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是()

A.0-1岁B.1-2岁C.2-3岁D.3-6岁

2.幼儿的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A.内部动机B.间接动机C.直接动机D.远景动机

3.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

A.持续性延长B.目的性加强C.细致性增加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的社会性内容是()

A.亲子关系B.亲社会行为C.同伴关系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C.直觉思维阶段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的()

A.简单发音阶段B.连续音节阶段C.学话萌芽阶段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最主要指标是()

A.有意性B.目的性C.计划性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的()

A.第二语言B.书面语言C.口头语言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A.发展的连续性B.发展的整体性

C.发展的不均衡性D.发展的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的是()

A.动力性B.遗传性C.惯常的行为方式D.对刺激的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

A.0-1岁B.1-3岁C.3-6岁D.0-6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2.C3.B4.A5.D

6.B7.A8.B9.C10.A

11.D12.C13.C14.C15.D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1903年美国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此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作者是()

A.杜威B.斯金纳C.霍尔D.桑代克

2.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新旧知识的联系B.对新知识的理解

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D.对新知识的应用

3.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A.概念B.表象C.概念和表象D.符号

4.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A.学习策略B.学会学习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策略

5.儿童能对某一概念的属性进行抽象,并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这是概念形成的()

A.抽象化阶段B.类化阶段C.辨别阶段D.符号化阶段

6.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具有四种成分,即()

A.目的、条件、障碍、方法B.目的、个体已有知识、障碍、方法

C.目的、条件、已有知识、障碍D.目的、条件、已有知识、方法

7.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B.罗杰斯C.斯金纳D.布鲁姆

8.美国心理学家贾德在学习迁移理论中,提出()

A.经验泛化论B.关系转换说C.相同要素论D.认知结构论

9.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学习任务难度中等时,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强度应为()

A.较高B.较低C.中等D.极高

10.学生中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多半的原因是()

A.道德认识不足B.缺乏愿望与热情

C.道德意志力不够D.缺乏合理的行为技能

11.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倾向于自发、适时地使用复述策略的年龄是()

A.5岁B.7岁C.9岁D.11岁

12.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记诵,教师经常用歌谣、口诀等方法,充分利用音韵和节奏把零散的枯燥的信息编成口诀,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阅读理解策略

13.某生学习英语字母"b"时,总是发出汉语拼音的"b"的音,这种心理现象是()

A.功能固着B.反应定势C.智力低下D.场依存性

14.某位老师在班级教学中,常常激励学生相互启发,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是()

A.联想法B.清单法C.试误法D.脑力激励法

15.道德性的社会行为理论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B.皮亚杰C.斯陶布D.科尔伯格

16.科尔伯格的道德性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有不同之处,科尔伯格强调()

A.理论研究B.问卷调查研究C.实验研究D.应用研究

17.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是()

A.强化B.强制C.法制约束D.集体约束

18.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A.男性与女性相等B.男性多于女性

C.男性少于女性D.与性别无关

19.在心理学上,鉴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采用()

A.卡特尔量表B.韦克斯勒量表C.比奈量表D.瑟斯顿量表

20.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A.认识功能障碍B.无助感

C.自我估价降低D.焦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

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

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

2.班集体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A.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B.松散期、权威期、凝聚期、形成期

C.权威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D.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成熟期

3.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A.原则定向、良心定向

B.社会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定向

C.惩罚和服从定向、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

D."好孩子"定向、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4.心理健康具有()

A.绝对性B.可变性C.稳定性D.相对性

5.斯金纳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认知目的说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

6.杜威认为,问题解决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疑问、分析、假设、检验、结论B.疑问、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

C.疑问、分析、假设、评价、结论D.疑问、分析、假设、检验、评价

7.个人智力的量化结果是()

A.智力水平B.智力测验C.智力发展水平D.智商

8.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A.知觉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视觉记忆

9.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所学习的新概念是()

A.下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B.上位概念中的一个特例

C.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念D.下位概念中的一个新概念

10.强化可以分为()

A.有效强化和无效强化B.正强化和负强化

C.长期强化和短期强化D.食物强化和语言强化

11.迁移量的计算公式为()

A.迁移量(%)=×100B.迁移量(%)=×100

C.迁移量(%)=×100D.迁移量(%)=×10012.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这三个核心因素是()

A.教师、学生和家庭B.教师、学生和环境

C.教师、学生和社会D.教师、学生和教材

A.1个小时B.10分钟左右C.20-50分钟D.1个小时多一点

14.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有以下优点()

A.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的被动局面与观察法明显的人为性质

B.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控制不够严格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

C.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控制不够严格

D.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法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

15.纵向迁移可以进一步地分为()

A.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B.正迁移和负迁移

C.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D.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6.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A.提出假设B.提出问题

C.个体具有创造性D.提出方案

17.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性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C.自我中心阶段、互惠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阶段、公正阶段

