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8月15日下午,作为'2020上海书展'的场外活动,由'政协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风云际会:沪上近代人物追忆》(上海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81辑)一书,于'衡山宾馆'隆重举行了'新书发布会',部分在沪撰文作者与广大读者见面并签名售书,活动现场的新书被热售一空,场面火爆。
王晓籁是我的外祖父,我是他的外孙。我的母亲是王晓籁的女儿,因为王晓籁子女比较多,所以我们家把舅舅和阿姨分开排列,我妈是女儿中排第十二位,记得小时候,她的弟弟妹妹叫她“十二姐”,家里佣人称她“十二小姐”。我母亲一直与我外祖父外祖母一起生活,居住在上海徐汇区安福路53弄8号(过去叫“和明村”)一幢新式里弄房子里,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直到他们去世,因此我自出生起也与外祖父王晓籁等一起共同生活。
我长大以后,不断听家里人或者亲戚朋友说了很多有关王晓籁的故事和对他的评价,但都是一些小片段。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我父亲告诉我,王晓籁曾经与他说起过我父亲的祖父,也就是我的曾祖父金琴荪。金琴荪是清朝的命官,可能家中排行第四,老百姓称他“金四大人”。他的官位是苏州道补台,光绪年间上海归苏州管辖。他在1910年10月24日在上海被革命党人枪杀。据说,他有一个非常大的特权,他可以在华界里面跑快马,他的马车可以不躲人,撞死人不偿命。历史上有一个对他的记载,说有外国人挡了他的马车,他就用马鞭抽了外国人。当年外国人在中国飞横跋扈,中国人都怕他们,不敢碰他们,而金琴荪敢用马鞭抽西洋人,这是当年报纸的特大新闻了。马车应该是金琴荪的官职配车,据说被称作“巨商”的他,在光绪年间,家里已经拥有自备汽车了。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有车阶层。金琴荪作为清廷命名的地方官,也曾经颁发过地方法令,废除妓女为了“出局”时节省体力,由称为“捞毛”的男佣扛着招摇过市,有碍观瞻。这个法令也推动和改观了一点社会文明。
第二排右一为金琴荪;第三排左为虞洽卿、右为朱葆三
金琴荪是一个对朝廷忠心耿耿的保皇派,暗杀他的是浙江革命党人王金发的手下陈锡奎,此人为长江积盗,为人凶狠,性格暴烈。浙江革命党首领是陈其美、王金发等人,这几个人正好是王晓籁的密友和同乡。他们当年都是要努力推翻清朝的人物。王晓籁与我父亲说起这段历史,无非想说明,尽管金琴荪出道早,官位高,资产丰厚,但最终还是被王金发手下指使给暗杀了。这个事件过了一年不到,就发生了“辛亥革命”。
摘录“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施晔在他的论文《时代焦虑与都市憧憬——陆士谔小说的上海书写与想象》中的一段:【立宪运动失败后,反政府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城市是革命党人的大本营,诸多针对清政府的刺杀活动,如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万福华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王金发刺杀汪公权、金琴荪等都发生在城市,其中以上海为最多,这在当时的报刊及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反映。热衷于将新闻佚事编入小说的陆士谔当然不会忽略这些重大事件,“这几年暗杀风潮,奔腾澎湃,东卷西荡,利害得无可言喻……就拿上海而论,刺王之春,刺方云卿,刺汪允生(公权),也有两三桩暗杀案了(摘自陆士谔《十尾龟》)”。并在《最近社会秘密史》及《十尾龟》等小说中对金琴荪被刺案作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在他的心目中,金琴荪并非革命党人眼中的密探,而是个仗义行侠、乐善好施的巨商,对金的遇害,作者颇感痛心与惋惜。而革命党人则被他描写成凶残的黑社会流氓,这恰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严重脱离群众。陆士谔等辈文人没有功名且社会地位不高,所以无缘介入由知识精英统摄的维新、革命运动圈,旁观者的身份及革命党组织的机密性,使他们无法洞察暗杀行动的深层原因。】
陆士谔先生在《最近社会秘密史》第23回【流氓枪毙金琴荪帮匪巧劫四十埠】中是这样描述金琴荪的:“姓金,号叫琴荪,苏州人氏,从前在“怡和洋行”当过副买办。此刻在三马路开着一家报关行,商标就叫做“荣记”。”、“此人是上海的大侠士,胸襟非凡阔大,志气非凡高傲。”、“琴荪一生最喜欢朋友,凡上中下三等的人,没一个不与他要好。朋友求教他事情,凡是他办得到的,总无有不答应,并且替人办事,还要贴掉银子。一年到头忙来碌去,无非为“济急抚危”四个字。”、“金琴荪平日待人接物异常的和气,竟会横遭暗杀。奇极奇极!这其中大大可以研究。”我曾祖父金琴荪的忠心保皇和我外祖父王晓籁的反清革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研究史料。
“如日之昇如月之恒”。王晓籁喜爱文艺,主张娱乐要艺术化。他自己是京剧票友。他与虞洽卿、袁履登一起主持“申商票房”。他自己也有一个“昇社”,地点就在现在的武胜路上,专供京剧票友玩票。江上行先生的文史《几个当票友的大亨》中记载:“王晓籁爱好京剧有悠久历史,他专工铜锤花脸,黄钟大吕,嗓音洪亮,虽然带有绍兴口音,一响能遮百丑,听起来倒有几分韵味。”王晓籁的花脸戏得益于他与名净郝寿臣先生的交往,经过郝大师的指点,他的演唱也就有了些门道。拿手好戏有三出《草桥关》、《上天台》、《二进宫》。做过海关监督的湖州人沈田莘与王晓籁合演《空城计》,沈田莘演诸葛亮,王晓籁饰司马懿。有一次,当诸葛亮对司马懿唱道“你就来、来、来,请上城楼听我抚琴”时,王晓籁一时性起,竟然大喝一声,操着绍兴官话答道:“侬叫我来,我就来哉”。于是王晓籁率领大队人马,真的杀进城去了。把没有准备的沈田莘吓得从城楼上摔了下来。这就是京剧史上唯一的一次“司马懿大破空城计”,传为美谈。
京剧名票王晓籁饰演的姚期
王晓籁又是书画爱好者,他自己也能写书法,与许多书画家有笔墨交往,比如吴昌硕先生就是一个很大的代表人物。他与吴昌硕的密切关系,现在也找到了比较多的凭证,王晓籁的书斋名“籥盧”,就是吴昌硕取的名。1912年起,吴昌硕定居上海。之后,有一批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名流中的名流”先后汇集于上海,他们的学问很了得,前清高官大吏有张謇、康有为、郑孝胥、谭延闿等,名流鸿儒有沈尹默、曾熙、李瑞清、马一浮、丰子恺等,与王晓籁均有文化层面的交往。可以查证到的与王晓籁有笔墨交往的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还有蔡元培、张静江、于右任、叶恭绰等。还有“商界闻人”、“上海总商会”领袖王一亭先生,他俩的关系也很好,也有书画交流。其实王晓籁与他们的出生年代是相差比较大的,属于忘年交,但是大家关系处得非常好。1936年鲁迅逝世时,王晓籁曾写下“杜少陵怆怀饥溺,李长吉呕出心肝”挽联,以示哀悼。王晓籁还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5年时期的校董和“上海戏剧学校”1939年创世校董。这两所学校对今后上海文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