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管理层次,就是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当组织规模相当有限时,一个管理者可以直接管理每一位作业人员的活动,这时组织就只存在一个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关系
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有关。较大的宽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较小的宽意味着较多的层次。这样,按照管理宽度的大小及管理层次的多少,就可成两种结构: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所谓扁平结构(flatstructure),是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结构;而直式结构(tallstructure)的情则相反。扁平结构与直式结构各有优势。
管理层次的产生
当生产力十分低下,社会分工极其简单的时候,基本的生产劳动是个体的,计划、组织、实施、执行直至成果的享受,可能都是一个人。所谓的理者也就是劳动者自己。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活动也复杂起来。
劳动的方式逐渐由个体向群体发展,一项工作往往需要有几个人一起做,有分工协作,这就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出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利弊分析
(1)扁平结构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信息纵向流快,管理费用低,而且由于管理幅度较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主性、积性、满足感,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选择和培训下层人员;但由于不能严密监督下级,上下级协调较差,管理宽度的加大,也加重了同级间相互沟通络的困难。
分工
在组织的纵构中,通过组织层次的划分,组织目标也随之作呈梯状的分化。因此,客观上要求每一管理层次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一个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多少,应具体地根据组织规模的大小,活动的点以及管理宽度而定。如前所述,一般说来,大部分组织的管理层次往往以分为三层,即上层、中层、基层。
(1)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一些大政方针。
(2)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案、步骤和程序,按部门分配资源,协调下级的活动,以及评价组织活动成果和制订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等。
(3)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美国斯隆管学院提出一种叫做“安东尼结构”(AnthonyStructure)的经营管理层次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三个层次,即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理层。这相当于我们上面所说的上层、中层、基层的划分法。这三个层次情况如词条图所示。
层次结构
从词条图可看出,“安东尼结构”中的战略规划层考虑的是组织的局性、方向性以及涉及到与目标有关的大政方针问题,例如一个项目要不上马,什么时候上马合适,这些都是一个组织中的最基本的决策问题。一决策失误,那么效率越高就意味着损失越大。战术计划层主要考虑的是在定方针下怎样组织和安排,即要回答的是怎样上马的问题。而运行管理层关心的是怎样干好的问题,即具体实行计划、组织生产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任何组织无论怎么划分其管理层次,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总是一的,即管理层次是自上而下地逐级实施指挥与监督的权力。较低层次的主人员处理问题的权限由较高一级的主管人员给予规定。他必须对上级的决作出反应,并且向他的上一级主管汇报工作。组织的上层管理在一般情况向更高一级的委派者负责。在西方国家,无论组织采取什么形式,上层主只向业主或股东(代表)大会或董事会汇报工作。而在我国,尤其是在全所有制性质的组织中,上层主管具有双重身份,既代表国家,又代表职工因此,他必须向这个组织的上级管理机关以及职工代表大会汇报工作。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变,这种情况将会有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