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2.11
2014-09-2810:32:29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应用指征: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吴又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3.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笔者以"微"(脉微细)、"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一1972)先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功夫,"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一语道尽其义。他在《医理真传》之"钦安用药金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云南吴佩衡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颇切实用: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其中"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与"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亦十分重要,吴氏有时即是根据"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症而断为阴证,投用附子而起大症,切切不可小瞧。
上海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其用附子指征是:神疲,面色白光白,肢清,脉软,尿清,便溏。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他指出:阳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辛热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笔者认为,这一点提示十分重要,值得玩味。
四川范中林先生尤其重视舌象,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不失为一大特色。
黄煌先生提出临床难以辨认附子证时,考察一下病人体质是有价值的。据此,笔者从神色形态及平素感觉入手归纳了判断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色--面色晦暗或暗黄,无光泽。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形--偏瘦,体格较强健。态--亢奋、好动。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恽铁樵先生对伤寒理论有许多独特见解,尤对少阴寒化证运用附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对附子的应用提出了三条辨证依据。
l、辨脉:以"脉硬有汗"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盛,通常以"脉徽细"或"脉沉而微细"为主要脉象。而"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因此"脉硬有汗"是少阴亡阳危证,较"脉微细"为甚,应急用附子回阳救逆。
2、辨舌:以"舌色干枯"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津液不伤,表现为"口中和"。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是肾阳虚衰,津不上承所致。正如《伤寒本旨》所云:"(舌)干燥者,阳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而非阳证热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干绛,故可用附子温阳化津。
3、辨汗:以"肌肤津润"为特征,少阴寒化证,肌肤津润汗出,是阴盛阳衰,虚阳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发润肤凉是阳气将脱之危候,不易挽回。只有在汗出津润而头发不湿的情况下,急下附子同阳固脱,方有生机。.
二、剂量:
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考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二枚,最多则用三枚。按一枚20~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
四川王渭川先生认为:"熟附片必用至6O克方有疗效。"
三.常用配伍:
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张景岳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旨,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还有麝香,增强了温通开窍作用。
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高手能把附子驯服得俯首听命,用它的退阴回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力,追复散失之元阳,收到立杆见影之效。后世如祝味菊深得附子配伍之妙,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监制,引经与佐使。"其常见配伍如附子加磁石,温阳加潜镇,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既具强壮之功,又能抑制虚性兴奋;附子加枣仁,兴奋加镇静,辛通加酸收,能调节心血管糸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肠伤寒)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很显然,这些配伍都是仲景从未用过的,颇有创见。
现代姜春华先生亦善用附子,认为许多慢性疑难杂病,尤其是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热解毒不效,原因在于久病体虚而湿热火毒不解。他从仲景乌梅丸、苡附败酱散诸方寒温并用得到启发,打破常规,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体病同治,亦为善用附子大家。
当代何绍奇先生用附子时,多加生姜30克,蜂蜜1两,可以减低毒性。
半夏、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但历来有不同意见。近代习惯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盖其源起于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之说,为古代"十八反"之一。但并没说半夏、栝楼等反附子。川乌系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药,说附子也反半夏、栝楼等,便是"株连"了。何况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半、附同用。当代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磬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另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四.附子煎法:
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先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它药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应了。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者必须先煮2小时,以上以入口不麻为度。"
刘民叔:"炮用附子,先煎一时;生用附子,先煎三时,必依时煎足,否则发麻,令人不安。"在强调运用附子治痿的同时,提出绝不容有阴凝寒凉之药掺杂其间,认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凉为治,即可碍阳明运化之机,致生气日促,痿疾难愈矣。"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也认为:附子煎法仲景虽未明训,但联系整个《伤寒杂病论》262方,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配合他药同时水煎。凡是大剂量用附子者都是垂危至极的病人,在这紧急情况下,再煮四、五小时又怎能救急王氏经验是,附子的剂量以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克,6~9岁用10克,1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克,16岁以上成人用20克。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二、三、四次的煎服法依然同上,为了急救方便,可先服粉剂,继服汤剂加粉剂。具体步骤:将附片用细砂炒炮,研细粉备用。凡遇身凉脉绝的垂危病人,急将附片粉5克开水冲服,与此同时另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这是治疗急证的有效方法(《长江医话》"附子煎药方法谈")。
五.注意事项:
使用附子的"五禁"和药后"三问":由潘青海先生提出,以便准确掌握附子的使用。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亦称戴阳症,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这"五禁"和药后"三问"确实具有指导价值。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我与附子
