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好久来到办公室,又可以回归到有秩序地工作当中了。”这是2013年22日中午相声演员王平所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
那些喜爱王平的观众不会想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成了王平的辞世语。
当晚,王平突感胸痛,不一会就发展成了心源性猝死,还没等到救护车的到来,王平就已经失去了生命特征,时年51岁。
这样一位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艺术家就这样走了,不仅无数喜爱他的观众难以接受,一些与王平交情颇深的老艺术家更是感到无比痛心。
王平一走,相声艺术的传承又断掉了一脉。
作为一个相声演员,王平做到了最好,他用脍炙人口的相声段子和观众的掌声证明其作为一个相声表演艺术家的价值。
而在表演风格上,王平又能将地方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其相声节目中不仅能看到老北京相声的京味博学、又能见到天津相声的市井幽默,还有河北相声的气势。
总之,在王平这里,相声玩出了新花样。与德云社那种秉承传统的艺术理念不同,王平是能够为相声艺术带来新的发展路径的人,王平被人称作相声大师实至名归。
在王平的恩师李伯祥眼中,王平对相声的热爱可以用“痴迷”两个字来形容,对于创作充满了热情。
王平绝对算是李伯祥的得意门徒,在其所有徒弟中,王平是最具有钉钉子精神的一个,学艺时经常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
王平虽然从小受父亲影响拜师学艺,但是王平最初初窥艺术门径的方向并不是相声表演艺术,而是拜了一位全国知名的小号表演艺术家学习乐器。
相反,王平由于在13岁那年,偶然间看到了侯宝林老师的名段《夜行记》,于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相声表演。
都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尽管在王平的身边并没有好的老师教导王平如何学习相声。但是通过不断的模仿,王平也能将那些在舞台上学到的表演段子学得八九不离十。
虽不能与那些名家教导出来的苗子相比,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时不时地,王平还会将这些学来的段子在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面前表演,经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尽管在听到儿子要去天津拜师学艺这件事的时候王平的父亲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是一想到这是王平的兴趣所在,也就没有再多加阻拦。
15岁这年,王平独自一人来到了天津,拜到了当时相声名宿李伯祥的名下学习。
17岁那年,王平偶然间回家时亮了一手自己在天津学到的绝活,在父亲的朋友面前表演了一个单口段子。王平父亲的一位朋友在看了其表演之后觉得王平在表演上颇具天赋,于是便介绍王平到鞍山市曲艺团面试。
曲艺团的团长一眼就相中了王平,认为王平绝对是一个干表演艺术的好苗子。就这样,王平算是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
虽然鞍山市的曲艺团比不得在天津学艺时见到的较多,但是曲艺团里面的各色演员却很愿意传艺给王平。就这样王品在曲艺团里面将相声表演的基本功“说学逗唱”都重新回炉学了一遍,并且融汇了多种表演手段于其中。
很快,融百家之长的王平成了曲艺团里面的台柱子。当时团里面只要有演出便一定会给王平安排上场的机会,王平再也不知不觉间成为鞍山市当地的一个“小名人”。
但是王平的志向并不在于此,除了相声表演之外,王平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那个年代的人对于部队文化都有一种向往,王平也不例外,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耳熟能详的部队英雄。
1979年,17岁的王平不顾团里面的反对执意在沈阳军区装甲兵某部队的招兵处填报了自己的参军志愿信息。
当时这支部队正好需要征召几名文艺兵,于是在看到王平的资料之后,部队的文艺干事立刻便相中了这名年轻的小伙子。
