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公布的疫情大数据,说句实话,不看还好,看了一点不焦虑,那是骗人的。
因为即便你不在上海这样的疫情重点地区,也或多或少因为一些外省归来的确诊人员,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两年前,面对新冠,本以为也就闷个两三个月的事情。
谁能料到,直到现在我们还在辛苦抗疫,而且依然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完结。
不过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我感觉对于当下的同胞,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个上海家庭,丈夫确诊了。
家里不仅有上了年纪的父母,还有一个不满一岁的宝宝。
但是从丈夫出现症状,到居家隔离,再到丈夫从方舱医院康复归来,这个家庭再无一人感染。
上有老、下有小,同居一室却并无交叉感染,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从发现丈夫疑似感染的那一刻开始,妻子就让丈夫单独隔离。
全家人除了洗漱、吃饭,连睡觉都带着口罩。
给丈夫送餐后不仅会立刻更换口罩,丈夫用完厕所,必须全面消毒,半小时内其他家人不能使用。
妻子还想办法采购胶囊、西瓜霜含片、泡腾片、酒精片等。
一方面帮助丈夫缓解症状,一方面提高家人的免疫力。
……
每一项防范措施,家中都做了细致而严格的要求,甚至到了“微操”的层面。
每一个普通人,面对疫情这样的大变局,都不过一叶扁舟。
但是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给自己、给家庭准备一个“救生圈”。
不过,希望大家永远也用不上。
城市“静态管理”了怎么办?
本轮疫情,我们听到一个词“静态管理”。
这时,作为普通居民,如无特殊情况,必须做到三个“不”:不聚集、不流动、不出门。
这次的上海疫情,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疫情突发,保障和管理能够及时跟上当然很好。
如果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个人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所以我的防疫手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广积粮。
只有吃喝不愁,你才能安心居家。
按照优先级,我排了个序。
第一,是主食和调料。
大米、面粉、挂面、方便面,油盐酱醋,这些最基础的食物,即便是我们真的与世隔绝,也能保证我们饿不死。
第二,是肉蛋类。
鸡蛋冷藏最长可以放一个月。
常见的冷冻的猪羊牛肉,保质期一般是在一年左右。
午餐肉罐头没有开盖,保质期一般是3年。
第三,是干货。
比如腐竹、干木耳、干香菇、干豆角、粉条等。
这类东西,只要保持阴凉干燥,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两年都没问题。
第四,是耐储存的蔬菜。
我们都知道像绿叶菜,即便放在冰箱里,也很难保存一周。
所以尽可能地多准备一些保鲜天数长的根茎类蔬菜。
为什么这么排?
本着生存是第一要务,你先得填饱肚子。
然后,有条件的就多买一些肉蛋蔬菜。
对抗病毒,少不了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
除了食物,还要备一些应急的医疗用品。
比如口罩、消毒酒精、医用纱布、止疼药、肠胃药等。
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水果,还可备一些维生素片。
最后,还有一类生活用品大家特别容易忽略:卫生纸和卫生巾。
这些东西平常可能不太起眼,但是如果足不出户,缺了它够你头疼的。
就算到时候社区发放物资,最先到位的也是食物,其他的不一定能够面面俱到。
特殊人群,比如有慢性疾病的,一定要检查好长期服用的药物,看是否足够。
家里有婴儿的,也要备足尿不湿、奶粉等必须的母婴用品。
要是没有加入小区或者社区群的,一定要加群、加群、加群,有很多第一手的讯息都会在群内发布。
有的小区和公寓,电费和燃气需要去站点充值,一定要提前补足,否则工作人员上不了班,停电停气,前面所有的准备,都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区有密接或确诊怎么办?
小区有密接或确诊人员,如何避免交叉感染?
首先,一定要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关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参考一下在香港疫情期间做过义工的TVB老牌艺人王俊棠的亲身示范。
只要双方都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即使有一方是“小阳人”,传染的概率也微乎其微。
其次,对于自己和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要及时掌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消毒消毒再消毒。
因为同在一个小区,即使人与人之间没有接触。
但是有共同使用的公共设施,比如电梯、楼梯等。
尤其是扶手、按钮、门把手等高频触摸的位置。
所以出门准备一副一次性手套很重要。
实在不小心碰到了,也要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并且尽快消毒清洗。
外出的衣物要和居家衣物分开。
随身携带的物品,如手机、钥匙等需要消毒。
如果真的很不幸,家里有人中招了,也千万不要着急。
除此之外,多通风也是一种很好的消毒方法。在不宜长期开窗的季节,建议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30分钟。
家庭消毒液一般选用醇类消毒剂(如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剂等)。
请一定记住:仔细查看使用说明,并且84消毒剂不能和其他清洁剂混合使用,否则会产生毒气,严重可能致命。
去酒店隔离需要准备什么?
最近有不少朋友和耳朵反映,被临时通知去酒店隔离。
社区让收拾必要的生活物资,一点准备也没有,手足无措,。
那么酒店隔离到底需要哪些东西,根据网友们的隔离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7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