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南宁市图书馆,高二学生单方正聚精会神地看钱锺书的《围城》,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她来到多媒体室,向管理员出示借书卡,就能上网查阅了。管理员说,自去年初免费开放以来,市图书馆多媒体室实行“零门槛”,只要凭借身份证或者图书证就能免费上网,唯一的限制是每人每天不能超过两小时。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011年3月1日,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继博物馆、纪念馆开放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免费开放工作也全面启动。
??一年多过去了,南宁市的“三馆”免费开放进行得如何?群众是否从中享受到了“免费文化餐”呢?
??一声感叹:“生活丰富起来了”
??据记者了解,南宁市的“三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展迅速。自去年初至今,南宁市的“三馆”,包括南宁市图书馆、南宁市少儿图书馆、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县区(乡镇)文化馆(站)等基本开放。
??如今的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每天都非常热闹,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唱歌、跳舞、画画。“免费开放之后,市群众艺术馆是个好去处,可以免费享用场地和器材,还有老师免费指导,我的生活丰富起来了,和高雅的艺术越来越近了。”一位阿姨兴奋地对记者说。
??8月4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刚刚到楼下,就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原来,这是暑期少年舞蹈班的孩子们在练舞。走进舞蹈室,迎面是一面大大的镜子,孩子们个个身穿粉红色的舞蹈服、白色袜子、红舞鞋,将头发盘起来,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
??8月6日,记者来到武鸣县宁武镇雷红屯,在一栋栋民房中,一栋粉红色的建筑非常显眼,几位老人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悠闲地聊着天,房子正中写着“雷红屯文化室”。村民告诉记者,平时下地干活累了,大家会到这里来休息,聊聊天。每天晚上收工后,这里可热闹了,里面有休息室,可以一起打牌,还有小型的图书室,供大家看书。屯里还有文艺队,节假日都到这里来排练。
??宁武镇文化站站长周有功说,“三馆”免费开放后,他们也在想怎么让大家免费享受文艺,现在政府的拨款已经下来,文化站也有了自己的设想。村民爱跳舞,打算把原来戏台的草除掉,然后请专家上门,给大家免费培训。当务之急是买一些设备,比如桌子椅子。现在门口的椅子都是村民从自己家扛来的,如果增加了设备,大家就不用大老远从家里扛桌椅来了。
??一份共享:让全民受益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到“免费的文化餐”,让文化实惠覆盖更多的人群,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就要创新、多样化。
??南宁市图书馆于2007年开始尝试开展免费阅读,首先为40多名残疾人免费办理了借书证,并且凡持二级残疾证书的读者均可享受免费阅读待遇。
??2010年,图书馆成立了南宁市公安局“民警读书基地”,并为全市民警免费赠送6000张借书证,这是免费阅读的最初探索。
??黄英是虎邱村的村民,以前开出租车的她每天早出晚归,偶尔接触的音乐也就是听听广播的音乐,生活有些枯燥,生小孩后不开车了,每天晚上都空闲无聊,于是为了锻炼身体,她开始练跳舞。没想到,在村里,有这项共同爱好的人不少,于是她们成立了文艺队。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免费开放后,将免费培训从培训基地延伸到了基层,在虎邱村成立了培训示范基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到村里免费给她们培训。
??“很多人白天种菜,晚上排练,带动了周围的许多人。有时候村民来看,我们就跳得更起劲了。”黄英说,“以前大家就知道打牌,现在唱歌、跳舞、练乐器,生活丰富多彩。”更让黄英没想到的是,文艺队能“跳”出虎邱村:“我们还到北海、桂林、北京、香港表演,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市群艺馆的服务还注重关爱特殊群体。杨岚、胡君凤、庞丽萍、吕妍犀4个如花一样的女孩都有先天不足,但是她们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音乐,于是她们加入了“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她们还组成了一个组合。“感谢市群艺馆免费给我们提供排练场地。”庞丽萍说,“我双腿不方便,但是无论要克服多少困难,我都会在晚上准时和她们排练。这里还有免费给我们培训的老师,我们一起唱歌的时候,我是最快乐的。”
??一种考验:入门免,质量不能免
??“三馆”免费开放之后,接待人数大大增加,这也在考验“三馆”的服务能力。
这是一组来自南宁市图书馆的数据:2012年上半年(到5月底),共接待读者582186人次(比去年同期的402938人次增长30.8%);办理借书证1609张,比去年同期(1008张)增长37.4%;新增藏书16782册,与去年同期相比(13658册)增长18.6%;开展读者活动87场,参加人数80964人次。
??“三馆”免费开放,最终的受益者是群众。让百姓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再接近一点,再近一点点,“三馆”正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