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历代名人家风家训集锦第5页读者文摘老秘网材夜思范文

人物简介:陈季良,原名陈世英,字兰斋,号季良。1883年9月13日生。故居文儒坊19号宅院。林则徐是陈济良的表舅。母亲吴重勉励儿子们学习戚继光当兵护国。陈季良1905年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开始长达四十年的海军生涯。1920年5月陈季良以枪炮弹药帮助苏联红军,炸开日本领事馆,击毙、俘虏日军100多名,即轰动中外的“庙街事件”。1945年4月14日,陈季良腰伤复发,又得伤寒,病逝于四川万县,夫人为他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国民政府追赠陈季良为海军上将。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季良的水泥灵柩抵达福州马尾港,家乡人自发地涌到码头迎接,为陈季良举行浩大公祭。

1、陈季良在抗日战争的战前动员会上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2、陈季良立誓:“宁愿葬身鱼腹,也要与日海军誓拼到底。”“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三坊七巷》总第八期37页)

3、陈季良对夫人的遗言:“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遗嘱:中国一日不胜,一日不下葬。

4、陈季良故居对联“竹里静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

【人物故事】1937年8月,陈季良临危受命为江阴封锁区总指挥。以12艘老舰艇、23艘商轮、8艘趸船和185艘民船及大量石方沉入江中,总吨位达6.6万余吨,筑起阻塞线,拉开“江阴海空战”序幕。9月下旬,日机狂轰滥炸,陈季良指挥官兵与敌人殊死血战,3艘旗舰先后被炸沉,陈季良腰部被弹片击中,仍顽强地举起手枪与盘旋的敌机对决。至10月下旬第一舰队主力全军覆没。陆海援军赶到,接替身负重伤的陈季良。有人诬陷他临阵脱逃,蒋介石下令立即枪决,德国顾问将真实情况告诉蒋介石,海军部长陈绍宽闻讯据理力争,蒋介石才收回成命。1938年7月,陈季良率第一舰队在武汉附近与日寇激战,再次付出巨大牺牲。

(三)【曾以鼎名言】

人物简介:曾以鼎(1892—1957),字省三,闽县(今福州)人,生于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五子登科”曾宅。其高祖父曾晖春进士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亲表哥。曾居住过文儒坊陈承裘故居花厅。抗日爱国海军名将,参加过“江阴战役”和武汉保卫战,1945年9月主办接收日伪海军受降工作。因受蒋介石与陈诚排挤,离职寓居上海,并拒绝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1957年病逝北京,追认革命烈士,葬于八宝山公墓。

1938年武汉保卫战,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曾以鼎激励将士们说:“我们绝不能再让敌人拿下武汉,又来一次像南京那样的兽行,残杀我们数十万的无辜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坚持循着抗战到底,直到最后胜利这一条路走下去!”

(四)【郑滋樨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郑滋樨,字露湘,1869年出生于福州军门前,故居津泰路,12岁在南街玉章书纸店当学徒。1899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1901年赴英国留学。中国海军造械总监,1925年晋升海军中将。1937年68岁在上海退休,1944年12月因贫病去世。(《抗战与福建》448页)

1、抗战期间,汪精卫的汉奸政府动员郑滋樨出任海军要职。郑滋樨说:“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会同意当汉奸。”

2、郑滋樨:“敌人打到了我的家门口,我只恨自己年大病多,无法上前线与敌人拼了!让我为这些侵略我们的敌人做事,这不与杀了我是一样的。我不想再看到这些汉奸!”“我宁愿病死也绝不当汉奸。”

3、郑滋樨临终前对家人说:“谁也别哭,应当为我笑,我这样死比当汉奸享荣华富贵强一百倍,为不当汉奸,饿死也值!我死而无憾。”

4、郑滋樨遗嘱:好好做人,勤慎工作,不做汉奸,不当亡国奴。

(五)【萨师俊名言家风】

人物简介:萨师俊(18世),又名萨本俊,字翼仲,1895年生于福州,故居朱紫坊22号。海军中山舰舰长,武汉保卫战英勇捐躯,年仅43岁。

1、萨师俊对兄长萨师同、弟弟萨本炘说::“强国莫急于海防,忠勇莫大于卫国,我兄弟宜习海军,亦我民族武德之传统也。”