资格审查、艺术考试一切都顺利地通过,可是就在即将入伍的时候文艺团作为王平的原单位却不愿意签字放人。毕竟王平在曲艺团可是小有名气的角,放其到部队,对于曲艺团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曲艺团团长找到王平苦口婆心地谈了很久,最终留下了王平。其实王平心中很是不情愿,但是没有团长的签字自己确实也没有办法离开。
王平并没有放弃,暗中等待着下一次的机会。5年后,王平再次等到了机会。这次是隶属沈阳军区的某杂技团在当地征召文艺兵。这一次王平学乖了,悄悄地递交了报名资料,并没有告诉团里面的任何人。
资料递上去之后同样是很快便通过了征兵流程,这一次王平来了个先斩后奏。
但是曲艺团的团长也同样是个固执的人。在得知王平先斩后奏之后便不管不顾地跑到沈阳军区着杂技团去要人。由于王平应征之前没有向团长递交报告,从程序上来说不符合流程规范。
无奈之下沈阳军区只好放人,而这时王平已经在这里当了整整11个月的兵。刚穿上身的军装又给让曲艺团的团长给扒了下来,王平心里面很是窝火,回到团里面不久便与团长闹掰了,离开了曲艺团。
1993年,王平终于在辽宁省消防局那里找到了成为一名军人的机会。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王平放弃自己好好的演艺生涯去做一名消防兵,但是王平在穿军装的那一刻却是由衷地感到自豪。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脉与圈子,王平在此后的相声表演道路上才会越走越顺,最终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王平打心里热爱自己的军人身份。成名之后的他从不会拒绝有关军旅题材或者公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邀请。王平逝世前拍摄的《刀之队》就是一部反映公安题材的影片。
成名之后的王平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只要是部队有文艺汇演的需要,王平从来没有拒绝的。
长期的高强度排演,将王平的健康耗尽、身体出现了多处隐患。
王平去世前最后几天的拍摄任务中,每天王平都有十多场戏要拍。过去片场的人都知道,十多场戏对于很多年轻的演员来说都是一件负担极重的事情,更何况是王平这样一个已经年过半百的人了。
就这样,在持续连轴转的工作压力下,最终王平在2013年的2月22日晚上因为突发心源性猝死离开了人世。当年发病的时候,王平正在陪自己的妻儿一同看电视,那是王平与家人少有的团聚时光。
在得知王平的去世的消息之后,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的意外。只有51岁的王平就这样突然逝世,人们实在是不敢相信。
尤其是王平的恩师李伯祥,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竟然会走到自己的前头。李伯祥在听到王平逝世的消息之后便一直念叨着:“他先天条件没得挑,为人心善,从艺认真到有点倔。”
圈里面很多人都不敢相信王平就这样走了。包括贾承博、冯巩、姜昆、蔡明在内的很多与王平相熟的艺术家在听到王平去世的消息之后都纷纷表达了自己地对王平的悼念之情。
王平的葬礼当天,不少圈内大腕都来为王平悼唁。原本王平的妻子郭燕娟并不想太铺张,只想一切从简。但是这些与王平身前有旧人们自发地前来确实让郭燕娟倍感欣慰。
姜昆、蔡明等圈内好友不仅为王平准备了花圈等祭奠用品,还专门为其准备了悼词。不少与王平有过合作的曲艺演员,在王平的葬礼现场谈起与王平在舞台上合作的点点滴滴。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凭吊这位艺坛名宿。
现场汇集了上千名悼唁者,原本就不怎么大的殡仪馆被围得水泄不通。看到现场人们那自发且真诚的悼念,郭燕娟顿时觉得丈夫这么多年为艺术的执着与奉献值了!
葬礼结束后,王平被安葬在辽宁观陵山公墓。王平的妻子郭燕娟在为王平选墓地的时候一共选了两块,其中一块是为自己百年之后留下的。
王平的妻子乃是著名的评书艺术家单田芳的弟子,与王平当年是鞍山市曲艺团的同事。后来两人结婚后郭燕娟便离开了曲艺团,成为了辽宁省公安厅的一名警员(退休时为高级警监)。
1962年出生的郭艳娟已于2017年退休,退休之后的她一直与女儿想办在一起,有时候会和自己的朋友们一起说下评书,完全是自娱自乐。毕竟如今评书在鞍山基本上没什么市场,后学越来越少。
每每提到评书未来的发展,郭燕娟总是借用自己师父单田芳的一句话来形容:“孩子虽然我很认可你,但是你过得太幸福,评书这门艺术已经学不出来了。”
每念及于此,郭燕娟总是为评书的未来而担忧。如今能够将其当做一项爱好,有时候指点一下师弟师妹们,也就算是其为师门传承做的一点努力了!
如今61岁的郭燕娟每每想起丈夫王平的时候总是忍不住说道:“要是他不走,也该到退休的年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