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正式组织。
2、组织内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一种人际关系,此种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3、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强制性组织。
4、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
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
1、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1911年,泰勒发表了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3、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
4、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在《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理想型官僚组织理论。
5、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
6、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成熟与不成熟理论”理论。
7、西蒙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8、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9、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10、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
1、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2、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
3、存在于组织边界之外,对组织的总体或局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诸要素为组织环境。
1、组织结构垂直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构的
层级化。
2、行政组织结构横向分化的结果与表现形式为组织结
构的部门化。
3、领导机关或管理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下
属人员或单位的数目称之为管理幅度。
4、在单位和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
5、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使命,
设置不同的上下层级机关或部门,使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自主处理事务,不受上级机关干涉的组织结构体系为分离制。
6、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中,上级机关或单位完全掌握
组织的决策权和控制权,下级或派出机关处理事务须完全秉承上级或中枢机关的意志行事的组织结构体系为集权制。
7、20世纪60年代,钱德勒出版了一本专著,提出了
组织结构的设计要跟随战略变化的观点,此书名为《战略与组织结构》。
1、国务院是由全国人大组织产生。
2、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3、秦朝的郡县制奠定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行政建
制。
4、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
关。
5、省级政府每届任期5年。
6、中国当前的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分为4个层次。
7、市级政府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并接受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8、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三级。
1、在影响组织的各种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
2、人的行为首先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内在的愿望与
冲动,即产生需要。
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
现的需要。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包括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5、期望理论中的激励力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
的综合作用。
6、根据群体的成因分类,可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
正式群体。
7、群体凝聚力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1、决策是领导者的最基本职责。
2、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影响力。
3、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
究。
4、管理方格论有5种代表性的领导类型。
1
1、行政组织决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共同利益。
2、行政组织决策是以行政权力为后盾。
3、风险型决策的决策后果可以预测,需要冒一定风
险。
4、发现问题是行政组织进行决策的起点。
5、中枢系统是行政组织决策的中心。
6、在决策理论研究领域,杜鲁门提出了团体决策模型。
1、现代观点认为,冲突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
2、组织中最佳的冲突状态是适度冲突。
3、解决冲突的基本策略是正视策略。
4、合作意向都很高,宁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对方达到目的的冲突处理模式为克制型。
1、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此种形式的信息沟通为克制型。
2、信息的发讯者和受讯者以协商、会谈、讨论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意见反馈,直到双方共同了解为止,这种沟通形式为双向沟通。
3、组织中的成员、群体通过一定的渠道与决策层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下级向上级定期或不定期的汇报工作,进行情况或问题的反映等,这种沟通形式为上行沟通。
4、组织中,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和沟通,如上级意见、文件、政策的下达等,此种沟通形式我们称之为下行沟通。
5、组织系统中处于相同层次的人、群体、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平行沟通。
1、20世纪90年代初陈国权开始研究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并提出了组织学习系统理论(OLST)。
2、本课程教材第11章对于行政组织学习的分类是在阿吉里斯关于组织学习方式分类基础上提出的。
3、组织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2.行政组织文化主要包括行政制度文化和行政领导文化,但是受行政物质文化的客观影响。
4.行政组织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把组织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目标导向功能。
5.行政组织文化相比于正式的组织规章制度的控制作用,它具有强制性的特性。
1、哈佛大学教授格雷纳1967年在《组织变革模式》一书中提出按权力来划分的组织变革模式。
2、组织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调查反馈方法和实验室培训运动。它的先驱是法国心理学家烈文。
3、1957年麦格雷戈应邀到联合碳化公司与公司人事
部门联合成立顾问小组,把实验室训练的技术系统地在公司使用。这个小组后被称之为“组织发展小组”。
4、作为一套极有系统的组织发展方案,格道式发展模
式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达到一种最佳状态。此模式创立者为布莱克和默顿。
5、系统变革模式认为,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技术、
结构、人员和任务四个因素构成,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和引起系统的变化。系统变革模式的创始人为利维特。
6、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薛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一
书中提出了适应性变革循环模式。
7、罗宾·斯特克兹认为,组织变革的方式取决于组织
成员的技术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的组合,提出了情境变革模式。
1、经济性指标一般指行政组织投入到管理中的资源,
其关心的是行政组织的投入。
2、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其关
心的是结果。
3、效率就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力求以最少的
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关心的是手段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
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___ABCD__。
A静态的组织观B动态的组织观C生态的组织观D精神的组织观
2、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
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3、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服从程度、上
级对下级权力运用的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4、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
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划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5、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
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6、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
系的三大要素为职权、职责、职位。
7、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
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