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1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naturalbeautyandhuman-being'sfive-senses
森林的社会美是指森林有益于人类社会而产生的内容的美,主要包括:(1)为人类提供木材、药物、果品、菌类、香料等的物质生产美。(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等的改善环境美。(3)森林环境对人们增强体魄、陶冶情操的有益身心美。(4)森林为人类提供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场所的休闲娱乐美等。
森林的艺术美来自于营造或改造森林的活动,是指人们运用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一种具有典型艺术形象的美,它要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属于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美。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无机环境等多种成分的统一体。尽管各种成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美的内涵。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对成分的限定是有意义的。在此,作者将森林美的主要成分区分为以下几类:(1)森林植物的美;(2)森林动物的美;(3)森林地貌的美;(4)森林空气的美;(5)岩石和特殊地质构造的美;(6)森林区域的水体美。
Tab.2Jugdingtimeforperforestlandscapeusedbydifferentscholars
森林植物自然美的丰富性取决于森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不同树种、年龄、密度、组成、环境特征、季节、人类干预程度、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的森林具有不同的美感。
(1)根据观察者与审美对象的水平夹角不同,森林景观有正面景和侧面景之分。(2)根据观察者与审美对象的垂直夹角不同,森林景观有俯视景、平视景和仰视景之分。(3)根据观察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远近,森林景观有林内景、近景、中景和远景之分。(4)根据观察者视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不同,森林景观有顺光景、侧光景和逆光景之分。
人们可以在细部(如花、果、树皮等)、个体、林分、整体格局等多个层次上,来欣赏森林之美。
与其它景物一样,森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也是由形貌、色彩、线条和质地4要素所决定的。
森林植物景观的形貌主要包括:(1)细部形貌:如花形、果形、叶形、干形等;(2)个体形貌:主要由树冠的形体特征所决定;(3)群体或整体形貌:如山体形貌、林冠面形貌、斑块形貌等。
不同的形貌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由球形树冠构成的林冠面(如白桦林)会给人以流动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涛和翻滚的麦浪;而由圆锥形树冠构成的树冠面(如华北落叶松林)一方面给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觉,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稳定和严肃。
主要包括山脊线、林缘线、异质体的界面线、林道线、树干等。一般来说,直线给人以单调、硬实而整齐之感,而曲线则给人以活泼、自然而多变之感。对这两者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不同的结构给人以不同的质感。如:由稠密的球形树冠构成的林冠面给人以致密的质感,而由圆锥形树冠构成的林冠面则给人以粗糙的质感;色彩素淡明亮、枝叶稀疏的林冠面产生轻柔的质感,而色彩浓重灰暗、枝叶茂密的林冠面则产生厚重的质感;由叶子大、厚、多毛的树木构成的林分显得粗糙厚重,而由叶子小、薄、光洁的树木构成的林分则显得细腻轻盈。
上百年的研究表明,人类对于自然美的感知具有广泛的一致性,即在区别美和丑当中人们具有相似的尺度。既然如此,自然美就必然具备一定的规律。既然有规律,就必定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加以分析和描述,所以说自然美是可以界说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
而对于森林植物的形式美来说,它应该具有更接近于技术的构景原则。一方面这是由森林植物景观的个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只有这样,才能对生产实践产生更直接的指导作用。有鉴于此,作者将森林植物景观的构景原则概括为:
(7)会聚。如果大的形貌、线形、色彩以及结构都使人的视线汇集到1个点或1个小区域上,那就形成了视觉焦点。如山峰、悬崖顶、山谷尽头等,对焦点景观的保护、建设和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自然化。由于森林风景区旨在表现一种自然的美,所以在经营过程中要力求减少人工作业痕迹,主要包括:①界面软化,这些界面包括人工林的林缘线、林分斑块的边界线、皆伐迹地的边界线等;②修枝和林下枯落物的自然化处理;③种植点的随机配置;④确定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皆伐小区大小和数量,或采用择法等非皆伐收获手段;⑤采用比较活泼的混交方式(散点状或群团状等),而不是成行、成带或小块状混交。
(9)大径级目标管理。事实证明,大径级林木的存在是提高森林风景游憩价值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人甚至提出,森林中没有大树就没有风景,所以对于那些处于风景敏感度较高区域的林分应该实施大径级目标管理,包括:①采用适当的整地措施;②选用优质种源;③确定合适的造林密度;④确定适当的间伐初始期、间伐强度和间伐间隔期;⑤及时修枝;⑥必要的抚育和施肥。
影响森林景观审美效果的外界因子有很多,如观察者的状态(坐车、步行、静止等)、阳光的方向、天气条件、季节、观察者与审美对象的距离、观察者与审美对象的相对位置等。其中距离对审美感受的影响最具有综合性和普遍性,并且这方面的研究对林业生产实践具有普遍而直接的指导意义。在不同的景观空间层次上,4个基本构景要素(形貌、色彩、线形、结构)的重要性不一样,所以,在森林经营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表3关于森林植物景观近景、中景和远景的界定标准。
Tab.3Definingcriteriaofforeground,mid-ground,far-awaylandscapesofforestplants