我在博客上一写火(指附子),二写水(指熟地),希望大家认真看看,水火既济,百病不生。
我的处方里百分之分是附子,一般用生的,很小用炮制加工的,加工的太假,没用。小孩才几个月我也用附子,发烧我还是附子,不懂的人都以为我在发烧,其中的道理我会在(话说附子里)一一说明。
话说附子1(附子历险记)
谈“附子”色变,孰知附子是救命第一要药!!!
地道药材“江油附子”是著名的川产地道药材之一,有1300多年栽培种植历史。主要产品有:白附片、黑附片、黄附片、熟附片、盐附片、炮附子、创附片等。
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材,火神派领袖郑钦安善用附子。其治疗先以阴阳辩证,只要是阴症无论何病,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之应。
食用:一般附子10月前后挖取成熟附子,弃乌头,去须根,洗净晾干。置于阴凉处储存。待立冬后天气渐冷,再拿出煮食,具体煮法为:晚饭后约21点时。先将一大锅水烧开后,再向沸水中倒入干净附子,水约沒附子20cm,然后加入甘草(甘草与附子的比例约1:10)煮约2小时后,向灶中加入几根大柴,让其慢慢燃烧(约能燃烧2小时)整个煎煮过程中不能再向锅中加入生水,次日早晨再食煮好的附子。煮好的附子皮色棕黑,汤呈黑色,咬开后附子为浅黄褐色,吃法如同吃汤圆般连汤带附子一同吃下。
煮好后,先让老人们尝,1小时后无事,晚辈们方可大胆食用,常吃附子可以令人身体强壮、不畏寒冷、不生疾病,如能连续吃过百日,身上一个虱子都不生。
尝附子历险记
一位自称不怕死的人(70岁)为了验证附子之毒性,他亲身经历下面的体验。他从小体质弱,特别瘦,在药罐里泡大,一到冬天他就清涕连连,一把接一把的鼻涕,还不时的腹痛、腹泻。这就是中医认为的太阴寒湿偏盛,中焦运化无权,升降失司故大便溏泄,太阳寒水内陷,合太阴湿土之气,渍入肺中,则清涕生也,而且他易上火,如“口疮、眼红、手足心热”等假“热像”,这是阴盛阳衰,虚阳上越所致。
偶尔机会学习《伤寒论》方知附子能治此病。他结合自己最近疲劳,总爱犯困,便按《伤寒论》的方法,查了一下自己的脉症,“脉微细,但欲寐”舌淡白,水滑,舌体有裂纹,认为非常复合张仲景虚寒少阴病的四逆汤证,于是,他决定用附子。
9月初,开始煎服黑附片30g,口尝药液并不麻口,开始服药后感觉有点热,后来就没有感觉了,接着他又用附子50g、70g煎服,附后还是没有什么感觉。
后来他有买了一斤黑附片,煮出来的汤都是咸的,他查对了一些有关数据,原来是盐巴含量超标了。
为了尝到正宗的四川附子,他从四川邮寄了2kg生附片。拿到打开一尝,没有一点麻味,但过了2分钟之后,舌头开始麻后来嘴唇也麻,足足持续了近1个小时,他认为这才是真正地道的好附子。
从这位老夫子的亲身体验我们得知:黑附子如果有麻味的,力量是生附子的1/10到1/5,如果没麻味的力量就更差了。
他拿到了生附片之后,又按照《伤寒论》中白通汤组成方法:放入干姜,切了两根葱白,生附片30g,又家了几片生姜,肉桂20g,药煎好了,喝下去,没有什么中毒反映。
为了验证附子的毒性,他又嚼了一块附子吃,一会儿功夫磨牙两侧的舌头麻了,唇也木了。到了晚上,他又用50g生附片加600ml水,煎20分钟汤成,得200mg药汁。1次服用100ml,这是《伤寒论》中原汁原味的煎服法。
第二天下午,还是按《伤寒论》用量,生附片50g,没放葱白,加茯苓15g、白术10g,同样煎20分钟,上次他把药煎好后,检查附片和干姜,发现没有煎透,于是这次先泡数小时,然后将干姜切成薄片,附片切成条状,这位老夫子在下午5点钟时喝下药,过了一会感到心烧,摸了摸自己的脉,大约是每分钟50~60次,觉得心跳的厉害,到了6点左右的时候,他想去上厕所。可一下地,腿发软、发麻开始以为还是坐的久了,不料刚走到厕所,就觉得有些站立不稳,这下子他知道自己真的是中毒了,于是小便也没有解,便匆匆跑回屋,躺了下来。舌头感觉整个下午就是麻的,其他部位,先是感觉大腿开始麻,有一种紧束感。躺在那里,又想小便,又不敢乱动,憋得难受,于是找了一个木桶小解,排尿时觉得尿道灼痛、尿色发黄。1个多小时后,这位老夫子有点饿,想起来吃东西,走到厨房还是站不稳,这么一活动,气血运行加快,附子的药力在全身更快的发挥作用,他感觉一下子全身都麻了,好像从下肢开始,渐渐头皮麻了,最后双手麻这与一些书中说的先从手,再到胸腹,后到下肢的顺序似乎有些不同。
这位老夫子总结这次经验,认为附子中毒后不要乱动,老实躺下,否则毒性发作更快,手、足、全身麻,如果不是特别严重,不用管他,也不用喝蜂蜜解毒,让附子的毒性自由发挥去。
最初他躺在被窝里,全身热起来了,开始出汗,头部尤其多,感觉很舒服,但双腿膝盖以下仍然发凉,这是寒湿在下,热气居上的缘故。最明显的就是舌头木的厉害,像泡在放了很多花椒的川菜汤中,牙根也发木,到了晚上8点多出现肠鸣,肠间水声辘辘,直到9点多才睡去。
第二天凌晨4点半左右,这位老夫子醒来,去厕所又泻出很多水样便,但并未感到腹痛。
整个上午,他为了增加疗效,艾条炙中脘约半个小时,自感腹中舒适,这位老夫子从服盐附片起,就尝试着配合艾灸,自觉效果佳,认为艾灸一次,可低得上一剂小剂量的四逆汤。
隔日早上8点钟,他把剩下的药喝了1/2,到了中午11点时,他感觉脸部发麻,是沙沙的感觉(跳舞)。
在以后的2天内,这位老夫子还是用上方,这次服药后,他感到强烈的眩晕,在1次上午9点服药,到中午12点他仍感到眩晕,后来躺了一会,以为没事了,下午3点时,他准备上街去买药,但骑车没走多远,就感觉眼前金星乱转,晕的厉害,他立即回家上床休息,近2个小时以后,才慢慢恢复了正常。同时,他感觉头皮又麻又凉,好像上面扣了一顶凉帽子,整个头向外冒凉气,耳鸣得厉害,心下痞满,胃口有水声,食欲差,不喜欢饮水,小便短涩而黄,大便黏腻,舌淡白而滑,中间有微黄腻苔{因为吹风的缘故,所以服附子后严禁吹风}。
方解:
从上面的症状可知,是《伤寒论》中的水气偏盛证,便试服五苓散合真武汤加半夏,但药刚一入嘴唇开始麻。不知是因为这个方中没放甘草,缺乏监制之力呢?还是因为汤中附子与半夏相反呢?这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让我们来了解生半夏,生南星《化痰要药》
书载生半夏、生南星有毒,“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热湿,沉而降,阴中阳也,有毒,反乌头,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羊肉,羊血,海藻,怡糖。宜射干,柴胡,入胆、脾胃经,久藏入药。同橘皮谓二陈,生嚼戟喉《生用则麻,戟人喉咙,后世医家认为,半夏有毒,不宜散服。》
现入药之生半夏有两种,一种是水半夏,古文献中记载其名“水玉”。生于沼泽湿地,其形如枣核,质坚硬不易砸碎,此种半夏毒性较大,国家药典里不许使用。另一种是旱半夏。古文献中记载其名“地文”主产河南、山东等平泽地。以状如羊眼者为佳,其形圆质白,有凹如脐,外皮薄如纸,多已去皮,易捣碎,有白粉末。
旱半夏我曾进亲自尝过,体会如下:取生半夏,绿豆大小咀之刺麻舌,刺喉。单取生半夏45g《捣》煮水40分钟以上,汁色微黄,无刺激味,但滓仍刺麻舌,单用生半夏100克《捣》煮水100ml,顿服之,亦无不适,我单煮尝生半夏至135g饮汁,并无任何不适,但煮后之渣尝之仍麻舌棘喉,煮过两次之渣仍麻舌刺喉,故我认为《伤寒论》中用生半夏至半斤,亦不会中毒,但不能大量入冲服之散剂〔李可徒弟尝试〕。各家本草均谓之与乌头相反,若与附子同用,药店均不予以,李可老中医在处方中皆不虑其相反,每与附子、乌头同用,徒弟们亲自反复尝试,确无任何不适。
生南星与生半夏同科,与生半夏药性相近,但化痰之效更强,我曾用生半夏30g,生南星30g,捣碎后,煮45分钟服之,口感辛降微涩酸,服后喉微有刺感,无不适,胃脘舒。
尝药是学医必修之功课,必验之于已方可施之于人
“半夏”汤洗为何意?
“汤”意为沸水,汤洗即以沸水冲洗数遍,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汤洗也洗掉了半夏粘稠润滑之汁液。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也!《内经》明示:“辛以润之”。凡辛味皆有润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经脉表里内外,阳能生阴,气能生水之故。半夏汁液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温润的证明。
古方“半硫丸”治寒积便秘,半夏降肺、胃、胆经之上逆,辛润通便,硫磺大热破寒积,甚效,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无害而有特殊效果。
《苦酒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原方用生半夏(洗破)14枚,14枚大小平均约5g,洗、破即打碎,代有效成分易溶解。苦酒即醋,第一次按原方,醋、水、半夏、蛋清同煮三沸后,蛋清已凝固成块,蛋清本为凉润清火敛疮,凝固则已成废物,遂改为醋水先煎半夏三沸去渣,待冷却后入蛋清。
本方治咽痛,咽壁有滤泡而致声啞者,效亦速。对记性食道炎,汤水食物下咽,痛如火灼刀割。2剂即愈。
苦酒汤方如右:生半夏75g(捣)醋150ml、水200ml,煮取100ml待冷却后入蛋清2枚,日分多次呷服。
医案
杨xx,男71岁,河南焦作人。
2007年9月11日,一诊:食道中段癌晚期,食下梗痛,冠心病年余,不时发生绞痛。
处方:①苦酒方,10剂
②海藻(漂)50g、甘草50g、止痉散3~3(冲)、木鳖子30g、两头尖45g大贝120g、牡蛎45g、元参45g、制附子90g、吴茱萸30g、晒参30g
五灵脂30g、生南呈30g、生姜50g,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ml,日分3次服,10剂。
插曲
《止痉散》:羚羊角3g、麝香1g、蝎尾12只、蜈蚣2条为末,份3次服,为急救小心高热惊风开窍醒脑常备药。
方解:处方②系李可老先生所创(攻癌夺命汤)变化而成。
《攻癌夺命汤》
漂海藻、生甘草、木鳖子、醋鳖甲、白花舌草、夏枯草、七叶一枝花、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鲜生姜、元参、牡蛎各30g,大贝15g、山慈姑、山豆根各10g、(全虫12只、蜈蚣4条、明雄黄1g碾成末吞服)。
方中海藻,为消瘤专用药,用清水漂洗去盐,味咸性寒,入肺脾肾经,归纳各家本草论述,本品咸能软坚化痰,寒能泄热清水〈包括癌性渗出物,癌性腹水〉主治瘿瘤、瘰疬(luoli即淋巴结核)、积聚、水肿。与甘草同用,相反相激,增强激荡磨积,攻坚化瘤之力。
相反、相乘、相畏,只要你辩证确切,可治常规无法医治的绝症、怪症。
《三畏汤》
人参、五灵脂、油桂、赤石脂、公丁香、郁金。三畏汤是治疗各类溃疡之神奇效方。
断根方《培元固本散》
三七、凤凰衣、煅牡蛎、浙大贝、内金、鱼鳔胶珠、琥珀、高丽参、鹿茸、血竭、全胎盘、蚧蚧、红花。
《十八反歌诀》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篓贝蔹功乌。