2、萨师俊“我既已励志军伍,决不苟安谋财。我在这光荣的中山舰上当舰长,是终身的荣幸。眼下日寇企图亡我中华,我要与之血战到底!”。(注:中山舰是当年萨镇冰任海军总长时以3万两银子购买的,辛亥革命时为孙中山座舰。)

3、萨师俊说:“吾惟勉尽责任而已,任之所在,生死以之。吾何敢望纳尔逊(英国海军名将)之勋猷,但愿效纳尔逊之殉职耳!”

4、萨师俊说:“我不能以私情误国事,倘此时人人存贪生怕死之心,抗战前途安有胜利之望!”

5、萨师俊对中山舰的部属说:“我们福建人,历来都是中国海军的硬骨头,面对日本仔,绝不能软下去!”

6、“现在我们除了用血肉硬拼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让国人知道中国是极需要海军的。建设好海军,才能拒敌于门户之外,也才能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7、1938年6月武汉保卫战,中山舰遭受日机狂轰滥炸,萨师俊双腿被炸断,官兵欲扶其撤离。萨师俊说“身为舰长,职责重大,必与舰共存亡,且此中山舰非他,乃我国父广州蒙难时之座舰,.....今为我死守尽义之时矣,我必留舰。”众人劝他摘下舰长袖章,他说“我必死矣,军服乃国家名器之象征也,决不可易。恒人死犹正衣冠,况我军人殉职可衣冠不整乎?”(《抗战与福建》394—416页)

(六)【“七七事变”见证人:王冷斋】

人物简介:王冷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故居黄巷。15岁就读福州陆军学校,18岁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地斗争。事变中,王冷斋调动城内警察积极配合驻军,坚决反击敌人,保住了城池,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他还举行记者会揭露日军主动攻击卢沟桥的罪行。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七七事变”的重要见证者出席审判日本战犯法庭,被称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解放后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成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196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生前著述《卢沟桥事变始末记》、《七七事变的回忆》、《卢沟桥事变纪事诗》。

1、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寻衅,拉开中日战争的序幕。王冷斋作诗以纪:“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沉烟雾起,当时七夕近三更。”

2、王冷斋称赞29军“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3、王冷斋称赞宛平守军团长吉星文:”喋血前躯不顾身,裹伤再战勇无伦。舍身处死原难死,始信星文是吉人。”

4、“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难方艰应有待,此身终合向沙场。”

5、王冷斋赞颂中共抗日主张:“延安奋臂起高呼,合力前驱原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6、“睢阳大节见遗风,南菀孤城尽守攻。先后成仁差顷刻,千秋奕奕戈孤忠。”(《抗战与福建》357—393页)

五、女性风采篇

(人物:陈帙、林蕙芳、林普晴、冰心、林长民与林徽因、林旭与沈鹊应、王眉寿、萧道管、沈苏)

(一)陈帙(1769—1824年),故居文儒坊。史书记载:“林则徐之母,幼读书,晓大义,勤女红。18岁嫁于林宾日,家贫,以制彩草花佐家计。直至宾日入贡,则徐中举、成进士,女红之事未尝一日辍。贤惠仁德,闾里称颂。”(《三坊七巷》第五期67页)

陈帙教导林则徐:“男儿务以为大者远者,岂以琐琐为孝焉?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释义:男子汉要有远大的目标志向,琐碎小事不是孝道,读书成才扬名天下,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

林则徐在《先妣事略》和《先考行状》中写到:“不孝幼随家君之塾,每夕归,则敝庐四壁,短几一檠,读书于斯,女红亦于斯。不孝夜分就寝,而先妣率诸姊妹勤于所事,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林则徐回忆:儿时家贫以至断炊,母亲常忍饥挨饿靠针绣、制花贴补家用。深夜就寝,常见母亲带姐妹辛勤劳作,往往忙到鸡鸣。林则徐反复提到当时全家人男读女工的辛劳之状,这既是当时林家生活艰辛的写照,也是林家人坚毅勤奋、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反映。

