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妇女与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守儿童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4年5月,基本摸清全县12个乡镇0-18岁留守儿童人数为8280人,占儿童总数的41.34%。其中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1747人,母亲单独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540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儿童5993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7.5%,14—18岁的占42.5%;学习成绩多为中等一般,学习优秀的仅占24.8%;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以母(父)单方抚养和祖辈隔代监护为主,少数由上代亲戚和爱心妈妈(爸爸)监护。
4、人身财产易受伤害,安全感较低。由于男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了“36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一是家庭财产安全得不到保护。少数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男劳力外出机会,盗窃财物,偷鸡摸狗。二是留守妇女在村组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遇到邻里纠纷或生产纠纷时,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丈夫外出的时候,妻子有明显的不安全感。
1、亲子关系缺失,亲情需求较强。由于距离上远隔和经济上的原因,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次数很少,大多选择每年春
4、健康知识缺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农村安全健康观念的淡漠,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在家,因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容易遭受人身伤害或自然侵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上农村思想观念保守,在生理方面知识难以启齿,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全部依赖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指导。使得留守儿童在身心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自我健康保护等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体系,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自愿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机制为目标,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党政统筹领导,创造条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或从事农村生产,回来陪孩子,也能有相当的收入。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推进,综合施策。将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设立专项经费。
4、注重搭建留守妇女儿童关爱平台,依托“妇女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留守儿童亲情家园”“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等阵地,密切联系留守妇女儿童,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关爱服务,以丰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业余生活。
5、加强农村留守妇女的培训,整合部门各类资源,把留守妇女纳入重点培训对象,为她们开展农业生产、养殖技术、法制维权、女性健康知识、心理健康、子女教育等各类培训。提高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和思想认识,引导留守妇女走科技致富、文明生活的道路。
6、落实政策,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积极实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提供技术、资金等支持,帮助农村妇女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副业。大力培育留守妇女中的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女农民技术员,发挥她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对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妇女所从事的种、养殖行业项目应给予重点资金扶持。
永不言败的歌。
梦想是一条,
永不停息的河流。
梦想是一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树,
备受风吹雨淋的考验。
梦想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欲向世界展现独自的风姿……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回到了从前,往事历历在目:孩提的我整天做着童话般的梦,梦想着自己就是一个公主,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大花园里。中学时代,我憧憬着自己会骄傲地在大学的校园里生活、学习……在芜湖这样现代化的大城市里我结束了三年的中专学习,当我踌躇满志地准备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番天地的时候,我被分配到了坛城镇张油坊小学――所比较偏僻的农村小学……
村小的校长去了我家两次,终于,带着无尽的委屈和惆怅,我平生第一次站在了只有一张破桌子的简陋的讲台上。可当我往台下望去,看到的却是一双双稚嫩、羞涩而又不乏清澈的眼神,那眼神流露的是对老师的崇敬和对知识的渴望,我瞬间就被这一双双眼睛融化了,当学生用最质朴的方言齐声对我说“老师好”的时候,我的心被感动了,也就是这一刻,我坚信:我的梦想就在这里。
梦开始的地方,留下的不仅仅是幸福、快乐,还伴有艰辛和汗水。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我,为了更有底气、更有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我开始了艰苦的自学,无数个夜晚的挑灯苦战,《小学教育学》《小学生心理学》《新时代教师素养》全被我拿下,我还取得了安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科文凭。作为一名教师,你没有一泓清泉,何以给学生更多的知识。
农村的学生善良、聪明、调皮而又不失可爱,初次给他们上课,我恨不得把我所知道的知识对他们倾其所有,但是我却忽视了我和学生有年龄的差距带来智力上的差距,而直接用自己看问题的高度讲课,结果学生一个个就像听天书,看着他们茫然的表情,我也失措了,学生回答不出我的问题,个个都羞愧地低下了头。我不能击垮学生自信且幼小的心灵,我要修正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也要给这些学生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渐渐地,学生适应了我,我也了解了学生,我们的沟通非常融洽,自信和激情又回到了学生的身上。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经常教育我的学生学会关爱别人、懂得感恩,有时是给他们讲述一个感人的事例,有时是恰逢特别的日子,我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三八”妇女节,我会要求学生帮妈妈做些事情。中秋节,他们要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学生都乐此不疲,每个学生的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可他们的心却都是一样的。相信他们的家长和亲友会有惊喜的收获。与此同时,我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讲桌上不知是谁偷偷地放着一个红红的苹果或者是一个熟透了的大石榴……
红水河边,停着一只敞蓬鸡动船。此时,一群农家汉子肩背手提着行李站在机动船上。岸上,站着一群送行的农家婆娘。随着机动船“呜”地一声鸣叫,岸上的婆娘们不住地向船上的汉子们招手,有的还抹着眼泪。船上的汉子们一边招手,一边说:回去吧,回去吧!