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正解:此病症嘱噎嗝,乃中焦阻滞不能升降,胃气上逆。久而痰毒沍成有形之癥,中焦乃上下内外之枢,“升降息则神机化灭”五谷不能入胃,中气则不能生化,元气消耗日甚,必一身大肉尽脱,终将不治,故以开通中焦上下交通之路为治。
2007年9月22日,二诊:服用10剂以后,梗阻、疼痛、呕吐均止,唯觉烧灼症情转轻。
处方:
⒈生半夏70g、醋150ml、水200ml。煮取100ml,冷后入鸡子清两枚,日分多次呷服,5剂。
⒉紫硇砂10g、火硝10g、冰片1g、儿茶10g、雄精10g,制粉。1g/次,2次/日。蜜调缓缓咽下。
(上方乃开道散也)
⒊海藻50g、甘草50g、止痉散3~3(冲)、木鳖子30g、两头尖45g、大贝120g、牡蛎45g、元参45g、制附子100g、生南星30g、高丽参15g(另炖)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ml,日分3次服。10剂。
2007年10月3日,三诊:服药20剂,可食馒头,食管窄处变宽,弹性恢复。
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吴茱萸30g、漂海藻50g、甘草50g、止痉散3~3(冲)、木
鳖子30g、两头尖45g、大贝120g、牡蛎45g、元参45g、高丽参15g(另炖)、制
附子100g、姜碳15g、生姜45g、大枣25枚,煮服法同前。10剂。
2007年10月20日,四诊:服药40剂以后,钡夕造影显示食道中段第一次拓宽1cm。弹性回复,饮食无碍,唯胸周觉痛,钡剂通过时,食道弹性已完全恢复。
⒈生半夏45g、生南星30g、急性子30g、吴茱萸30g、漂海藻50g、甘草50g、木鳖子30g、两头尖45g、大贝120g、牡蛎45g、玄参45g、姜碳30g、制附子100g、止痉散3~3(冲)、高丽参15g、(另炖)。30剂。
⒉紫硇砂、火硝、儿茶、雄精、尖贝各30g、冰片2g、硼砂60g,制粉。1.5g/次,3
次/日。蜜调缓缓咽下。
插曲:
木鳖子
木鳖子,苦微寒,有毒,为消积快破肿毒要药,历代多作外用,内服仅见于乳痛初起,
焮赤肿痛。
半夏
生半夏,为消痰核,化瘤散结要约,可止各种剧烈呕吐。
白花舌草
为治毒蛇咬伤要药,专治恶毒疔疮,善解血分清毒,山慈姑,山豆根,黄药子皆近代筛
选之抗癌要药。海蛤壳,浮海石性相近,最善化痰软坚,清热泻火,养阴利水,为治瘿
瘤,积聚要药;。夏枯草,苦辛寒,入肝胆经,清肝散结,主治瘿瘤、癥积、乳癌、宫
颈癌之崩漏下血,肺结核大咯血,兼有补益血脉功用。
方中鳖甲为《金匮》鳖甲煎丸主药,是历代用来治疗癥瘕,痞块要药,与消瘰丸相合,
大大增强了养阴化痰,软坚破积之力。方中之明雄黄,可杀灭多种病毒,细菌,为历代
辟秽防疫要药,转染病大流行期,可有效防止传染,对癌毒扩散深入血分,血液中毒,
有清除之效。
综合上述,本方以海藻、甘草相反相激,木鳖子、生半夏、雄黄以毒攻毒,合大队攻癌
破坚,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品为君,以鳖甲,消瘰丸养阴扶正为臣,以活血化瘀虫类
搜别引入血络为佐技,直捣病巢里专效宏。
用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有一举扫灭癌毒凶焰,夺回患者生命之效。
加减变化:
⒈全身中毒严重者,加大黄30g、,扫荡血毒。
⒉胃癌之呕吐,多兼大便干燥,此为痰毒结于中下,阻塞胃气通降道路,加赭石之质重下行,来服子之升降气机(凡用来服子生炒各半,生升熟降,服后多见上则频频打嗝,下则腹中雷鸣,频转矢气机旋转,激荡之明证,故古人谓其祛痰,有推墙倒壁之功)开结通便,便通则胃气下行,呕吐自止。
⒊为防其瘤体破裂出血,可加服儿茶,1.5~3g有生肌、止血作用,服用则更安全(紫硇砂腐蚀瘤体号称肿瘤克星)用量宜小。
⒋自备槐耳煎水,以水代茶饮之。
槐耳又名槐菌、槐蛾,苦,辛苦,无毒。
桑、槐、楮、榆、柳五木耳,大此性味相近,主治五痔、脱肛、崩中下血、癥瘕结聚,男子痃癖,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扶正抗癌的作用。
话说附子2(怎么识别附子)作者:药王十代
野生灵芝
灵芝有五色之分,见到最多的是黑灵芝,次者为赤灵芝,再次为紫灵芝、白灵芝、黄灵芝较少见。
性辛,味温,安神,活血化瘀,解毒,强心,近年来有人用于治疗癌症,或用来治疗肝腹水,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山区,野生灵芝多在农历7月间采摘,上市的野生灵芝多为黑色,也有赤色,紫黑色的,灵芝大小高矮菌盖薄厚不一,表面有一些粉末,但卖主会把表面的粉末擦掉,种植的灵值多为赤色,规格大小看上区别不大。野生灵芝的菇脚长,多有泥沙土包粘,人工灵芝反之。野生灵芝菌盖下面孢子粉白厚,干后呈米黄色,不易脱落,人工没那么白厚,密度也有些不同,野生与种植,同等大小放在手上重感不同,放久后色泽也有所不同,野生的色泽好看。
上好的野生灵芝:
⒈一般生长在海拔一千米以上,没有人类污染的地方。
⒉生长在百年以上的古木上或根部。
⒊枫树或黄檀木这类树上长出的野生灵芝品质为上等,其药力强,副作用少,喝后口感好。
煮汤喝下的感觉:入口略苦带清香气味,一分钟后药气入脑之巅,先入厥阴肝经,次行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气散于胸中,此药气先升后降先表后里,静候药力之走动,几分钟后,人觉精神,眼睛好像突然亮起来。
灵芝的使用:
⒈可独味煮汤,或加工成粉,入胶囊中服用。
⒉灵芝、红枣、生姜、红糖或冰糖、马鞭草同煮。治疗肝区痛与轻度的肝硬化。
⒊灵芝与治疗癌症的中草药同用,益气活血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
⒋灵芝、红枣、生姜、红糖或冰糖、桂枝、附子同煮服用。有强心温阳之功效。
灵芝的不良反映:
⒈病人服用后咽喉干燥,可吃生姜与蜂蜜来缓解。
⒉出现头晕,是喝了芝水血管扩张太快,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可吃点生姜与糖来缓解。
正解:
晚期病人,大多邪突正虚,运用本方,当调整攻补比例:癌毒炽盛,危及生命,攻邪为先,奄奄一息,无实可攻,但扶其正。攻与补皆为调动人体自身抗癌潜能,攻法运动得当,可以扭荡癌毒凶焰,拨乱反正,邪去则正安;补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养正积自消。攻邪勿伤正,本方大队苦寒之品,脾胃怯弱者,可小其剂,并以上等肉桂温热灵动之品反佐之,以保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一伤,百药难施。久病伤肾,加肾四味鼓舞肾气,立见转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万病不治,求之与肾,邪与正,一胜则一负。
治癌是持久战,正胜邪怯,暂时的缓解,瘤体的消失,不等于癌毒的彻底消灭,一旦人体正气有亏,癌毒又成燎原之势。“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故除恶务尽,不使死灰复燃。”手术只能让肿瘤暂时的消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附子的规格
商品中常用的附子有附子、白附片、黑附片、挂片、熟附片、黄附片6种规格。
⒈盐附子:以根大、体重、饱满、灰黑色、表面光滑、起盐霜者为佳。
又分:1等,肥大、体质沉重、附有结晶盐粒,味咸而麻,刺舌,每千克16个以内。
2等:每公斤24个以内,余同1等。
3等:每公斤80个以内,余同1等。
⒉白附片:以片大、片匀、黄白色、油润半透明者为佳。
一等:为一等的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0.2~0.3c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片张大均匀。
二等:为二等的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0.2~0.3c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片张小均匀。
三等:为三等的附子去净外皮,纵切成厚0.2~0.3cm的薄片,片面白色,呈半透明,片张小均匀。
⒊熟附片统货:为一等附子去皮去尾,横切成厚0.3~0.5cm的圆形厚片,片面冰糖色,釉面光泽,呈半透明体,无盐软片。
⒋封附片统货:为二三等附子各50%,为纵切两瓣,片面冰糖色或褐色,油面光泽,呈半透明状,块瓣均匀,味淡或微带麻辣,每500g(1斤)80瓣左右,无白心,盐软瓣。
⒌黄附片统货:为一二等附子各50%,去皮去尾,横切成0.3~0.5cm的厚片,片面黄色,厚薄均匀,味淡,无白心,尾片,盐软片。
⒍黑顺片:为二三等附子不去外皮,顺切成0.2~0.3CM的薄片,边片黑褐色,片面暗黄色,油面光滑,片张大小不一,厚薄均匀,以片大厚薄均匀,棕黄色,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
附子的鉴别
⒈盐附子圆钳子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布满盐霜的小空陷及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环纹内测筋脉(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质坚实,灰黑色,便面光滑者为佳。
⒉黑顺片为总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2~5m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其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筋脉(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以片大,均匀,棕黄色,有光泽者为佳。
⒊白附片为纵切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后约3mm,以片均,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话说附子3(我们的师父陈新华如何用附子的)
我的师父常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现代的人用几个是热性体质,大部分全是寒的,吹风扇住空调,喝冷饮吃次食;我们的人的体质是热的,不能寒更不能冰,肝肾之药需要温更需要热,附子是回阳第一要药。
大乌头煎
陈新华