(二)林蕙芳(林则徐六妹,沈葆桢母亲)

1、“积善必行福,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孙。”

2、沈母耐心开导年幼的沈葆桢:古代忠臣孝子,九死一生,百折不回,终成其志。“人都有受惊害怕的时候,如果做了亏心事,于心有愧,因而意气衰落,故胆小害怕;而忠臣孝子,满身正气,无愧于心,故意气强盛,气盛则肚壮。儿子,你遇到受惊之时,扪心自问,有否做亏心之事?如果无愧于心,胆子就壮起来了。”

3、沈葆桢在《先母林夫人事略》中写道:“家君上奉庶母,下抚弱妹,家无立锥之地,馆修支半岁。母口不言贫,糜代餐,絮代裘,恒欣欣若有所得。”“所居仅一室,室西向,冬则凄风撼扉,夏则烈日在榻”。

(三)林普晴((1821-1873年,沈葆桢夫人,林则徐次女,从小深得父亲点授,良好的家庭教养,具有大家风范)

1、左宗棠挽林普晴:“退能守,进能攻,一生大节昭昭,挽狂澜于既倒;来何因,去何果,千古元精耿耿,抱明月而长终。”

2、梁鸣谦挽林普晴:“父一品,夫一品,箕畴备福;来中秋,去中秋,明月前身。”

3、林庆铨挽林普晴:“父名臣、夫名臣,古所未闻今仅见;才盖世,德亦盖世,生原无憾死弥荣。”(均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78页)

(四)【冰心家训】

人物简介: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她的作品深受人民的喜爱。

1、冰心故居大厅挂有祖父谢銮恩的楹联,上联书:“有子万事足,有子有孙更有八个曾孙,足足足。”下联书:“无官一身轻,无官无累无丝毫债累,轻轻轻。”表达了谢銮恩知足常乐、淡薄名利的高风亮节与超然气魄。

2、谢家堂联祖训“立修齐志,存忠孝心”。

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是谢銮恩书房的一幅对联,影响冰心一生。冰心把此联挂在书斋内,以示谨遵祖训。

4、祖训诠释:“衣、食、住虽然简陋朴素一些,也应当知足;而对于追求知识学问和修身养性上,就常常应当知不足。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就应当勇往直前地去做;而那些违背道义的事,就应当坚决不做。”

5、冰心非常珍视的对联:海阔天高气象,风光霁月襟怀。可看作是谢家的家训,对冰心影响极深,是她的人格理想境界。

6、“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冰心集龚定庵诗句而成,由梁启超书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7、冰心的儿子说:我母亲教导我们“宽以待人,低调行事,做普通人”。

8、冰心为谢家族谱写的序文。(在会长手上)

9、冰心代父挽妻:“教养全赖卿贤,五个月病榻呻吟,最可怜娇儿爱婿,儿辈伤心失慈母;晚近方知我老,四十载春光顿歇,那忍看稚孙弱媳,承欢强笑举家和。”(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页)

(资料)冰心集句联:“别有狂言谢时望,更何方法遗今生。”(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88、407页)

【冰心名言】

10、“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在左,同情在右”。

11、“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

12、凡事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但求无愧于心。

13、此身乃如草芥身微尘,世事转头已成空。淡然的面对,坦然的渡过。

14、一切本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是自己的,不要妄图去占有。也不要去计较什么。不要妄图改造别人,要时常警醒自己。

15、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16、“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

17、冰心:“我的生命的道路,如同一条小溪,从漫长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不择细流’的大海。”

(资料)谢葆璋(1866.1.20——1940.7),字镜如,福建闽侯人,冰心之父。1884年毕业于天津水师学堂,推荐谢葆璋北上应试,进入北洋舰队服役。1906年,兴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舍,“建筑和堂务筹划,悉由谢葆璋主持”。1908年,烟台海军学堂宣告正式成立,谢葆璋为第一任监督。1911年春,烟台海军学堂发生学潮,谢葆璋辞官回籍。中华民国成立后,谢葆璋出任海军总司令部二等参谋。1913年8月20曰,授海军少将,调任海军部军学司司长。1920年,改任海军部参事。1926年,署理海军部次长。1927年1月27曰,晋升海军中将,后任海道测量局局长,兼任海岸巡防处处长。1931年,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北京。1940年7月病逝,终年75岁。

