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沟通→获取资料→签署协议→实施对接
秦岭无言,却是最阵痛的舆情,最深沉的考验。
又到一年两会时!今天上午,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西安开幕。而秦岭,也成为陕西当下绕不开的一座“大山”。山至高处,人为峰!攀越,还需反思自我,锻造自我,最终超越自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陕西省长刘国中列出2020年的重点工作。其中,“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切实提高网格化监管能力,深入开展‘五乱’问题整治,依法推动矿业权和小水电有序退出”被重点标注出来。
对于秦岭的反思,在去年的陕西两会中,就已经被坦诚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要自觉从中接受教育警醒、汲取深刻教训。2019年,陕西要强化政治责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为人民服务。”
今年,“反腐”、“法治”、“环保”依旧是陕西两会引人瞩目的字眼。而重构政治生态、刷新吏治,让陕西焕发新机,特别是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敢为的干部队伍,也着实成为秦岭事件后的迫切要求。
担当,从提高政治站位开始
秦岭的震动,不仅在于曾经被掩盖的灰色利益、潜藏的腐败问题令人瞠目;更在于多个陕西官员,包括现任省委书记公开而坦诚的出现在专题片中,深刻警醒。
这是罕见的,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之于“担当”二字,知难而上可贵,知耻后勇更可贵。
秦岭问题被揭开后,陕西将秦岭违建专项整治作为耻事、难事、急事和头等大事来抓。对待秦岭违建,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表示,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放手。
从2018年以来,陕西召开多次会议和活动开展警示教育,以秦岭违建及赵正永、魏民洲、冯新柱、钱引安等反面典型为镜鉴,汲取教训,警钟长鸣。
2018年12月至3月,陕西全省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专题教育集体学习,端正政绩观,下气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2019年7月至9月,以“明纪律、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作表率”为主题,在全省各级各单位开展为期3个月的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今年1月刚刚开年,陕西省委便召开常委会会议要求,坚决与赵正永、陈国强划清界限,坚决肃清赵正永、陈国强的流毒和恶劣影响,将政治纪律、作风问题、肃贪反腐的螺丝拧得更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秦岭生态环境整治成效明显。2019年6月,陕西省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巡视。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141个问题完成整改103个,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开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回头看”,涉秦岭6市累计排查“五乱”问题(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4911个,已完成问题整改4393个,完成率89%。西安市“拉网式”排查移交的3035个疑似点位已整治完成3032个,整治率达到99.9%。
秦岭,是“政治”,也是“吏治”。
秦岭之“耻”,是爆发在“一座山”上的,有关“一个心态”的问题。直视自己的作风问题,舍得对自己“狠”一点,是关键。其中,“以案促改”,成了陕西反腐工作的高频新词儿。陕西开始以秦岭事件为“疮口”,挤出各项领域的“流毒”。
去年4月,西安市“以案促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聚焦脱贫攻坚、营商环境和秦岭北麓违建别墅、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点工作,深挖典型案例,先后协助市委开展了魏民洲案、冯新柱案、李大有案和秦岭北麓违建别墅、奥凯“问题电缆”等典型案件“以案促改”工作。
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950起,处理1294人,党纪政务处分1153人;
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567起,处理799人;
查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问题1502件,处理2568人;
查处营商环境问题1386件,处理2282人......
这是2019年1月-6月,陕西通报的正风肃纪的各项情况。
陕西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说:“抓好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把坚持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作为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各项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来看待。”
“陕西扎实推进以案促改各项工作,‘两个维护’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以案促改,关键在‘改’,将‘改’的成效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具体行动。”有关负责人说。
修复,更需加强法治
日前,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涉及当下的任务,习近平谈的最多的就是“制度的执行”。强调“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就是让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上下左右有边界、受控制的,谁把制度法律当儿戏,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如今,再反思秦岭问题,松动的第一块铆钉,恐怕还是法治。
早在2007年,陕西就通过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划定了三个区域,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但这条法令,牛栏关猫。关键就在于在当时,第三个区域是允许进行适当的房地产开发。但哪些区域为适度开发区,法规并未以准确的地理边界进行明确,旧条例的细则具有相当程度的模糊性,也就意味着模棱两可的可操作空间。
同时,由于缺乏对建筑物标准以及环保条件的约束条款。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制度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有一批违建方就是钻了这样的空子。比如,与当地村民签署合同时,多以盆景栽植、园林绿化为名义,签订期限为30年-70年不等的租赁合同,此后则擅自变更为修建别墅。
若要人心清如许,需要法治源头清。秦岭之乱,乱在利益;秦岭之治,重在加强法治。
去年12月1日,新修订《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核心保护区范围显著扩大,坊叔特别注意到修订后的《条例》,在立法理念已从“限制开发”变为“保护优先”,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将原条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修改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同时,将建立秦岭区域内县以上人民政府实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终身制度。
秦岭生态修复,翻开了法治的崭新一页。政治生态修复,更需大写一个“法治”的篇章。但,如何以“法治”促进“吏治”,以“吏治”来换“长治”?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破题点。
