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儿子回乡祭祖,看见父母跪姿雕像后含泪说了9个字陈璧君

一代革命先驱,何以沦为千古罪人?多少有志青年,竟成卖国贼子?

是谁,让昔日的革命战友反目成仇?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1883年5月,就在这样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一个男婴在广东三水呱呱坠地。

这个孩子,便是后来臭名昭著的汉奸汪精卫。

谁曾想到,这个出生在晚清的孩子,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书写他的一生。

少年意气志在四方

汪精卫的早年经历,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仁人志士并无二致。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

19岁那年,他便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一举夺得秀才头衔。

1903年,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汪精卫远赴东瀛求学。

在异国他乡,他接触到西学,思想发生巨变。

受孙中山先生影响,他逐渐形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1910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

这一年的冬天,他还偷偷回到北京,欲刺杀摄政王载沣,但因事泄被捕入狱。

狱中岁月百炼成钢

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铁窗内,汪精卫一度陷入人生的迷茫和黑暗。

但正是在这样的磨难中,他的意志得到了锻造。

"从容作楚囚,不改凌云志",这首狱中诗,诠释了他在狱中的心路历程。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狮吼一声,惊天动地。

汪精卫被狱友们救出,从此加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的建立让多少仁人志士欢欣鼓舞。

但是,真正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阴谋算计革命理想几近破灭

青年意气风发,中年2004徐。

就在汪精卫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时,另一股势力却悄然崛起。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主导力量。

1924年,从莫斯科留学回来的蒋介石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

他野心勃勃,一心想掌控国民党和革命军。

而这,与同为国民党元老的汪精卫势必有一番争斗。

冲突,最终在1927年爆发。

这一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工人。

革命果实,就这样被蒋介石攫取。

而汪精卫,虽然当时并未直接参与,但他的动摇和妥协,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割地求和"和平"背后的卑微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

在民族危亡之际,汪精卫却提出"对日方针的基本政策是在军事上抵抗,在外交上交涉"。

这种消极抵抗的态度,遭到各界猛烈抨击。

但汪精卫并未就此收手,反而变本加厉。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攻占上海闸北。

面对敌人的野蛮侵略,汪精卫却屡屡向日本妥协退让,先后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至此,他在革命队伍中的形象已然崩塌,昔日战友纷纷唾弃,视其为民族罪人。

枪口抬高一寸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转折,发生在1935年11月。

这一天,一颗子弹,差点结束了汪精卫的生命。

刺客名叫孙凤鸣,是一名爱国青年。

虽然刺杀未遂,但汪精卫却因此受了重伤,从此落下病根。

就在汪精卫在国外养伤期间,西安事变爆发。

这一历史性事件,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被迫联共抗日。

形势急转直下,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

而这一切,汪精卫都没能看到。

他当时正躲在德国,对时局的判断完全脱离实际。

敌人的诱惑民族的呼唤

在这关键时刻,日本人盯上了汪精卫。

他们知道,汪虽然已名誉扫地,但毕竟是国民党的二号人物。

如果能拉拢汪精卫,让他在占领区成立傀儡政权,对于日本侵华大业将是莫大助力。

于是,一场阴谋开始酝酿。

先是日本特务川岛芳子,打着"东亚和平"的旗号,游说汪精卫去日本养病。

接着,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又亲自出马,许诺给予汪"政治和经济的支持",劝其另组"中国和平政权"。

面对侵略者的甜言蜜语,汪精卫终于心动。

1938年12月,趁着去成都养病的机会,汪偷偷登机,经越南河内逃往香港,最终投靠日本人。

这个决定,注定将他推向历史的审判台。

弃明投暗"和平"丧钟为谁而鸣

1940年3月30日,一个阴森恐怖的政权在南京诞生。

它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名字,叫"和平国民政府"。

而这个政权的首脑,正是汪精卫。

这位昔日的革命先驱,终于堕落为侵略者的走狗。

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汪精卫开始了疯狂的卖国活动。

他通过报刊宣传"和平运动",蛊惑民心;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更为恶劣的是,他还勾结日军,成立伪军,镇压抗日武装和地下党组织。

在他的纵容下,日军在中国肆意烧杀掳掠,制造了无数血泪罪行。

病榻忏悔迟来的悔恨

可是,任凭汪精卫如何殚精竭虑,他的"和平"丧钟终究敲响。

皇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失利,节节败退。

而在中国战场,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战形势逐步好转。

原本就受伤的汪精卫病情日益严重,多处溃烂流脓,疼痛难忍。

1944年11月,汪精卫病逝于日本名古屋。

然而,当时的南京,早已是一片废墟。

梅花山上空,不时传来隆隆炮声。

死神召唤时,汪精卫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一生追求的"和平",竟是这般模样。

儿女情长一笔烟云付流水

1945年,历经八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赢得抗战胜利。

而汪精卫,却成为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个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坟墓被炸毁,尸骨也被扬于灰烬。

