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近日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得知这个消息后,笔者不禁大声叫好。同时不免担忧:现行体制下的“三馆”,能够真正把免费落到实处吗?
在笔者看来,“三馆”作为社会性公益机构,必须做到向公众体面地开放。所谓“体面”就意味着“三馆”要实现“钱包不差钱、服务不掉档、管理不脱节”。但众所周知,“三馆”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掏钱供养,不少收着门票的“三馆”尚且入不敷出,勉强维持。免费开放之后,钱是否够花将成为突出问题。
因此,“三馆”免费不能只是一个单一的“惠民”措施,应该是一整套完整的“惠民”方案。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建立多层次的“三馆”资金保障体系。
在政府资金保障基础上,要鼓励有条件的“三馆”积极走向市场,以市场资源培育公益的种子。在这方面北京朝阳区文化馆一度走在全国前列,目前作为国内首家实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文化馆,其率先提出由“全额拨款到差额拨款”。朝阳区文化馆通过引入盈利性小剧场等方式,每年收入超过2000余万元,这笔收入除了继续保证文化馆在参与盈利性项目上的充足的流动资金,已全部投入到公共文化事业中,可谓市场、政策双轮驱动。
此外,“三馆”还要打造品牌,赢得更多企业赞助、品牌合作。在国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吸引与自己品位相匹配的商业品牌合作已经成为常规。像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馆这种级别的大型展馆,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品牌的无形价值能够为展馆带来更多有形价值,这些无形和有形的财富,最终能为服务公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优惠。
所以,“三馆”只有在资金上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让免费开放更加体面。让人欣慰的是,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文化部也表示,将尽快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三馆”免费开放经费保障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希望资金保障体系能够尽快建立,让“免费”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