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宗族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名人

汪氏宗族源远流长。据汪氏宗谱及有关史书记载,汪氏宗族上朔到公元前2697年轩辕黄帝,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约1637年,到公元前1060年,周文王姬昌起兵伐纣,占领河南鲁山古鲁国后,将其封于四子周公姬旦,是为鲁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纣后,派周公长子姬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姬伯禽长驻奄地(今山东曲阜)。周武王4年卒,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由于周公在朝为相并辅佐未成年的周成王不能赴任,公元前1040年周成王封周公姬旦长子姬伯禽为鲁侯,鲁国国号由河南鲁山移封到山东曲阜,姬伯禽为鲁国始祖。公元前591年即周定王16年,鲁宣王卒,其子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即位。公元前576年鲁成公与夫人姒氏生下一子,左手有水纹,右手有王纹,合而取名为汪。成年后仕显鲁国,封上大夫、颖川侯,食采颖川(今山东邹城、新泰、颖水一带)。汪生一子挺,任周司谏;挺长子诵,任周司马,依祖父之名为姓,改姬姓为汪姓,奉汪侯为汪氏始祖,望于鲁之平阳郡,遂开汪氏之宗。

二、汪氏宗族的发展

春秋以降,2580多年来,汪氏宗族顽强地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上。春秋战国和先秦时期,主要活动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河北等地;两汉至隋唐时期,主要活动在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河南、湖南、贵州、四川、甘肃、河北等地;宋元明清至今,以安徽为中心,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扩散,并有一批移居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据史书记载,汪姓人口在宋朝约47万,占全国人口约0.6%,排在百家姓氏第32位;明朝约62万,占全国人口约0.67%,排在百家姓氏第28位;当今约480万,占全国人口约0.4%,排在百家姓氏第56位。

三、汪氏宗族第1世至第43世

汪氏宗族以世排序,从春秋得姓始祖起,迄今已有2800多年,繁衍到100多代。因此,世有“汪氏辈分不乱”、“天下无二汪”之说。

一世汪,鲁成公黑肱次子,封上大夫、颖川侯,食采颖川,史称汪侯。

二世挺,与孔子同年生于鲁国,任周灵王司谏,迁京都洛阳。

三世诵,任周敬王都司马,由鲁国颖川迁往晋国平阳。

四世越,任周定王鲁公族大夫、陈留侯,由晋国平阳迁京都洛阳。

五世嵩,任周威烈王鲁中大夫。

六世建,任周显王左中大夫、将兵备诸侯。

七世考,任周赧王鲁司马。

八世欣,任周赧王鲁彭城戍主,楚灭鲁后他说能打败楚的只有秦,我到秦国去,待秦灭楚后我还要回来。遂全家入秦。

九世永,任秦庄襄王左监门。

十世陈,任秦始皇中郎将,在领兵伐楚、陈国时立了大功。

十一世良,任秦中郎将、太原郡守。

十二世猛,任汉高祖丞相萧何中军府司马,后官至沛郡守。

十三世胜,任汉惠帝丞相王陵府长史,后任颖川太守,封容城侯。

十四世理,任汉文帝清河县令。

十五世婴,任汉景帝伏波将军。

十六世晃,任汉武帝北征中郎将。

十七世性,任汉武帝中军司马,后任淮阴令。

十八世进,任汉获军司马。

十九世达,任汉宣帝中郎将。

二十世雅,任汉成帝玁狁(古代北方一个民族)戍主,后任清河太守。

二十一世勇,任汉平帝广武将军。

二十二世言,王莽任其为广武将军不就,更始元年从汉任武锋将军讨伐王莽有功,后任安城太守。

二十三世高,任汉光武帝抗匈奴裨将,从马援征武陵、五溪蛮有功,任北塞戍主。

二十四世澄,任汉章帝征北军司马。

二十五世珍,任汉安帝沛郡长史,后任侍郎着作郎。

二十六世云,任汉顺帝渔阳太守。

二十七世托,任汉桓帝嘉平令。

二十八世顗,任汉灵帝太子洗马。

二十九世广,任汉灵帝中郎将。

三十世平,任汉献帝讨董卓徐州行军司马。

三十一世文和,任汉献帝龙骧将军,建安二年带兵渡江,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遂举家迁会稽(今浙江绍兴),为汪氏南迁始祖。