(五)【林长民与林徽因】

人物简介:林长民(1876-1925),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晚号双恬老人,汉族,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为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五四运动发起人。林徽因,集才气、美质、热爱与事业于一身。胡适先生称其为“中国第一才女”。她做过三件大事:第一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保护北京古城建筑不遗余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1955年4月辞世,年仅51岁。其父林长民,生母何雪晴住塔巷,其夫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辛亥革命烈士。林徽因故居衣锦坊内。

2、林长民在北大附近街头演说:“曹汝霖有权力,可能杀我,我拼一条命,要跟他斗到底。棺材已预备在此。”一石激起千层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学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群情激昂地举行**示威,“五四”运动就此爆发。

3、陈宝琛挽林长民:“委身邪世伤非命,怀旧儒门惜此才。”(源自《福州古今楹联集粹》257页)

4、1937年7月,林徽因写信给女儿:“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我们的脸面。”

7、“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旅程,只是所走的路径不同,所选择的方向不同,所付出的情感不同,而所发生的故事亦不同。许多人都做了岁月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

8、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9、金岳霖挽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源自《联话福州》340页)

(六)【庐隐】

庐隐(1899—1934年),本名黄英,祖籍闽侯县南屿乡岭东村,1899年5月4日出生于福州南后街。庐隐从小缺少家庭关爱,但她聪慧好学,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到三十年代著述达百万字。庐隐与冰心、林徽因并称福州三大“女才子”。她的经历坎坷曲折,勇于追求爱情,1934年5月因难产在上海去世,年仅35岁。

(七)【林旭与沈鹊应】

人物简介: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号晚翠,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维新派人士。甲午战争后,林旭与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一起参加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行动,要求变法,史称“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5日,年仅23岁的林旭被授予四品官衔,协助光绪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当时光绪的诏书多为林旭所写。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林旭则与谭嗣同等人一起,被处腰斩。妻子沈鹊应(1877-1900),字孟雅,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爱国名臣沈葆桢之孙女。父亲沈瑜庆,为沈葆桢第四子。林旭、沈鹊应的故居在郎官巷。

1、戊戌变法失败,大难临头。林旭写道:“友人促我速至公使馆潜踪,我耻为之,今夕当归寓,焚所有缄礼,免致为瓜蔓之抄。”临刑前林旭仰天长啸:“君子死,正义尽!”。

2、沈鹊应《浪淘沙.悼晚翠》:报国志难酬,碧血难收,箧中遗稿自千秋。肠断招魂魂不到,云暗江头。绣佛旧妆楼,我已君休,万千悔恨更何尤,拼得眼中无尽泪,共水长流。

3、沈鹊应为林旭撰挽联:“伊何人?我何人?全凭六礼结成,惹得今朝烦恼;生不见,死不见,但愿三生有幸,再结来世姻缘。”

4、沈鹊应《读晚翠轩诗》云:“人生谁氏免无常,离合悲欢梦一场。何事为荣何事辱,只求到死得留芳。”(《三坊七巷》第11期41页)

5、沈瑜庆为女婿林旭、女儿沈鹊应撰墓联:“千秋晚翠孤忠草,一卷崦楼绝命词。”(《三坊七巷》第11期40页)

(八)【教育家:王眉寿】

王眉寿(1848—1921年),字义庄,状元王仁堪的姐姐,20岁嫁与陈宝琛。1906年在福州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开福建女子教育的先河。1909年任“福建女子师范”监督(校长),1912年谢冰心曾在该学堂预科学习。

王眉寿自题联:“夫门生天子,弟天子门生。”

