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健运是长寿的基础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关于脾胃的好文,养胃秘诀食补方

脾弱了我们就要明白,脾的功能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弱。脾弱怎么办,在中医里,脾是主运化的。什么意思呢脾就是人体内的运输队长,或者叫白了,就是运输车队。曲黎敏把脾称之为丫头。也就是家里的保姆或者小时工。脾的功能,就是将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好,好的东西留下,变成血液中的营养成分,垃圾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如果脾虚了,换言之,就是家里的保姆不好好工作了,你想想这个家会怎么样。她不她好她工作,一方面的原因是工作量很大,她承受不了;一方面是,工作量本身也不大,只是保姆的能力本身差。当然也有两方面共有的原因。

脾虚了,我们吃的东西就不能很好的消化掉,就会出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大便不成形,或者中医里叫便溏,或西医多称之为慢性结肠炎。脾虚的问题很难治,因为它经常和中医的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这个词就是“湿”。

风寒暑湿燥火,被中医称之为“六淫”,是造成人体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湿”,则是最难治的。那什么是湿呢。中医总是喜欢取相比类,从自然界,来看我们的人体。

脾弱怎么办,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你的脾虚的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现有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从饮食上调理,这才是根本。要知道,对于生活方式的疾病,靠的是七分养。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临床症状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分类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言懒语,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暗,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分类病因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诊断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辨证治疗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

【病机病理】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法】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脾虚泄泻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机病理】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法】健脾渗湿止泻

【方剂】参苓白术散化裁。

脾虚水肿

【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病机病理】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法】温脾利水消肿。

【方剂】实脾饮加减。

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病机病理】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剂】归脾汤加减。

脾虚带下

【症见】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

【病机病理】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或用白扁豆20克,向日葵瓤25克,水煎服。

脾虚经闭

【症见】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

【病机病理】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法】补脾胃、养气血。

【方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脾虚多涎

【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病机病理】《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法】补益脾气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虚生风

【症见】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

【病机病理】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法】补脾祛风。

【方剂】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或归脾汤加羌活、钩藤。

脾虚如球

【症见】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

【病机病理】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

【治法】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方剂】神效黄芪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食疗保健

脾虚证的宜忌食物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品,如鸭肉、猪肉、甲鱼肉、牡蛎肉、牛奶、芝麻等。

利气消积,容易耗伤脾气的食品,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食疗

脾胃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的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若平素脾胃虚寒的人,或寒证的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的葱、姜、韭、蒜、胡椒等,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

一药点药饭药点、药饭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和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和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的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的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和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的便秘。

方8、姜糖山芋:山芋500克,生姜2片,蜂蜜适量同煮。适用于肠燥便秘。

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甲鱼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螺蛳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牡蛎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

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山楂

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甜菜

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枸杞子

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脾弱之人宜吃食物。

马铃薯(洋芋、土豆、山药蛋)味甘、性平。作用:补气、健脾。宜于脾虚体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忌食。

红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力、宽肠胃。宜于脾胃虚弱、形瘦乏力、纳少泄泻。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气,托痘疹。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发物,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作用:补气健脾,养阴益肺,补肾固精。宜于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泄泻。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

栗子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作用: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虚食少,反胃,泻泄。气滞腹胀者忌食。

红枣(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疲乏无力。气滞、湿热和便秘者忌食。

鸡肉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补精添髓。宜于脾胃虚弱,疲乏,纳食不香,慢性泄泻。实证、热证、疮疡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凉。作用:补中益气,凉血解毒。宜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反胃,肠燥便秘。虚寒、泄泻者忌食。

猪肚(猪胃)味甘、性温。作用:补益脾胃。宜于虚弱、泄泻,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溃疡。

牛肚(牛百叶)味甘、性温。作用:益脾胃,补五脏。宜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温。作用:补虚弱、益脾胃。宜于形体瘦弱、脾胃虚寒。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宜于脾胃虚弱,食少便稀,中气下陷,慢性泄泻。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脾胃,益气血。宜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作用:补中益气,利水祛湿。宜于中气不足、泄泻、脱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宜于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泄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作用:补脾胃,养五脏。宜于脾虚湿盛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温,归脾、胃、肺经。作用,补中益气,补肺敛汗。宜于脾虚腹泻,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粘滞难化,食积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作用,健脾化湿,清暑和中。宜于脾虚湿盛,食少便稀,暑湿吐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作用:健脾,补肾。宜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作用:补脾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宜于脾胃虚弱胃痛,津亏肠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胃胀腹胀、呕吐、便稀者忌食;不宜与葱、莴苣同食。

养生的正确观念——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

本文转载自若水《养生的正确观念——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

这几天有很多朋友对莲花说,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调养脾胃的帖子。莲花也非常想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再深入的交流一下,因为在每个人的健康方面脾胃所起的作用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量来生活、工作,也就是说脾胃是健康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莲花这篇帖子的中心思想就是:树立养生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盲从,不要偏激,真正的让大家都能认识到补益气血的根本是调养脾胃,调养脾胃的根本是合理饮食!

可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养生专家说的最多的不是如何养护脾胃如何好好吃饭,而是天天在讲虚和补——补血补气补肾补心,总之只要说到养生就是一个字“补”。补字经现在很多专家们的渲染和宣传,令老百姓歪曲和误解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其实“补”字,在中医理论中的解释并非是补药也非是补品,而是一种概念,就是固摄。就是将自身的精气神与气血能量固摄住,保持动力,保存自身现有的能量和实力,不无谓的失散。比如说你是个先天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只要固摄方法得当,保存自身的现有的能量,帮助自己平衡阴阳,疏导血脉,就是补就是养,你的身体不一定就很不好。而一个身体先天很好,很壮实的人,饮食无度、夜夜笙歌,淫欲无度,每天都吃补品补药,就像服用兴奋剂一样,给身体多一些外力刺激而已。其实他自身的机体已经难以平衡阴阳,也无法固摄能量,在他消耗完自身先天的元气与精气后,他会大病不起,或是暴病而亡。先天的精气神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您只知道支出,而不知道积存,如何能够长久,一但存款花完了,您不是乞讨就是饿死啊!!!大家看看以前的皇帝啊、达官贵人啊,哪个不是天天人参、鹿茸、阿胶当饭吃,结果怎么样呢还不如一个老百姓长寿呢!补养气血、固摄能量与保持动力不是说靠吃补药和补品能办得到的。

那么怎样补养气血固摄能量呢

所以胃气虚弱就可以直接引发多种疾病,因为胃气虚弱直接的结果就是气血不足,而气血不足才会百病缠身。

知道了这些您大概就明白了养护脾胃的重要性了吧!其实补气血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秘方绝技,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好好吃饭!