机动船朝着对岸渐行渐远,婆娘们三三两两朝着村子里走去。
(画外音)他们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到城中的打工之路,却把为人之子、为人之夫、为人之父的责任统统丢给了在家的婆娘。于是,这些留守婆娘们便无怨无悔地充当了亦男亦女、亦内亦外的角色。
展现留守婆娘们一个个生活、劳动的画面。在画面展示中,推出片名和人物介绍。
1黑石山下红水河村夜外
黎明前,沉睡的村子慢慢苏醒:鸡叫声此起彼伏;早起的人们拉亮电灯,推开门窗,敲响了锅瓢盆钵合唱曲;牛、羊的蹄壳敲打着山道,铜铃声“叮当”作响,“哞”、“咩’声不接绝于耳......
2郝欣姐家夜内
郝欣姐拉亮电灯,穿衣下床,看着女儿甜甜的睡态,疼爱的在她脸上亲了一口。然后,给女儿掖好被角,来到厨房洗漱后,从栏中牵出牛,走上了屋旁的山道。牛蹄声”得得”,铜铃声“叮当”。
3东天上晨外
晨雾慢慢散去,群鸟在林中飞上腾下,欢叫唱歌,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4郝欣姐家责任田晨外
郝欣姐一手掌犁,一手挥鞭,口中“起起”声不断,身后的泥土象波浪般翻滚。
5郝欣姐家晨内
年近三岁的醒来,躺在床上叫“妈妈”,没听见回答,便走下床,跑出房门,站在院子里大声哭叫。桂婆披着衣服,咳嗽着,步履艰难地从房中走出来。
桂婆:囡囡,别哭,乖,别......
桂婆晕倒在地,囡囡的哭声更甚。
6村道上晨外
辣椒嫂手挥一根小树枝,赶着两只肥壮的山羊缓缓而行。山羊不石啃几口路边的青草,调皮地互相嬉戏。辣椒不停地抽打、喝斥着山羊。
7俏幺妹家晨内外
窗内,俏幺妹坐在梳妆台前梳头化妆,口中哼唱着一支欢快的曲调。窗外,旱蚂蝗隔窗踮脚窥视俏幺妹房中。辣椒嫂赶着山羊来到俏幺妹屋旁,抬头看见了旱蚂蝗的丑态,扭头唾了一口。她丢下山羊,几大步来到旱蚂蝗身后,一把揪住旱蚂蝗的耳朵边朝后拖边大声斥骂:你这个下流胚子,还是人吗?
旱蚂蝗疼得口中直喊:哎哟,快放手,快放手!
辣椒嫂松开手,旱蚂蝗扭过头来:我的姑奶奶,你啥的这么哈气!
辣椒嫂一抖手中的树枝:滚,快滚!
旱蚂蝗边走边揉着耳朵边咕噜:哼,又不是你的亲妹子!
辣椒嫂:不是我的亲妹子也不行。想女人啦,就走正道,偷鸡摸狗的算啥能耐?
俏幺妹从屋里跑出来,一把抱住辣椒嫂,伤心地抽泣。
辣椒嫂地拍拍俏幺妹的头:妹子,别哭,别哭啊!
囡囡的哭声传到辣椒嫂耳中,她不由得一怔: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哭得这么凶?
俏幺妹扬起头聆听了一会:好象是郝欣姐的囡囡。对,是囡囡!
辣椒嫂一把推开俏幺妹:快,锁上门,到郝欣姐家去!
8郝欣姐家日外内
辣椒嫂同俏幺妹一前一后来到门前。门上上着锁,隔门可见桂婆倒在地上,囡囡在她身旁大声哭叫。
辣椒嫂扭头冲俏幺妹:快,到坡上去叫郝欣姐!
俏幺妹扭头而去。辣椒嫂从路旁搬来一块石头,垫在脚下,一纵身翻上了院墙。
9山道上日外
郝欣姐打着赤脚,挽着裤管,与辣椒嫂一前一后抬着一张竹椅,竹椅的被子中,躺着桂婆。桂婆的口中发出低低的声。竹椅后面,紧跟着身背囡囡的俏幺妹,囡囡偶尔呈现一下抽搐状。
众人艰难地爬着山坡、趟过溪沟、传越灌木丛......
