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亚町园区后,在绿植装点的架子后,推开带着木把手的玻璃门,就是这家别致温馨的餐厅。四周的架上摆着书籍和艺术装饰,黑板上的写写画画都是曾经到访客人们留下的笔迹。
隔绝外部的喧闹,在这座安静的空间里,还能闻到香醇的咖啡味道。记者发现,做咖啡的不是熟悉的年轻面孔,而是一位戴着白色厨师帽的阿姨。再往后厨一瞧,七八个阿姨都在忙着准备午市餐食。阿姨们相聚于这家餐厅,而这里也被亲切地唤作“阿姨食堂”。
为这座餐厅奔忙的阿姨们都是上海本地人,负责亚町园区品牌设计与管理的王卉告诉记者,“有些阿姨被招募为物业保洁,后来许多也加入了阿姨食堂。”阿姨食堂由“她们”组成,也被“她们”带出了人情味。现在,许多阿姨还介绍街坊邻居来帮忙照顾生意,甚至还有她们的妯娌、弟媳妇,将自己的亲戚也带过来。因为浓浓的人情味,让这里有着特别的烟火味。
餐厅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阿姨们清晨来准备食材,中午十一点半开始制作午市餐食。到了十二点左右,餐厅内已经是人头攒动。而晚餐时,一份份小炒迅速出锅、香气四溢,直到晚上九点,两层楼的灯火才慢慢熄灭。
“中午主要是商务套餐,园区白领们来吃点工作餐,可以打包到办公室吃。我们也有外卖,找了一位爷叔送,主要是园区和周边三公里以内送一下,比如周边的北美广场、宝地、西门子总部等等。”王卉表示,阿姨食堂的早晚餐针对的客群不同,到了晚上主要是以家庭为主,周边居民来这里点些小份的小炒菜。
02.
一家戳中心巴的深夜食堂
有着“屋里厢”的味道
记者了解到,阿姨食堂已凭着好味道在江浦社区内做出了名气。因为每道菜都需要当天新鲜制作,所以阿姨们都早早起来备菜。咸蛋黄狮子头、蟹粉捞饭、罗宋汤......其中,招牌馄饨是店内的一大特色。一个个皮薄馅大的馄饨,让周边的打工人不惜拼车也要来吃一上口。
“最近我们做的是松茸馄饨,过两天就做蟹黄馅的,等到天再冷一些,馅子就换成’腌笃鲜‘,天热一些就做刀鱼馅子的。”王卉告诉记者,招牌馄饨的食材完全根据时令而定。“但是阿姨们的人手和体力都有限,有时候供不应求,只能限做限卖,馄饨就现包现煮。”
餐厅二楼专门设了一间制作月饼的点心室,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月饼都是刚烤出来的,金色酥皮令人馋涎欲滴,有鲜肉馅的,也有小龙虾馅的,其中还加了少许鲜嫩的莲藕,咬一口下去香脆而不腻。
03.
工厂不再
工业风和情怀犹在
亚町园区重新塑造了昔日的样子,有些地方的功能性虽然不再有了,但是因为留白的空间、模糊的边界,让除了餐厅、艺术、文创等各种形式从中萌发,成就了空间的自由度。在1000平方米的空间中,弥散着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王卉表示,亚町注重风格的整体性,因此阿姨食堂的装修专门请了一位意大利设计师精心设计,尽可能保留鞋钉厂空间的工业风,保留这份专属老上海人、老杨浦人的记忆。
如今,走进这里,还能看到许多鞋钉厂里曾经使用的水管。而进门的一张巨型餐桌的原型,就是工厂曾经使用过的铲车。这里的诸多用品功能性虽然改变了,但是依然可以让许多人相聚在这张桌前,唤起许多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