提到好好吃饭,有人会说我每天吃的好东西很多啊,什么鸡鸭鱼肉、海参燕窝,怎么我还是很虚弱啊莲花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您吃进去的东西没有补气血,都制作了垃圾了,这些东西不是生了湿就是生了痰,再不就是生了寒、生了热,总之没有生了气血!为什么呢

这就是好好吃饭究竟是该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早就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

《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您明白了吧,就是说人生存是依靠饮食水谷为根本。水谷的精微都是由脾胃制作成气血输布到全身的,所以断绝了水谷,人就要死亡。“水与谷米”这里没有说肉、蛋、奶、补药……..就是说了粮食,五谷杂粮!粮食都是植物的种子,最精华的最有生机的部分,吃下去就会生成血。粮食,也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才是气血的主要原料。

就像人的脸上鼻翼两侧各有一个穴位叫迎香穴,就是说鼻子用来嗅,可以闻到味道,所以叫迎香穴,这个穴名就是它的功能和职责。在嘴角的两边各有一个穴位叫做迎粮穴,看看这个穴位的名字您该明白了吧,为什么这个穴位不叫迎鱼、迎肉、迎菜、迎果而是叫“迎粮”就是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嘴是要用来吃粮食的!!粮食是人活下去的最主要的能源!

看看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的饮食法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就是最好的说明。五谷是养命之根本,被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其它的蔬、果、畜都是辅助和补充。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自己吃得很好,但是仍然有气无力,而且越来越胖,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总是拒绝或减少吃主食,然后大量的吃肉、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理由是吃了主食发胖,吃这些不会胖!这真的是颠倒是非的说法。肥胖并非是因为吃多了主食造成的,而是体内脾、肾、肺脏的阴阳失调,多湿邪痰饮,无力完成水液的气化和代谢,致使湿邪痰饮潴留体内,这正是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而不吃主食只会更加重气血不足,更加无力去推动运化,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身体的元气与气血就将消耗殆尽。

莲花希望今天看到帖子各位朋友,从今天起就好好的吃主食,而且是要多吃一些五谷杂粮、豆类,少吃那些精加工再加工的东西。用小米、江米、大米、黑米、麦仁、玉米仁单独或搭配着,加入些豆类、莲子、薏米、芡实、百合或是花生、核桃、杏仁等坚果熬粥,或是用打糊机打成米糊来食用,更有利于消化吸收。不过可不要贪多,适量的搭配,一两样米加上一两种豆类或坚果就可以,豆类和坚果不要太多否则油脂太大,肠胃负担也会增大,反而无法吸收。

莲花有个朋友,听了莲花的劝,多吃五谷杂粮,打米糊的时候,放了七八种豆和坚果,结果米糊打出了就像喝芝麻酱一样,真的是让莲花啼笑皆非!各位朋友也要注意这一点,什么东西都要适量,过了就会变宝为害!这就是中道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做人也要和养生一样,以中道为准绳,不偏激、不过激,这样才能长久而平和!

面粉是全麦粉最好,精华部分都没有散失,吃些全麦粉蒸出来的馒头,或是加入黑豆面,黄豆面、小米面蒸的馒头,或是杂面的面条、面片。蒸米饭也可以将大米中加入泡发后的黄豆或黑豆,或是搭配些小米、泡过的糙米一起蒸,或是吃的时候撒上些打碎的黑白芝麻…….经常喝些豆浆,吃些豆制品,还有红薯啊、土豆啊、山药啊,总之要杂,这样搭配着吃,才会给脾胃提供充足的原料。

吃素食的朋友可以多吃一些面食,因为稻子在水中生长为寒性,而小麦在土地上生长为温性且补脾力大,所以面食给身体提供的气血能量比同量的米要大。

再一个就是要吃的全,什么是“全”呢就是要把果实、根、茎、叶的蔬菜种类都吃全了,这样才是营养均衡。不要一味的多吃各种肉类、海鲜,认为这样很补养身体。其实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了我们:鱼生火、肉生痰。对于肉类、蛋、奶,这些人们一直认为比粮食、蔬菜水果有营养的观念,现在仍然是需要慢慢来扭转的。黄帝内经中就直接指出经常大鱼大肉的人,体内的邪气会难以疏泄,产生内热,身上就会长疮疔、湿疹、溃疡、痔疮。比如现在的很多婴儿都是长一身湿疹,发痒流水,孩子遭罪大人焦心,其实这都是大人们长期大鱼大肉、嗜食辛辣生冷的结果,孩子吃的奶水是母亲的血转化来的,而母亲长期嗜食大鱼大肉、辛辣生冷,生了孩子又大量进补,这样产生的的燥热、湿热也就随着奶水喂给了孩子。小儿的各个脏腑还都很娇嫩,面对这些,没有办法解毒没有办法代谢,可是身体会自救,为了不让肝胆和脾胃被热毒湿毒给消灭了,所以只有把这些湿热从肌肉皮肤中逼出来。

肉食多吃了还会增强性欲而消耗肾精。肾精我们先天之本,肾精一但衰微人就急剧衰老直至死亡。所以肾精尤其需要固摄!可是因为生活好了,经济宽裕了,现在的人很多都把本来该是杂食的自己改造成了肉食动物。有的还一直认为自己是在用吃肉来补养。