18.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A.天资、能力和心境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

19.人的心理现象()

A.具有自然属性B.具有社会属性

C.既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又具有动物性

D.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20.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包括()

A.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目的说B.认知建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C.认知同化理论和认知建构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现理论

21.PQ4R阅读法的4R除了复述、复习外,另外还包括()

A.背诵、反思B.背诵、提问C.练习、提问D.阅读、反思

22.对小学生的学习来说,随着年级的增高()

A.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不明显

B.社会阻抑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C.社会助长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D.社会阻抑作用和社会助长作用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23.人在能力发展的水平和迟早上的差异是属于()

A.能力的量的差异B.能力的质的差异

C.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D.能力发展速度的差异

24.学生是否接受教师所传授的道德规范首先取决于()

A.道德规范的可信度B.自己的道德认识

C.已形成的态度定势D.自己的道德感

25.个性的特征主要有()

A.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B.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C.先天性和后天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

D.共同性和差异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独立性和统一性、客观性和能动性

26.学生的纪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A.课堂里的纪律问题和课堂外的纪律问题

B.个别学生经常表现出的破坏纪律行为、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

C.校内的纪律问题和校外的纪律问题

D.学校的纪律问题和家庭的纪律问题

27.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是()

A.挫折B.应激C.冲突D.焦虑

28.常用的心理测量有()

A.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及心理测量

B.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心理健康测量等

C.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等

D.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和能力测量等

29.教师的思维应具有的特征是()

A.准确性和创造性B.严密性和准确性

C.逻辑性和精细性D.逻辑性和创造性

30.关于迁移的认知结构说是由()

A.机能心理学派提出B.联结主义心理学派提出

C.认知派提出D.人本主义学派提出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群体规范有以下几种重要的心理功能()

A.行为诱发的功能B.群体支柱的功能C.评价标准的功能D.行为激励的功能

E.行为导向的功能

32.创建测量智力方法的学者有()

A.斯金纳B.西蒙C.冯特D.桑代克E.比奈

33.应激反应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警戒阶段B.抵抗阶段C.适应阶段D.衰竭阶段E.恢复阶段

34.规则学习的方式有()

A.规则的发现学习方式B.规则的掌握学习方式

C.规则的自我学习方式D.规则的应用学习方式

E.规则的接受学习方式

35.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是()

A.动机和目的是一一对应的B.动机一定有与其相伴随的目的

C.动机与目的是有区别的D.有了目的一定会有动机

E.动机与目的的关系错综复杂。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1.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A.学习B.成熟C.学习准备D.知识准备

2.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

3.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稳定性和清晰性三个变量,是()的观点。

A.相同要素说B.认知结构迁移说

C.概括说D.关系转换说

4.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视。这就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

C.机械学习D.掌握学习

5.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称之为()。

A.道德评价B.道德观念

C.道德认识D.道德品质

6.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

A.形成问题的表征B.解题成果的评价

C.知识技能的调用D.知识的准备

7.认知领域的口标分为六级,其中()是最低水平的认知结果。

A.知识B.运用

C.领会D.评价

A.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B.整体练习和部分练习

C.内隐练习和外显练习D.一般练习和特殊练习

9.当个体处于不明情境中时,倾向于仔细考虑所观察到的现象及所面临的问题,在行动前致力于把问题考虑清楚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型B.冲动型

C.慎思型D.独立型

10.处于概括水平同等层次的两种学习之间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B.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D.纵向迁移

11.在记忆的三个系统中,短时记忆的容量较小,一般仅能驻留()个单元的信息。

A.72B.52

C.9-20D.10―15

12.自我评价是()的一种形式。

A.自我控制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D.道德品质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分,每小题至少有两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有()。

A.观察法B.实验室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D.调查法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较,它具有的特点是()。

A.教育的独立性B.教育的主动性

C.教育的可控性D.教育的权威性

3.学习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是()。

A.学习的内驱力B.智力水平

C.诱因D.情绪

4.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对学习分类,可以把学习分为()。

A.情感学习B.试误学习C.顿悟学习D.模仿学习

5.联结说关于学习的主要定律有()。

A.练习律B.情绪律C.效果律D.准备律

6.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编码。

A.言语B.听党C.视觉D.表象

7.情绪的功能为()。

A.信号交际B.动机C.适应D.塑造个性

8.构成教学的基本因素有()。

A.教师B.学生C.课程内容D.政策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2分)

1.C2.A3.B4.B5.D6.A

7.A8.A9.C10.C11.A12.B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ABCD2.ABC3.AC4.BCD

5.ACD6.BC7.ABCD8.ABC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

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

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

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

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

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

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

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

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

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

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

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

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

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

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

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

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

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

19.俄国学者()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

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

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

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

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

25.身势语主要有()