(九)【女才子萧道管】

萧道管(1855-1907年),陈衍夫人,擅诗文、工小楷,好考据之学。陈衍结婚时家里十分贫穷,萧道管常变卖嫁妆贴补家用,曾一次将七条裙子典当,供丈夫“旅食四方”。夫妻二人风雨相伴又琴瑟相谐,连拉家常也是讨论诗歌学问。陈衍常带夫人游览福州名胜古迹,多次写诗寄给夫人表达思念之情,有云:“灯花漫结双红豆,枕上难裁尺素书。”钱钟书《石语》一书中记载陈衍曾说:“余先室人之兼容德才,则譬如买彩票,暗中摸索,必有一头奖。”萧道管著有《说文重文管见》、《列女传集解》、《然脂新话》、《平安室杂记》、《戴花平安室遗词》、《萧闲堂札记》、《萧闲堂遗诗》等,她的闺中诗在当时也传播极广,有《咏菊》诗云:“如洗秋光不动尘,繁英盈把簇生新。炊无白玉餐偏好,篱有黄金家不贫。”被誉为“女学儒宗”。萧道管过世后,陈衍作长诗《萧闲堂三百韵》哭之。陈师曾特为陈衍画《萧闲堂著书图》,并刻《萧闲堂》印章一枚,题诗云:“阅尽人间世,独有萧闲室。至情深刻骨,万事莫与偿。山含夕阳古,叶落空阶凉。抱此垂垂老,哀歌天地荒。”

(十)【中国优秀母亲:沈苏】

人物简介:沈苏(1915—2013年),“船政之父”沈葆桢玄孙女。外祖父是曾参加甲午海战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奠基人、曾任上海造船所所长、福州船政局局长的陈兆锵海军中将。父亲沈来秋是沈葆桢的曾孙,中国第一批留德经济学博士,创办了中国海军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母亲陈秀莹,陈兆锵将军的长女。沈苏连续担任7届福州市人大代表和7届福州市妇联委员、执委。她用生命诠释为国家尽忠、为长辈尽孝、为子女尽责的优良品德。2006年春,沈苏高票当选首届“感动福州十大母亲”,92岁荣膺首届百位“中国优秀母亲”。

(事迹)沈苏遵父母之命于1933年8月嫁给林觉民侄儿、留英归来的海军军官林溁。她深明大义,支持与陪伴丈夫参加抗战。在重庆捐出了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支援中国军队购买武器抗日。1940年至1945年与丈夫一起在湘鄂水域共炸毁日寇舰船50余艘。她独自一人侍奉多病的公婆,养老送终,并带大四个年幼的孩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1、抗战期间,沈苏对丈夫说:“你放心去吧!如果你一去不回,我会把我们两个儿子带大,再送他来打日本仔,给你报仇,我还会代你为爹妈养老送终的。”

2、沈苏对丈夫说:“我家里人从来不怕死,我外公甲午海战受了重伤都还在跟日本人死拼,你家也没有怕死的人,黄花岗就埋着你两个叔叔林觉民、林尹民忠骨,我也不怕死。”

3、“只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

4、“该省的钱,决不乱花一分;该花的钱,虽贵也绝不吝啬。”

(沈苏家风家训由其次子林瑞提供)

六、文化教育篇

(人物:林纾、陈寿祺、董执谊、林枝春、陈衍、

何振岱、郁达夫、萨本栋)

(一)【林纾家风家训】

人物简介:林纾(1852~1924.10.9)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有狂生称号。福州市人,故居光禄坊玉尺山房。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早年博学强记,古文造诣深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大师。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诗人、画家、翻译界泰斗,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巨匠,集诗、文、画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一生翻译世界名著共200余部作品。

1、林纾母亲说:“吾家累世农,汝乃能变业向仕宦,良佳。然城中某公,官卿贰矣。乃为人毁舆,捣其门宇。不务正而据高位,耻也。汝能谨愿,如若祖父,畏天而循分,足矣!”