莲花的朋友刚告诉莲花一件事,她的邻居是个养生迷,但对中医一窍不通,就是看各种专家说什么补就吃什么。这两年迷上了马悦凌的思想,她和她的孩子身体都不好,先是加工固元膏,结果两个人吃的上火、便秘,最后大便干结了一个多星期,憋的孩子哭,没办法到医院去灌肠才把大便给解出来。于是她又看马女士说得吃活泥鳅泻火,就买了一斤活泥鳅来和女儿活剁生吞,家人劝阻会得寄生虫病也阻止不了,让人不得不佩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这样折腾过以后,她又开始服用马女士大力赞扬的好吃又补血的鳝鱼,全家人每天一碗鳝鱼炖猪肉,结果现在女儿身体没变好,不到九岁的女孩倒来了月经。看了多家医院都说是性早熟,并且排除了是饮用兴奋剂、碳酸饮料、使用含雌激素化妆品的可能,最后认定为鳝鱼汤的功劳。邻居又根据马女士说补过了就用大蒜贴脚心的办法,给孩子贴,结果贴的孩子脚心都辣起了泡,还是不管用。

朋友是当笑话说给莲花听的,莲花却笑不出来,心情很沉重。多么可悲啊!没有分辨能力,不了解身体的需要,盲目的相信种种专家的思想,这就是迷信和迂腐,那样做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什么时候中医常识才能广泛普及,人人都能正确的取舍,不再无辜受害呢看着那么多的病人得不到正确的医药救治,看着那么多希望得到健康的人被误入歧途,莲花是个凡夫有心而无力,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莲花忧心如焚!

下面,莲花来为各位朋友们相信的讲讲如何才能算好好吃饭吧。其实这个问题就是如果调养脾胃的关键和具体的方法。

一、每顿饭只吃八分饱:这就是吃够而不吃过!每顿饭都不要吃的过饱,因为胃消化食物也需要消耗气血能量,吃得过饱会加大胃肠负担,而且吃下去的东西也不能够全部吸收。所以每顿饭都要注意不要过饱,八分饱是最好的状态。过量的食物只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给身体带来垃圾的。

二、粥与主食要足量:在一顿饭中,粥与主食的总量要占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主食和粥,一半是菜肴。这样吃下去的五谷杂粮、豆类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的制造气血的原料,也能让体内的阴阳平衡。早餐和午餐的主食要量大一些,晚餐就以粥、糊为主。

三、细嚼慢咽是关键:说到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做到过。因为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吃饭的时候经常都是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把每一口饭菜充分的咀嚼。而我们吃下去的饭到了胃里是要依靠胃腐熟成糊状才能让身体吸收的,大家想想胃里又没有长牙齿,只能全靠胃不停地蠕动,胃内的黏膜就像我们口腔内的黏膜一样,这样我们吃下去的冷的、热的、辣的、硬的、大块的,在胃的蠕动中对黏膜的刺激会多大呀。我们长了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不要把牙齿的任务交给胃来完成,这是对胃的摧残!希望大家都不要做这种残忍的事情,应该尽最大努力来爱护我们的脾胃。要尽量的将入口的饭菜充分咀嚼成为细细的糊状,这样咽下去以后可以减轻胃非负担而且可以充分吸收,这就和让大家经常喝些米糊的道理一样,是能够利于吸收的。

顺便提一句,大家要好好的保护牙齿啊,不要用牙齿咬瓶盖、咬核桃等硬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好好的健肾,因为牙齿是肾精的外在表现,肾精亏虚的人牙齿都不好!牙坏了不能充分咀嚼食物,胃就变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了!

通过慢慢的咀嚼可以控制食量,还能够实现八分饱,如果是狼吞虎咽往往会过量,因为胃还来不及把吃饱了的感觉传递给大脑,所以经常吃的是十二三分饱,而吃的过量的部分身体根本吸收不了,就会变成垃圾堆积在身体里,这样就会发胖,长大肚囊子。所以细嚼慢咽是可以达到避免长胖的功效的,因为这样就减少食量但是提高了吸收量,对于已经肥胖的人又因为可以控制过多的进食而起到减肥的作用,又不减低气血能量。莲花的一个很胖又爱吃的朋友就是被莲花劝说后亲身实验用这种办法控制了过多的食量,两个月后发现瘦了十斤,身体轻松了很多!怎么样,是不是该重视细嚼慢咽了呢

四:冷饮与辛辣猛如虎,是脾胃杀手:

自从出现了冰箱冷饮就占据了很多人的胃,夏天没有了冷饮很多人就觉得活不成。尤其是夏季酷暑难耐的时候,一瓶冰镇饮料、一个冰淇淋似乎会让你爽快无比,但是大量的低于体温三十多度的饮料会让您的胃内所有的血管剧烈收缩,胃部需要的气血就会急剧增加,心脏和脾脏就必须调动大量的血来帮助它,要用自身的热量来把冰凉的饮料暖热,你想过吗,您嘴上的痛快是需要消耗脾胃多少能量啊!这样的冰凉多了自然就转化成了寒、寒又转化成痰湿积存在了脾胃当中。大量的进食冷饮、生鲜果蔬是使脾胃大量积存痰湿的主要原因。经常这样脾阳就会严重受损,心脏也会跟着受累。

中医讲究夏季要养脾,因为夏季暑湿,脾脏最累,所以夏季要专门的健脾利湿,多吃一些姜来帮助体内发散。而大多数人不单不帮助脾脏,还给它天天输送生冷炸弹,现在的人就是颠倒,夏天要发散他们天天是用冷饮冰凉来镇压,冬天要收藏,却天天用麻辣火锅、烤肉来火热宣发,您说怎么不怪病丛生呢。

女孩子这样还会换上痛经的毛病,影响以后的孕产。还有就是孩子们脾脏还不足,夏季的冷饮直接导致孩子胃寒、肺寒,经常会咳嗽、鼻塞、腹泻,将来会得肠炎,对孩子的生长非常不利。

莲花的外公是个老中医,非常讲究养生,小时候,在夏天,外公和妈妈都规定莲花如果吃西瓜只准一次吃一块,一天不能超过两块,并且吃完西瓜必须活动一会,夏天喝水必须是热的,即使再热也不许喝凉开水,什么冰糕汽水之类的从不让吃,饭更不许吃凉的。这些事情虽然很小,但莲花记忆深刻。外公去世了二十年了,但他对莲花付出的亲人的爱护与医者的慈悲每每想起都会让莲花流下思念和感恩的泪水。莲花今天如此罗罗嗦嗦的说了这么多也是深深的体会到外公当年的一片苦心,不忍心让不懂这些道理的人们再受害,才不厌其烦的说了又说的。请大家一定要三思啊!

