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累计确诊新冠病例超745万例,总统特朗普与白宫多位工作人员都相继感染,特朗普政府再度提起极具争议性的“群体免疫”概念。
据媒体报道,10月5日,特朗普的高级卫生官员、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长阿扎会见了多位医生,这些医生支持采用“群体免疫”方法对抗新冠病毒。
会议上,三位医生告诉阿扎,在保护老年群体及其他高风险群体的同时,应允许新冠病毒在年轻人、健康人群中不受控制地传播,这将能建立足够的人口免疫力,达到应对疫情的效果。
早在今年3月,英国政府在应对新冠病毒疫情时,就率先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概念,表示约60%的英国人口感染新冠病毒就能获得“群体免疫力”。
如今,美国又提出这一套,他们想清楚背后的代价没有?
什么是群体免疫
历史上,群体免疫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23年,研究通过免疫小鼠使个体获得免疫,且发现免疫鼠群达到一定比例时,可阻止细菌在鼠间传播。
理论上,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一定比例的人群能够间接保护未免疫人群,在所有易感个体受到感染之前,感染在人群中的传播被终止。对未免疫者的间接保护是群体免疫的核心。间接保护主要涉及一些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等。
实现群体免疫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二是病原体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在其他物种传播。一些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传播疾病)、破伤风(自然传播疾病)、狂犬病(动物传播疾病)就无法形成群体免疫。
三是感染者与人群中的其他个体相遇的概率大致相同。否则,即便人群免疫比例达到相应水平,也不是群体免疫。例如感染者周围都是易感者,那么依然会被感染。实际上,人群中随机混合的现况不易实现。
群体免疫的代价
群体免疫可以通过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来实现。
天花就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群体免疫而被消灭的传染病。我国通过计划免疫,接种麻疹、百日咳、乙肝等疫苗,已经初见成效,目前感染人数大幅减少,可算是部分达到了群体免疫。所以说,疫苗是最经济可行,代价最小效果最大的群体免疫法。
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对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从科学上存在可行性,却是有风险的,其基本代价可以用因感染而死亡的人数来衡量。
以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阈值为67%(R0=3)计算,在1000万人中,需感染670万人才能建立对新冠病毒的有效群体免疫;1亿人就需感染6700万人。若以新冠肺炎病亡率1%这一较低水平数值来估算,在1000万人中要建立对新冠病毒有效的群体免疫,就要牺牲6.7万人;在1亿人中建立需牺牲67万人。
约2亿人口的美国想建立起群体免疫力,则需牺牲134万人,这个数字在现代是相当触目惊心的。
英国在3月13日宣布实施群体免疫策略后,预计会有81%的居民被感染,或导致51万人死亡,感觉代价太大,2周后便停止了该政策。
据之前的统计,在西班牙、瑞士这样疫情严重的国家,仅依靠自然感染也达不到群体免疫的阈值。这表明,通过自然感染建立对新冠病毒有效的群体免疫几乎是不可能的。
群体免疫的其他风险
除了巨大的死亡数字外,群体免疫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并带来更多的风险。
首先,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有感染力,如果推行这一策略,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就可能出现数百万名重症患者和数十万名病死者,可能使得国家的医疗系统崩溃,从而引发更为可怕的灾难。
其次,自然感染者对体弱人群威胁巨大。接种疫苗后的人本身不携带病毒,这样的群体免疫是安全的。但是,自然感染会导致数量庞大的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又不可能把他们像犯人一样关起来,他们需要一些室外活动,也就对身边的未感者和体弱者形成巨大的威胁。
第三,自然感染策略对其他国家也是个威胁。在全球人员流动和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可能完全关闭国门。一国的自然感染,很可能导致全球性的灾难。
所以说,以自然感染来获得群体免疫,无异于将对传染病的防控退回到古代,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美国政府之所以再提出群体免疫,无非就是不知何时才能研发出疫苗,并广泛接种;自己错过了遏制疫情的最佳时机;新冠肺炎以轻症为主,总病死率不高,才“允许新冠病毒在年轻人、健康人群中不受控制地传播”。
但这个看似科学的策略,风险却是巨大和难以预料的,细思极恐。现代文明社会,人人平等,生命至上,如果让病毒自由扩散,势必会牺牲掉一部分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不但有违现代医学伦理,也是让人感到恐惧和难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