汪精卫虽死,但他的家人却不得安生。

陈璧君因为积极参与汪伪政权,被判处无期徒刑,最终郁郁而终。

而汪氏子女,也背负了沉重的骂名。

长子汪文婴,因为过于荒诞的人生,最终客死他乡;几个女儿,虽各有际遇,但都对父亲避而不谈;唯有小儿子汪文悌,在晚年回到梅花山,凭吊父母。

2005年秋,古稀之年的汪文悌站在父母的雕像前,泪流满面。

这尊雕像,塑的正是汪精卫夫妇的跪像,狰狞而又可憎。

千百次,汪文悌想要为父亲辩解,但每次话到嘴边,却都化作一句叹息。

半晌,他只说了九个字:"做错事,就应受惩罚!"

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辛酸回首?汪家的兴衰,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而汪精卫的一生,也注定成为后世反面教材。

历史已然尘埃落定,但我们仍要发问:是什么让一代革命先驱,沦为千古罪人?他的悲剧,会不会在今天重演?这,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作业。

THE END
1.品味上海滩故事最顶级十栋老洋房设计2、汪公馆 汪公馆 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取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 https://yun.kujiale.com/ask/3FO4K6N1X016
1.人文聚焦2015年,“老弄堂文化志愿者队伍”成立,老邻居们自告奋勇,钱学森故居、汪公馆、涌泉坊的故事在他们肚皮里一清二楚。2016年,“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晋升社区“网红点”,无论静安区路段上的名人旧居,还是长宁区辖内的,康有为、蔡元培、钱学森、茅盾、傅雷、施蛰存、顾圣婴、沈钧儒、白杨、祝希娟、万籁鸣兄弟、茹志娟母女…...https://www.whb.cn/zhuzhan/xinwen/20180427/196406.html
2.蝶变repo我的泪腺连打了两场!(蝶变)剧评体验感拉满(不过我的问题好像有点大胆一、剧情复述(拼命回忆版)故事讲述了1939年,来自香港的歌女曼笙,在一个初秋的雨夜住进了愚园路1423弄公园别墅里,结识了此时的屋主沈文君,她们同为“陈先生”的女人,却怀揣着各自的秘密……【第一部分:齐志平伪装娱记 文君曼笙相知相识】一个满口上海腔的男人敲...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review/15414360/
3.上海十大经典老洋房2、汪公馆 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取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https://www.fengshuicn.com/content/38412.html
4.这幢特别的建筑里,为何会发生这么多轰动上海的离奇故事(上)陈璧君心里盘算:陶六口家眷走了三个,还留下三个,他们总不至于舍下孩子不要,陶多半会跟着陶夫人一道回来,汪伪政权尚未开锣前的一大危机,说不定可以顺利解决。遂从楼上请出汪精卫。陶夫人又向汪精卫再度提出她的要求,汪精卫起先还不答应,双方正在讨论。一封急件送到汪公馆,汪精卫接过信来一瞥之下,脸色大变,他把...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80231
5.广州的故事(第五集)简介读后感,经典语录书评汪公馆湖海亭之谜 罗雨林 / “后楼房” 邱捷 / 史巷之得名 邱捷 / 越华书院故址钩沉 曹磊 / “雅荷塘”命名几说 邱捷 / 九曲巷和李子长 杨光治 / 相公巷中的义举 杨光治 / 海珠岛与长堤大马路 张丽蓉 / 观音山辟为越秀公园 周兴樑 / https://www.jd.com/jxinfo/74de6163e564cf47.html
6.愚园路上的王公馆:老校长和他的女学生之爱情故事不少老上海都知道它是汉奸汪精卫投靠日本人之后在上海的“行宫”,于是理所当然地将它称作“汪公馆”。其实,“汪公馆”原本应该叫“王公馆”,它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的住宅,而王伯群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建起这座豪宅的,她就是王伯群的妻子:由大夏大学的校花变成王公馆女主人的保志宁。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39274
7.愚园路上的王公馆:老校长和他的女学生之爱情故事不少老上海都知道它是汉奸汪精卫投靠日本人之后在上海的“行宫”,于是理所当然地将它称作“汪公馆”。其实,“汪公馆”原本应该叫“王公馆”,它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的住宅,而王伯群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建起这座豪宅的,她就是王伯群的妻子:由大夏大学的校花变成王公馆女主人的保志宁。https://web.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3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