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北京晚报》迎来创刊60华诞。天遂人愿,连日的雾霾天气被一阵大风吹散,当清晨和煦的阳光铺满大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国子监艺术厅内早已人来人往,“见证初心六十年——《北京晚报》创刊60周年展”在这里拉开序幕。
从京城四面八方赶来的晚报人齐聚一堂,共享一场温馨温情温暖的“家庭聚会”,共同见证初心,重温在《北京晚报》共同创业的燃情岁月。
宽敞明亮的展厅里,《北京晚报》创刊号、创刊初期编辑部的合影、不同时代的经典报道……每一件展品都留下了晚报人的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昨天,晚报创刊元老方亭、李钟秀、何礼荪等以及晚报著名摄影记者司马小萌都回来了,共同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坐在轮椅上的创刊元老、94岁的方亭老人一进展厅,就被展览内容吸引了。慢慢地,李钟秀、何礼荪、林瑞颐都聚了过来。四位元老共同回忆起创刊初期的时光。
“晚报的报头,我们后来才知道是毛主席题的。那是创刊号,头条还是王迪写的消息……”60年前的点点滴滴,老人如数家珍。
一张黑白老照片吸引了方老的目光。“原片还是从我家找出来的吧,这是晚报创刊时的一拨人,王迪、王纪刚,中间那个是张其华……”老人至今仍能准确地说出照片上的人的名字。
“我是1958年成立晚报时候调来的。那个时候对是否成立晚报,社内还进行了讨论。后来由北京日报编委会领导拍板,然后报批,就有了北京市第一张社会主义晚报。”方亭说。
方亭回忆:“晚报创刊时就四个版,编辑部26个人都在这张老照片上了。张其华策划出主意,我在版面值班,负责本市新闻、体育和文化。‘读者来信’不错,我爱看来信,市民投稿的热情也很高。‘五色土’副刊另外有人分管,很有特色,‘燕山夜话’就发表在‘五色土’的‘一席谈’栏目中。”
“我算是晚报的姑奶奶,今天我回来啦,还带来件小礼品。”围着一条鲜亮花围巾的李钟秀,边说边拿出一本她写的书——《谁是北京人》,递给了晚报的后生们。
“我在那儿呢,咧着大嘴傻笑的那个是我。”86岁的李钟秀老人一下找到了第二排的自己,这也让她回忆起“创刊立业”的故人。
李钟秀回忆:26人都是从北京日报调过来的,除了张其华、顾行和方亭,还有4名编辑,18名记者和1名文书。
从1951年起就筹备《北京晚报》,正在贝满女中读高三的李钟秀被要来了。一起来的还有她的同学。李钟秀说,到1953年,我们都正式进了《北京日报》,我在总编室,后来又到社长办公室。1958年《北京晚报》创刊,到晚报的有周铁生、刘孟洪……总负责人是张其华,负责的还有王纪刚、顾行和方亭。我们大家对他们四个人非常服气。顾行文笔好,张其华能写又熟悉业务,王纪刚和方亭都能写,原来还做过地下工作。
“这是我们的版面编辑,厉害着呢!”看到身边的林瑞颐,李钟秀笑了。
李钟秀回忆,刚成立《北京晚报》时,要求18名记者都要会写当天新闻,可我们这些人当中,真正写过新闻的不多。
后方拼版,我们也不敢离开现场,一是怕漏新闻,二是还需要审稿。拿着稿悄悄走到主席台边,找到主管的秘书长送审。审稿、改稿都在现场。审后,还要猫腰离开主席台,然后跑回到报社看小样、改稿子……
每年“十一”联欢都是记者的嘉年华。稿件虽然事先写好了,但也要到现场核对。当天采访少先队的是罗玉文,10点发完稿就没事了。我和何礼荪负责最后的文化和体育队伍。等到12点,队伍才通过天安门。核对无误后,趁着5万观礼群众涌向主席台时,得从人群中钻到旗杆下,拿到摄影记者的胶卷,赶紧跑到南池子口,报社的汽车早就等在那儿。我们坐车赶回去发了稿,大家才能松口气。
