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广元,三线建设未兴之时,有个工厂叫大华棉纺厂,职工上万人,这在当时的川北地区可谓最大的厂子,据说当时有句调侃没名堂之人的话叫,“没事去大华门口看纱妹儿”,那下班之际,数千年轻姑娘们一窝蜂地走出厂门,很是壮观。
我很早就隐约地知道,这个厂是民国之际从西安搬迁过来,而源头却是我国轻工业的鼻祖张謇在江南创办的大生纱厂,反正我作为江苏人,很是为我们家乡能有张謇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
我对张謇的认识其实是很肤浅的,但对他的敬仰之情那是很早就有了,这缘于他是状元而兴实业救国,他兴办学校普及教育,功莫大焉,再有是知道那清帝退位诏书乃出自他的手笔后,那更是崇敬有加,因为,这对保障当时之国土能顺利又完整地过渡到民国,那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光绪年状元,甲午之战后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兴办大生纱厂,后一直奉行实业救国之宗旨,涉及众多民生项目,为我国众多轻工业门类创始人;同时他广办学堂,推广教育,惠及民众,功在国家,73岁时逝世。
张謇从小天资聪颖,13岁时能读《礼记》、《春秋》、《左传》,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按说他应该是苦读圣贤书,走科举之路,但不知什么原因,他是久考不中,于是他便边考试边做幕僚,他先去了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任机要文书,及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他随军去了朝鲜协助“理画前敌军事”,
在42岁时,他参加了清廷因慈禧60寿辰举行的恩科会试,说来他的运气实在地好,考了个第六十名,在翁同龢的帮助下,暗中给慈禧上了“眼药”,说这六十名正好应在老佛爷六十寿辰上,看能不能将其点为状元。
这应该说让老佛爷着实有些为难,为此,这帝师翁同龢自有办法,他马上搞了个为慈禧福寿的贺联比赛,张謇一挥而就:
太后寿诞六十花甲轮流转返老还童千千岁,
佛祖治国二圣临朝天地应大清江山万万年。
这马屁直接拍到老佛爷心坎里去了,慈禧也顾不上什么祖制,什么朝廷规制了,顺势就钦点了张謇为恩科状元,并授六品翰林院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