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让我们在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建筑里,听一些属于这些房子的名人故事,去看看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吧。
1.鲁迅故居
山阴路132弄9号
山阴路上最令今人如雷贯耳的文化名人,无疑非鲁迅莫属了。
鲁迅故居在山阴路中段的大陆新村(今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村始建于1931年,是由当时的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建造的。鲁迅和夫人许广平就曾经居住于此。
鲁迅
鲁迅在这里写了许多战斗性的杂文,并编辑了《译文》杂志,翻译了《死魂灵》、《表》等作品。1950年6月,这里辟为纪念馆,馆名由周恩来题写。1951年1月7日起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故居内按鲁迅生前样式摆设,陈列着文稿、信札等珍贵文物。
2.瞿秋白故居
山阴路133弄
大陆新村的对面是山阴路133弄,又称东照里。这里的12号曾是瞿秋白的故居,但是与十步之遥的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瞿秋白故居既破败又少人知晓。1932年2月,瞿秋白避难来到北四川路拉摩斯公寓的鲁迅家中。1933年3月,鲁迅通过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夫人租到了今东照里12号的亭子间,让瞿秋白杨之华夫妇住了进去。
瞿秋白
在东照里居住的时期,瞿秋白曾以“鲁迅”的笔名为《申报》写了许多杂文。为了便于保存,鲁迅把这些杂文编入了自己的集子里,并书写了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的友情对自叹“没有一个朋友”的瞿秋白来说,就如寒冬中一抹温暖的阳光。
3.夏衍故居
乌鲁木齐南路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有:出版选集《夏衍选集》,电影剧本《春蚕》,话剧本《上海屋檐下》,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夏衍
夏衍旧居位于乌鲁木齐南路,建于1932年。
将英式建筑风格与西班牙建筑风格元素相结合,打造了一栋以三层砖木建造的英国式花园住宅。1949年到1955年间,夏衍曾在此居住。
4.张爱玲故居
常德公寓
张爱玲故居是现在的常德公寓,建于1933年的意式建筑,肉粉的墙面夹杂咖啡色的线条,别有一番韵味。
张爱玲
在这里她创作了《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几部代表作,她的文学是精致、细腻充满艺术韵味的。
5.丰子恺故居
陕南路39弄93号
陕南路39弄,老上海人称之为“凡尔登花园”,是一栋西班牙连体式别墅。其中93号是丰子恺在上海的租住的“日月楼”,也是丰子恺最后的居所。因其有天窗和三面窗,可观日月流转、星河明灭,故得名“日月楼”。
丰子恺
丰子恺在日月楼21年间著作颇丰,翻译有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落洼物语》、《竹取物语》等,创作《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还完成了与恩师弘一法师约定的《护生画集》第4、5、6卷的绘画。故居一楼现仍为民居,二、三楼被丰家后人辟为私人纪念馆,每周周二、四、六、日10:00-16:30免费参观。
6.邬达克故居
番禺路129号
在上海,或许你没听过你没听过邬达克的大名,但你一定知道武康大楼、孙科别墅、国家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如果我说这些上海著名的地标建筑都出自同一个建筑师手笔,你会不会很惊讶?
邬达克
没错,这个建筑师就是邬达克,一个为上海留下了许多老洋房的建筑天才。
他的别墅位于番禺路129号,白色的墙面上露出褐色明露木构架,主楼立面上有两个清水红砖的大烟囱,哥特式的三连列窗,圆拱形大门,层次丰富的色彩,无不体现出英国都铎风格。室内陈设大量采用木质,衬以繁复的花纹,富有华贵之气。一楼展馆里展出了很多珍贵的手稿和图纸,常有喜爱建筑学的游客慕名来参观。
7.张乐平故居
五原路288弄
五原路288弄里,有一整面墙的三毛画壁,“三毛之父”张乐平就住在这里,一栋朴素的英式小洋楼。小洋楼带一个中式的小院子,午后的阳光照进小院,窗外的鸟鸣时时而闻,颇有些岁月静好的感觉。
张乐平
相比于很多名人居住的小洋楼,张乐平的小洋楼或许显得简单,但处处透着老上海的味道。故居修旧如旧,一切都是当时样子。故居内展示了很多三毛的漫画,仿佛回到童年。
8.梅兰芳故居
思南路87号
梅宅是一栋四层西班牙风格的花园洋房,二层是著名的梅兰芳书房“梅华书屋”。楼房前栽有不少花卉树木,前庭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环境十分优雅。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为了不给日本人登台唱戏,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从此告别舞台。
梅兰芳
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思南路的岁月也是梅兰芳最重要的一段岁月,在这里梅兰芳接待了卓别林夫妇和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
9.郭沫若故居
溧阳路1269号
溧阳路1269号(原狄思威路719号)是郭沫若在上海的第二个寓所。1946年5月8日,郭沫若和梁漱溟、章伯钧等同来上海后,郭沫若在山阴路恒丰里77号暂住数天后即搬到溧阳路1269号。
这是一幢红砖红瓦座北朝南假3层的日式洋房,红瓦清水砖墙,木头门窗,拱券型窗楣。围墙是竹子扎的篱笆。屋前有小庭院,庭院里有假山、金鱼池和花圃。室内装饰为日本风格,有日式木窗、浴室、拉门、木地板上加垫“榻榻米”。
郭沫若
郭沫若入住时把这幢房子的底层做成会客室,二楼作为卧室兼工作室。当时这里还是上海民主人士联络处之一。上海的进步文化人冯乃超、胡子婴、史东山、应云卫、赵丹、周璇、陈步高等人经常来此相聚。
而郭沫若在这幢楼住的一年多里,则翻译完成了著名的《浮士德》。
10.阮玲玉故居
新闸路1124弄9号
阮玲玉故居
新闸路1124弄9号,曾经是阮林玉与其母亲居住的地方,故居共三层,阮玲玉当年住在二楼。
阮玲玉
阮玲玉,16岁从影,25岁即因情自杀离世,她一生之中参与过29部电影的演出,迄今得以流传的仅有9部电影,她所饰演的银幕角色瑰丽多变,从大家闺秀、女教师到女工、妓女、乞丐、老太婆,均为当时各阶层女性之缩影,演技生动而天然,那种孤楚中带着坚韧的气质,仿佛与生俱来,在她演出《野花闲草》后,更是成为红极一时的电影巨星。
这幢西班牙式洋房曾是上海滩最高档的住宅之一,解放后,成为民宅,但也只有3家住户。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晓色朦胧,夜色阑珊,大家归去,心而随着那车轮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