此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书中。腹满寒疝宿食证第十篇,第十六节:“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博,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泠,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嚼咀),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对此条文先从文义进行分析:
说的是症状:特点是,腹满,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若发自汗出(病发痛难忍,为痛汗),手足厥冷。
说的是脉象:脉弦而紧,或脉沉弦。弦、紧、沉皆为阴寒脉象,是应病而变生,何病生何脉,医者诊之,知何脉何病生,此细微之对应变化不可不用心辨之。
说的是邪正与脉之症状的关系:弦则卫气不行,卫阳虚也。紧则不欲食,寒入中也,邪正相博。交感之争。
选方药,用量大者乌头五枚,(为什么不说重量,以枚做为重量单位。大者:多少大,大到什么标准没说,可能独身乌头。长要5至7公分左右的才能说大,直径也要三公分左右,每枚重量是,20克,还是30克,还是50没具体说)炮制方法,生用熬去皮,不嚼咀。
服药方法,强人服七合,不差,明日更服。是不同体质用量的说明(也就是说弱者服量要更少)。
内蜂蜜二升,一是解乌头之毒素。二是其缓其性,以甘和之。祛邪扶正。防虚虚之变。
将上条文大体分析后,此病的关键之因是寒邪侵入人体阴邪凝结所至。为阴胜阳虚卫气不行。寒是病之因。痛,腹满,不欲食,自汗出,手足厥冷等现象,或脉弦紧,沉弦皆为病之果。是病的外在现象。病脉症治,治之主用辛温、通阳、通经之方药,此为治该一类型阴寒凝固之病的思惟方法。大乌头煎主之。何谓:“主之”在张仲景的书中常见。这指明了治病、选方、用药的方向。凡这类寒病辛温之法不能变,但你可灵活地选择这类温药。其中说法有学问,有来头,内含深遂。此为母方,也为开源之法,运用十分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可拘泥。要明其深义。临证方可心中明了,明病用方,病变方法变,药法对应生,知病,知法,知方,知药。用时不乱,应于万变之中,则百战不殆。
在1977年版的【中药大辞典】里:
川乌头:异名,乌头。为毛茛科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多年生草,高60~120厘米。本根块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子根(附子)甚肥大,直径达5厘米。在现实中也不及或超过5厘米的。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前多统称为乌头……【。本草图经】故宋以前所称之川乌头,似属野生之乌头。目前用药,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炮制:
1,生川乌洗净晒干,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换水不勤夏天热易腐生味),漂至口尝仅稍微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取出川乌晒晾,闷润切片晒干(每100斤川乌用甘草5斤黑豆子10斤)。
2,在【中药的炮制】书中的炮制方法有所属不同。在这也说一下。将去杂洗净的川乌用清水浸2~3,每天换水2~3次,捞出晾干,取米醋,生姜汁,与川乌同入锅加清水浸过面,文火煮至水8成干再焖至吸水干,取出晾爽,铡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醋2点5斤,生姜2点5斤(有可能多于此数)。
成品规格:在一些书没什么说明,但在【中药加工与炮制】一书中有说,以这做为参考。加工炮制的成品乌头,外皮灰褐色,切面灰白色,半透明圆形片,口尝微麻舌感。(在药店里常见到的乌头没这样好,粗杆较多,灰黑色的较多,色与炮制方法不同有关)
性味:辛,热,有毒。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又云: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心腹冷痛,治风寒湿痹,阴疽毒肿等症。用量:1、5~6克,另一书云:3~9克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采于夏至小暑间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净后称泥附子。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
黑顺片,选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捞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盐卤水渡中,并加入黄糖及菜油制成的调色剂,使附片染成浓茶色,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晒干。
白附片,(此与天南星科的白附片有别,为禹白附,名独角連)选取较小的泥附子洗净泥土,浸入盐卤水液中数日,并与盐卤水同煮沸至透心为度,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薄片,用水漂至口尝无麻辣感时,取出蒸熟,晒至半干,以硫黄熏后(色样变白),晒干。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所用的炮制方法与上之法,有不同之处。
选择乌头的侧根,呈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芽痕,上身肥满,周围有瘤隆起的分岐,表面为黑灰色,切面油润,有光泽,质硬而脆,破碎面呈角质状。无臭,味淡,个在均无腐烂为佳。
制附子,顺附片,熟附片: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后直切成2厘米厚片,再用清水洗净,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每100斤附子用明矾1斤。我制附子的方法:生附子切片,用清水泡附子一天,换水2次;生附子/生姜/黑豆按10/1/1的比例武火煮开文火煮干至附子微麻即可,取出晒干。
炮附子(炮天雄),将附子用百分之一的稀明矾水浸5天,每天换水3次,去净皮不要头尾,横切成2厘米厚片,晒至八,九成干,蒸4小时后晒干。要爽身不粘手,然后用铁筛乘附子缸内燃炭火烤,炮至附子鼓起胀大,两边起泡为度,取出凉后使用。另一制法是,用姜汁闷润一夜,蒸6~8小时,炮天雄的方法也是一样,每100斤附子用生姜10斤磨汁,姜渣30%水煎汤和匀。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炮制方法: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乌喙,采得,以生熟汤浸半日,勿令灭气,出以白灰拌之,数易使干。又法:五物收时,一处造酿。采半月前自造米醋,用时不必太酸,将采收洗净罐内淹七日,日搅一遍,捞出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乃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
书中另一种炮法:凡用附子乌头天雄,皆以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又云:凡使乌头,以柳木文武灰火中炮令皮拆。以刀刮去上孕子,底尖擘破。于地掘一坑安之,一宿取出。焙干用。(所谓:柳木文武灰火,热灰,对生长在城里的人可能不好理解,因现在人多用电与液化气,在山区,用烧柴煮饭菜的人就比较明白,柴草燃烧后留下的热灰。此法炮乌头,类似民间的煨法,今煨生川草乌之方药,治痹痛。还有见极少数人用,他们都非常保守,方法不轻易视人,与李时珍之说,用法很接近。此药力较强,因其含较足量的野性。)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治内外阴寒。通十二经。
用量:1~3钱。另书用量:10~20克。
以上之引证,是为了说明早在汉朝的张仲景,所用的乌头,附子,到底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药材。答案很难认定。当年张仲景手所用的附子。在很多方中都明确点明要生的在<伤寒论>中可以看到。为什么今天的人,不敢用生附子,为什么,对药用生附子,乌头,要如此严厉的限止,(今人限而不用,此失仲景之法也),以至真有重病之人要用生药,难得寻找。只能坐失救治的机会。此之善恶如何凭说。
如何识别附子药材质量:
例一.几年前治一肝癌患者,处方中有用制附子80克。第三天患者,跑来找我说:陈医生昨天用了你开的药,服了药后人很难受,全身无力,话也无力说,饭也不爱吃。腹部胀满。听情况后,略思惟,病人服药一年多,都很正常。这张方已延用了好几次,附子用量如前没变动,只是他药略有增减,主方没什么变。今是何因,如此不对,是处方有误,还是药有不对的地方。切其脉,较前诊之脉比之,变大,弦,紧,关下滑动,本来脉已变小,今为何突变如此,此乃病进之脉。说明其腹确实是胀满。嘱其将还没吃的中药拿来看。将药一味味分出。看药没拿错。只是,制附片,被店家变换成盐附片,这附片口尝后,非常的咸。试想80克的附子,就好象放入30~50克的盐。病人吃不出新的毛病才怪。此盐附子与治病思路完全相反。此药店拿错之过。患者不知找来以为是医者开方不对之过。(为医多年备受类似之责已是一次又一次了)。其想将药弃之,日:将盐附子拿出,到其他药店买过制附片80克,入乘下的二包中药里续服用。过了二天病人来诊,说服药后没不良反应。同一方,同一人,同一病,因附子加工的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反应。把好用药质量关,是治病的关键。医生在这方面要有鉴别的能力。有时对中药要一一过目。
处方中用附子多少,选用何种炮制方法的附子,来治病。都是依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选择。如果病要用大量附子医生不用,失治病之机。是医生之过。如果本病不该用附子,或说本病的附子的用量只能用5克,而用了20克,也是医生之过。两者皆失。治病用附子不是做绣,不是开了好看。更没有人想冒这个大不违。是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一点都不用。附子量之多少是病的选择,不是人的选择。云南巳故老中医吴偑衡前辈,对附子的理解与运用。是很值得医者去学习去研究的。他对<伤寒论>领悟与对附子认识发挥的运用,世间罕见。他是在关键时刻能做中流砥砫的人物。众人无为他有为,力挽狂澜,建奇功的人物。是难遇的良师,他的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