再来说说辛辣中最厉害的辣椒,更是直接的刺激胃肠黏膜,而且燥热之性很难疏泄出来,留在体内,入肝胆、入肺肠、入脾胃,成为燥热郁滞,然后就会经常的上火,靠上火来排除,肝胆郁热、胃阴亏虚,肺热肺燥,到最后胃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炎、肠溃疡,严重的消化道出血、痔疮,胆囊炎症结石,咽喉发炎脓肿,这些现象经常反复发作,可是大家看到上火了不是用凉药就是用抗生素来解决表相,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内脏里的情况。

说来惭愧,莲花就是因为爱吃辣椒的受害者,莲花因为是从小素食也就是俗称的胎里素,在家的时候可以自己做可口的素菜,后来上大学住校期间,食堂总是用大肥肉片熬油炒菜,莲花吃不惯。于是经常去学校外的凉皮店,吃一碗凉皮当饭。就这样吃了整整三四年,深深的爱上了辣椒,成了川菜湘菜的爱好者,当时也知道吃多了辛辣对肠胃不好,但是吃着只觉得香,胃也没有什么不适,就放纵了自己,因为莲花是寒性体质所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来上火等现象,但是隐患已经天天在增加,积存的热毒已经就要爆发了。果真又过了两三年严重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一起爆发了,经常胃疼、胆疼、胆疼、牙痛、扁桃腺脓肿、发烧,吃了四年中药才基本将体内的热毒清除,可是气血能量下降了很多,脾胃受的损伤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康复。真的是惨痛的教训啊!

其实辣椒、花椒是四川、湖南、湖北、云贵等地的人天天要吃的,他们天天吃是因为那些地方暑湿很重,需要辣椒和花椒来驱逐暑湿寒气,否则会有风湿瘘痞。可是现在是全民爱吃辣椒,麻辣二字已经统领了餐桌,个个菜肴都是放辣椒放的红彤彤的,很多人已经变成了无辣不欢。现在的人都追求刺激的感觉,不光是生活需要刺激,连口味一但达到某个强度就不肯再回到平淡。虽然没有生在四川等地,但是已经都锻炼出了辣妹子歌词里的辣不怕、怕不辣的嘴,可是您有这样的胃吗火辣的菜肴在嘴里不过待上几十秒,可是到了胃里却要待上两三个小时啊,胃黏膜受得了吗不信您把一口火辣的菜肴一直含在嘴里不要咽,看看您的口腔黏膜能承受多久北方、中原地带气候干燥,没有湿寒可除,所以大量吃了以后就只能长溃疡、长脓疮、长湿疹、长结石、长痔疮,总之是吃了受罪。这就是莲花前面提到的,地域性食品的重要性啊。

莲花劝大家不要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随意伤害为自己勤恳工作一生的脏腑,它们是真正的无私无畏的英雄,只有还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停止工作。大家应该每天都深深的感恩自己的所有脏腑、骨、肉、乃至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感恩它们无私而严谨的为我们工作,并且要时常忏悔因为放纵口腹之欲让它们遭受的种种残忍自私的行为。

五、素食并非没有营养,清淡也并非是不放油、盐:

要说是莲花先天体质好的话,莲花告诉您,莲花还是个早产儿呢,早产了将近一个多月,而且妈妈生莲花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身体非常不好。莲花可真的不是天生强壮的人啊,都是后天靠着每天好好的吃饭养的气血,可惜的是上大学住校的时候吃辣椒把胃给伤害了,现在正在努力的养护脾胃啊!

莲花从不去美容院,也不买昂贵的化妆品,天天素面朝天,可是谁看了都说莲花的气色好,脸上的气色其实和胃气有直接关系,因为胃气充足上布到颜面上才会有血色,嘴唇红润的。就这样还是莲花把胃伤了呢,上学的时候同学都叫我水蜜桃娃娃,说莲花的脸像水蜜桃一样水灵灵的白里透红,好像一戳能流出水来,现在已经比不上从前了。真的是很后悔当年吃辣椒的行为啊,忏悔!莲花每天都非常虔诚的跟肝胆脾胃忏悔,请它们原谅莲花的放纵口味与不负责任!

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朋友在听到饮食要清淡以后,就恨不得油盐都不吃了,结果天天清水煮菜,家人和自己的肠胃都闹意见,真的吃成了面如菜色。其实不必如此的,清淡是指不要大鱼大肉,不要辛辣油腻厚味,五味调和,油盐要适量,并非不吃。清水煮菜不能天天吃,偶尔清洗一下肠子就好。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没有像修为很高的高僧大德一样放下身见,只有彻底放下我执身见的人才可以做到不被身体控制,可以不吃油盐、甚者不吃饭,像广钦老和尚这样的再来人、开悟的圣人,就可以几天不吃饭,或者一天吃一个水果就够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妄想杂念了,一颗心每天都如如不动的处在禅定状态,身心都清静无为也就不会消耗能量了,不吃饭自然没关系。我们每天一分钟脑子都转八百圈的胡思乱想,身心都非常浑浊,能量自然消耗的就快,你要硬忍着不吃,最后就只能饿死了。

当年广钦老和尚的弟子要求日中一食,结果让老和尚严厉拒绝了,老和尚开示说:日食一餐,要看自己的体能是否可以,慢慢的试练,若勉强而行,身体无法支撑,疾病跟着就来。日食一餐还是在执着我相,那还是在为自己,不是在为他人,要利益众生,不必效仿这一套。修行不是在忍耐饥渴,一天吃一餐,不但体内虚火会上升,身体会亏损,且忍久了,还会沦为饿鬼道的一分子。三餐只为疗饥,只要不吃得过多,恰恰饱,不去贪着就好!日中一食,或是过午不食,那是要顺着身体的自然情况,在饱足清净的情况下,自然的不需要多食,而舍下一些多余的饮食,并不是忍饥勉强去行的。像你们现在,还是一身的无明习气在妄动,所吃的,恐怕都不够体内的消耗,还谈什么日中一食不变饿鬼就好了!不是不吃饭就可以了生死的!了生死必须祛除无明习气,要忍辱,忍辱第一道!