2、林纾少年时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3、林纾生平所嗜书,沉酣求索,如味醇酒,枕籍至深。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借阅书籍达三四万卷。“读书像积谷,积蓄多了总有救荒的一天。”

4、林纾在《石颠山人传》中自述:尽管咯血不断,“然一日未尝去书,亦未尝辍笔不画。自计果以明日死者,而今日固饱读吾书,且以画自怡也”。

5、林琴南《诫子书》“字谕琮儿知之:天下最难之事为收放心,而最易之事,则为提醒精神。精神一提醒,则后来艰难之状,历历布在眼前,放心不敛则自敛矣。凡血气未定之人,容易为人诱骗。”

THE END
1.浙江宗亲,请一起来找民国胡氏名人浙江上海向各位宗亲报告一条我在网上才发现的旧闻。2013年3月6日《杭州日报》报道如下。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3/03/06/19047908.html 浙江名人多,民国时期的名人尤其多。昨天(2013年3月5日),一本汇聚了三千多位浙江民国人物生平介绍的书正式出版了。 这本书名http://www.hszqw.com.cn/bbs/simple/?t13095.html
2.『经典连载』《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的十二年》百花齐放宋平同志后来告诉熊向晖,他和当时还没有结婚的夫人陈舜尧也受了动员,参加了战地服务团,到李的第 14 军服务。但是,他们没有呆住,后来到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宋平担任了周恩来的政治秘书。 胡宗南的第 1 军被舆论炒得非常热,他当时刚刚参加了淞沪抗战,正是声誉卓著的时候,有人称他是“抗日英雄”“青年革命将领”...http://www.huibangqyh.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966
3.陈肇英与黄埔军校浦江籍学员12.郑立秋(1918~2001),又名可珠,字天良、光壁,号月如。前陈村人。1927年1月至1935年6月,在前陈孝义、东阳、金华作新等学校学习。1935年7月至1937年11月,在家务农。1937年12月至1938年12月,在丽水碧湖浙江省战时工作人员训练团、武义浙江省抗日干训班受训。1939年1月至10月,任丽水常备队特务长。1939年11...https://www.meipian.cn/56xl4p43
1.骨髓肿因地下室没有暖气设备,非常寒冷,汪精卫因此得了肺炎。次日汪精卫体温高达四十度,呼吸困难。11月10日午后,病房中传来汪夫人陈壁君的大声呼叫。黑川教授赶入病房,见汪精卫浑身颤抖,痛苦不已。黑川握住汪精卫的手查看脉搏,汪精卫吃力地说:“我要回中国……”,这成了汪精卫最后的话。 1944年11月10日下午4时20分,汪精卫...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10718832
2.Hengsheng'sspaceJustanotherWordPress.comsite“科学救国”,执掌云南大学12年,使云大由省立而国立,撑起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西南角,对于完善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布局意义重大;他惜才爱才,诲人不倦,一大批辉耀着中国科学史的名人都曾受教于熊先生:严济慈、华罗庚、赵忠尧、胡坤生、庄圻泰、陈省身、彭桓武、钱三强、钱伟长、杨乐、张广厚等;他品行高洁,言传身教,...https://caihengsheng.wordpress.com/
3.蒋介石历史人物讲解(全文)蒋中正在1919年结识陈洁如(1905年-1971年),经张静江及孙中山的介绍,他与陈洁如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当时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陈也未能为蒋生儿育女,但陈收养了一位华侨的女儿,取名瑶光,小名陪陪。《陈洁如回忆录》指出蒋得过梅毒并传给自己。 https://www.99xueshu.com/w/m5i6imufg5b0.html
4.陈布雷回忆录附录三论陈布雷在线免费阅读(录自浙江人民出版社《从名记者到幕僚长——陈布雷》一书) 始终保持书生风度的布雷先生 赖景瑚 刚才听希圣、君章、沧波诸位先生述布雷先生生平,讲了许多很有意义的故事,使我们对布雷先生有新的认识,也引起很多回忆。 我在抗战期间及抗战以前那几年,不在中央服务,所以和布雷先生接触不多;不过每次到重庆或南京参...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6926355662695828480
5.汪精卫老婆陈璧君:被称头号女汉奸,宋庆龄为她求情,却死不悔改二、变悍妇,汪夫人总管内外 然而两人的婚后生活却并没有照着世人的预想展开。婚后的陈璧君,一改婚前痴情少女形象,化身为母老虎形象。把汪精卫管得死死的,人送外号“雷山老母”。但凡有女人敢稍一接近汪精卫,母老虎就会雷霆震怒。 方君瑛曾经和汪精卫有过一段情愫,但因为革命未成,两人就暂时把感情搁在心里,后来被...https://m.douban.com/note/792223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