在很多书中都有说用附子方的适应症,但无统一的说法。关键之时舌脉症难凭,但有点要把握,就是阴阳之症的区别。【伤寒论】中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胅,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胅,热在骨髓也。”如果能对这经文举一反三,就可去掉很多假的现象,看到病的实质。治病用药就会自如。
用附子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身体过于虚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多,或不用。
温热伤津毒实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燥、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方,前皆平平,后病人心情,因家事或他是发生逆变,要停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发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与蜂蜜(二者量要灵活,多可用半斤)可解或用他法解除之。
病人本虚用附子后反而汗出多,人疲软,停用附子,观看方中附子的炮制是否有不对之处。
非阴寒症者不要用附子。
对重病人,所用附子,有生条件,医生要亲自看验。
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如今有人一说到附子,就会说有毒,说的人心害怕,给附子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是很不负责任,很不客观,很没有公正心的说法。
炮制不合治疗要求的附子,或说变质的,不能用于方药中,要停止使用。
不要单独使用乌头与附子内服。(对没经验的人来说)。
凡用附子量大多要久煎2小时之上。
下面说一例子:
例三.在去年治一眼病较重的患者,其中的一些变化,是值得思考的。该女患者,六十多岁,自诉得右眼病多年,在省立的几家在医院看了好几年。做了二次手术,术后眼部病加重,出院隹院搞了好几次,眼底一直出血,没法好。现在眼睛红布血丝,几乎看不清物体,眼痛及头痛,天天都会有,实在受不了,为这病搞的心非常烦。观其舌脉诊断之后分析了几个问题:一,病者身体较瘦,右眼红中之晦,只有感光,分不清物体,比左眼小,头偏,背弯。二,面色青黄隐黑。三,言语力低,胃口不好。四,经常失眠。五,诊病过程,手喜欢护患侧。说明此侧之痛,是瘀血阻于经络所为。综上所述,阳虚阴寒阻于经络所为。先开一方调肝气,如下:
菊花3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丹皮5百合5麦冬5。二包,水煎服。
二诊:菊花3木贼3薄荷3柴胡3甘草3赤芍5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三包水煎服。
三诊,病人眼与头每日必痛,血丝还是布満患眼,病并没多少变化。脉象只是左关略减,中下可见弦、紧、小,舌质有暗色,此皆阴寒之象,下方如下:
赤芍5红花5当归8川芎9草决明10桂枝10茯芩10吴芋10石决明15防风10蒺藜10三包水煎服。晚服杞菊地黄丸。
四诊,病只服说略有好转,叫病人服五包再来。
五诊:脉象与舌质改变不多。如果这样治下去此病难愈,方法与其一年多所服的中药区别不大。病人服药久了,虽不会开药看方都觉大同小异。但从脉象来看,弦紧涩,皆阴寒之象。沉下思惟,此四逆汤症,与大乌头煎之症之比有相同之处,此则阴寒沉于眼与头侧,痛甚也不可忍。彼则寒绕脐,痛甚白汗出。两者之痛部位不同,但共同点皆痛,皆阴寒入络阻碍所致。脉象来看更是相似。本想用平淡之方将病处理。这样开出去的方不会有人议,方可让人看的顺眼。可是病确不除。如果我突然改变方药。异言必出,一定都做解答。为医之人确实难。但为人病人自己就再吃点亏。如不用温阳之药瘀血必不能化,无法从实质改变病症。那些清法,止血法,祛风法,营养肝肾法,明目法,都是做样子好看的。最终此眼必盲。开方如下:
停用西医的药及眼药水。每日用茶油滴眼睛二次。滴后会痛一阵子要忍耐一下。
服药一包第二天病人就跑来,说眼更痛,红肿的非常利害。他心里怕。诊脉象后叫她把另一包吃下再来。
六诊,病人来说眼胀痛的很利害。观之眼红肿郁暗。明显突出。可见眼周有青紫瘀血。舌脉分析后,开方如下。
七诊,病人来了很高兴,红肿大多退去,眼与头已两天不痛。脉已缓和此难的之转机。原方再服五包。
八诊,病人来了更高兴,眼与头痛没发,眼睛可见人物了。叫她再服十包再来看。方开如下:
九诊,病人来,没有开方,令其三天服一包中药至三个月。几月之后病人再来,身体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过去判似两人。面已变的精神光亮,白了很多。其病人当时服药间的反应也是怕的半死。如果当时因怕而停药,就没好的可能。其是慕名而来,又有人对她说陈医生开的药大胆吃。所以坚信下去了。为什么会有人怕,附子被人说有毒,皆怕中毒,(只要懂点中医的人一看方就知燥热过头)。事实皆是不实之说,凭空之说。可现实合理用之,人皆美其身,好其颜,轻其身,延其年。
附子方中要有足量的温药与之同用,可防附子之毒,也是说附子量增大,甘草、枝桂、肉桂、吴芋、生姜之量要随之增多。
乌头、附子中毒,可用生姜蜂蜜多服解除其毒素。
可用银花、绿豆、煮水喝解除之。
服乌附药过燥,可服生野生茶油平之。
黄連。甘草,犀角汤(这是古书的方)
用地浆水解毒。其解一切毒素。在用他法无效时只能用这法。采挖远离污染的純净黄土,调干净的泉水。此法解毒,多人对我说过。都言袓上所传。是真切之言。
用肉桂10克以上。调水服可解除附子毒。
黄豆、黑豆、红米豆、黑米豆、绿豆皆有解乌头毒素的功能,只是强弱有点不同。
以上解毒之法是乌头中毒皆可参考。
天雄:目前使用的天雄大多是大个附子加工的。其炮制方法可参附子的炮制方法。在不少地方已较难买到天雄。皆与附子混用。在处方中开天雄根本就买不到,只好只识附子而用之。天雄较附子大,多用高温炮制。温阳与补命门之力较强。在古书里可看到,独身乌头(也有书说野生独个的乌头为天雄),为天雄,就目前这经济时代而言,有几人会去种这独个的乌头,而不去种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附子呢?广雅云:“一岁为侧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今一年种之便有此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而繁盛也。虽然药力当缓于岁久者耳。”
草乌头:异名,在书中有多种之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野生种),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根块。为多年生草本高70~150块根常有2~5块连生倒圆锥形长2~5厘米,外皮黑褐色。
采集,秋末茎叶枯蒌时节挖根块除去茎泥土,晒干或烘干保存用。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苏,安徽,辽宁等地。
在《中药的炮制》一书中,制草乌法:取净草乌,分开大小,用水浸至透心。每天早晚各换一次水,置于锅内加白醋与水,同生姜汁拌匀煎至水干,取出,切片,晒干:每10草乌用白醋2斤,生姜两斤半煎汤,加水浸过药面。
亦可用饱和的生石灰水(每100斤草乌用生石灰10斤)浸至透心,取出清水洗净,加水煮4~6小时(从水沸开始算),拣大个及实心者切开,见内无白心,尝之微麻舌感时,取出切片燥干。
另法,取草乌大小分开,用清水浸三天,每天换水1~2次,取出置锅中,每100斤草乌加入老生姜25斤,再加入清水浸过药面,煮沸4~6小时(从水沸开始算),拣大个及实心者切开,见内无白心,尝之微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半干,切薄片晒干。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入肝、脾、肺经。
功能:通十二经,祛风、止痛、逐治风寒湿深痹之病痛、治阴毒之结之疽与皮肤顽病。
用量:炮制过的6克之内。
如今人们用制附子都规定不超过20克。生附子更是难买。不让人用。如果有人敢用生草乌治病,是不是更大逆不道呢?如何看乌头之毒呢,先看外表,只要是乌头类植物,1,从枝叶花来看,长的色泽鲜艳,哪种的深蓝与众不同。她的毒素就强。2,把种植的附子、川乌、与野生草乌的根块同时摆在一起看,也可看出哪种毒素强。其外皮之色泽,依次变深,越是铁黑色的毒素越强,3,其在土里生长的年头多毒强。野生草乌,没人种他也没人下肥打农药,没人去动他,生长的方式自由自在。春夏秋冬来复去长了也不知多少年。其根块较小乌黑饱满,质重,精气神十足,观其内,切面洁白如玉。闻之虽没芬香,却有一清灵之气微微透出。放在口中之舌尖上先是冰涼,不过三秒迅速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与川乌、附子之不同药感,其药性之透力与入经线路深度,非人工种植品可比。那就是上等草乌,毒性最强的草乌,药性最强的草乌。在治疗阴毒肿块这一类病,众多药都显示得疲乏无奈之时。草乌可当之无愧的临危受命。当刀赴会。毫无惧色,直入病所。他是百万军中难得的上将。(在这里我要说一下:一般的人,身体没有特殊耐毒素之人,不知解救方法之人。不要把生草乌放在口,请不要学我这方法,切记。)
在这里要郑重的说,一般人绝对不要轻用草乌。我今日说的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草乌神奇洁白纯正的一面人知太少。人们因自身的过失,用草乌不当造成的后果,罪过归于草乌。是不公正的。草乌是难得的好药,治伤与治一些顽症都非常的优秀。用生草乌治病,用量要把握好,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野生的,人工种的无法替代。目前野生药源已很少。采药时最好秋末冬初,或早春。其他时采的质量都不好,内会空,是浪费药源。草乌如保管不当很会长虫,长的是小黑色的甲壳虫。会把草乌吃光。为什么这虫吃草乌不中毒。而人吃不好会中毒?草乌中毒之解法可参附子中毒的解救方法。
以上就乌头的认识及使用谈了一点看法。所知只是一点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正。在此没有半点想法,叫人们大力用附子。更不敢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用生草乌。我只想告诉人们,药无好坏上下之分。只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庄子,日:“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雍也,豕零也,是时为帝也,何可胜言!”
