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5.22江苏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二十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政治家、革命家、文化名人汇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构成了上海这座世界著名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名人故居就是其中的瑰宝。
鲁迅故居
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故居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197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于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木刻作品集。并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
瞿秋白故居
位于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老上海石库门建筑。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内建立,于198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瞿秋白诞辰百周年前夕,纪念馆全面整修,完善功能,纪念馆与故居既分开又融为一体,用地面积2282.19平方米。“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瞿秋白同志故居”由茅盾题写。瞿秋白故居于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
位于溧阳路1269号。该处1994年2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占地416㎡,建筑面积406㎡。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现为民居,已挂牌。1946年5月,新文化运动巨匠郭沫若由重庆来上海住此,进步文化人常在此聚会。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招待文化界人士、举行记者招待会。
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该址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四层毗连式公寓。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现为民居,已挂牌。著名作家丁玲于1933年2月迁入此处,居住面积30平方米。这里亦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处。在此,丁玲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等。
位于香山路7号。民国7年(1918年)6月26日至民国13年11月21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居此。这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他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居至民国26年。故居建于20世纪初,为两层欧式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13㎡,建筑面积452㎡。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楼前正方形草坪,三面绕以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民国7年,4名加拿大华侨购赠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曾抵押予银行,由几名华侨赎回。
位于思南路73号。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叫周公馆,是西班牙建筑风格的3层花园楼房。它是一幢三层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外墙以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一楼有厨房、卫生间、浴室、佣人房、储存室等,二楼是大起居室,宽敞的餐厅,还有一间主卧室,三楼有三个卧室,其中的两间带卫生间。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南向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显得与世隔绝。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位于思南路87号。这是一座4层独立式住宅,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在感觉上十分明快。建筑的屋顶采用“梦夏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处就比较陡了。经这种变化,屋顶造型别有风味,富有变化,在建筑造型上很有艺术情趣。楼中最高一层为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则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库。
位于陕西南路39弄93号。现已挂牌,并不对外开放。1954年至1975年丰子恺居住在这所房屋,寓所题名“日月楼”。“日月楼”是一幢西班牙式的别致洋房。门前还辟有一个花园。远远望去,红色的瓦房被碧天绿树簇拥映衬,令人心旷神怡。从前门小花园踏入台阶,走进客厅,里面摆设着陈旧的大菜桌、长沙发、酒柜等零杂家具。在上楼梯处,是一间小厨房和卫生间。二楼室内有阳台。中间有一个梯形的突口,既有南窗,又有东窗、西南窗,还在天窗,白天可看日出日落,夜间能赏当空皓月,“日月楼”果然恰如其题名。
位于常德路195号。一幢法式公寓建筑,已挂牌。著名小说家张爱玲曾于1939年住在这幢楼51室几个月,又于1942年在这幢楼的60室生活了5年左右。1942年张爱玲在上海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作品,以《沉香屑》的两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等几篇心理描写小说在沦陷的上海一举成名,她是上海孤岛时期的重要作家。
位于延安中路913弄四明村923号,一幢上海滩老式石库门洋房。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初住在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花园别墅11号,这是一幢三层洋房。后又迁到这个四明村,陆小曼租了其中一幢,每月租金银洋100元左右。也正是在此诞生了鼎鼎大名的《爱眉小札》。原址已拆迁,目前在弄堂口挂牌。原址是一幢三层楼的新式里弄。
位于静安区新闸路1124弄9号沁园。是昔日阮玲玉和其母亲居住的地方,旧居共三层,阮玲玉当年住在二楼。一九三五年三月七日夜,阮玲玉在此含恨自杀。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一楼是阮玲玉故居的会客厅,二楼是阮玲玉的卧室,三楼是阮玲玉母亲的房屋。解放后,成为民宅,从一楼到三楼已成为三户居民居住地。
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船形德式建筑。从1948年起成为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整个院落占地面积4330平方米,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环境优雅宁静。白色的假三层主楼修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是砖木结构的西式建筑,底层为客厅、餐厅、书房,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办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卧室。现在故居中的陈设仍然保持着她生前的原样。这里是宋庆龄生前生活和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漫步其间,似乎仍能感受到伟人的音容笑貌和不朽风范。
位于徐汇区汾阳路79号。1905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建造,外观为白色带城堡状、面积1496平方米,具有典型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为公董局总董府邸。整座建筑,三层,平面和立面中轴线对称。建筑南面是一大花园,有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樟树。1945年以后为国民党江苏监察区监察使署,也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第一任办公旧址。解放后曾为陈毅市长临时住所,60年代初,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址于此,2002年改建为工艺美术博物馆,对外开放,里面陈列着大量的玉雕、象牙雕、屏风、织绣等民间工艺精品。
陈毅还有一处故居位于徐汇区爱棠路(今余庆路)190号,是一幢具有现代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主楼西侧为一大片广场绿地,假山上树木茂盛,园内种有广玉兰大树一棵。占地面积6333平方米,绿化面积2373平方米,房屋建筑总面积为2257平方米。据说此宅原为宋子文一处房产。原上海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此居住过。现为上海市委机关幼儿园所在。
巴金故居
位于徐汇区武康路113号。由一栋主楼和两座辅楼组成,主楼是1923年建成的假三层花园洋房,巴金于1955年定居于此直至2005年故世(享年101岁),《随想录》等诸多著作都在此创作完成。
巴金故居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书房和卧室,主要用品和家具均为原物并按原样布置。故居中放在最突出位置也是最多的是书,古今中外的都有。巴金毕生的著作已全部收入《巴金全集》26卷。他精通法、俄、日、英等国语言,其中俄文和法文译作最多,全部译作也已结集为《巴金译文全集》10卷。
巴金夫人萧珊早在文革期间故世(1972年),女儿小林、儿子小棠过着平民的生活,为人均十分低调。
邹韬奋故居
位于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万宜坊)53号。是一处新式里弄的假三层房子,故居已布置成邹韬奋纪念馆,以图片和实物展示了韬奋先生的生平和工作经历。
邹韬奋(1895-1944)生于福建永安,青年时期曾在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和圣约翰大学的电机专业学习并取得学士学位。他毕生追求自由、民主和民族的解放,曾因遭到当局的迫害而两次流亡国外。1936年因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被逮捕入狱,是有名的“七君子”之一。他创办“生活”书店,主编“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进步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日,反对妥协投降。1944年7月14日因癌症不幸病逝,享年49岁。夫人沈粹缜解放后是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全国妇联执委。邹韬奋夫妇育有二子一女,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是大儿子。
蔡元培故居
位于静安区华山路303弄16号。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山阴人,少年寒窗苦读,24岁中进士,随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目睹晚清的国力衰败,使他接受了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两次赴欧留学(留学德、法),回国后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并担任上海分会会长,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他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毕生提倡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历任教育总长、大学北京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
蔡元培故居是先生1937年起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在上海的最后一处寓所。这是一幢三层英式花园洋房,墙体是微微淡黄颜色,门前的一颗大树高过了洋房的尖顶,似一把天然的洋伞,为这栋老房子挡风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