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青年原创学术交流与实践服务平台
GloryDiplomacy
Ny.2021/No.1851
编辑/外臣
审核/风嘴
《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
书名:《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
作者:尚会鹏著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定价:98元
ISBN:978-7-5201-8545-5
《人、国家与国际关系:心理文化学路径》这本书将心理文化学融合了中国文化对“人”的认识,提出了两个范式:“人”(Jen,即“基本人际状态”)和“心理-社会均衡体”,并将两个范式引入国家行为体及国际关系研究中,强调国家的文明属性对国家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国家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与该国文明体的内核“人”之间的关系。书中以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四个文明社会为例,分析了它们的基本人际状态与国家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基本人际状态与国际体系模式的关系,批判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流派在本体论上的局限性,提出了国际关系的新本体论,为分析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一、精彩节选
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切入点在哪里?
许多论者都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但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没有国际关系的理论,一些学者所做的工作只是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些与国际秩序、国际关系有关的、在不同地方的话语收集在一起。笔者认为创建中国学派不能脱离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脉络进行,只能在认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补充、矫正和创新。若不从克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出发探索解决办法,任何创建新理论学派的努力都有陷入空洞和教条主义泥潭之虞,至多也只能对现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寻求建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的切入点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最后,需要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把握“人”的理论。当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并非脱离了对人的把握,而是如前所述,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预设人是相同的,国家行为体也相同,而且都可进一步简化为“经济人”或“理性人”。根据笔者的看法,这种预设产生于西方“个人”社会的经验,所涉及的“人”是一种特殊的生存形态(我们称之为“基本人际状态”),即“个人”。实际上,人是生活在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处在不同的存在状态,或换而言之,不同文明是建立在不同的基本人际状态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一种更具解释力的把握人的模式,这种模式需要考虑人行为的复杂动机,考虑行为体的情感因素,将人视为一个“心物交互多维动态平衡体”。在这个视角下,“个人”只是人类多种生存状态中一种特殊类型,而基于“个人”社会经验的现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只具有相对意义。这样,我们才可能洞察现有国际秩序的深层缺陷,带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而将注意力投向非西方文明经验的总结。从这个视角得出的结论或许不像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那样简约、明确,但可能更接近实际。
应当指出,源于近代西方个人社会的当前世界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非西方社会基本上都被包容在这个体系中。当前国际体系的普遍化是与人的“个人化”和国家的“民族国家化”这两个相互联系的世界性进程相一致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的个体性被开发的表现。建立中国学派不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当前国际体系以及解释这种秩序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对非西方文明经验进行学理性提升以丰富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强调用非西方文明自身的话语体系来解释其经验的重要性,因为每一种文明的经验都是独特的、相对的。
二、作者简介
尚会鹏,华侨大学特聘教授,华侨大学心理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荣休教授。1953年生。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心理文化学、比较文化及文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著有《印度文化史》、《种姓与印度教社会》、《心理文化学要义——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日“文化基因”解码》(上下卷)、《中国人的婚姻、婚俗与性爱》等。
BOOK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心理文化学与国际关系:视角与范式
第一章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创建“中国学派”的尝试
一、当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局限
二、“中国学派”的讨论及其背景
三、建立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切入点在哪里?
四、关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的几个问题:与秦亚青教授商榷
第二章心理文化学:核心概念与研究路径
一、两个核心概念:“心理-社会均衡体”与“基本人际状态”
二、基本人际状态”的类型
三、基本人际状态的维度
四、均衡方向与均衡度:“心理-社会均衡体”的动力学关系
五、PSH理论和“基本人际状态”:两个新范式的特点与意义
六、国家关系研究的心理文化学路径
第三章人、国家与国家间关系
一、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两个侧面:“文明体”与“组织体”
二、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
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学派”问题:新视角和新范式的引入
第四章从“国际政治”到“国际关系”——审视世界强联结时代的国际关系本体论
一、国际关系理论诸学派的本体论基础
二、从国际政治本体到国际关系本体
三、世界强联结时代对国际关系本体论的检验
第二部分“伦人”及其外部世界
第五章“伦人”与“服国”
一、对几个模型的考察
二、“伦人社会”的国家形式:“服国”
三、“伦人”与“服国”:心理文化的探讨
第六章“伦人”与“天下”
一、“礼”:一种基于“角色原理”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
二、角色原理的运作形式:“天下”体制的三种“文化”
三、天下体制的内化问题
第七章“和谐”与伦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
一、消极意义上的和谐:伦人的PSH模式特点
二、积极意义上的和谐:伦人的心理文化取向
三、“中国扩张主义的神话”:心理文化学视角的解释
第八章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下的中国:进路与困境
挑战一:延续几千年的服国模式与现代民族国家体系
挑战二:中国独特的文明经验与国际规则
挑战三:迅速提高的“硬实力”与较薄弱的“软实力”
挑战四:秩序与自由
第三部分“个人”与当代国际体系
第九章“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
一、“个人”: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
二、“个人”与“个国”:近代西方国家与“基本人际状态”
三、“心理-社会均衡”与性恶论:近代民族国家“安全困境”的心理文化基础
第十章和平与世界体系的演化
一、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二、二战后的国际体系与和平
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体系与和平
四、制约战争:国际体系的文明演化
第十一章“极致个人”:美国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及其心理-社会动态均衡分析
一、“极致个人”: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及其维度
二、“极致个人”的“心理-社会均衡”模式
三、心理-社会动态均衡过程中的感情控制机制和性欲因素
第十二章“极致个人”的“外部世界”
一、极致个人的“自我”与“天赋使命感”
二、交易式人际关系与美国外交上的“利益”和“强力”崇拜倾向
三、竞争性人际关系与美国对外关系中的虚幻主义倾向
第十三章“软实力”、“极致个人主义”与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一、“软实力”、“文化吸引力”与“极致个人主义”
二、美国软实力的表现
三、美国软实力的心理文化基础:美国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四、美国软实力为何具有吸引力?
五、“极致个人主义”的局限性
第四部分日本、印度的国家形式与国际体系
第十四章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与日本外交
一、探讨日本人行为模式的努力
二、“缘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
三、“民族性”与日本外交
四、“和”、“合意”、“根回”与日本外交
五、amae、okami与日本外交
第十五章序列意识与“大东亚共荣圈”:对二战时期日本国家行为的心理文化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