还记得在去年的陕西两会上,谈及2019年重点工作时,刘国中强调,要严打黑恶势力及其背后的“关系网”“保护伞”,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真正做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为人民服务”。
足见,秦岭之法,不是终章,恰是引言,启迪的是陕西的新版“法治思维”。
而其中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便是一把利剑。从基层政治、营商环境、到正风反腐、经济问题等各个方面,这是以一条线,清扫了整个面的法治践行。
截至2019年11月底,陕西省立案查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黑涉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2683件,已查结2483件,处理396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985人、组织处理977人、移送司法机关241人。中央扫黑除恶第12督导组组长王伟光反馈督导“回头看”情况时指出,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政治站位高、贯彻力度大、工作措施紧、整改效果好。取得了进一步的阶段性进展和成效。
但法治的重点,并不是滞后性的“打击”和“清扫”,目的还是在于“建设”和“治理”。
《陕西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等七个方面,确定了21项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并细化到具体工作部门,夯实责任主体,明确工作时限和要求,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
管窥知豹,西安莲湖区便用自己的探索破解了长久以来的城管和小摊贩的“猫鼠游戏”——信用评价体系。“现在他们标准化执法,还登记了信用评价黑红名单,把我们这些守法商贩纳入便民市场,真是大不一样”商贩王建忠说。信用评价体系其实是一个标准、一个管理底线,遵守这个底线的流动摊贩,莲湖区城管执法局搭建了便民市场给予其生存空间,还利用救助基金给其就业方面的经济支持。但是一旦有谁突破这个底线,城管执法将采取强制手段,作为公共秩序的最终保障。
凡此种种,细思,秦岭巍峨,法令威严!法正,则人正;人正,则道正;道正,则事成。
奋进,需要“不怕错”的魄力
秦岭事件爆发后,陕西的干事氛围变得微妙起来。在2018年的采访中,你会明显地感觉到基层干部的“谈山色变”。余震,依旧未完。顾虑,人之常情。
承认错,是担当;改正错,要智慧;但,不怕错,需魄力。会治理、敢担当、有想法、肯实干,成为耻而奋进的关键。
为此,作为曾经的秦岭事件“重灾区”之一的西安市长安区便特此召开了一次两千人大会,开展“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换脑子”专题教育。动员全区科级以上干部深入开展专题教育,巩固秦岭北麓违建专项整治工作成效,实现长安振兴。“要深刻汲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凡事讲政治、敢担当、改作风、换脑子,向党中央负责、向人民群众负责,改变惯性思维,正视存在问题,卸下思想包袱,彻底更换脑子”,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说。
2019年4月,长安区对于农家乐旅游的整治,本来的逐批审核,却引起游客的紧张猜测,“农家乐要全关了!”一时议论纷纷。长安区一方面澄清谣言,一方面抓紧整改,改变以往的机动方式,灵活的进行整改一批,放入一批的办法。扛住压力,以实绩正名。整改前,组织开展农家乐经营户整治提升培训会13次;整改中,采取分类处置;整改后,强调动态长效管理,完善农家乐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组建多部门巡察机构。
如今,再临农家乐,优美、精品的民宿,干净、整洁的旅店,乡村旅游的供给侧改革,反而交出了一份优良答卷。事后采访当地干部,大家感慨:这次整治,如履薄冰,但效果良好。“不怕你错,就怕你不干”。重点不在于外界的误解,干事的艰难。而是,是否拥有新时代的治理能力。
知耻,需要拆除的不只是沿线的违建,更是内心的藩篱。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将初心使命化为锐意进取的精神气,在生态保护、脱贫攻坚等工作中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在生态保护上,围绕青山、蓝天、碧水、净土这四场保卫战,陕西省启动了秦岭生态保护专项整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等8项专项整治行动。昔日秦川大地尘土飞扬的景象消失不见,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30年前减少一半以上,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白鹭、天鹅、灰鹤等珍稀鸟类……
尤其是黄河治理上,陕西段沿岸逐年由黄转绿。年均入黄泥沙由过去的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仅延安市累计退耕还林达1000多万亩,境内黄土高原的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67%,河流的泥沙减少了78%,平均每年拦沙4.5亿吨。
在脱贫攻坚上,陕西尽锐出战。2019年以来,陕西省在56个贫困县和40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开展以比责任落实、比尽锐出战、比精准举措、提升脱贫质量为重点的“三比一提升”行动,干部之间“比学赶超”,共选派3.38万名驻村工作队员,其中第一书记9328名,从省直单位选派70多名优秀处级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由5分提高到20分,并实行“一票否决”。履职不力、状态不佳的3名县委书记进行调整,对履职尽责、工作出色的17名县委书记就地提拔。
黄天不负,去年全年,陕西实现57.88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占年度计划的102.4%,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5%;剩余29个贫困县均达到退出标准。
严!更加严!干!要巧干!呼唤的是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路径,以智能化为手段,用系统化思维部署的新模式。
去年12月,陕西省太白林业局抓拍到一段金猫的视频,萌翻众人。而架设红外相机,利用高科技手段跟踪、分析秦岭野生动物的生长,守护这些精灵的家园,已经成为陕西的常态工作。与此同时,陕西也注意打破制度藩篱,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合作。去年1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省管理局正式挂牌,由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约好”的一件大事儿,迈入了新阶段。
去年10月,秦岭子午峪保护总站设立,这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性、智慧化的“秦岭哨兵”,不仅集服务和管理于一体,功能齐全,更可以实现刷脸进山。
风声鹤唳,呼啸的都是历史烟云,砥砺的皆是沧桑正道。人们把秦岭称作“父亲山”,他以沉默,养育着一方人;更以威严,教育着一方人。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天上午,刘国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尽管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只争朝夕,毫不懈怠,一步一个脚印把具体工作谋深、抓实、干好,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追赶超越的新步伐。”
诚然,秦岭事件,曾经把陕西推向了风口浪尖。有人说,这是“危机”。但其实是“机会”。信心、诚心;定力,耐力,是秦岭事件留给陕西的思想课,其实也是一份必要的砥砺。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治。在反思和回答秦岭问题的过程中,陕西走了一条新路子: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刷新“吏治”风气,继续强化“法治”意识,积极扩大“共治”半径,画满经济、民生、生态融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这个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