看到这里,请各位师兄们斟酌自己是否是因为身心足够清净,自然的不想吃油盐或是不想吃饭,不吃也没有饿或空的感觉,如果是硬忍着不吃,莲花劝你一点赶快开始吃饭吧。

六、不要靠不吃饭来减肥,尤其一定要吃早饭:前面说过了,肥胖不是因为吃主食,而是脾虚体内痰湿过盛,难以运化。所以减肥靠不吃饭是错上加错。好好吃饭,细嚼慢咽,不睡懒觉,多走路每天步行一到两个小时,每天早晚摩腹,多练习深呼吸,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品如薏米、茯苓、白扁豆、山药…….,就可以有效的去除身体的垃圾,垃圾排出去了,身体自然就轻松了。如果湿气过重,还可以通过经络按摩,服用一些健脾利湿的中药来调养,千万不要饿着肚子还去健身房跑步跳操,这样只会加剧气血的衰败,一但胃气虚弱到极点,就会形成厌食症,就是胃气没有了,所以很多减肥减成厌食症的人最后让吃也吃不下了,因为胃气已经没有了,最后只有死亡。这就是无胃气则死啊!其实现在很多女孩就开始减肥,并不胖的人,非要把自己饿成皮包骨头,说是骨感美,唉,她们将来还哪有气血能量来当母亲呢

七、便秘并非就是上火:

便秘,很多人都认为是上火了,拼命的吃生冷水果,蔬菜,还有下火药、通便茶,真上火的管用,不是因为上火的还会更糟糕。为什么呢便秘可以分为气秘和血秘。气秘是因为肺肾气虚造成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肾司二便,所以这两脏气虚造成推动无力就会形成便秘,这样的便秘大便并不干硬,但是排出困难,排便后还会觉得气短、心慌、疲倦。血秘是因为血虚肠燥,津液匮乏造成排便困难,这种便秘的大便干硬,很多老人或是产后、病后血虚的人会有这样的情况。这两种便秘的治疗方法都必须是调气养血才能见效,如果乱吃生冷和寒凉药,只会雪上加霜的。所以有便秘的朋友一定要辨症,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够很好的治疗。

八、饭桌上不要说令人不愉快的话题:

很多家庭都是到吃饭的时候才能聚到一起谈天说地,有的时候难免会因一些家庭琐事拌两句嘴,或是教育孩子进行训斥,这些都要坚决杜绝,有什么事都放在吃饭以后再说。因为人一生气就会造成肝气上冲、肝胆郁滞,然后导致胃气受制,无法好好工作。西医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生气和焦虑的时候会大量的分泌胃酸腐蚀胃黏膜,造成泛酸烧心。其实这正好证实了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中肝胆五行属木,脾胃属土,肝胆之气要克制脾胃,正常情况下起到疏土的作用,而木的五行在味道上表现为酸味,所以当人生气的时候肝气上冲到胃里,才会表现为胃酸增多,这就是肝气犯胃造成的。您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记住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说令人不快的话题,就是平常也要记住不要生气动怒,否则损伤肝胆和脾胃。人只有心平气和才能身体调和,这也是中医注重情志养生的重要性。

九、饭后静养一个小时:要坚决的杜绝饭后马上看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的行为,因为饭后气血要尽量的供应给胃来消化食物,这个时候看书看报上网,就要调动气血到大脑和眼睛,就会减弱胃部的供血,而胃又必须有足够的气血供应,于是乎心脏就要加力泵更多的血给这几个器官,连锁反应就是让心脏、胃、大脑、眼睛都很累,而胃和心脏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最好保持饭后一小时内不要做这些事情,可以静静的坐一会,让气血充分的去胃部工作。

脾胃健运是长寿的基础养脾胃意在养元气,养元气意在养生命。

脾胃健运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图书编脏气脏德》指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可见,脾胃健运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基础。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其中,饮食有节对健康长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人在饮食上特别不注意,一旦饮食失宜,就会造成脾胃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化源不足,人的面色就会变得萎黄,皮肤毛发也变得没有光泽,肌肉也会变得消瘦,外邪会侵入身体,则人自然难以长寿。

人的健康长寿还与元气的盛衰有重要的联系,而元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李东垣认为:“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所无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

李东垣为了强调脾胃对于长寿的意义,还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的论述并加以阐发。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阴精上奉的地方,阳气固密而不容易外泄,所以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人多长寿;阳精所降的地方,阳气容易发泄而不固密,这个地方的人多短寿。

李东垣进一步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语意在阐述,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是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健运则元气生化不绝,因此人体元气充实与否关键在于脾胃元气的盛衰。

总而言之,人的脾胃出问题了,元气就会衰弱;元气衰弱,人就会早夭。因此,养脾胃意在养元气,养元气意在养生命。

女人想要变美就要补益气血,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补脾胃就是补气血,是让自己变美的前提。

很多女性朋友为了留住青春、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可谓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四处寻找所谓的灵丹妙药。有的人不惜花高价买进口化妆品,企图用化妆品来掩盖自己即将褪去的美丽。殊不知,使用化妆品美容就如同扬汤止沸。往沸腾的水里加一些凉水,虽然暂时可以止沸,但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过一会儿水还是会沸腾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便会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物。

