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0.06上海
汤兆基1942年生,祖籍浙江湖州。师承白蕉、钱君匋、申石伽等名家。擅长书、画、篆刻。左手执刀篆刻,又称“铁笔左篆”。长期从事牡丹文化研究与创作。建有汤兆基美术馆、汤兆基艺术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届理事,上海市政协第七、第八、第九届常委及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侨民宗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政协书画院艺委会委员。
出版《紫墨映金》《花径如梦》《铁笔左篆》《瓷器上的国色天香》《篆刻自学与欣赏》等著作二十余种。
作者和周晨华(右)合影。
我退休后,彼此还保持着联系,他曾经多次邀请我去参加有关他的书画展,如在虹桥的海派源流画廊和在福州路上外文书店的三楼举办他的书画展等,展示了他近几年的书画作品,我去看了后,感觉他进步不少,从展示他的作品来讲,已经颇有功底,书画都有了不少长进,尤其是他创作的牡丹花,师承汤兆基,颇有大家风范,哪知,他很谦虚地对我说,他的书画作品还不行,要继续努力,他的老师汤兆基才是大家呢!
我说,这么巧啊,在我书房里,我朋友前不久送给我了一本汤兆基的书画册,有时翻阅他画册中的书画作品,的确是很有个人的艺术风格和功力,尤其是牡丹花,非同一般,他见我对汤兆基这么敬重、喜欢,就说有机会带我去汤兆基的工作室去拜访他。
作者和汤兆基(右)合影。
果然不久,在2021年8月的一天,我们相约,驱车就去拜访汤兆基,参观他的书画创作工作室。这是在闵行区浦江镇一个僻静的小区的底楼,汤兆基夫妇非常客气,温文尔雅,他带我去参观了他的书画间,以及介绍大厅的工作室的书画作品,汤兆基侃侃而谈,面容总是带着微笑,这时正好周晨华的学生小方也来了,她还是在校的大学生,求知欲强,汤兆基在百忙之中,坐在书桌旁指教她,回答她提出的问题,他诲人不倦,不厌其烦,耐心指导青年,使我想起了当年鲁迅指导青年木刻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汤兆基生于1942年,师承白蕉、钱君匋、申石伽等大家,是海上著名画家、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擅长书、画、篆刻,曾经担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人大常委,是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作等身,出版《紫墨映金》《画径如梦》《瓷器上的国色天香》等二十多种。
2007年12月,在上海世纪公园,举行了汤兆基作品集《紫墨映金》首发式。
又过了几个月,那是周日一天的上午,春和日丽,桃红柳绿,阳光明媚,在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的艺术中心,这栋老别墅原来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居住过的,是她出生地,红砖红墙,很有特色,艺术中心正举办汤兆基的书画展,大门口几乎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不少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前来参观汤兆基书画展的人络绎不绝。
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的艺术中心,这栋老别墅原来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居住过的,是她出生地,红砖红墙,很有特色。
在二楼的楼梯拐弯处,是汤兆基的创作工作室和接待室,在三楼大厅,正在展览汤兆基的书法画展,引人注目的是有不少的少年儿童也来参观学习,给展厅带来勃勃生机,画展可谓是美轮美奂,我对书画是外行,也不太懂书画中的知识和技巧,我只是想,一个街道的艺术中心,竟然吸引了这么多人来参观学习,欣赏,观摩,可知汤兆基的影响力。
他擅长画牡丹,只见展厅的牡丹花,雍容华贵,美丽多彩,被业内戏称为“汤牡丹”的汤兆基,果然名不虚传,他不仅擅长作画,而且在书法、篆刻等的领域,也是高手,可知汤兆基的名不虚传。
世上巧事真是不少,2022年春节前夕,有一次下午,我们相约,周晨华来我书房聊天,他看到我墙上挂着邓伟志为我书写的“书斋是文明之温室”的条幅,说道,他很想拜访邓伟志,我说可以啊,接着周晨华就告诉我说,汤兆基和邓伟志是隔壁邻居,我说太巧、太好了,这样,我就约邓伟志夫妇,周晨华约汤兆基和他的外孙周思佳,那一天周晨华和我,就一起相聚在靠近泰兴路上邓伟志、汤兆基他们家旁边的顺风餐厅小聚,我们相约在一起,这虽然只是一次家常小聚,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但是,邓伟志和汤兆基二位不同领域的文化大师,彼此间的谈吐,相互敬重,文人不相轻,谦谦君子,对我而言,这不仅是增长了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怎样做人,被他们的言行深深感动着,深受教育。