10某镇医院急救室日外
门前条椅上,坐着一头汗水的辣椒嫂、俏幺妹和睡意蒙蒙的囡囡。郝欣姐的脸上露出焦虑的神色,在门前走来走去,一双赤脚十分显眼。
11郝欣姐家日外内
屋旁的山道上,酒麻木右手提着一壶酒,边走边喝边说:喝,喝,喝死得算哒。
酒麻木跌跌撞撞地来到郝欣姐门前,口中含糊不清地叫:桂,桂婆,喝,舀口水喝。
酒麻木抬手拍门,门自开,便自个走进门,边走边咕噜:怎,怎,没人?
酒麻木来到厨房,到水缸前抓起水瓢一阵牛饮后,一手提着水瓢,一手拍着肚皮:舒,舒服。舒,舒服!
酒嘛木将水瓢随手扔进缸中,砸得水花四溅。他抓起酒壶一口接一口喝酒,边喝边跌跌撞撞走进厨房,口中叽咕:没,没人?我,我走,走!
酒麻木扶着墙走进了郝欣姐的房中,用指头点着穿衣镜中的自己:看,醉成了什么德行,还喝,喝,不,不叫话!酒麻木脚下一歪,倒在了郝欣姐床上,呼呼大睡。酒壶掉在地上,酒水四溢。
12医院病房中夜内
桂婆挂着输液瓶,躺在床上,闭目假寐。囡囡躺在桂婆身边,甜甜地睡觉。
郝欣姐伏在桂婆面前观察了一会,扭头冲给囡囡掖着被角的辣椒嫂说:嫂子,幺妹上班去了,一时半刻来不了。还得麻烦你帮忙照看会儿,我回去找几件换洗的衣服。
辣椒嫂:行,没问题。
桂婆睁开眼:他嫂子,这怎么要得呢?
辣椒嫂:看,大妈,又见外外了吧!郝妹子在这和我在这不一样,分什么彼此?
郝欣姐一把拉住辣椒姐的手:嫂子,你真好!辣椒嫂一把推开郝欣姐:走吧,走吧,磨叽个啥呀!
13郝欣姐家夜外内
郝欣姐踏着月光风尘扑扑地走进家门。她栓上门,给牛喂草,给猪喂食,将几只笼外的鸡捉进笼中。然后,走进厨房,拉亮电灯,点燃柴火烧热洗澡水。她将冒着腾腾热气的洗澡倒进一只脚盆中,一件件脱着上身衣服。之后,拉灭电灯。
酒麻木躺在床上睁开双眼,打了一个哈欠,伸了个长长懒腰,缓缓地坐起身来,看看屋里的摆设:哟,这是何处?管,管它呢。既来之,则安之。先,找口水喝得再说。
酒麻木歪歪倒倒走出睡房门,来到厨房前,推开门。恰在这时,郝欣姐拉亮电灯找衣服。灯光下,郝欣姐裸着的上身出现在酒麻朦胧的视线里。
快嘴妈背着药篓从郝欣届屋旁走过,抬眼看见郝欣姐厨房里的灯光,自语:咦,郝欣不是送桂婆住院去了么,屋里怎么有灯光,怕是有贼呗?!
快嘴妈悄悄来到院墙边,站在日间辣椒站过的那块石头上窥视。电灯下,郝欣姐用双手护住胸前羞赧地低声斥道:你这个酒麻木,还不快走!
酒麻木:我走,走,走。
酒麻木扭头来到院门前,抽开栓,走出门,踏上村道,边歪歪倒倒地迈步边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
待酒麻木去远,快嘴妈冷冷一笑,悄悄离去。
14闷头鸡家日内
闷头鸡的妈妈菩嗄萨婆半卧在床,多嘴妈紧挨着她坐在床边,伏在其耳边低语。
菩萨婆连连摇头:你说郝欣姐与酒麻木?不可能,不可能!
多嘴妈:怎么不可能?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谁知道她平时的假正经不是装出来的?
菩萨婆缓缓摇头:装?能装得那么像?
多嘴妈站起身朝屋外走去,边走边说:信不信由你。我是看在多年乡里乡亲的情份上给你门家提个醒,怕你们家闷头鸡年轻不懂事故,吃她的哑吧亏。
多嘴妈出门时与闷头鸡相遇:哟,大侄子回来了?
闷头鸡哼了一声,头也不抬地朝着菩萨婆房中走去。
多嘴妈把嘴一撇:一棒头打不出个响屁,真是个闷头鸡!
闷头鸡来到菩萨婆床前闷声闷气地:她来干什么?
多嘴妈:她呀,来给你提个醒,今后离郝欣远点儿。
闷头鸡:为什么?
菩萨婆:她说郝欣是假正经,早就和酒麻木闹到一起去了。
闷头鸡恼怒地:胡说!
闷头鸡头也不回地朝着门外走去,菩萨婆大声喊:回来!你给我回来!
15山道上日外
多嘴妈与喜鹊婆站在路旁嘀咕。
喜鹊婆:你果真亲眼看见?他两的确有那回事?
