的可能。
例如,曾经宣扬自己拥有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的演员翟天临,一直致力于塑造一个“娱乐圈学霸”的高智商、高学历人设。
然而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因为不知道“知网”是什么,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其学位论文真实性的质疑,经调查取证后,证实其确实存在学术造假的行为,“学霸”人设瞬时崩塌。
明星人设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其本身蕴含着固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但明星所需要的人设不断变化,人设自身又具备相对稳定性特点,在这种冲突和矛盾下,明星人设崩塌风险会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个体如何扮演某一社会角色,是基于其对这一角色的认知和理解,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同一社会角色所具有的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会具有不同的理解。
因为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行为模式各不相同,此时,有两方面就容易出现分歧和冲突,这两方面首先是明星角色扮演;其次是社会角色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人设崩塌的问题。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升,各行各业都获得了极大发展,娱乐业也不例外,在这种环境下构造各种专业化、规模化的明星人设早已是“造星”行业的关键一招。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MichelFoucault在其规训理论中提出,规训是一种内化的不自由险境。明星人设的扮演是适应一套新的、与以往不同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规训的过程。
但是明星树立的人设往往都跟其真实的自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明星的设立的人设形象就成了阻碍其向外界展露真实自我的一套“面具”和“枷锁”。
在明星的自身情况与人设角色相差过大时,他们就需要以真实的自我去扮演人设角色,这就考验明星的在扮演人设时的演技。有些明星人设崩塌事件,其实就是明星角色扮演的失败,是真实自我和人设“面具”对立的后果。
(3)多角色冲突的失衡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个体为一个角色丛,其角色行为除了会受到自身社会地位、身份的影响外,也会受到其他人社会地位抑或是身份的影响。正因如此,所以社会角色十分复杂。
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个体需要同时扮演好几种角色,而不仅限于单一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角色紧张的出现几率就会显著提升,这也是会出现角色冲突的原因所在。实际上,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扮演不止一种角色,而有一些角色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举例而言,法官这一角色要求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当扮演的角色为朋友之时,就需要投入相应的情感,这两类角色虽然也存在矛盾,但并不显著。
当一位拥有“国民男友”人设且未婚的男艺人,选择私下隐婚并养育子女之后,艺人的未婚人设要求他在公众场合保持单身未婚的形象,但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又要求他对妻子和孩子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不同角色要求之间的互相冲突,往往形成人设崩塌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