在这次见面交谈中,他们刚一走进了餐厅坐下,汤兆基就送了由他创作的书画,印制好的新年挂历,邓伟志也送了自己制作的,亲自签名的贺年卡,这张贺年卡很简朴,也很有特色。但是,字里行间,充满情谊,很有意义,汤兆基对他外孙,还在读初中的周思佳说,邓伟志老师制作的这张贺年卡,你要好好保存,邓老师是著名社会学家,这是很珍贵的礼物。我在一边听着,也深受教育,我在想,汤兆基也是名人,他对邓伟志的尊重,说明他的谦逊,他的身传言教,谆谆教导,这对小孩子来讲,无形之中的影响、教育,是很大的,有帮助的,小孩子耳濡目染,长大以后,能够成为国家栋梁。
作者参观汤兆基在石门二路街道举办书画展。
在一边吃饭聊天时,他们针对在当前社会上,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问题与缺失,以及怎样选拔更符合目前的形势,包括怎样挑选中小学教材课文等,邓伟志和汤兆基一起在探讨着,他们说起香港当年中小学校的教材等等,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动乱”的事件,这是一个严重教训,说起教育孩子的事情,他们特别认真,邓伟志说道,孩子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教育好孩子,除了是要好好学习外,更重要是要热爱祖国,只要爱国,长大才能接好班,我们也放心,把一切交给年轻人。
他们二位前辈还在探讨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怎么相结合的问题,其中汤兆基还特别讲道,小孩子从小要学会自立,不能娇生惯养,要“吃苦耐劳”,尤其是独生子女家的孩子,更应该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要教育好孩子,千万不能放任自由,过分地迁就、溺爱,这样是害孩子,而不是爱孩子。
我也谈到,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经在墨西哥城工作期间,看到小孩子摔跤了,大人从来不去扶,哪怕是摔跤摔得很重,还在哭,大人也不去搀扶,都是孩子自己爬起来的,这也养成小孩子从小要自立,不要依赖父母。
我注意到汤兆基的小外孙,很有礼貌,聚精会神地听着,这大概也是汤兆基言传身教的结果吧,不一会,二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我想,老人们下午还要休息,就依依不舍,结束了这难忘的聚会。临别,我们还在餐厅门口拍照留念。
(左起)本文作者,邓伟志,汤兆基,周伟晨小聚后合影。
这次聚会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他们的谈话,这其中有不少新的见解,真知灼见,我在一边听来,真是长进不少,获益匪浅,回想起来,好像就在眼前,像是才刚刚发生似的。
近来汤兆基的书画展览不断,前不久在闵行区《星云文教馆》《七宝镇文化馆》等地方,汤兆基的书画又有了展览,虽然我错过机会,但是还是看到了其中画展介绍的宣传资料,增长见识。
汤兆基参观作者书房。
有幸的是在今年的中秋节前夕,汤兆基老师冒着酷暑,在百忙之中,和他的学生周晨华到我书房来参观、指导,我很高兴,我和汤兆基又见面了,几年不见,汤兆基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他告诉我,他刚做了白内障手术不久,效果很好。并且欢迎我有空去奉贤区《汤兆基美术馆》,他说,还有在普陀区长征文化中心的《汤兆基艺术馆》,如果有机会,欢迎我去参观、学习,我点点头,汤兆基拿了一本《中国怡居》杂志中介绍汤兆基的书、画、篆刻,“六十年后,画兰斐然。”
我又说道,近日,我经常在湖州南浔区石综镇花海酒店,听说您的家乡在湖州,那是在什么地方?他说,在湖州的吴兴区,我说这是好地方啊!我曾经多次去过湖州吴兴区,这里地杰人灵,有“清末著名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故居“潜园”,也是被斯诺等国际友人称为中国的“贞德”的革命家陆璀家乡等,还有“红色间谍”的钱壮飞也是湖州人。
并且还说,哪一天有机会,请汤老师到湖州去办画展,他点点头,微笑地对我说道,他早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和《湖州学院》举行了《汤兆基艺术馆》作品捐赠签约仪式,在这次捐赠会上,汤老师深情地说,湖州是一个对他有情、有缘、有恩的地方,是他的家,此次与湖州学院的合作,是他的寻根回家之旅。他并且表示,要为湖州文化以及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汤兆基作品欣赏
ZUOPINXINSHANG
多年来,汤兆基在诗、书、画、印、工艺美术及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是享有盛名的诗、书、画、印“四全”艺术家。其书法涉猎颇广,挥洒自如,富有独特的韵味;篆刻则得益于书法的深厚功底,在刀法、摹印、章法、款法上颇为用功,别有一番古朴遒劲的情趣,“铁笔左篆”闻名遐迩。而尤因其笔下牡丹,凝国色溢天香,功力旨趣厚重,而获“汤牡丹”之赞誉。
可以说汤兆基的艺术创作,既与逾越百年的海派绘画传统相对接,又从传统笔墨体系的程式、章法中发掘新因素、追求新变化、开拓新境界,可谓自然天成、畅神抒怀、格调清雅、幽微婉约,达到情境与意境的交融,其作品乃外在的物象、形态、色相与内蕴的情感、生机、精神二者融为一体之佳构。汤兆基作品独开生面的审美意味,充分体现出艺术创作中“物我融一”的情志,其形色及精神之美值得我们欣赏、品味、珍视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