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

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

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

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的影响

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

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

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

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

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

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

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

参考答案

1.D2.C3.B4.A5.B6.B7.B8.A9.D10.B11.A12.B13.B14.A15.D16.D17.A18.A19.D20.C21.BCE22.BCD23.ABCE24.ACE25.ABE26.CDE27.AC28.DE29.ABE30.ABE

THE END
1.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A.横向结构问题B.纵向结构...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 ) A. 横向结构问题 B. 纵向结构问题 C. 横向协调问题 D. 纵向协调问题https://m.ppkao.com/wangke/daan/076f5a7e30674cf69139b433fdff765a
2.自考大专07481管理学基础总复习复习资料管理理论作为普遍适用的原理、原则,必须结合实际应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千变万化的管理对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技术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管理的艺术与技巧,这就是所谓管理是艺术的涵义。http://www.mdgs-edu.com/fxzl/1730.html
3.2014年自考政治学概论各章节练习题A.国家产生的时间问题 B.国家产生的地理区域问题 C.国家产生的起因问题 D.国家产生的民族问题 2.“三次社会分工”的排列顺序——按照产生先后是 P40-43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B.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C.商业与农业的分离 3.国家区别于民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是 P47 A.以地域而不以血缘关系为标准划分居民 B.出现...https://www.51test.net/show/3884344.html
4.专升本政治科目题型及考情分析(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http://www.ntxlts.com/m/387/
1.层次分析法学习层次分析法学习如果 CR 小于 0 1 说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当 C R 层次分析法 大家好,欢迎来到IT知识分享网。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 AHP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准则和子准则,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对各个层次的比较和权重计算,最终得出最优的决策方案。 https://yundeesoft.com/116140.html
2.层次分析法学习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提出。是用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 这里是写的比较具体的:用人话讲明白AHP层次分析法(非常详细原理+简单工具实现) AHP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准则和子准则,建立判断矩阵,并通过对各个层次的比较和权重计算,最终得出最优...https://blog.csdn.net/weixin_54372988/article/details/141812843
3.麦肯锡MECE分析原则:问题解决的关键法则腾讯云开发者社区4. 识别主要问题 在完成层次结构划分后,需要识别出每个层次中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同时要确保它们之间没有重叠。 5. 制定解决方案 针对识别出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该针对每个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以确保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1141376
4.《鲁滨孙漂流记》教学设计(通用16篇)5、经过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依据是什么? ⑴解决暂时困难。 ⑵解决住的问题。 ⑶解决吃的问题。 ⑷抵御野人的迫害并教化一名野人。 分层依据:不同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读一读,鲁滨孙给你什么印象? (碰到危险不畏惧。) 2、用上两组关联词语,把这一段连接起来。 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185363.html
5.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 ~ 3年级)、第二学段(4 ~ 6年级)、第三学段(7 ~ 9年级)。 (二)课程目标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6.心理学试题及答案9、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或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10、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http://mip.pincai.com/article/1392535.htm
7.《学前教育评价》复习(精选3篇)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重点看页表,按评价的层次划分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和分析评价,评价信息资料的整理是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矗,在评价目的上强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评价》复习2017-08-02 02:02:16 | #1楼回目录 《学前教育评价》复习 https://www.oh100.com/bg/a/201608/47007456073.html
8.“计算机通信理论”问题问答绝对精彩51CTO博客缺点:层次划分得过于严密,以致不能越层调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降低了协议效率。 1-03 试讨论在广播式网络中对网络层的处理方法。讨论是否需要这一层? 答:广播式网络是属于共享广播信道,不存在路由选择问题,可以不要网络层,但从OSI的观点,网络设备应连接到网络层的服务访问点,因此将服务访问点设置在高层协议与数据...https://blog.51cto.com/4042309/3595424
9.管理学:组织结构设计与类型题库考点(考试必看)考试题库85、单项选择题 层次划分主要解决的组织问题是() A、横向结构问题 B、纵向结构问题 C、横向协调问题 D、纵向协调问题点击查看答案86、多项选择题 确定管理层次应考虑哪些因素() A.时间幅度 B.视野C.信息来源 D.信息特征 E.不肯定和冒险程序http://wap.91exam.org/exam/87-4066/4066464.html
10.《背影》(说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文章,以至把整篇文章分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地去解决问题。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080802110127_126790.html
11.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模拟试卷及答案1自考9 .MIS中普遍使用了决策模型,它们主要用于解决 A .半结构化决策问题 B .非结构化决策问题 C .结构化决策问题 D .非常规决策问题 10.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下列选项中直接为管理决策服务,特别是为高、中层管理决策服务 的是 A .MIS B .CAD C .DSS D.EDP ...https://www.educity.cn/zikao/161765.html
12.物联网的四个层次划分是什么?物联网的四个层次划分是什么? 物联网的四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物联网信息的收集和获取;2、网络层,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物联网云平台;3、平台层,主要解决数据存储、检索、使用和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4、应用层,主要用于处理信息。 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https://www.chaicp.com/list/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