因此,想要美容,我们要从根本上想办法。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气血充足才会有好面子。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气是血的统帅,血是气的母亲。血是物质性的,它输送到人体各处,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气是功能性的,它推动着血液的正常运行。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气和血就好比汽车的电和汽油,电是无形的,油是有形的,缺了谁都不行。人在年轻的时候,气血旺盛,运行正常,容颜也靓丽;到了老年,人的气血亏虚,人也变得老态龙钟了。反过来说,如果你身体的气血提前失调,那么用再好的化妆品、天天去做美容,也不会从根本上延缓衰老。尤其是女性朋友一过了35岁(《黄帝内经》认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气血亏虚得厉害,月经、怀孕、生孩子、哺乳这些时期都严重地损耗着身体的气血。看看周围那些结完婚生过孩子的女性,有几个还能像以前一样保持光鲜的。

女人想要变美就要补益气血,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补脾胃就是补气血,是让自己变美的前提。胃是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且为多气多血之腑。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说:“胃为水谷之海,多血多气,清和则能受。”其意是说,胃就像大海一样,什么气啊、血啊都存在这里,只有胃的功能正常,这个大海才能变得平静。而脾是主运化的,运化营养精微,同时脾还主肌肉,这样营养精微通过脾的运化,输布于全身,包括肌肉。因此,脾胃功能正常,人就会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也有很好的弹性。

脾除了运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外,还主运化水湿,即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起着促进的作用。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则会出现水湿停滞,产生痰饮等病理产物。比如说,眼睑下垂、眼袋、颜面浮肿等,多是因水湿运化不利所致。水湿停聚化热上冲,熏于颜面,又会出现青春痘、酒渣鼻等皮肤病。我们前面还说过,女性朋友一生要经历月经、怀孕、生孩子、哺乳这些生理活动,而这些生活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完成的。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因此这些生理活动也要依赖脾胃的调节。脾胃健旺的女性朋友,能吃能睡,精血充沛,月经也会定期到来,怀孕生育也会正常,生的孩子也有足够的奶水吃;一旦脾胃失常,就会出现月经少、流产、胎儿保不住、产妇母乳不足等问题。

对于气血不足者,我们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的方法进行补气养血,其中气海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都是既能补气又能养血的常用穴。

气海穴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膈俞穴是解决血液问题的重要穴位,两穴相配,补益气血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分别属于胃经和脾经,是补气血之源脾胃的。除了膈俞穴外,其他3个穴我们都知道了位置,那膈俞穴在哪呢它在我们的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该穴疗效明显,刺灸该穴可起到养血通脉、理气止痛作用。用这几个穴位补气血,灸法效果比较不错。我们可以用艾条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10~20分钟。只要我们能长期坚持,就会让我们变得气血十足、美丽动人。

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胖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有的人是胖得离谱,而有的人却是瘦得离谱,一点都不均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人变肥胖的类型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本身胃中元气旺盛,吃得多,而且吃多了也不会伤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可谓是一语中的,概括出了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肥胖是现代医学里说的单纯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这种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饮食,少吃肥腻食物,多进行一些减肥运动。

有的人脾胃虚弱,平时吃东西很少,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会变瘦。但是也有的人吃东西少却会变胖,这种胖是虚胖,而且这种人手脚都感觉没劲儿。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是这种情况,用手一按他们身上的肉,一按一个坑儿,平时他们也是懒洋洋的,没什么活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们的肥胖主要是因为脾气壅阻、痰湿内盛所致。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也挺能吃,不一会儿还饿,但就是不胖,反而还瘦了,是怎么回事这种情况在中医里叫消谷善饥,是因为胃火炽盛所致。胃是主受纳的,你本身胃火大,食物消化得快,食物进入胃里就像是干柴投入烈火中,一会儿就烧没了。若此时你的脾气再亏虚,则脾运化无力,不能把营养输送于全身,而身体肌肉得不到营养,自然就瘦了。这也是胃热炽盛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太肥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肥了,还是瘦了,我们都应该好好审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单独照顾脾,或单独照顾胃,而是要把脾和胃两者都兼顾到了,才会让我们的一生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

生活中,我们形容两个人之间交情深厚时常用一个词,那就是“肝胆相照”。从中医角度来看,肝与胆是相表里的,二者真的是相互照应,和谐共存的,一旦一方有了病,都会影响到另一方。

同样,我们的脾和胃也是相表里的,正如“肝胆相照”一样,脾和胃也是相互照顾的。因为胃生了病会伤及脾,脾生了病也会伤及胃。可以说,人体的后天营养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和胃的共同作用。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说:“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

《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不节制了,或饥一顿饱一顿,或凉一口热一口,这样很容易出现胃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指出:“面热者足阳明病。”大家可以看看胃经经脉循行图,是不是胃经有一部分循行在面部因此说,面红发热多是胃经上的问题。胃一旦生病了,受纳的食物就会大大减少,脾就不能把更多的水谷精微运送到全身各处,全身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自然就会生病。

《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还说:“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就是说,现代人有一个问题,就是不注意休息。也许有人会说:“老板天天让我们加班,我们也没办法啊”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价值最大化,但员工是人不是机器,你有权利有理由让自己得到一定的休息。

从中医角度来看,过度劳累会伤脾气,脾气亏虚,脾的运化无力,就不能很好地为全身各处运送水谷精微,于是就会出现犯困身上没劲儿,四肢无力,大便泄泻的情况。脾一旦生病了,胃就不能自己正常运化津液,也就跟着出问题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要单独照顾脾,或单独照顾胃,而是要把脾和胃两者都兼顾到了,才会让我们的一生成为一次完美的旅行。

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很多患有肝病的人,他们不是面黄体瘦,就是食欲不好、全身没劲儿……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中医五行来看,肝属木,脾属土,如果我们肝气郁结,肝火太旺,就会出现肝对脾克伐太过的现象,导致脾气亏虚,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没劲儿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治疗肝病时,先要养好脾。

《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说,肝病最容易传脾,为了防治肝病,我们应“当先实脾”。“实脾”什么意思就是“使脾气充实”,脾气充实,可以防肝病传给脾,也有利于肝病尽快痊愈。

有这样一位女性患者,34岁,自诉有过一次人工流产史,可是自从那次流产后,她的月经就开始提前了。每次来月经时,刚开始血量比较少,颜色发黑,有血块,而且肚子疼得厉害。两三天后血量渐多,十余天才结束。我发现其舌淡红苔白,脉左弦细,右濡弱。