事实上,制定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于不同的地貌特征、不同的树种甚至不同的空气质量,这些距离值都应作相应的调整。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有必要进行空间层次划分的原因,那就是:(1)在不同的层次上,人们将感受到不同内容的森林植物景观美;(2)在不同层次上,各个构景要素的重要性不同;(3)在不同层次上,需要采取不同的作业技术体系。而这些原因,恰恰正是空间层次划分中确定各级距离值的理论依据。
为了既保证层次划分的清晰性和评价时的可应用性,又便于经营者们借鉴运作,作者认为将距离和审美对象尺度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层次划分是很有意义的。根据这一思想,作者将森林植物景观大致上区分为7个层次,即:(1)细部景观;(2)个体景观;(3)林内景观;(4)林道景观;(5)近景观;(6)中景观;(7)远景观。
细部景观是指由树木的某个部分构成的、观察者只有在近距离内(通常10m以内)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的景象,如花、果、树皮、树根等。
由于人们总是在很近的距离内欣赏细部景观,所以其本身的形貌、色彩、线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下列外部因子,则常对观赏效果产生很大影响:(1)光照强度和光线方向。一般来说,当细部景观处于直射光下,并且观察者能在顺光方向找到理想的观察位置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较佳。(2)视线的阻挡情况。由于细部景观属于近距离、小尺度景观,所以树冠、树枝、林下灌木通常会阻挡观察者的视线。(3)距离。距离的影响,随景观尺度大小和本身鲜艳程度、结构状况而异。细小的花朵、果实需要观察者站在更近的距离内欣赏;而象白皮松亮丽而斑驳的树皮、皂荚满身的枝刺等,则允许观察者站在稍远的位置上。(4)天气情况。长期的干旱容易使景物蒙上一层尘埃,从而明显地降低其审美价值。在雨后初晴的阳光照射下,白皮松树皮显得格外光艳照人,原因是经过雨水冲刷后斑块的色彩对比更加强烈、斑块的边界线也更加清晰。
即由树木个体所构成的景象。个体景观也是森林景观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想的个体景观能在大景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指由道路及其与两侧林分的界面所构成的景观。林道景观大致可分为非对称型林道景观和对称型林道景观两大类:(1)非对称型林道景观。即林道两侧的景物是不对称的,如一侧是高大的乔木,而另一侧是小乔木或灌木。(2)对称型林道景观。即林道两侧界面是由相同种类、体量和结构的林木构成的。根据林道上方树冠的闭合程度,又可分为覆盖型林道景观和开敞型林道景观两类。
影响林道景观的主要因子有:
(2)林道的线条。直线型的林道景观给人以整齐和统一之美,而曲线型的林道景观则显得自然,并且能给游人的行进产生较强的牵引力。
(5)两侧界面的视线可穿透性和林内景观质量。根据林缘和林分内部的可透视特征可以把这类景观(从林道向林内看)区分为以下几种:①封闭型景观。当林缘木枝下高很低或林缘下有稠密的灌木阻挡视线时,就构成封闭型林缘景观。这时,林缘的景观特征决定了其审美价值的优劣。②林内屏障型景观。在有些情况下,视线能穿透林缘。但是林内由于地形或林分结构(如稠密灌木层的出现)的变化而形成视线屏障。这种情况即属于林内屏障型景观。这时,前景林分和屏障物的特征都将影响景观的质量。③纵深型景观。即指视线能够向森林纵深处延伸,直到自然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林内景观将起决定性作用。④穿越型景观。有时候眼前仅有少数林木,视线能穿越林木群而眺望远方的景色,这种情况即构成了穿越型景观。这时,远方的景色将成为该林缘景观的主体。
(6)覆盖层的高低。覆盖型林道景观更能让人产生与森林融为一体的感受,但如果覆盖层太低,那就会让人觉得压抑和紧张。
(7)两侧界面的体量、色彩、冠形、质地对比(对非对称型林道景观而言)。
(8)两侧界面的相对位置(对非对称型林道景观而言)。如果内侧界面(即林道与上坡面林分形成的界面)高,外侧界面低,这时观察者的视野开阔,会觉得比较轻松;反之,如果外侧界面比内侧界面高,观察者会觉得比较压抑。当然,在有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手段进行障景是有必要的。
表4近景、中景和远景的本质差异
Tab.4Essentialdifferencesamongforeground,mid-ground,far-awaylandscapes
表5不同因子在近景、中景和远景中的重要性变化①
Tab.5Changeinimportanceofdifferentfactorsinforeground,mid-groundandfar-awaylandscapes
森林美的内涵非常丰富,对森林美进行层次划分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
每个层次上的森林美都具有特定的内涵,对不同层次上的森林美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森林美的核心是森林的形式美,但即便是统一的形式美评价,也应该明确是属于哪一层面上的形式美评价。如林内景和林外景、近景和远景、俯视景和仰视景等,它们各自拥有不同重要性级别的构景因子,所以应该分别进行评价。从应用角度来说,如果笼统地对××林分进行评价,而不明确是从哪个季节、哪个距离层次、哪个景观尺度、哪个角度上进行景观评价,那么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便于指导生产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评价对象,要根据其形式特征、季相特征、区位、经营目标等诸多因子,来确定主要从哪个层面上对其进行评价。必要时,对同一对象也可以同时从几个层面上作出评价,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利于达成经营目标的经营措施。
对森林景观层次的区分主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要较好地反映出各类森林植被景观的特征,二是要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作者在综合距离尺度和审美对象尺度的基础上,将森林植被景观大致区分为7个层次,即细部景观、个体景观、林内景观、林道景观、近景观、中景观和远景观。这样区分是否最有效对各层次中不同构景因子的重要性是否有更科学的定位手段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并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森林植物景观在构景方面具有特殊性。不少学者将森林植物景观的构景原则概括为多样与统一、协调与对比、韵律与节奏、对称与平衡等,作者认为这样概括过于笼统。因为这些原则既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森林景观的个性,又不能对生产实践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为此,作者将森林植物景观的构景原则归结为九条,即:统一性,对比性,延伸性,层次性,跳跃性,框景,会聚,自然化和大径级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