多嘴妈:千真万确。你说,黑灯瞎火的,一对孤男寡女脱得光光的,不干那回事干哪回事?
喜鹊婆:是这么个理!
17某建筑工地日外
头戴安全帽的石根连声答应:知道了,知道了!
石根:儿子呢?咱妈呢?
石根:什么,你说什么?
石根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
18工棚前日外
一、地方性的三重生产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关于地方性的生产,实际是一种再生产。它不是按照民俗学意义上地方性知识的内部视角来生产影视产品,而是借助传媒空间中对现实空间的地方性知识进行再生产,重新生产出一种新的地方性知识,并且通过这种地方性知识的再生产,凸显地方(某个空间)的具体性和主体性。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地方性的再生产主要由地方自然景观、地方习俗、地方语言等方面组成。由此,我们将东北地方性生产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地方自然景观的再生产。在地方性意识还没进入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审美视野之前,乡村的自然环境是随意的,甚至是抽象的,影视剧不注重凸显“东北”这个“地方”。随着乡村主体性逐渐生成,东北的地方性景观开始凸显出来,且在启蒙现代性的单一外部视角审视下,乡村的自然景观被表现为荒凉的存在,成为原始、封闭生活的象征。电影《荒雪》(1988)中,故事开场就是北方冰天雪地的环境。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本色派表演的出现与崛起,使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开始了对原生态语言的追求。所谓原生态语言,就是本色语言。它反对表演化的语言,不注重对人物语言进行加工,强调人物语言的原滋原味,甚至是碎片化、随意化的语言。语言的原生态追求已经超越了人物语言要符合农民身份的模仿性,而是故意追求生活语言的琐碎性、乡土性。电视剧《马大帅》中小翠、范德彪等的语言原生态追求非常明显。小翠主要是在语音上模仿,也在个别地方加入了东北的地方方言。彪哥的语言体现了东北人的幽默,同时也加入了东北方音方言,这种幽默是一种文化不高的农民故意附庸风雅而出现的喜剧化效果。《马大帅》语言的原生态的刻意追求在有关演员的访谈中也得以资证。
二、地方性的意义与反讽
随着现代化高歌猛进,城市化进程马不停蹄,城乡现实空间差异逐渐缩小,乡村生活世界的地方性特征应该是逐渐模糊的,而在传媒空间中,地方性却是在逐渐增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从现代性与空间的关系来讲,地方性是被现代性衡量和撞击出来的。现代性成为一种标准化尺度,在其衡量之下,现代性和非现代性空间才被生产出来。在早期现代性语境中,乡村作为非现代性的地方性被发现了。在后期的现代性语境中,乡村发展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对于现代性的入侵或挤压,乡村空间被迫回应,产生了一种作为对抗性的地方性。在此意义上,地方性是对现代性同一性暴力的反拨。因此,可以说地方性是现代性(包括反现代的现代性)的产物。从现代性及其叙事策略上讲,地方性是被叙述出来的。以“生活”为本位的现代性影视叙事,要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视觉消费品。因此,需要突破现代性的同一性,把“生活”还原于某个具体的“地方”,而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空间。这样,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在生产东北的“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同时生产着东北的“地方”。东北农村电视剧所生产的东北乡村生活空间,是一种现代性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区别性的地方性空间。
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地方性”是极有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整个世界几乎均被统一到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来,被赶上历史的单行道,这是现代化的弊端之一。它迫使整个人类不自觉地进入现代性的一致标准之中,从而取消了人类生活样态的多样化,这是极其可怕的。而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地方性”意义就在于其以一种拒绝的姿态抗拒着现代性的同一性对东北农村生活形态与文化形态的肆意侵蚀与同化。地方性可以使文艺作品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融入一种世界性之中,而且文艺作品越富于地方色彩,就越具有国际性。鲁迅在论述木刻艺术的发展时曾经讲过一个一般性的论断:“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
但如若要探究这种拒绝姿态的内外形成机制,则颇使我们有一种反讽之感。一方面,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的主创人员之所以要强化这种“地方性”,其根本目的在于迎合观众需要,从而带来收益,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性俯首帖耳的姿态,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从某种角度讲,他们之所以强调地方性是为了嘲讽这种地方性而供观众取乐,这也是其向娱乐化、喜剧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种地方性的生产说到底是一种再生产。影视剧的地方性“生产”有两层含义:一是将东北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通过摄像机呈现在电视(影)画面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产;二是在影片的创作与拍摄过程中,主创人员根据需要必定会将东北原生态的形态,尤其是文化形态加以改良、夸大或扭曲变形,以符合媒介传播的规范并适应观众的欣赏需求,这是更高一级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