“你们没事了,出去,出去!”这时方亭就开始轰我们。李钟秀说,每到这时,我们就哈哈一笑出门。可是,大家都不离开报社,先是看小样,然后等着下午4点,还要到广场参加群众联欢。
除了当天新闻,负责报道文艺新闻的李钟秀还要写头一天晚上的演出。夜里11点才出剧院,坐车回家。最初不会写,一熬就是一夜,直到早晨5点,东方泛起鱼肚白。后来会写了,写到3点。
那时,编辑部里的记者都互相较着劲儿,生怕别人说自己笨,写不出来。所以,不管是谁,明明只睡一会儿,却要早上8点就跑到报社交稿,然后故作镇静,装作没事一样,没人会说只睡了两个小时。
“以前报社礼堂有个舞台。夏天写完稿,我有时会在舞台上睡到天亮。”这时,走到李钟秀身边的何礼荪侧着头补了一句。
展厅中央,一个存放着一张珍贵照片的玻璃展柜四周围满了参观者。有的合影留念,有的用手机拍下这张照片……在大家的邀请下,照片提供者——原北京晚报摄影部主任、年逾七旬的司马小萌老师,讲述了28年前的那段难忘经历。
“1990年11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对新闻媒体的重视与关爱,让我记忆犹新。”提起当年的情景,司马小萌说。
1988年3月,全国26家晚报摄影记者推举北京晚报摄影记者司马小萌,组建全国晚报摄影记者的学术交流公益平台——中国晚报摄影学会。3月10日,学会在北京成立。当时全国总共只有35家晚报。一年多后的1990年11月,学会在福州召开第三届理事会。
“对于刚成立一年多的小学会,我们在各地开会时,通常情况下,当地只来一位宣传部门的领导,和大家见见面,握握手,就走了。没想到,在福州开会时,当时的福州市委第一把手——市委书记习近平,竟然亲自到会,在大会上讲话,鼓励大家,还与我亲切交谈。这是对全国晚报人、对摄影记者的莫大鼓舞与鞭策。”
被北京球迷尊称为“金指”的足坛名宿金志扬,昨天也来到了晚报创刊六十年周年展览现场。展板上的文字、图片和实物,将他的回忆拉回到60年前。
“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次见到并接触《北京晚报》,是1958年3月18日。”那一天,是北京晚报创刊后的第四天。当时,金志扬还是北京二中的初二学生。当天,他和同学们到东郊农场劳动。劳动结束后,大家背着行李一起走路回家。约摸下午四五点钟,当他们走到东直门附近时,依稀听到街上有人在喊卖报。“卖什么报,当时没听太清楚,但街上不少人都在看那份报纸。”
出于好奇,金志扬上前一打听,原来卖的是《北京晚报》。“就两分钱一份报纸。想去买,可一模兜,没钱,发愁啊。”金志扬笑着说,最后大家一伙人,在身上搜罗半天,终于找出两分钱,买了一份晚报。
“大家一看报,第一印象是特新颖,很亲切!我们都喜欢体育,晚报就有专门的体育版。那时报纸少,像晚报这种别开生面、风格清新的报纸特别受欢迎。”“直到今天,我都在看晚报,我不习惯看手机什么的。”
当看到“四郎探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新星音乐会”“百队杯”等板块时,金志扬说,这些活动他印象都很深。在“百队杯”展板面前,他驻足了很久。他想起了一件往事。
金志扬说,每天拿起晚报来,总让人感到很亲切。“北京晚报就是老百姓的报纸,读者可以各取所需——国内外新闻、生活常识、文化知识等等,包罗万象……”
看了展览,金志扬兴致高昂,赋诗一首。他清清嗓子,提高语调,向记者一字一句吟诵:“初春聚首一回眸,岁月沧桑六十秋;犹见当年创刊景,见证初心鼎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