何谓善者,观之无善也。何谓恶者,观之无恶也。此乃道之门也,大千之中何以是道,皆是空心之说。戏论过场。
话说附子4(功能与主治)作者: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本草经疏》附了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性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心包经、命门、手少阳胆经兼入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亦可入足太阳膀胱经、归心、脾、肾经。
⒈传统认识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烈者多,寒性和缓,热性焌速,入于血气之中。刚暴驳烈,性发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
《本草求真》:无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凑效。
《本草经读》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效。
《本草发挥》:黑附子,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胸中寒甚,其用有三:去脏腑沉寒一也、补助阳气不足二也、温暖脾胃三也。非附子不能补下焦之阳虚。
《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攻甚捷。
《本草新编》: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持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厥逆,去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其奇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斩关而入,奇门而进,非籍其刚烈之毒气,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可胜,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毒也,益附子大热之品,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疴,凡阳虚之证,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大同药物学》:附子补命门,增进体温,鼓舞细胞,唤起全身一切机构能力,即此元阳充蔚。一气所贯注,反之全身气化病变,均可以此治疗,故(别录)谓附子为百药之长,然就药理方面言,为百药之长,在生理方面为生命之根。
附子非表药,气不能鼓外出者,借此附子可以表。
附子非利尿药,气不能化下达者,借此可以利。
且气不能统摄者,可借此变发汗为止汗,气不能吸含者,可借此利尿为止尿。甚至肠冷风秘,温之即所以下之阳格烦躁,温之即所以摄之,其回阳救逆,镇痉回苏,原具功用,更无论已,但药有正面,有反面,力大则利大,利大则害大。
⒉现代观点: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现代医学主要应用于:亡阳症、阳虚阳痿、宫冷不孕不育、阳虚久泻久痢、阳虚水肿、阴黄证、阳虚外感风寒、寒痹症、虚寒性头痛、胸痹症、虚寒腹痛便秘、虚寒痛经等12种病症。
⒊各家观点
经过分析,通常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附子:
⑴对虚寒引起的诸症,附子多为主药。
⑵对风、寒、湿三者引起的病症,附子为配药。
⑶少量使用附子,作引用药,配补益药。
⑷对于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寒厥、阴厥症、附子用量宜大。
⑸对于阴阳两虚证,于补阴药中酌加附子。
⑹作为外用药使用,附子可治疗某些疑难杂症。
另:附子用药指征,概括以下7点:
①寒冷: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全身冰冷,患处有冷感或背部恶寒或鼻准凉、喜暖恶寒、面色苍白、肤白指青等)心绞痛、胃脘痛、腹痛、腰腹疼痛或剧痛或酸痛或隐痛或夜间疼痛,痛时有冷感,遇冷更甚,温之按之则舒等)。
②疼痛:包括关节疼痛、肢体疼痛。
③水肿:肢体、面部或全身水肿、腹水、尿少、伴四肢厥冷等阳虚症候者。
④阳虚症象:面色浩光白虚浮、声音低怯、倦怠无力、精神萎靡、恶寒蜷卧、易于出汗、口中不渴、腰膝酸软、完谷不化、尿少、或尿多不禁、阳痿遗精、带下清稀量多、体温低(36°)。
⑤亡阳症:冷汗淋漓、汗出不止、心慌、喘憋、神疲欲寐、形寒肢厥、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⑥舌脉:舌质胖淡、嫩红或淡紫,舌边有齿痕,苔白滑或滑润白腻或薄白而润,脉弦紧或迟或迟缓结代,或迟细或沉迟或沉弦或沉细或沉伏迟缓或沉而无力,或沉微或沉而微细或微弱或微弱,或微细欲绝或虚大无力、尺脉弱或左尺独虚或疾数。
⑦实验室指标:甲状腺功能减退,FT3、FT4降低,STSH增高,精子数目不精液清稀,精子活力度低等。用附子的指证以舌脉最为关键
附子证
神疲、面色白、精神萎靡、嗜卧欲寐、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盖一下清冷、尿清、便溏等。
附子脉
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实然浮大而空软无力,其中两尺脉沉细无力为应用附子的鉴定要点。
附子舌象
凡舌淡胖苔薄白或水滑或白腻,边有齿痕或舌虽暗但舌质较嫩,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的使用指证。
阳虚症要大胆用附子
⒈《伤寒论》中所诉及有关阳虚阴盛的症状。
⒉少神或无神,脉沉或微或浮大而空。
⒊喜卧懒言、四肢困乏无力、蜷卧恶寒、两足冷。
⒋不耐劳烦、小劳即出汗。
⒌饮食减少、冷物全然不受。
⒍女子带下清稀而冷、不臭不黏或带下绵绵。
⒎语言低弱、面色白、舌淡、即苔黄也多津滑润。
⒏唇色清淡或青黑。
⒐满口津液,不思饮水或间有渴者,饮亦不多且喜热饮。
⒑小便清长、大便糖稀或大便干结。
阳虚与阴寒症,可用附子
⒈一般阳虚证:无特殊疾病,平素只表现禀赋虚弱、阳气不足、症见面色少华、少气无力、动则气累多汗、心慌心跳、形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体力均感不足、易感风寒、脉沉迟虚弱。
⒉阳虚阴寒症:症见面色苍白或夹青色、恶寒明显、手足厥逆、欲寐无神、畏食酸冷、喜热饮食、口润不渴、腹痛便溏、多尿溺清、或兼头痛、腹中冷痛、腰膝酸软无力或疼痛、舌质淡夹青色、苔白而滑、脉沉细紧。
⒊虚寒泻痢:多属慢性痢疾、消化不良、胃肠神经症及慢性结肠炎之类。症见腹胀、腹中冷痛、喜暖不拒接、大便溏泄或水泻或时而干湿不调,有时便中兼夹黏液、口淡或口苦、食欲缺乏、不思水饮、畏食酸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细弱。
⒋体虚感冒:身体虚弱、易感风寒、受寒起病即感症见怕冷、头痛身疼、肢体酸痛、或有发热或不见发热、鼻塞、清涕、咳嗽、咽喉痛或有自汗,甚者倦怠无力欲寐无神。
⒌慢性痰饮咳嗽及慢性哮喘:慢性痰饮久咳多痰,病程绵延或平素哮喘夙疾,时而发作,久病则肺肾气气虚,阳虚者,且用一般止咳平喘药物常不易收效者。
⒍中阳虚弱:中气下陷,发生脱肛、脱疝、子宫下垂等症状。
⒎心肾阳虚:头昏失眠、夜卧多梦、头额昏痛、记忆减退。
⒏.心阳虚心力衰弱,循环功能不全,症见心慌、心跳、气短无力、肋痛跗肿、少便短少等。
⒐风寒湿邪阻遏关节经络、关节肿痛、逢阴雨天尤甚。
⒑妊娠恶阻:多因胃寒气逆,症见吐逆呕秽痰涎清水、厌食油腻、畏寒喜热饮食、面色少华、气短无力甚或便溏、尿频、下肢水肿。
⒒血寒气滞、肝肾两虚、月经不调、经行常衍期而至,量少色黑有块,经期腰腹坠胀冷痛,或兼见胃寒疼痛,或见两胁肿胀痛或兼见偏头痛,头顶痛脉沉涩或沉细而坚,舌质淡夹青色,舌尖边有淤点斑者。
⒓肾虚腰痛、耳鸣、耳聋、滑精、遗精、阳痿或妇女白带。
⒔皮肤化脓性感染以及疖疮溃脓久不收口,慢性耳道溢脓而无寒热证时属气血两亏者。
⒕某些危重病出现“脱阳”“亡阳”等情况。
⒖长期慢性低热属阳虚见证者。
⒗阴寒内盛,阳气太虚以致格阳于外,症见高热不退、面赤发斑、恶寒肢厥、唇焦舌燥、口渴不欲饮或喜烫饮不多、脉虚数无力、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舌质偏红。
⒘其他,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冠心病、高血压等。
话说附子5(附子的功能、煎煮、中毒症状、怎么急救?)
