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学视角;群体性事件;治理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群体性事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深刻影响着社会稳定。目前关于群体性事件应对与处置的研究更多是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提出措施与对策,而忽略了从心理学视角去探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以及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而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集群行为,必然是群体心理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前提是要掌握特定个体、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心理诉求、社会行为及其互动过程。针对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破坏程度日益加剧,政府有关部门不能仅停留在事发后被动的应对处置上,而应该更加重视此类事件的源头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鉴于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发展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借助于多学科的力量,如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因此,无论是从治标和治本的角度来说,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心理动员机制
作者:张滨熠单位: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胡联合:《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及其启示》,《探索》2017年第1期。
[3]于建嵘:《社会泄愤事件中群体心理研究——对“瓮安事件”发生机制的一种解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张书维,王二平:《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9期。
[5]王二平:《基于公众态度调查的社会预警系统》,《科技与社会》2006年第2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