三十二世轸,任汉献帝弭寇将军、故鄣县令。

三十三世澈,任湘东太守,封新都侯,食邑黎阳。

三十四世授,任吴射声校尉、右将军,陈留太守。

三十五世演,任晋仁威将军、散骑常侍。

三十六世道献,任晋元帝黟县令,晋惠帝歙州令,为汪氏歙州(后改为徽州)始祖。

三十七世恭,任晋武帝除寇将军。

三十八世统,任晋孝武帝宁远将军,封宁远侯。

三十九世元爽,以文学着称,南朝宋文帝征为富春令。

四十世叔举,任南朝齐明帝军司马。

四十一世泰,任后梁伐魏北将军,封基福昭佑侯。

四十二世勋明,任陈武帝会稽令,封戴国公,宋追封衍庆灵佑广济侯。

四十三世僧滢,陈文帝袭戴国公,任海宁令、稷州长史,宋追封世惠垂贶善应灵显侯。

四、汪氏宗族第四十四世

五、第四十五世汪华九子

汪氏第四十五世为越国公汪华九子,均居高官显位,封侯封王。长子建,任朗州督都府法曹参军,安南督都府司马,六封至崇德衍福佑王;次子璨,任左卫勋府宣德郎、霍王府户曹参军、费州涪川令,六封至崇顺衍惠公;三子达,征贺鲁、龟兹、高昌立大功,袭上柱国、越国公,任会州刺史,六封至崇善衍佑公;四子广,任左卫勋府仓曹参军,飞骑尉,六封至崇庆衍泽公;五子逊,任左卫勋府工曹参军,飞骑尉,六封至崇利衍济公;六子逵,任薛王府户曹参军,六封至崇安衍顺公;七子爽,任岐王府法曹参军,六封至崇和衍烈公;八子俊,任郑王府护曹参军,六封至崇惠衍庆公;九子献,有父风,以神明着称,18岁卒,六封至崇显衍正公。

唐贞观12年,越国公汪华应诏上谱表于太宗皇帝,全面陈述了汪氏宗族源流。纵观汪氏宗族,从一世鲁国上大夫汪侯,到以上四十五世越国公汪华九子,连续45代,历经1300多年,均建大功,食采邑,嗣爵位,拜将入相,列于六卿、司马、郡守、县令,世代显赫,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唐开元5年,玄宗皇帝诏封中国十大上柱国、名门望族世家,汪氏宗族是其中之一,列第六位。

六、汪氏宗族历代主要名人

汪氏宗族为轩辕黄帝后裔,贵胄世家,名门望族。几千年来,汪氏宗族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特别是宋代以来,汪氏宗族更是枝繁叶茂,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仅《中国名人大词典》就收录汪姓历代名人382名,占《中国名人大词典》总人数0.81%,排在名人姓氏第20位。其中着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1.03%,排在第18位;着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1.07%,排在第19位。

在历史上着名的汪姓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时期未成年“执戈卫国”,受到孔子高度赞扬的汪踦;东汉时期带兵渡江,汪氏宗族江南始祖、龙骧将军、会稽令汪文和;晋元帝任黟县令,晋惠帝授歙州令,汪氏徽州始祖汪道献;三国时期封新都侯,食邑黎阳,吴国湘东太守汪澈;南北朝时期齐军司马汪叔举;唐初持节方牧,封上柱国、越国公,总管六州诸军事兼歙州刺使,后任左卫白渠府统军(掌管皇宫禁卫军),忠武大将军,九宫留守,“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的汪华;唐代泾县县令、大诗人李白挚友汪伦。

宋代进士,靖康元年任直龙图阁、知相州,副元帅、显谟阁待制、元帅、直学士,宋高宗任知枢密院事、右仆射、丞相汪伯彦;宋代被誉为神童,忠心为国、刚直不阿的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汪藻;18岁中状元,反对秦桧议和投降,力主革新、备战抗金,官至吏部尚书,宋高宗赐其“江南第一家”匾额的政治家、军事家汪应辰;元代两次航海探险,途径世界上97个国家和地区,其巨着《岛夷志略》被列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100本书、中外闻名的航海家汪大渊。

明代先后任朱元璋元帅府令使、中书右司郎中、中书省参政、左丞相、左御使大夫,贯通经史,办事稳重,为人宽和厚重的丞相汪广洋;一生写了5部杂剧、106卷诗文,与戚继光一起大破倭寇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戏剧作家,兵部左侍郎、大学士汪道昆;医德高尚、医术精深,一生着述医书13部,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被列为明代四大名医的汪机;清代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官至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汪由敦;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学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编校《四库全书》,掌管杭州文澜阁,被誉为“通儒”的大学者汪中;清初古文大家,参与《明史》编修,为官清政、善政,不畏强权,淡于名利,历任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郎中,举鸿博、授编修的汪琬。