现代药理及功能
⒈化学成分:剧毒的二萜双脂类生物碱,次乌头碱。
⒉药理作用:
⑴附子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尤其对心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
⑵附子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流、改善血液循环作用,附子对血压的影响既有升压又有降压的作用。
⑶有抗休克的作用。
⑷附子可抗心律失常,但附子剂量过大,也可导致心律失常,应该引起注意。
⑸附子水煎剂能对抗心肌缺血、心肌缺氧,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⑹附子有抗寒冷,提高缺氧能力。
⑺附子有抗炎、镇痛的作用。
⑻附子可使阴虚证进一步恶化,使阳虚症得到改善。
⑼附子煎剂可防止胃溃疡的作用。
⑽附子有抗肿瘤(杀癌细胞)的作用。
⑾附子可抗衰老。
⑿附子有镇静作用,可治疗失眠。
附子的毒性
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毫克),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
附子中毒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口舌及四肢全身发麻、畏寒、继之瞳孔放大、视觉模糊、呼吸困难、手足抽搐、躁动、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电图表现为心率变慢、室性期间收缩和心动过速、及致心室颤动。
附子、干姜、甘草组成的四逆汤比附子单用毒性大大降低。
研究表明:大剂量的附子(30g以上)应用中毒反应为11.7%,其中鼻出血2%,舌、指、全身麻9.3%。
⒈知觉神经与运动神经的麻痹作用。
⒉迷走神经的兴奋作用。
⒊通过胆碱神经外周机制,仰制窦房结,引起异位节律。
⒋乌头碱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其致死原因,多为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衰竭心搏骤停而死亡。
附子中毒的八个方面
⑴生用
⑵用量过大
⑶几种同类药品合用,毒性叠加
⑷配伍不当(不知相生相克的道理)
⑹个体差异
⑺产地不同的毒性差别较大
⑻与酒同用易中毒
服用附子制剂的时候,避饮酒是防范中毒的重要措施。但也不是绝对的,我治疗半身不遂用附子进的药酒,功效达90%以上,关健还是那句话,要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上面所写的中毒症状是指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为了让大家重视我才打上这段文字,我的病人生附子开始用量就是60克以上,每天向上叠加5至10克,直到出现上述所有的症状为此,当然了,我们有办法抑制它中毒的现象,任何药物都有克制它的药物,只不过你不知道用罢了。
附子的用量与用法
张仲景时代的附子用量,一般用1枚,中等量用2枚,最多用3枚,按一枚附子20~30g计算,最大量可达90g左右,若张仲景自用,一般是生附子,量还会更大,因为生附子的功用应该是炮制附子量的2~3倍之多。
李可老中医一夜之间附子用量达600g之多。我治疗一个11年不拉屎的女人,一天用量生的附子达800克,它创造了中国的奇迹,百毒不浸了。
一般常量3~9g,根据个人病情体质差异,常用剂量在15~60g。特别在救心衰等病危和肿瘤等疑难病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最多在45~75g之间。附子的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原则是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
李可老中医认为病势缓者,附子与他药加冷水同煮,用文火慢煎。且可2小时服药一次,而病势危急者,则附子与他药加开水武火急焦,且随煎随喂或鼻饲,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按照现代药物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因此他认为,对于垂死的心衰患者而言,附子的毒性也正是救命的仙丹,但在煮药的方法上,是附子与炙甘草同煎,炙甘草60g足以监制附子的毒性不必多虑。
小剂量附子(15g以下)不必先煎久煎,与他药同煎即可,经过临床应用,未发现中毒现象而且疗效较好。
煎煮附子注意
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是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然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
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人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
煎药前应充分计算好水量。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附子用药宜忌及解法
⒈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
⒉又堕胎
⒊妊娠不可服
⒋若病阴虚内热或阳极似阴之证,误用之,死!
⒌畏绿豆、乌韭、童叟、犀角。忌:豆鼓、稷米、得川椒,食盐,下达命门。
⒍病属阴虚诸火热,无关阳弱,亦非阴寒,法所均忌,若非阴寒、阴湿、阳虚气弱之病,而误用之于阴虚内热、血液衰少、伤寒温病、热病阳厥等症。立死!
⒎反半夏、瓜蒌、贝母及蔹。
⒏我每方用附子,皆须用甘草、人参、生姜相配合,正制其毒也。
⒐中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或用澄清黄土水亦可,用肉桂10g以上,调水服可解附子毒。
附子中毒《民间急救法》我师父陈新华的用法
附子治草乌中毒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没断气,身体没完全硬化。救治者马上对那患者,全身进行快速猛力拍打(这打是有分寸的,不能往死里打,这点要心中有数。)也可选用木、竹片来打。打法从上往下,头不要打的太重,四肢可重点打,不久紫黑色就会褪去,人就会醒来。
哪些人不宜服附子?
