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江路为中心的116.5公顷平江历史街区,是苏州古城的绝对保护区。2009年9月18日,《文汇报》一字未改发表了我写的通讯《不要再为“我是谁”而迷茫——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写此文,赞赏平江路保持“真我”,也有间接批评某历史文化名城拆“老城南”、建假古董之意。
说平江路是苏州古城的缩影,并不为过。
苏州宋代为“平江府”。取自府名的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街坊格局,保持着“水陆并行,街河相邻”和“小桥、流水、人家”特点。与路并行的河名平江河,为古城“三横四直”干流第四直河。1600多米长的平江路,有11座古桥东西向跨越平江河上。
如果说,平江路上的历史建筑像小家碧玉,路两边的小巷内就不乏名宅大院。保存较为完好的悬桥巷27号桂荫堂,是清末状元洪钧故居。洪钧官至兵部左侍郎,也是外交家,娶秦淮名妓赛金花为三姨太,更是一段佳话。赛金花曾在桂荫堂生活了半年,洪钧病故后离开。南石子街6—13号竹山堂是清代咸丰年间探花、官至军机大臣潘祖荫的故居,大致格局还在,走马楼是原物。潘家是苏州望族,潘祖荫祖父潘世恩是乾隆年间状元,官至太傅、英武殿大学士。潘世恩居家尽孝13年的故居留余堂,也在不远处的钮家巷。
读过脍炙人口的名诗《雨巷》的,不妨在丁香巷体会一下意境。平江路两边的每条巷几乎都有故事。苏州的街巷文化,在平江历史街区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平江路上,有丝绸产品,有苏绣作品,有玉石雕刻,有品尝碧螺春的茶室,有评弹、昆曲欣赏,有各种苏式糕点和小吃,有苏帮菜餐馆,几乎汇集了苏州的传统艺术和特产。管理方在商业业态引入上煞费苦心。
无数次去过平江路,大多是与老伴陪大宝、二宝去的。因疫情近3年没去了。3月上旬的一个周一上午,陪老伴重游平江路。平江路上熙熙攘攘,有举着小旗的老年团队,有成群结队的少男少女,有青年伴侣,有老年伉俪,也有推着童车的一家子。与3年前相比,平江路上显得更热闹了。
与老伴在平江路上漫步,也逛小巷。经过中张家巷时,我和老伴开玩笑:这是你们张家的巷,进去看看。巷内有设在全国文保单位全晋会馆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可惜内部整修不开放。
老伴很想去看看桂荫堂。我们走了大半条悬桥巷也没走到,老伴走累了,不得已返回平江路。
大儒巷东出口有一控保建筑,原来是王小慧艺术馆。因曾想聘我退休后当馆长,参与了筹建全过程。后因理念上的差异,我谢绝了。这次去看,工人们正在清理地面。算算10年无偿使用也应该到期了。
陪老伴逛了近2个小时,还有三分之一路段没走。担心老伴太累,提前结果了这次平江路之游。
(选稿:飞花如雪审核:晓舟)
平江路是苏州古城的缩影,并不为过。苏州的街巷文化,在平江历史街区得到了充分展示。
古城古色的步行街,也了解过平江路!看到大嫂气色不错![赞][赞][爱心][爱心][花][花]
读了文,我也好像走了一趟平江路。你的那篇通讯对保持平江路原貌一定起了作用。我在苏州时住在南林饭店,它的四周好像全是老街古巷,没注意它们叫什么路。在網师园外有古井,好像还是有两口井在一起,好多人在吸水、洗衣、洗菜,井水非常清澈,所以我印象深刻,不知它们是否也列入了古井之类
陪老伴逛街很有味道,特别是逛的平江路,作为中国人,几人能有此幸。我此生无望矣!
十多年前去过一趟苏州,的确只看了几个园林。通过诚厚老师的介绍,才知道苏州还有更值得打卡的好去处。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平江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去过苏州,真的如您所言只是慕名去了那几个园林。对苏州的印象还来自陆文夫的《美食家》。近年看过电视剧《老闺蜜》、《都挺好》,据说都是取苏州的外景。过去现在都是一个挺令人向往的地方。
几次去苏州,竟没去过古色古香,内涵凝重,风采万千的平江路。看了诚厚的此篇佳作,对平江路的文脉丰厚,内外兼修之大美,有了认知,很想到这里走一走,见识见识平江路的与众不同。
大同原有的古街全部被改造,前几年经常骑自行车在大同古城转悠,后来改造后,小巷已经失去古色,便没有了兴趣!
原来南林饭店在十全大街,还这么有名气,我去过三次苏州,前两次匆匆而过,这一次印象较深刻,南林饭店的前前后后都走了一遍,好像还有许多名人贤士的古宅大院。对古井记得这么深,是因为当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用井水,他们说井水比自来水好。据此我还写过一篇博文《流水不腐》。
诚厚以这样的图片与文字,对苏州古迹的缩影平江路,深邃探幽钩沉,传递中华文明之薪火,善莫大焉。
去么去过个,赛过没去过一样。经过诚厚老师渊博知识专业指点有点晓得点平江路历史老街故事,名人故居戏曲文化传承非常喜欢。拜读欣赏大开眼界。问候老师和家人五一快乐![赞][喝彩][花]
感谢老师的精彩介绍,这让我们外地人更多的了解了苏州。如果以后再去苏州,一定去平江路看看。
用激动与怀念的心情,复习身临平江路古苏州的风韵,品偿苏州美食!幸福感犹然而生![爱心][爱心]
诚实做人,厚道处事,问心无愧。
2024年11月23日
2024年11月22日
新浪草根十大文学名博。微博情感博主。公众号【烟儿的深居与行摄】和【闲来茶庐】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姓名:杨建华退休教师原籍贵州现居深圳
信笔起春云,何拘形意;潜心会太古,自极风流。
一个退休教师,一个老文青……
取名“鸣虫”,是想追求一种境界:平实、寻常、低调。虫者,世上最最平常的小生物也;虫鸣这种声音,不尖利,不张扬,浅吟低唱,是一种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