据不完全统计,汪氏宗族自唐至清,先后有8人中状元,200多人中进士,3人任丞相或总理,其中有祖孙三代进士、翰林,一门八进士的佳话。如第48世汪世美,幼敏神秀,唐中宗进士,授河北节度使,为平原太守颜真卿看重,将女儿嫁之为妻。后调任朝廷主客员外郎,知制诰,翰林学士,主持全国贡举。49世汪琦,汪世美之子,唐代宗大历9年进士,任监察御使,翰林学士,礼部中制诰。50世汪凝绩,汪世美之孙,汪琦之子,唐宪宗元和9年进士,为翰林院掌院书记。

祖孙三代进士,先后入主翰林院,名震全国。宋淳熙戊申年,朱熹在《汪氏宗谱序》中指出:“新安汪氏其族之贵盛非他族之可比,自周至于汉晋唐宋,子孙日繁,布满一郡而非他族之所能及也。期间,累世明经继居显耀有汪震,登天禧3年进士,授司马郎中,赠少师;汪宗颜,登庆历2年进士,任都官员外郎,赠中大夫;汪谷,登皇佑3年进士,为奉议郎;汪藻,登崇宁3年进士,为翰林学士,一时诰令皆出其手;汪叔詹,登崇宁5年进士,历官至朝请大夫、司农少卿;汪恺,登政和2年进士,官至朝散大夫;汪若海,登靖康初进士,官至直秘阁;汪鸿举,登绍兴30年进士,为承奉郎,一脉八世咸登进士第,古所未有也。”

七、汪氏宗族在明万历年间所订族规十六条:

1、乡约当尊;2、祠墓当展;3、族类当辨;4、名分当正;5、宗族当睦;6、谱牒当重;7、闺门当肃;8、蒙养当豫;9、姻里当厚;10、职业当勤;11、赋役当供;12、争讼当止;13、节俭当崇;14、守望当严;15、邪巫当禁;16、四礼当行。

八、汪氏宗族在明万历年间所订家戒二十则:

一戒不孝父母言行忤逆;二戒不睦家庭唆讼激争;三戒霸占祀产侵蚀公祖;四戒杖为尊长逼勒孤寡;五戒盗葬公茔强伐竹树;六戒恃尊凌卑倚富压贫;七戒尊卑失序有伤风化;八戒窃盗奸淫罔顾廉耻;九戒不尊律条私宰耕牛;十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十一戒结交匪类酗酒赌博;十二戒春秋祀典推诿不到;十三戒执掌公帐临期不算;十四戒逐出子孙不许入祠;十五戒闺范不端入庙进香;十六戒躬为下役玷辱门风;十七戒不鸣族长辙行控告;十八戒阳善阴恶致招奇祸;十九戒鳏寡孤独不思矜怜;二十不尊祠规责处不贷。

汪氏第92世裔孙、总参某部原政委汪承兴(字逸群)编撰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于北京琴剑斋

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

北京汪承兴(逸群)

越国公汪华(公元586年——公元649年)是徽州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在徽州有着崇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影响,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在隋朝末年群雄割据的时代,他起兵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江南六州,建立吴国,建号吴王;治理六州二十多年,为政宽弘,保境安民,促进了古山越族与中原南迁世家大族的融合与和谐,富庶一方,为后世徽州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唐初全国行将统一的时代,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放弃王位,归顺朝廷,使六州人民免于一场战争灾难和民族分裂,以身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大唐贞观之治的时代,他奉诏进京参掌宫廷禁军,顾全大局,克尽职守,特别是在贞观19年唐太宗李世民征辽的四年多里,他诏任九宫留守并辅朝政,事必躬亲,夙夜尽瘁,直至病逝于任上,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1400多年来,徽州暨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始终爱戴他,怀念他,祭祀不断,香火不熄;历朝皇帝始终肯定他,褒扬他,唐以来先后有9位皇帝19次下诏嘉封他;历代达官、文人始终敬仰他,参拜他,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赵普、周歆、吕蒙正、汪伯彦、朱熹、苏辙、文天祥、护都答儿、辽肃王、胡富、汪志伊等数百人题词写诗颂扬他。