用附子最关键的是阴阳要区别开。《伤寒论》中云: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如果能对这经文举一反三,就去掉很多假的现象,看到病的实质。”治病用药就会自如。
⒈身体过于虚弱的人初用附子量不宜大或不用。
⒉温热伤津毒实症病人不能用附子。
⒊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躁,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前心情皆平,后因病人家事发生变故,一定要停用附子。
⒋对害怕附子的人,不要用附子。
服附子后口舌及全身发麻,停用附子,立刻吃生姜与蜂蜜(二者要灵活,多可用半斤。)可推呕吐,呕吐后频频再服。
服用生草乌,其根块较小乌黑饱满,质重,精气神十足,观期内,切面洁白如玉,闻之虽没有芳香,却有一清灵之气微微透出,放在口中舌尖上显示冰凉,不过三秒迅速发生变化,你会发现与川乌、附子之不同药感,其药性之透力与入经线路程度,非人工种植品可比。那就是上等草乌。毒性最强的草乌,药性最好的草乌。
在治疗阴毒肿块(还有恶性肿瘤)这一类病,众多药都显得疲乏无奈之时,草乌可当之无愧的临危受命,单刀赴会,毫无惧色,直入病所,他是百万军中难得的上将。
话说附子6(各大名医如何煎煮附子的?)作者:药王十代
有四川的、云南的、有上海的,也有湖南的;有国医大师、有教授专家、有民间老人,也有地地道道土医生;大家看了后,多为参考,不要瞒目的乱用,要用心的学,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用得好救人,用不旦死人。
四川卢崇汉教授煎煮附子经验谈
一律先煎,就是先煎2个小时,这2个小时是从煮沸后计时,2个小时以后,用筷子夹起来尝一尝,不麻嘴了,就可以放其他的药了,一般再煎半个小时就可以了,水要一次性加够,患者实在掌握不了火候,水少了,怎么办?一定要加开水,这是头煎。等二煎也是开后半小时,第三煎同第二煎,一般将三道药混合在一起分三次服用,一定要温服。
附子在煎煮前,用流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煮2小时,减少附子里胆巴和化学制剂的残留。
四川范仲林经验
附子无姜不燥,干姜的用量须灵活掌握,在阳虚阴盛而未至四逆,舌质虽淡而不甚,直至与附子等量,苔虽白而不厚的情况下,干姜可酌情少用;反之可多加直至与附子等量;甘草的用量不起过附子的一半,大体与干姜相等,当附子用至60g以上时,甘草用量恒用至30g,推其用意,是为了缓和附子的毒性。
范氏另有“略煎”之法,显示出他对附子药性的熟谙应用,所谓“略煎”就是改久煎为轻煎,既先煎20分钟后,既下其他药物,此举是为了保持附子的峻烈之性,以来应对阴寒重症。
云南王慕尼经验
按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g、6~9岁用10g、1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g、16岁以上成人用20g、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2、3、4的煎法依然同上。
急救时用附子粉
将附片用细砂炮炒(炒炮如炮甲)研细粉备用,凡溫身凉脉绝的垂危患者,急将附子粉5g开水冲服。与此同时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这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
南京黄煌经验
黄煌认为附子用量在20~100g之间方能见效,在煎煮上,他认为如果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减毒。
山西李可老先生经验
他经常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不分昼夜频频喂用1~3剂。李老先生治疗尝尝是一剂知、二剂已,闻名遐迩。
对于一些慢性病,附子有时与防风、黑豆、蜂蜜、炙甘草同煎,以消减附子或乌头的毒副作用但都没有先煎煮。
破格救心汤方
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枣皮净肉60~120g、生龙骨、生牡蛎、活磁石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
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24小时频频喂服1~3剂。
本方脱胎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张锡纯的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枣皮加麝香而成。
《来复汤》
枣皮6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杭芍18g、野台参12g、炙甘草6g。
可补四逆汤不足。
破格救心汤可换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湿、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晄白或萎黄、灰贩、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摇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论,一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比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运用本方,要严格遵循中医学辩证论治法则,胆大心细、谨守病机、准确判断病势。脉症合参,诸症若见一端,即宜急服。凡亡阳竭阴之端倪初露,隐性心衰的典型症状出现(如动则喘急、胸闷、常与睡中憋醒、畏寒肢冷、时时思睡、夜尿多以及无痛性心肌梗塞之倦怠乏力、胸憋自汗等)急投本方平剂;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急投本方中剂;垂死状态,急投本方大剂。服药方法,急症急治,不分昼夜,按时连服,以保证血液浓度。
云南吴荣祖经验
附子的毒性不在制透而在煮透(加热、水解)身体好的人耐受生大附子一枚。
简单辩证煎煮时附子的毒性:就像煮土豆一样,用筷子压一压,“面了”然后尝尝,十分钟后,你的嘴、舌没有任何麻木的感觉就绝对是安全的,就是煮一斤、两斤的方法也是一样。
云南王子泉经验
煎煮方法:
⒈燃料:不能用煤油、柴油、汽油。
⒉火力大小:待附子煎煮沸腾之后要改小火,不能用大火,也不可用母火(即极其微弱的火)
⒊煎煮工具:最好用瓦罐或砂锅,如果客量不够亦可用洁净的铝锅。
⒋用水情况:煎煮前,尽量一次加足水,待水烧开后再投附子,如中土水不够,只能添加烧开的沸水切勿中途断火或加入冷水。
⒍服药的碗盏一定要干燥,切勿占入冷水,服药前后至少3个小时勿生冷及酸涩食品,勿当风受凉。
上海周康经验
突破了前人的局限,提出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特别是从事大剂量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他应用附子,多于干姜、甘草同煎。附子剂量在18~120g之间,且并不先煎,而是先用冷水侵1小时,然后与他药同煎20~30分钟,煎成约250ml。
凡脉沉迟者,无论何病,均加用附子,剂量大小随着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少则3~5g,多则100g以上,即使阴虚发热,在清热退热药中加入附子3~5g反而很快退热。在此类患者的退热剂中假如附子,即可防止过于寒冷,又能增强抗病能力。
北京何绍奇经验
张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则每剂约60g,附子质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则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当用附子时,不必畏忌,初用10~15g,如无问题完全可以继续增加至30g以上。
煎附子时加生姜一块(约30g,拍破)或蜂蜜一两更好。
内蒙古郭文荣经验
他用的是川产制附片,剂量一般在20~200g,具体用法是先用沸水加盖浸泡半小时,水要多一点,浸过药2寸以上,然后开始反复搅拌3~5分钟,洗至附片变白,水变为灰黑色,倒掉咸苔水,再用温水或凉水淘洗一遍,洗至水清附片色白为度,去掉水这叫退胆。
如不退胆煎出的药汁难喝,且喝后胃中不适,有的恶心、呕吐、腹泻。煎药时水要多放一些,最好一次加足,煮沸2小时,嚼附片毫无麻味,过滤出药外,再浓缩或加开水至每毫升附子水等于2g附子为度,兑入药汁中服,如煮超过2小时,则附子的淀粉溶出,药汁过稠难喝。
河南王顺治经验
附子小量生气、中量散寒、大量回阳。所谓小量是指控制附子用量在3~6g、中量指10~15g、大量是30~100g或在100g以上,临床体会到,急病宜量大,缓病宜量小。祛邪宜量大,扶正宜量小,回阳宜量大,温阳宜量小,夏季人外热而内寒宜用量大,冬天人外寒而内热宜用量小,其师曾曰:试观井水,下凉而冬温,补阳散寒宜初量小而后量渐增大,回阳救逆宜初量大而渐量小。附子不宜先煎,先煎则失去其剽悍之性,查古人用附子未言其必先煎者。凡小量至中量者,以常法煎服则可,如大量用之,则必须头煎沸起1小时以上,并于二煎混合后用,分而服之即可,从未出现过中毒现象,从临床观察发现,凡大量使用附子以饭后1小时服药为宜,不宜空腹服用,空腹服用副作用易显。医者意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用之得心应手,还需多多实践。
上海邢斌做的体验
第一次,单味附子10g,煎煮10分钟尝一勺,味苦,继续煎煮20分钟,再尝仍是苦味,当时没有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第二次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各10g,一起煎煮,10分钟后,尝一勺,又辣又甜带点苦,热别是吞咽的时候特别辣,继续煎煮20分钟,在长还是那样的感觉,辣的感觉要持续一阵才消失;第三、第四分别用单味附子100g、200g煎煮20分钟,尝一勺(这两次由于水放的少煎煮后药汁就少,大约3~4勺,比较浓)味苦尝时没有麻、辣的口味,之后也没有出现口麻的感觉。
话说附子7(开始服用附子后的症状以及反应)作者:药王十代
服用附子出现任何症状不要怕(是中医上正常的眩冥反应)
附子服药须知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型,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睡、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喉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腹疼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阳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用扶阳之品。
附子服用后的症状以及反应
初服辛温,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辰、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者、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
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服辛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服辛温十余剂后,突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佳为准。
服辛温10余剂或20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而矣,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予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予以以及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互济,而体健身轻也。
从服药初到20余剂、30余剂后,所视烦躁、昏死、鼻血、口泡、喉干、喉痛、目赤、咳嗽痰多、面目浮肿、发斑、痛痒、腹痛泄泻、困倦、不食、大痛大热等都是阳药运行,化去阴邪,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处解,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佳,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予一剂滋阴,以敛其所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病者服辛温一二剂,有流鼻血者、有喉干喉痛者、有口内起泡、口腔溃烂者,病者及其家属多认为是辛热太过所致,当即向其解释,如系热甚火大,何以不思冷饮以自救?明是阳药化尽,阴邪从上下而出,继续服病将好转,病者亦遂相信,安心服药不久即收功。
更有多服几剂热药而咳嗽痰多、日夜不辍者,乃肺胃之阴邪,因阳药运化而上出,亦有痰饮病服热药数剂,反觉胸中满闷不舒,有痰黏在喉中,甚至干咳无痰,此为阳药将凝聚之寒湿蒸化病将因此而解之兆。
更有服热药数剂或十数剂,而周身面目浮肿或发斑者,此为阳药荡去,阴邪从毛窍而出,至予多服热药而腹痛泄泻者,大多系泡沫状,遇咳嗽即减轻并未用攻下药品如大黄、芒硝等而腹痛泄泻,自然是阳药涤去浮肿凝聚残渣从大便而出。
阳药服至通身发热,阳已大复之后,即予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诸症自愈,亦系重要经验,每用“黄连阿胶汤”获得满意效果。
阳药出现的祛病表现是:汗、吐、下。当你用四逆汤一类的阳药,患者本来是一个寒体,阴霾很盛,用药后患者开始吐了,一会儿开始泄了,这时候很紧张,西药说马上停药,这应该补液,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各方面要考察。实际非也,看这种病要观察重点!!!
话说附子8(那些人不能服用附子)
⒊心情不好,情绪变化很快,心情烦躁,肝气郁结之人,不要用附子或暂时不用,如服附子方前心情要好,病人家事发生变故,一定要停用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