这其实是血不濡养肝,使气血相争所致。中医认为,月经病的发生多是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所致。后来,我采用“治肝者当先实脾”之法,为其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观其一角而窥其全貌。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我们可以看出,五脏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在治疗时我们应同时予以防治,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还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说,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善治没有发生的病。

中医“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第一层含义:未病先防。意思是说,人应该在没有得病时候积极防治疾病的产生。能治这种没有病的病才是最好的医生。生活中我们如何防病呢《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一方面是“顺应天时,天人合一”,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另一方面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结果。

第二层含义:既病防变。得了病后一定要积极治疗并预防其发生传变而加重。“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比如说,糖尿病是现代人常得的病,其实本身这个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它的并发症才是真正可怕的。可是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重视既病防变的思想,导致糖尿病出现了并发症。

第三层含义:病后防复。病好后得防止它再复发。生活中,很多人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感冒,反复发作,这就是没有做好“病后防复”的工作。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金匮要略》在“治未病”中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这说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们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说,养好脾胃是“治未病”的关键。

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脾胃的重要性,平时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预防,这样我们就可以“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像我们说的元气就是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脾升胃降得平衡

气的运动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气机”。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营卫的运行、经络的贯通、清浊的分出、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按正常顺序运行。

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我们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脾气上升,不仅可以帮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都依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因此,我们说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脾胃与心

●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

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寸处即是此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拇指宽加上4指宽处。

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与肝

●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说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趾间缝纹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是此穴。

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

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

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脾胃与肺

●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如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与肾

●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出、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脾属土,肾属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肾水。但是土有湿土和燥土之分,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湿土是不能制水的,因为水湿不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肾水不致泛滥成灾,必须有充足的胃阳。如果胃阳不足则土不能制水,而水为病,溢于肌肤,容易发生水肿。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而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这里我还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方法。一般来说,肾阴虚是物质性的,肾阳虚属于功能性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用电饭锅做饭一样,做饭需要米,而如果没有米下锅了,“米”这个物质亏虚了,就是肾阴虚;而如果是电饭锅坏了,电饭锅做饭这个功能就没有了,这就是肾阳虚。

●如何才能脾胃与肾同养

对于肾阴虚者,我们平时保养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以滋阴。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关元穴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它在脚踝内侧。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内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该凹陷处即是此穴。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以取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阳。

气海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向直下量取2横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4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分钟。每天进行1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从口唇看脾胃:脾胃很好的人,口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之不好。

从鼻子看脾胃:鼻翼发红多有胃热,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表明胃肠功能不好。

从眼睛看脾胃:脾胃功能失调会引起白内障、视力疲劳、视力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

从耳朵看脾胃: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会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

从前后阴看脾胃:脾胃气虚会使九窍不通,二便失常。

向脾胃要健康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我在出门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轻患者,他们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能从这些人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呢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其内在,而且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从哪里来看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关于脾胃的好文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胃却越来越差了。有统计显示,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恶心、呕吐;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六神丸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多动脚趾养脾胃。我经常让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上班时,可以边工作边用脚趾抓地、抓鞋底,每次抓5分钟。或者在洗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抓石头。

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脾胃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物。国外有研究证明,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坚持几十年,你的健康状况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

春夏秋冬各有养法。春天少吃酸,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夏天湿气较重,多吃豆类健脾利湿,同时少淋雨、少贪凉。从立秋开始多喝粥,粥最健脾。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平时最好早睡晚起、多晒太阳,让身体温暖,是保护脾胃的最好方法。

现如今,胃疼已成了现代人的“家常便饭”。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习惯对我们的胃有好处呢我们又该如何保养自己的胃呢