在当代,随着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国公汪华越来越被国内外徽学专家学者所重视、所敬仰。着名徽学专家叶显恩教授指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第一伟人”;着名徽学专家张脉贤教授则进一步指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这是因为,古徽州从隋唐时期一个偏僻蛮荒之地,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的“东南邹鲁”、“程朱阙里”和“徽商故里”,引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数百年,特别是享誉中外的徽文化,如徽州戏剧、徽州民间信仰、徽商文化、徽州民俗文化、徽州宗族文化、徽州庙会文化、徽菜等等,都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渗透着他持久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越国公汪华文化既是徽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是:一心为民。他率军起义,保障了江南六州人民的安定;他开创了古徽州民族融合的先河,促进了古徽州中原南迁世家大族与古山越族的融合与和谐;他为政宽弘,使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古徽州后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切为国。他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图归于朝廷,避免了一场南北战争和民族大分裂,成为中华民族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千古功臣、千古英雄。鞠躬尽瘁。身为吴王,他治国有策,使江南六州安定、和谐、富庶;身为将军,他治军有方,尽职尽责;身为大臣,他辅政尽瘁,直至病逝于位上,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展越国公汪华文化研究,不仅为徽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拓展了新的视野,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把徽文化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对于弘扬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维国家团结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THE END
1.汪姓姓汪的名人汪姓起源汪姓家谱汪姓起名百家姓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万增到456万,增长了7倍多,汪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两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苏、江西、云南、湖南,这六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https://m.qulishi.com/baijiaxing/104.htm
2.汪姓的来源和历史汪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几百家姓中每一个姓氏都是历千百年的血脉相传,那么,你想了解汪姓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吗?知道汪姓的来源和历史吗?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历史以及排名情况,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加深对汪姓的了解。 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和历史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http://m.xuexili.com/guoxue/20555.html
3.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百家姓起名大全怀孕在百家姓中,汪姓排第57位,家长们对于百家姓起源知道多少呢?这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姓汪的家长们不妨在给宝宝起名前来了解一下。 汪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https://huaiyun.pcbaby.com.cn/quming/xingshi/1212/1166716.html
4.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四、历史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https://m.51test.net/show/7314713.html
5.汪姓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宝宝起名生辰八字起名'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历史名人: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http://www.suanming66.com/showtopic-14130.aspx
6.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Word模板下载编号lmegvnbb本模板为百家姓: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格式为word,其他风格,可用于校园教育演讲展示,文字图片可以直接替换,使用简单方便。https://www.tukuppt.com/muban/lmegvnbb.html
7.汪氏家族来源汪姓来源:上古时有汪芒国,漆姓,国人后来迁居越国境内,改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族人又逃往别处居住,并改为单姓,姓汪。《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观点。另据《姓氏考略》等史书的记载,春秋时鲁成公之子曾食采于汪,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亦称为汪氏。 http://www.cuncunle.com/article/content/9501439301259713
8.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docx文档介绍:汪姓的来源_姓汪的名人有哪些在百家姓中,汪姓排第57位,家长们对于百家姓起源知道多少呢?这次我们来了解一下汪姓的来源,姓汪的名人有哪些,姓汪的家长们不妨在给宝宝起名前来了解一下。一、姓氏源流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https://m.taodocs.com/p-406508627.html
1.汪姓名人,姓汪的名人现代级汪姓名人,姓汪的名人现代级,1、汪姓名人汪姓名人是指与“汪”字相关的历史名人、文化人物和现代人物。在历史上,汪姓起源甚早,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就有汪姓的存在。以下是几位知名的“汪姓名人”。唐代汪什嫚(wǎnghttp://www.maodou5.com/file/169152.html
2.汪姓汪氏的来源和起源,姓汪汪氏的名人,百家姓排名姓氏:【汪】 拼音:Wang 郡望:平阳郡 名人:汪藻,汪大渊,汪昂,汪道涵,汪士慎 胜迹:缺 文献:汪氏宗谱 历史:汪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五十七,在台湾排名第七十六。汪姓主要有两个起源。第一种,是出自漆姓,古代汪芒氏的后代。上古时期,有一个巨人国,称作汪芒国。大禹为天子的时候,禹在会稽大会天下诸侯,汪芒国国君...https://www.ceming.com/qm/bjx/%E6%B1%AA.html
3.五年级下册研究报告我是一个姓汪的小男孩。根据我的了解,”汪“是一个相对来说较少的姓氏,这使我觉得自己姓氏十分独特的同事也感到了好奇:“汪”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汪的名人有哪些?于是我借此机会,做一番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https://www.wenshubang.com/baogao/4632180.html
4.关姓的由来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关姓由来 历史来源 「关」源出: 关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https://www.lishixinzhi.com/bb/321455.html
5.巫姓的起源与家谱这种情形,可以在明代历史上找出许多具体的证据来,其中最为显著的可以说莫过于巫子秀和巫子肖两位名人的事迹。延续到清朝时,又有巫姓人氏从广东渡海迁台,在台湾开基立业,繁衍滋长。台湾的巫姓,位于马姓之后,汪姓之前,为台湾的第七十三个大姓。台湾的巫氏始祖,来自广东于清朝前期由粤迁台。严格地说,他们都是...https://m.yuwenmi.com/guoxue/baijiaxing/4406.html