THE END
1.小米粥煮多了怎么保存将小米粥装入干净的玻璃碗中,盖上一层保鲜膜,在常温中可以放3个小时左右;如果气温较高,建议放入冰箱冷藏,因为冰箱温度较低,可以抑制细菌及微生物的繁殖,有保鲜的效果,小米粥放入冰箱冷藏一般可以保存1~2天。 小米储藏方法 1、通常将小米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较好的地方。储藏前水分过大时,不能曝晒,可阴干。 2...http://m.7tqp.com/news_145574.shtml
2.电饭煲煮粥时间长可不可以调2、浸泡:煮粥前先将米用冷水浸泡半小时,让米粒膨胀开。这样做的好处:a、熬起粥来节省时间;b、搅动时会顺着一个方向转;c、熬出的粥酥、口感好。 3、开水下锅:开水下锅不会有糊锅内底的现象,而且它比冷水熬粥更省容时间。 4、点油:煮粥还要放油?是的,煮粥时点入少许色拉油,会发现不光成品粥色泽鲜亮,...http://m.qicaisi.com/bk-2881349.shtml
3.煮好的小米粥常温下存放多长时间快速问医生病情分析:你好,煮好的小米粥存放的时间和室内温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不超过五个小时,冬季...https://m.120ask.com/askg/posts_detail/71124828
4.电饭锅煮粥时要放多少水啊电饭煲煮粥是需要在锅里多放一些水的,水与大米的比例是5:1,用小量杯测量最好。这样煮出来的粥,稠度刚好,口感细腻,煮粥的米事先可以泡几分钟,也可以淘洗后直接下锅。如果先浸后煮,可缩短煮粥时间,但浸泡易导致养分流失。 用电饭锅煮粥有两种方法:1、煮;2、焖 ...http://www.admin9.com/view/1636938215.html
5.[原创]电饭锅终于煮出有粥油的小米粥了求人不如求己以前就听说小米粥补养脾胃非常好了,昨天刚好在搜狐上看到一篇<大补元气的浓米汤,浓米汤不亚于人参汤>的文章,内心蠢蠢欲动,随即计划一个月用来实践一下小米粥的效果,看看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那样有效。讲到这里,不免对当前市场上夸大其辞的养生方法有点微词。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拿着从古书里学来的知识方法,却从来...https://www.cnblogs.com/cstao110/p/13689494.html
6.好喝的小米粥是怎么熬的?把小米轻轻淘洗,也就是不要使劲搓,用筷子顺时针搅到几圈,把水滤掉,倒入电饭锅里 往电饭锅中加入300毫升的冷水 开始插上电,放入红枣,南瓜小块,还有豆钱钱,冰糖等 等电饭锅里的水沸腾后,用勺子轻轻搅动,以免糊锅 等大火熬40分钟以上,看到小米开花,就可以关火了,再轻轻搅动,南瓜就碎了,好喝的粥就熬好了 ...https://www.meipian.cn/9fmfc2e
1.小米电器小饭锅小米电器小饭锅怎么用3、小米电饭煲哪款最值得买? 4、小米小饭煲不能手动操作,是什么原因,怎么处理? 电饭锅小米量这个功能怎么用 1、用法如下:将小米米锅放置在无水的平面上,然后按下电源按钮,开机后听到滴滴声,表明机器已经准备就绪。 2、电饭煲小米量是煮粥还是饭:小米量其实和煮饭差不多,主要多放些水。 如果是单纯的大米、小米...http://zhuolu868.scandiatrailers.com/post/19942.html
2.粥放电饭锅保温一夜能喝吗粥放在电饭煲保温一夜后通常可以食用,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果放置时温度过高或储藏时间过长,粥内的营养物质丰富,容易滋生大量细菌,导致粥腐败变质。因此,如果电饭煲的保温温度过高或超过了一夜的时间,也建议不要食用。 二、不论是大米粥还是小米粥,都含有较高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每100克大米粥约含有100千卡的...https://mip.3zhijk.com/doctor/mip/mip_article/c8636e8771f69a87d763bad118020102.html
3.有经验的朋友打听下电饭煲煮稀饭多长时间电饭锅煮粥不溢出的小窍门 方法一:延长泡米时间。用电饭锅煮饭前将米泡了2个多小时后再煮,可以避免...https://www.to8to.com/ask/k2500301.html
4.小米粥简单做法「小米粥的做法步骤图解」做法:1.绿豆放入清水,提前浸泡4个小时 2.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水烧热后(滚沸之前),放入小米和绿豆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熬制35分钟即可。 二、南瓜小米粥 食材:小米100克,南瓜150克 做法:1.南瓜去皮,切成块备用,小米提前淘洗干净 2.燃气炉上放炖锅,加水烧热,倒入小米,大火烧开后,转中火煮30分钟 ...https://www.liuchengguanli.com/chengyu/28973.html
5.妈妈的一天作文(通用68篇)清晨,妈妈早在四点钟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去清扫街道,到了五点半再回家,经过一个小时的忙碌,妈妈回来时已经满头大汗了,显得非常疲惫,我却假装没看见,站在门口抱怨说:“妈,你起这么早干嘛不叫我起床,我还有许多知识要背呢!下次记得,起得早的话,要叫我起床。”妈妈被我一通抱怨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点点头就去...https://www.ruiwen.com/zuowen/mama/4878433.html
6.大碴子熬煮加碱营养为什么小米粥不行?小米粥养人,熬煮时不应该加碱,大碴子煮营养不错,熬煮时应该加碱。 如何熬煮? 很简单,将小米洗净,放入冷水,加适量的枸杞和南瓜小块,熬煮一小时左右即可,如果喜欢粘稠的小米粥就大火烧开,小火熬煮,小火的时间可以适当增加,当然,如果用砂锅或者不锈钢锅熬煮,注意火候还需要不停搅匀,否则容易糊锅。 https://cont.jd.com/pccontent/323371
7.小米粥的功效职场法则香甜养胃的小米粥煮好了。 4、待熬至半个小时以上,加入一点点食用碱,增加粘稠度,也更容易熬熟,不过加食用碱的小米粥,其口味会受到影响。(孕产妇婴幼儿不建议放) 5、待米成花状时,更可口。 6、小米是可以常备的东西 话说小米是个好东西,大家可以随时在家里备点儿,不但好吃好做,而且据说有滋阴养胃健脾的功效...http://www.zhichangcidian.com/zhichangfaze/559.html
8.小米粥怎么煮才粘稠,小米粥怎么煮好吃又营养电饭锅(家居生活)1.南瓜小米粥:南瓜200克,小米20克,枸杞一把,水500克。 南瓜洗净,去皮,切成小块。 小米用清水洗净,枸杞洗净备用。 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大火煮开,炖20分钟。 2.海参小米粥:小米50g,海参一个,姜片8g,枸杞5g,料酒15ml,盐2g。 小米洗净,用清水浸泡半小时,海参洗净(提前泡好)。 http://www.haozhuanghuang.cn/jjsh/show/523731/
9.用电饭锅做小米粥的做法步骤图,怎么做好吃北国风6【用电饭锅做小米粥】1.小米100克放入电饭锅中,加入清水1600克;2.开盖启动煮米饭功能;3.开锅后30分钟熄火出锅;4.小米粥做好啦;5.成品图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5890057
10.12款健脾养胃粥,早餐喝上一碗粥,能润燥滋阴益于养生4、放入百合,开启煮粥键,静等美味。 5、美美的粥完美呈现。 五、红薯粥 食材 红薯1个、大米半碗。 做法 1、红薯去皮洗净,切小块。 2、大米淘洗两遍,放电饭锅内胆中,红薯也放一起。 3、放电饭锅中,加入足量的水。 4、开启煮粥模式。 5、一个小时后香喷喷的粥就好啦。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242669.html
11.电饭锅煮小米粥怎么做?电饭锅煮小米粥怎么做? 用电饭锅可以做小米粥,1般米和水的比例是1:7的比例,可按口味稍微增减。 用电饭锅做小米粥具体步骤如下: 1、小米淘洗干净,放进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 2、在电饭锅里注进适量清水,将小米放进电锅,盖锅盖,按下煮饭键。 3、等到电锅跳起时,就煮好了,注重不要急着食,很烫,而且闷1下...https://www.zaibaike.com/new/656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